历史不会遗忘的胡姓(部分)红军先烈先辈
中华胡氏网综合报道
在隆重“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的重要讲话。80年前,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历经人类历史上一次无与伦比的伟大远征,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岁月峥嵘,历史常青。今天,我们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缅怀所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贡献的先烈先辈。立志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奋勇前进。
长征路从瑞金走到延安的红军队伍里,胡姓前辈忠于信仰、献身理想,谱写一支又一支英雄赞歌。作为胡姓后人不仅引以为豪,更是激励。
族人不会让历史遗忘的胡姓红军先烈、先辈。让我们捨起红色记忆,走好今天的长征路。长征中保护毛泽东而壮烈牺牲的胡长保烈士
离开泸定城以后,毛泽东一行爬了20多公里山路,到了化林坪(当时属汉源县)。
毛泽东在化林坪住了一宿,第二天就和中央警卫营一道,翻越飞越岭向荥经县境内进发。下山时拐弯很多,路很不好走。好不容易才到荥经县三合乡茶合岗,这里是一片开阔地带,路好走。
突然,从水子地方向飞来几架飞机。
陈昌奉说:“主席,飞机来了。”
毛泽东说:“停停看看。”
前两架飞机飞过去了,无事。中间三架大概发现了有红军部队,便在警卫营指战员上空来回盘旋,接着便俯冲下来进行猛的扫射和轰炸。
随着刺耳的啸叫声,一枚炸弹落下来,炸伤了两名抬担架的战士和一名饲养员。
不一会儿,几颗炸弹带着尖啸声,又在水子地爆炸了。
警卫班长胡长保见情势急迫,大喊一声:“陈昌奉!主席!”
陈昌奉知道,这是班长叫他好好保护毛泽东。
接着,敌机又扔下了炸弹。在弥漫的硝烟中,陈昌奉看见胡长保像是从地上腾空飞了起来,向毛泽东身旁奔了过去。陈昌奉也忙着向毛泽东身边跑去。
又是一颗炸弹落在离毛泽东很近的地方,胡长保猛向毛泽东那边扑去,把毛泽东推到一边。
陈昌奉这时被爆炸的气浪推倒,烟雾笼罩了视线。
待陈昌奉从地上爬起来,一眼便看见毛泽东满身是土,正蹲在一个负伤的同志身边。
一见毛泽东没有负伤,陈昌奉的心就像从半空中落了下来一样,不由自主地伸手擦了擦前额上的汗水和灰尘。
突然,陈昌奉分明听见毛泽东在轻轻地呼唤着:“小胡!长保,胡长保同志!”
陈昌奉这才明白,负伤的原来是警卫班长胡长保。
胡长保脸色苍白,两眼垂闭,双手正紧捂住鲜血流淌的腹部。
毛泽东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胡长保的头,像是在为他擦汗,又像是在驱赶他的疼痛。
正在这时,毛泽东的卫生员钟福昌过来了。
“快!给他上药!”毛泽东急切地对钟福昌说。
胡长保向毛泽东轻轻地摆了摆手,低声说道:“主席,我不行了,弹片打进肚子里去了。你们继续前进吧!”
毛泽东坐下来,让胡长保的头枕在他的臂上,无限深情地说:“长保同志,你不要紧,坚持一下,我们把你抬到前面水子地,找医生好好治疗一下就会好的。”
胡长保着急地对毛泽东说:“主席,我不能让你抬着我走。我自己明白,我不行了,血全流在肚子里了。我牺牲以后,如有可能,请你转告我的父母,他们住在江西吉安。只可惜我不能跟你一起去看看新的根据地。”
然后,胡长保对陈昌奉说:“你要好好保护主席。”
胡长保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他用最大的力气抬起头来,颤动着嘴唇,一字一字地说:“祝——革——命——胜……”便慢慢地闭上了双眼。
面对为保护自己而牺牲的战友,毛泽东禁不住潸然泪下。陈昌奉第一次看见毛泽东这样悲痛流泪。
大家都站起来,悲恸地哭了。
毛泽东眼里噙着泪花,叫陈昌奉拿夹被过来。陈昌奉赶紧去取来夹被,和毛泽东一人拉一方,轻轻地盖在胡长保身上。
为了避免敌机的再次袭击,毛泽东在警卫营长杨梅生和政委赖毅的护卫下,离开了这片开阔地,向路边的树林中走去。
按照毛泽东的吩咐,红军战士们把胡长保的遗体,抬运到距茶合岗半里地的水子地掩埋了。
这以后的5个多月,红四方面军南下,从懋功翻越夹金山,克宝兴,占天全,夺芦山,取荥经,于1935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在荥经境内停留了20多天。
当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听说毛泽东的警卫班长胡长保为保护毛泽东而牺牲在荥经三合乡茶合岗水子地时,特地找到了掩埋胡长保的墓地,并将胡长保的忠骨埋在两座古墓之间,使其得以保存下去。
胡长保牺牲20多年以后,毛泽东当年的警卫员陈昌奉担任了江西省军区司令员。陈昌奉先后几次到江西吉安和吉水,去找老警卫班长胡长保的父母,但都没有找到。
1990年10月,四川省荥经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专门寻找胡长保烈士的遗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在荥经县建政村孙家湾80多岁的老农杨其寿的帮助下,在距县城50多公里的深山老林中,找到了当年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埋在两座古墓中的胡长保的忠骨。
胡长保烈士的忠骨被运回荥经县城火花,又将烈士的骨灰安葬于荥经县烈士陵园内,并在新墓地镌刻了汉白玉石碑,碑文中记载了胡长保为保护毛泽东而牺牲的光辉事迹。周恩来警卫员胡炜
胡炜(1919-2005),江西省瑞金县桃阳区青山下村人,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瑞金红色警卫营任通信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军之前是三个字的名字,参军后改名为康灵。先后担任周恩来、李维汉、张浩的警卫员。长征后胡炜和丁盛是一个团里的相同职务的战友。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参加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任新四军第4支队8团政治处干事、连政治指导员,第5支队8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营政治教导员,中共甘泉县委书记兼县支队司令员、政治委员,县支队发展到1500余人,建立了40多个乡的抗日民主政权。后任新四军第2师4旅10团政治委员。由于他改名为胡炜,许多老首长和战友都找不到他了。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4旅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第21军61师师长。参加了朝阳集、泗县、两淮、宿北、孟良崮、南麻、临朐、胶河、苏北盖林及淮海战役,解放杭州、宁象战役,解放舟山群岛六横、佛渡、虾峙一线岛屿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胡炜在宋时轮的带领下,参与指挥本溪、开源等战斗。但后来宋不知康灵到哪去了。多年后再见面时,宋时轮说:“康灵的名字多好,你为什么要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参谋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参谋长,参加了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1959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副军长兼参谋长、政治委员、军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第21军军长,陕西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1974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84年按正兵团职待遇离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职资料缺)“文化大革命”中胡炜在北京参加支左,有一次接见,周恩来就认识他一人,对他说:“你不姓胡吧?”周恩来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才知道当年的警卫员改名了。1975年在南京丁盛见到胡,高兴万分说:“康灵,解放后我们这些战友到处打听你,就是找不到,你到底上哪去了?”丁盛这才知道他早改姓胡了。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副军职顾问,1983年6月离休。2005年8月3日在青岛因病逝世,享年86岁。龙潭三杰胡底
胡底,和李克农、钱壮飞被周恩来称为“龙潭三杰”。1905年3月10日出生。安徽省舒城县人,这里是三国时期著名东吴将领周瑜的故里,原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孙立人上将也是这里人。1923年,胡底考入北京中国大学,从此离开家乡。
1925年,他和好朋友钱壮飞一起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大学毕业后。他们俩还一同组建过电影公司,并一起演过电影。
为了更好地掌握国民党的内部情况,“龙潭三杰”之一的李克农向周恩来建议,自己报考国民党无线电管理局,和已在国民党特务机构内部立足的钱壮飞建立共产党特别小组。经钱壮飞安排,李克农经过认真准备,以优异成绩连闯几关,考入了上海无线电管理局,并被任命为该局的广播新闻编辑。不久,钱壮飞又介绍胡底进入上海无线电管理局工作。
1929年底,陈立夫筹划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务调查科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进行秘密侦察、审讯的反共特务机构,根据中共中央特委的指示,李克农和胡底趁此机会打进了国民党这个最高特务机构。
1930年下半年,胡底被派往天津筹建长城通讯社。这是国民党特务机关在北方的分支机构,归南京长江通讯社管辖。胡底出任社长。南京、天津方面每有紧急情报,钱壮飞和胡底就立即报告在上海的李克农,再由李克农通过陈庚将军及时转报中共中央。
1931年4月,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国民党武汉行营连续向蒋介石和徐恩曾报告顾顺章叛变的电报。4月25日夜,电报被钱壮飞在调查科“大本营” 里截获;他立即派人赶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报警。经周恩来、等领导采取紧急措施,中共中央领导人、中共中央江苏省委以及共产国际在沪机关全部迅速地安全转移,使党组织避免了一场特大灾祸。
当时,胡底还在天津。得知顾顺章叛变的那天晚上,李克农用暗语给胡底发了一个电报:“胡底,克潮病笃。”这是他们事先约定的暗号:“克”是说李克农,“潮”指钱壮飞的别名钱潮,“病笃”意即事态严重,必须立即行动。胡底接到电报,立即乘坐外国轮船离开天津。4月30日凌晨,国民党特务勾结日租界巡捕房赶到胡底住处,结果一无所获。同时,李克农和从南京潜入上海的钱壮飞也早已隐蔽了起来。
从国民党统治区撤离之后,胡底和钱壮飞二人于1931年8月一起前往中央苏区,李克农到达中央苏区的时间比他俩稍迟一些。进入苏区以后,他们三人一直担任政治保卫工作,李克农任国家保卫局长,钱壮飞任红一方面军红军政治保卫局长、胡底任政治保卫局执行部审讯科长。胡底本人俊逸潇洒,多才多艺,对文学和艺术造诣很深。他喜爱音乐,擅长演戏,到达江西苏区后,在从事政治保卫工作的同时也参与文化教育事业。
1931年12月,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约一万七千人在江西宁都起义,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宁都起义使红军增加了一支新的力量,但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转化工作却是一个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为此,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要胡底、钱壮飞、李伯钊三同志组织演剧队、宣传队,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行前,胡底等三同志请示毛主席。毛主席指示说,第一要稳定他们的政治情绪,他们过去为军阀打仗,现在是为苏维埃而奋斗。过去当白军,现在是红军;第二,要想尽各种方法去向他们宣传过去是为谁送命,现在是为谁牺牲。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胡底他们三人编演了话剧《为谁牺牲》。演出十分成功,引起了士兵们的共鸣,反响很大,大大推动了部队的思想教育工作。此外,剧团同志还为他们补衣服,关心他们的伤员,使他们深受感动。
为教育原二十六路军中的中高级军官,胡底等同志还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人演出不同内容不同特点的戏。他们演出了根据苏联话剧《黑人吁天录》改编的《黑奴恨》。这个戏写的是奴隶主怎么压迫黑奴的事。此戏表面上不关中国的事,也不关红五军团的事,但从黑奴遭受的非人折磨中,一种为黑奴鸣不平报仇雪恨的感情在军官的心中升腾,很多军官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在这里,胡底的才华得到了充分施展。后来为加强苏区的宣传工作,胡底又同钱壮飞、李伯钊等同志筹建“高尔基戏剧学校”,为苏区培养了一大批宣传文化工作人员。
在苏区的三年多时间里,胡底勤勤恳恳,以丰富的政治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献身于党的文化教育工作。在红军是创作剧本最多的一个。他不但组织红军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发动一些干部编写短小精悍的话剧为部队演出,而且经常自编自导自演,宣传党的政策,提高红军战士的政治觉悟。三年中,他先后编演过《为谁牺牲》、《黑奴恨》、《庐山之雪》、《杀上庐山》、《战斗的夏天》、《无论如何要胜利》、《赵一曼》等剧目。他的文艺天才和创作才能,受到了聂荣臻等领导同志以及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敬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胡底任中央军委侦察科科长。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8月间,红军总部将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北上。但在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张国焘突然擅自命令左路军全部和右路军的一部南下,同党中央分裂。跟随朱德、刘伯承在左路军工作的胡底,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异常不满,常在一些场合流露出他的愤懑。张国焘得知后恼羞成怒,竟将他和李克农、钱壮飞三人诬陷为“国民党特务”,严格控制起来,取消了他的乘马和勤务员,逼他带病自己背着背包“戴罪”行军。后来在草地松岗地区(现属阿坝藏族自治区)与许克坚(李先念战友)一起被秘密杀害。牺牲时年仅30岁。
全国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曾经多次谈到胡底和钱壮飞、李克农打进国民党最高特务机关后,对党做出的巨大贡献。他说,如果没有“龙潭三杰”,我们这些人早就不存在了。
1981年12月8日,国家民政部根据中共中央调查部的建议,追认胡底同志为革命烈士。评价他对党忠心耿耿,对敌无比憎恨,以卓越的才华,极其英勇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一次又一次的艰巨任务。他是我党初期情报战线上的三杰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事电影艺术最早的一个,是红军时期宣传教育战线的骨干。他为中国革命事业,为保卫党中央和党的地下组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祖国和人民的好儿子。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被反动派残忍杀害的胡远大
河南省唐河县石柱山风景区的胡远大烈士墓,常有游人前往祭奠、怀念。 1904年8月17日,胡远大出生于唐河县祁仪乡一个耕读之家。19岁时胡远大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附中。这期间,胡远大阅读了一些传播马列主义的书刊,决心献身革命事业。1926年夏,胡远大毕业回到家乡,在黄火青、杨士辅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受委派赴武昌农讲所学习。 1927年7月,根据党组织指示,胡远大回到家乡唐河县古沟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春,中共古沟支部建立,胡远大担任支部书记。 邻村河南庄有一个恶霸叫胡辉斗,占有田地百余亩。院中修筑一座3层炮楼,并雇有一群家丁护院。其长子胡远绍曾在军阀部队中当过团长,溃败后逃回家中,同其弟胡毛林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人民群众切齿痛恨。胡远大决定带领群众与胡辉斗父子展开斗争。胡辉斗先是以宗族关系拉拢胡远大,遭拒绝后便借口胡远大“通共”,让其子胡远绍、胡毛林率武装家丁进攻古沟村,企图抓住胡远大,扑灭群众斗争的火焰。胡远大带领古沟支部成员与胡辉斗展开激战。在打退了胡远绍的进攻后乘势反击,一直攻到胡辉斗的炮楼下。胡辉斗父子招架不住仓皇逃跑。一时间,胡远大的名字让土豪恶霸闻风丧胆。 1930年秋,通过党组织的介绍,古沟支部和鄂北红9军26师建立了联系,并加入了这支武装队伍。由于胡远大在巩固苏区、扩大红军的斗争中表现英勇,不久便被提升为红军连长。红26师北上,拟解放唐河、泌阳、桐柏,开辟豫西南革命根据地,使之与鄂北苏区连成一片。部队到达马武山后,获悉当地大土豪刘铭三正给儿子刘元智娶妻办喜宴,胡远大决定趁机将他们剿除。正当胡远绍、刘元龙等顽匪在刘家贺喜时,忽然听到大队红军杀来,刘铭三等仓促带着家属和几十名护家武装狼狈逃窜,龟缩进山寨中。
胡远大带领红军包围了山寨并开始喊话。他历数了胡远绍、刘铭三、刘元龙狼狈为奸,欺压群众的种种罪恶,限令他们立即缴枪投降。在红军的强大政治攻势下,这伙土豪劣绅和他们的武装家丁一个个束手就擒。红军缴获了所有枪支弹药。当天召开公审大会处决了刘元龙、胡远绍等匪首。消息传出,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随后,红26师大部队迅速攻克唐河县城,成立了唐河县苏维埃政府。休整几天后,红26师开赴唐东毕店镇。毕店民团团长王德方虽控制着数百人枪,但慑于红军的声威被迫投降,红军随即宣告毕店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一天后,师主力开拔攻打另外顽敌,胡远大随留下的师政治部在毕店进一步开展扩大政治影响和征收枪支弹药工作。假降的反动民团头子王德方联络附近的地主武装乘机从四面偷袭,包围了师政治部,胡远大率大家边打边向寨外撤退,激战中右腿中弹,当即倒地不能行走,被追敌所俘,当天下午被反动派残忍杀害于县城东门外,时年仅26岁。身负重伤的胡阿林
胡阿林,原名胡侠民,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东阳独立支部创建者之一,一直负责农民运动工作,曾任县农会主任。
1929年,因反对封建迷信运动遭到国民党通缉,他从东阳撤至上海,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并化名为胡阿林,从事工人运动。胡阿林先后任中共沪西支部书记、周家桥分区行动委员会书记、曹家渡区委书记等职。1931年,因受“左倾”路线排挤,胡阿林调回浙江任杭州县委书记,曾被捕,“尝过半年铁窗生活”。
同年,胡阿林经组织营救出狱后,受党中央派遣到苏联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以加强红军中工人骨干队伍的建设。1932年春,胡阿林回国,后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任团政治委员、十师政治委员、二师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身先士卒,“每次战斗都发挥出他的英勇模范作用”。1933年11月,胡阿林在江西宜黄县大雄关战役中身负重伤,12月7月,因抢救无效,胡阿林不幸牺牲。
胡阿林牺牲后,红军总政治部《红星报》发表“哀悼胡阿林同志”文章。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与会代表专门为胡阿林等15名著名烈士致哀。由于战争年代档案资料失散,一直把胡阿林作为上海烈士。后随着苏区革命文献、文物的发掘,才查清胡阿林是浙江东阳人。1993年,为革命献身六十年的著名红军烈士,终于回到了家乡。红军烈士胡久富
10月11日,长征路上奔小康河南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来到具有悠久红色历史的叶县,听红军烈士胡久富的故事,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什么是军民一家亲,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的事迹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永垂不朽,叶县常村镇西刘庄村的改变,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狭路相逢勇者胜。
有一种情感叫鱼水情
“你看,这个地方,就是当年红军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地方。”中共叶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袁金钊老人指着远方向记者说:“现在我已经70多岁了,每当想起这段历史,都禁不住泪流满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34年,红二十五军在叶县境内征战两天两夜,行程百余里,与国民党军庞炳勋部交战三次,突破封锁,深入伏牛山腹地,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的预定计划,狠狠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同时也为叶县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二十五军每到一地,都要向群众宣传红军长征的意义和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散发《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的传单,教育群众扩大影响;宿营时指战员们坚持住在场里、地边、山坡上,不是刮风下雨,一般不住进民房;早起出发前,主动为驻地老乡打扫院落,担水添缸;急行军吃不应时,偶尔拔了地里几个萝卜,都要在每个坑里放上铜钱以作补偿。指战员的模范行为深深感动教育了沿途群众。人们纷纷发自内心地交流说:“开天辟地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军队,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真是咱穷人的队伍。”有人还编童谣教孩子们盛赞红军,“红军好,好红军,红军队伍爱人民;好红军,红军好,红军再来咱不跑;支援红军打胜仗,天下穷人得解放。”不少农民热情地为红军指路当向导,甚至冒生命危险掩护、收治红军伤员。
这其中红二十五军某部连长胡久富的事迹,久久流传,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真谛。据大河网记者了解,当时,在七里岗战斗中负重伤不能继续随队,首长把他安排在小窑嘴村农民何运录家养伤,不慎被反动势力发现。国民党地方民团的团丁在甲长带领下突然闯进何家强行搜查,因猝不及防,胡久富被搜出架走,在押往保公所的路上恰与国民党追兵相遇。在遭国民党军审问时,胡久富大义凛然,毫不畏惧,义正辞严地痛斥国民党千军万马不去打日本,却要打内战的罪恶行径。敌人恼羞成怒,当场将胡久富杀害。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悲壮场面,使周围群众无不悲痛落泪。乡亲们像对待自家亲人一样用棺材殓葬了胡久富烈士。
红军师长胡天桃
2015年11月23日上午,曾经在浠水县委党史办帮忙做事的卢楚波老师特意来办公室告诉说,前段时间叫他帮忙寻找的红军师长胡天桃烈士有关信息在兰溪镇有了线索。
吃完午饭,从浠水县城出发,出翟港路,过火车站桥洞,沿宝塔街向西前行,经遇客岭到六神港。天色阴沉沉的,可能是近几天下雨,寒潮来临,气温下降不少,路边的树叶随风飘落,但心里充满热切的希望。
探访烈士故里的念头,最初是源于看了金一南著的《苦难辉煌》(第九章“烈火真金”第269至270面)、《浴血荣光》(第七章“狂飙突进”第61讲“令国民党将领闻风丧胆的‘无名师长’胡天桃”第236至238面)和温相著的《蒋介石亲信爱将王耀武传奇》(第二章“同室操戈”第107至134面)。几本书里面均记载了“当年,在寒冬中,衣衫褴褛、脚穿两只颜色各异草鞋、干粮袋内只有一个破洋瓷碗的红军师长胡天桃与一身将校戎装的国民党悍将王耀武谈论国家兴亡、民族命运、个人生死”的精彩对话。我被这位红军青年将领的理想信念、意志决心深深震撼。但在一般军史、战史中很难找到关于胡天桃的记载。前不久,又接到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政协原文史委主任冯军全的电话,他们县在筹办一个革命史展览,展示在他们那里战斗过的革命英烈的事迹,特别提到希望能提供胡天桃的有关资料。我答应了他们。崇尚英雄、了解英雄、宣传英雄、学习英雄,我感觉到了重重的责任。
胡天桃(陶)是浠水人,在浠水党史著作里记载甚少。在《浠水县志》(1992年5月第一版。第一百三十七章人物录765面)和《浠水县军事志》(第十章“军事人物”第二节“名录”第258面)里均记载为“胡天铎(1901-1935),字修雨,方铺人。1919年入县普通中学肄业。1926年冬,从湖北法政专门学校休学回乡,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春,胡前往武汉在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学兵团入伍,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第七军调往南京,胡由组织安排调湖北省高等法院任书记官。“七一五” 分共后,武汉卫戍司令部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胡由组织介绍进入江西,在红十军工作,因战功升为该军师长。1934年中央组织北上抗日先遣队,胡随方志敏部北上。1935年1月在弋阳战役中被俘牺牲。”查浠水县民政局《烈士英名录》记载“胡修雨,男,浠水县兰溪镇蒿子岭村胡上湾人,1901年9月出生,1925年8月参加革命,武汉大学地下宣传员。1925年考进武汉大学,在学校参加地下革命活动。1927年10月回家,经常对亲友宣传革命真理。一个月后,从兰溪搭船去黄石港,行前,他说到黄石搭船出国留学。自走后,一直无音讯。”查阅网上,也有不少介绍,但相差很多。这就更坚定了我们这次探访烈士故里的决心。
出六神港,沿浠水河堤堤顶路顺流而下,经谱戏场到竹林墩,先找到带路人李会山老人,再一起出发到蒿子岭。一路上岔路很多,通村路不是很宽,尽管我们很小心仔细,但还是被告知走错了路。好在李会山老人认得一位正在路旁粉刷宣传墙的同志,帮我们在附近找到了要找的胡海涛同志。李会山问起胡海涛:“打电话怎么没人接,这电话号码还是花几天时间找你女儿问来的。”胡海涛说,电话没带在身上,放在家里了。看来冥冥之中,还真是多亏走错路了,否则,就是我们到了胡海涛家也难找到他本人。
据胡海涛介绍,他们这一支胡姓是明末清初从散花镇胡大祠堂搬到兰溪镇蒿子岭村2组胡上湾的,背靠湾后坐山,面南而向。后来人多分散,一部分搬到本村3组胡下湾和胡海涛所在的5组胡背后湾,还有外迁到谷城、竹山等地的。在胡海涛家里,我们在2008年刊印的《胡姓通谱》浠水分谱中查到“胡聪贤生有长子胡良富,次子胡良贵。”“胡良贵,字修雨,法政专业学校毕业,号天铎,亦号舜先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十军的师长,战斗时牺牲在1935年,葬不详。贵生于光绪辛丑年九月初四日子时,娶董氏,生于光绪壬寅年九月二十一日酉时,以胞兄良富三子会直为嗣,氏卒于民国癸未年十一月十二日,葬老观山向南。”在 “谱头”章节还查到如下记载:“胡天铎,曾任浙江法院推事”“法政学校毕业”。
看完家谱,胡海涛带我们到对面的2组胡上湾。绕过门前塘,沿一条长满杂草的上山路,来到胡上湾坐山,在山岗左拐有一条小路,路左边山坡上有几座坟茔。前行近20米,在两棵一人多高的松树间矗立着一个麻片石底子镌刻着红字的墓碑,碑文是“胡修雨烈士之墓”“浠水县人民政府 二0一三年十月”,碑底座是黑底黄字的简介“胡修雨,男,汉族,兰溪镇蒿子岭村人,1901年9月出生,武汉大学地下宣传员。1927年11月后无音信。”胡海涛介绍,这是2013年县政府分送下来的,胡修雨的孙子胡纯柏就将它安放在这里。按照胡海涛等人的意见应该与胡修雨的妻子董氏放在一起,董氏葬在胡海涛家右后面的老观山上。至于墓里随葬了什么物品,我们不得而知。瞻仰完烈士墓后,来到胡修雨孙子胡纯柏家。正碰上胡纯柏准备出门到方铺小学接即将放学的小孙子,他把我们迎进了屋。
据胡纯柏、胡海涛等人讲,胡修雨是穷苦出身,好在胡氏家族有祠堂供族人读书的规定,他读书就是由胡大祠堂每年50大洋供给的。传说胡修雨结婚那天,房子被敌人包围,他在家人的帮助下从天井逃脱,从此一去未归。其妻董氏清光绪壬寅年(1902年)九月二十一日出生,散花镇董河村人,终生在胡家守候,于民国癸未年(1943年)十一月十二日去世。族人以胞兄良富的第三子胡会直出继给良贵为嗣,胡纯柏即胡会直之子。胡会直于1965年3月去世,当时胡纯柏只有8岁,因此,对祖辈的事情知之甚少。我们询问有没有祖传物件,胡纯柏在大厅供奉祖宗的条台底下翻出一个一尺长短的红底木牌,上面写有“烈属光荣”几个黄颜色的字。颜色有些磨旧了,字迹还很清楚。他只记得是大集体的时候(应是文革前)县政府统一发的。几次搬家做房子,但这木牌被细心保存下来了。最后,在胡纯柏带领下,我们去察看了胡修雨故居遗址,当年带有天井的房子已经不见了,地基上新做的是烈士子侄们的楼房。可惜,无论是家谱还是族人们的回忆,其生平事迹鲜有流传,更难见到一张照片。
天色慢慢暗下来了。胡纯柏也要去接孙子,我们就此告辞离开。走过胡上湾后山岗,回望胡修雨烈士故居宅基上新做的房子,再遥望烈士妻子董氏长眠的老观山,眼前浮现着胡修雨烈士新婚被围从天井逃脱的情景……严守红军和苏维埃秘密的胡敦有
1896年出生于陕西省商南县两岔河乡油坪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胡敦有从小就受着饥寒交迫之苦,幼年时即懂得谋生的艰难,并热爱劳动、同情贫苦穷人。1930年,天旱无收,地主阶级不顾农民死活,按例照收地租,激起了广大贫雇农的反对。当时两岔河一带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搞了“吃大户”斗争,胡敦有是这一运动的积极参加者。由于缺乏正确的组织和领导,这一农民斗争失败了。胡敦有同其他几个领导人和积极分子被伪商南县自卫团以“赤化骚乱”的罪名关进了商南大牢。以后,几位领导人被国民党当局以“赤匪祸首”的罪名杀害。胡敦有和另几位难友被抵交了壮丁。
胡敦有在国民党军队里度日如年,好不容易等到1932年冬,找到机会开了小差。回到家以后,才知道父母已去世,妻子儿女在洛南、卢氏县一带讨饭。他当即前往洛南、卢氏一带寻儿找妻。直到1934年春,才在洛南腰庄找到了妻子儿女,一同回到家里,租种几亩薄地勉强渡日。
1935年5月28日,红军在祝家店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组织了农民赤卫军,胡敦有积极报名参加,因为他苦大仇深,又懂军事,有群众基础,上级任命他为祝家店苏维埃农民赤卫军队长。赤卫军总共有30多人,除红军送给的几支步枪外,还有几支老套筒,其余全部是大刀长矛。胡敦有参加赤卫军后,革命的劲头特别大,他带领赤卫军进行严格训练,教大家持枪射击、投弹、刺杀、劈刀等技术。
赤卫军成立不久,6月5日就参加了清油河战斗。6月12日,胡敦有奉命率队配合其他兄弟部队在清油河四道岭堵击追堵红二十五军主力的张学良部一团,在这次战斗中,胡敦有亲自缴获了敌军官的一把东洋指挥刀和一支手枪。
1935年8月底,国民党军队三路“围剿”陕南苏区,祝家店乡苏维埃遭到了破坏。胡敦有和他领导的赤卫军,在卢氏县五里川同李高升、李春银等游击队汇合,一边坚持游击,一边寻找主力。1935年11月中旬,游击队被敌包围,突围中,胡敦有受伤落入敌人魔爪,受尽了各种酷刑,始终不向敌人屈服,严守红军和苏维埃的秘密。后敌人把胡敦有拉回油坪沟杀害,时年39岁。解放后,胡敦有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被敌人枪杀于青田城郊的胡从昆
胡从昆(1897=1936),1897年出生于浙江文成 出生日期1930年5月,1930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浙南永嘉县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他亲眼目睹红军打土豪、分钱粮给穷苦百姓的情形,便参加了红军,编入一团当战士。同年9月,红十三军主力失败,受命回家乡隐蔽,以待时机。1935年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西南地区,他得消息后,与兄弟一起参加挺进师,跟随红军闹革命。1935年11月12日被敌人逮捕,押往青冈县监狱。次日,被敌人枪杀于青田城郊。对敌作战壮烈牺牲的胡兴仿
1928年在家乡参加了农民赤卫军,当战士。1930年3月随赤卫军改编到红军独立团当战士。英勇善战,不怕牺牲,5月提升为排长。12月随独立团改编到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五团二营,任排长。率部活动于鄂豫皖边区,参加过潢光、姚家集、苏家埠等著名战役。先后立战功6次。193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升任连指导员。
1932年10月随红四军主力西征。1933年3月任连长。1935年率领几名战士在陕西灵隐寺消灭土匪90余人,缴获敌人大量武器弹药和其它物资。
1936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毕业后奔赴抗日前线,打击日寇。
1940年8月在新四军第五师经理处任处长。率部活动于应城、孝感花园一带,为新四军第五师筹措给养,为部队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曾受到李先念等中原军区首长的嘉奖。
1941年4月,在河南四望与敌作战壮烈中牺牲。 苏维埃主席胡先进
胡先进同志,宁羌县庙坝人,靠打短工维持生活。1933年1月参加革命,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同年秋,经地下党组织介绍,参加红二十九军第三游击大队二中队,并任分队长。到11月,三大队化整为零进行活动,他带上部分枪支回庙坝发展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领导群众减租减息,打土豪和进行反贪污斗争。1935年红军占领宁羌,先进同志被选为乡苏维埃主席,积极支援红军。红军北上长征后,被敌杀害于略阳县城。粮食委员胡树屏
胡树屏(1887—1930)岳西县响肠镇人。1930年参加请水寨暴动,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四师粮食委员,同年9月在浒槽被敌捕杀。坚持游击活动的胡秀
胡秀(1902-1932)浙江永加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13日参加永加西内区西溪农民暴动。11月19日暴动队伍改成了永加红军游击队,他任游击队中队长,在青田、缙云边境打游击,曾参加过攻打处州(今丽水)府的战斗。1930年5月9日任改编后的红军中国工农第十三军一团副大队长,后接任大队长。率部打土豪、收武器,积极配合兄弟部队攻克缙云县城,后转入永加、仙居边境坚持游击活动。1931年3月遭永加“九乡团”和国民党仙居保安团追剿,指挥战士奋勇抗敌,在岭下战斗中不幸被俘。1932年7月3日被害于杭州“浙江陆军监狱”。抗战胜利前夕倒下的英雄胡继亭
金寨县是国民党安徽省政府领导全省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心,金寨人民纷纷参军参战,拥军支前,为赶出侵略者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令后人缅怀。出生于古碑镇宋畈村的胡继亭就是其中一员。
胡继亭(1916—1944),安徽金寨县人,历任六安六区童子团中队长、大队长、中共皖西北道委宣传员、道委书记秘书、红二十八军秘书,1935年冬任中共鄂东北道委书记,1936年夏调回红二十八军协助高敬亭工作,参与岳西和平谈判。1938年春任新四军四支队七团政治处主任,后历任四支队九团政委、新四军第七师皖南支队参谋长、沿江支队参谋长兼中共桐(城)怀(宁)潜(山)中心县委书记,1944年在桐城陈瑶湖(今属枞阳)作战牺牲。
历经磨难从革命
胡继亭,又名胡继庭。1916年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县南庄畈(今金寨县古碑镇)宋畈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受尽了苦难,幼年曾从南庄畈(现属古碑)三道河梅姓私塾先生读书4年,能写对联、做文章。1929 年家乡的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建立了苏维埃。1930 年胡继亭在苏维埃列宁小学学习,并任六安六区童子团中队长、大队长,年底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任六区少共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调到中共皖西北道委担任宣传员,参加苏家埠战役时曾在前线对敌进行政治宣传,对瓦解敌军斗志起到一定作用。后任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的秘书,跟着郭述申学到了很多知识,逐渐成长为成熟的政治、军事干部。
服务首长提能力
1934年10月,郭述申和红军第二十五军离开皖西到鄂豫边,11月随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长征北上后,胡继亭留在鄂豫皖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的秘书。这时道委机关人少,首长只有高敬亭一人,主持内务和多种事务的也只有胡继亭。他在工作中得到很大的锻炼,成为高敬亭的得力助手。当时大别山区因敌人的疯狂“围剿”,很多地方被敌人烧杀成了无人区,整个苏区被分割得只剩下几小块零星的山区乡村了。为了把这几小块零星的根据地联系起来,高敬亭派胡继亭经常秘密来往于各地,恢复地方政权,组建小股革命武装。由于加强了各小块苏区的联络,主力红军走后留下的零星武装,很快又组成了各种形式的游击队、便衣队,经常利用山熟、地熟、人熟的有利条件,打击小股敌人,破坏敌人交通。1934年底,由于游击武装的发展,在赤南县(今金寨县西部地区)又建立一支正规红军——红二一八团,开展保卫苏区的斗争。
1935年2月,高敬亭根据鄂豫皖省委在长征前留下的指示,主持红二十八军的第三次组建,并为该军主要负责人,担任军政治委员(无军长),胡继亭仍任高敬亭的秘书。他参与高敬亭主持的党务、军务等决策工作,因其字书写漂亮,做事果敢、干练,深得高敬亭的信任和赏识。胡继亭为红二十八军起草的很多切实可行的政治工作条例,并顺利通过,付诸执行,对红军的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年冬,胡继亭任中共鄂东北道委书记,领导恢复和发展鄂豫边共产党的组织,组建便衣队,开展反“围剿”斗争,从而使鄂东北地区成为扼制武汉的斗争前哨。
1936年夏,胡继亭和吕公良回到红军第二十八军协助高敬亭工作。为粉碎敌人的“五个月清剿”,胡继亭提出必须发展和加强便衣队的建议,受到高敬亭的重视与采纳,使便衣队在鄂豫皖边区得到很快发展,不久,根据地便衣队发展到八十多个,近千人,成为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坚持了艰苦卓绝的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
参与决策显智慧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在斗争中总结制定了很多作战经验。这些经验,大多是胡继亭参与总结或直接起草的。例如:针对敌人大兵团“围剿”,我军实行化整为零和集零为整寻机歼敌的经验;针对敌人互相矛盾或调动频繁的情况,伪装敌人而歼敌的经验;针对敌强我弱的特点,实行“四打四不打”(即:敌情明打,地形好打,缴获大打,无伤亡打;情况不明不打,地形不好不打,缴获不大不打,伤亡大不打)的经验,丰富了红军的战术原则。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坚持大别山游击斗争的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在鄂东获悉中共中央有关国共合作指示,率部回到中心根据地岳西县鹞落坪,与中共皖鄂边特委书记何耀榜商讨国共和谈之事。7月13日,高敬亭、何耀榜在南田村召开会议,研究向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督办公署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谈判倡议,并决定红军方面由何耀榜为谈判代表,高敬亭负总责。7月15日,谈判倡议书送达蛇形岗三区区署,区长李德保迅即转呈县长方少石,方电呈督办公署,督办卫立煌闻讯表示同意,并指派少将参谋刘刚夫为正式谈判代表。同时,安徽省政府派郭副官和三区区长李德保为助理。20日下午,双方代表在岳西县政府正式接触,并就停战时间和停战后红军部队的番号、集合地点、供给等问题进行预谈,成立由何耀榜、刘刚夫、李德保3人组成的停战协议起草委员会。22日,正式谈判在红军控制区的青天畈上青小学汪氏宗祠举行,高敬亭化名李守义,以红二十八军政治部主任身份参加。双方代表几经磋商,就地方权力范围提出对等条款,于27日达成协议。在谈判准备及具体谈判期间,胡继亭始终积极协助高敬亭进行岳西国共和平谈判,为谈判获得成功做出了贡献。
抗击日寇展军威
1938年初,胡继亭所在的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并东进皖中抗日,胡继亭任四支队七团政治处主任。1938年3月中旬,新四军四支队在东进途中,于立煌县流波进行短期休整,高敬亭主持召开了干部会议,支队政治部主任戴季英传达了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指示,成立了四支队军政委员会,高敬亭任主席,戴季英任副主席,林维先、吴先元、胡继亭为委员。
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提高民众抗日士气,胡继亭同团领导分析决定在安庆至合肥公路上的范家岗、棋盘岭等地袭击日军。1938年9月1日,胡继亭率七团三营战士在桐城范家岗设伏,袭击了日军车队,毙敌14人,炸毁汽车两辆,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
紧接着在9月3日,胡继亭率四支队特务营和七团三营又在桐城棋盘岭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这次伏击战的战果,新四军1938年9月3日的《棋盘岭战斗详报》作了详细记载:“敌伤亡70余,被我打毁汽车50多辆,缴获三八式步枪21支,子弹七千余发,太阳旗百余面,地图、文件两挑,食品罐头二百箱,其它军用品无数……”。
11月9日,胡继亭同手枪团政委汪少川、七团副团长顾士多等又在棋盘岭捕捉了战机,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装甲车队。这次经过70多分钟激战,我新四军四支队消灭敌军官4人,士兵80多人,毁装甲车2辆,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胡继亭率领的七团连续伏击日军兵车,连战连胜,捷报频传,在安庆至桐城公路沿线的棋盘岭、铁铺岭3 次伏击日军向西进犯的运输队,共毙伤日军联队长以下官兵185 人,炸毁汽车54 辆,缴获数十支长短枪及大批军用物资,不仅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振了新四军的军威,而且鼓舞了抗日军民同敌作战的信心。胡继亭作战有功,几次受到宫部嘉奖,也受中央军委通报表扬。1938年12月,胡继亭调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九团任政委。
曙光来临身先死
1939年7月,因受高敬亭案牵连,胡继亭被调往皖南新四军军部学习,后调淮南二师工作。1943年3月,胡继亭任新四军第七师皖南支队兼皖江军区皖南军分区参谋长,赴任途中南渡长江时被日军拘捕,囚禁于铜陵监狱,在铜陵狱中,他曾写了四首诗,其中第四首为:“十五年来历艰辛,大江半渡却遭擒。恶魔兽性任残害,头断血流不屈心。”表达了一个革命者坚强的革命信念和崇高革命气节。因未暴露身份,不久,胡继亭被党组织营救出狱,任新四军七师皖南支队参谋长。10月任新四军第七师沿江支队参谋长兼中共桐(城)怀(宁)潜(山)中心县委书记,担负起巩固桐南花山和桐东陈瑶湖抗日根据地的重任。在此期间,他不仅领导部队对日、伪、国民党军作战,还全力开展桐、怀、潜抗日根据地的党组织和政权建设工作,广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全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当时胡继亭已看到抗战胜利的希望,给新出生的女儿取名胡曙光。他的女儿胡曙光这样对人说“我爸爸胡继亭也是烈士,1944年牺牲的,那时候,抗战胜利已经能看到希望了,于是爸爸给我起名胡曙光……”
新四军桐东和桐南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与发展,引起日、伪、顽军的严重不安。1944年2月12日,国民党桂顽大举向我桐东根据地进攻。胡继亭在桐城县陈瑶湖的钟泊地区指挥部队反击国民党桂系顽军,受到顽军200 多条船只的围攻,他率部奋力抗击,次日在反击顽军的第三次进攻中,胡继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8岁。当时就安葬在桐城县陈瑶湖(现枞阳县陈瑶湖镇政府)附近的一块墓地里。胡继亭烈士名单荣登在上海福寿园建设的、国内首座新四军纪念广场内的上海新四军广场纪念碑,位列第八十八位。红军战士胡达松
胡达松烈士,1930年参加革命,任红军战士,1933年在何风坑战斗中牺牲。
坚贞不屈的红军战士胡火生
这是1934年5月的一天。
资溪县国民党警察局牢房门前的小院里。
朝着日头的西墙边,竖放着一块厚厚的门板。门板上赫然用铁钉钉着一个年轻汉子。灰青色的军装已经破旧不堪,也几乎被殷红血迹染遍。
当午,初夏的燥热阳光直射在他的身上。这个汉子头颅昂扬着,紧紧靠在门板上,面庞也被血污涂满。他竭力地睁开眼,剧痛使他的身子不时地颤动着,鲜血便更急地从他肉体内渗流出来。
这位汉子名叫胡火生。资溪县乌石镇桐埠村人,他家世代贫雇农。1933年春,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作战路过桐埠村,在“扩红”中23岁的胡火生参加了红军。他跟着队伍攻打金溪、资溪、黎川县城,因作战勇敢,不久便当上红军班长,还加入共产党。当时,由于党内“左”倾思想把持领导权,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接踵受挫,胡火生所在的部队被冲散,他后来和同村的几位战士辗转潜回家乡,继续在当地坚持游击斗争。在与敌人的一次遭遇战中,他腿部受伤,行走不便,几位老乡将他藏在村后的一个山洞里。由于叛徒出卖,第二天,国民党地方民团将山洞包围。胡火生开枪撂倒几个敌人后被捕。民团头头为邀功,当夜将他捆绑押送到县城。
敌人极想从胡火生嘴里得到红军部队的去向、游击队活动的情况,当夜即对胡火生进行审问。皮鞭抽,老虎凳,泼辣水,烙铁烫……酷刑用尽,得到的除了“不知道”三个字之外,胡火生就是一声不吭。
敌人恼羞成怒,使出最残忍的一招:钉门板!他们用几颗大铁钉将胡火生的四肢叉开死死钉在门板上,挂在院墙上整整曝晒了三天。敌人心想这下胡火生该低头服软招了吧。殊不知,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浇铁铸的。在胡火生生命终结前,敌人从他嘴里得到的只是一句足以穿云破雾的高亢口号:“红军万岁!”
胡火生就义时年仅24岁。胡火生烈士已被列入抚州市烈士纪念堂烈士名录。年仅30岁的胡于松
1928年参加革命,任红军战士,1933年在王陂作战牺牲,时年30岁。指挥部政委胡立声
胡立声,河南新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长征和山城堡战斗。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旅保卫科科长,太岳军区团政委、分区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副师长、师政委。参加了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和太原、西南等战役。1951年后任师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委。回国后,历任要塞区政委,冶金工业部政治部主任基建工程兵冶金部办公室主任、北京指挥部政委。1961年晋为少将。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师政治委员胡奇才
胡奇才(1914-1997),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军委警卫营班长、排长,红4军第11师32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33团、35团政治委员,第11、12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70团副团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六队队长,延安赴山东干部大队大队长,山东纵队第八支队副司令员,第四支队政治委员,第一支队司令员兼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山东纵队第一旅副旅长,鲁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山东军区第三师副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四纵队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辽东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辽西军区司令员,赴朝参观团团长并代20兵团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顾问组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7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红军大学步兵学校队长胡大荣
胡大荣(1914-2004),湖北省黄梅县胡世柏镇人。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通信队队长,红军大学步兵学校队长。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参谋、副营长、营长,115师军政干校校长,后方司令部司令员,东进支队参谋长,115师教导2旅5团团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1团团长,鲁南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汾离公路伏击战和敌后游击作战,为发展和壮大敌后武装力量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兼警备9旅旅长,鲁南纵队第3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47师师长,第三野战军第35军副军长等职,先后参与指挥了鲁南、济南、淮海等战役战斗和南下作战及剿匪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浙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工程兵主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等职。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7月12日9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员胡云生
胡云生(1908-1980),原名胡镇香,江西省吉安县北源乡人。1930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11师33团团部宣传员,第32团团部书记,第10师师部政治指导员,第2师师部统计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作战科科员、三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2月,随115师赴晋西南,任师总务科科长,参加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同年12月,随第115师主力挺进山东,任第115师苏鲁支队参谋长,是年苏支队改编为教导2旅5团后任团长。1941年,调任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白彦战斗和鲁南地区反“扫荡”作战。1943年1月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副参谋长,参加四平保卫战,后改任第2团政治委员。1947年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司令部管理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0年12月1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72岁。团营政治委员胡正平
胡正平(1915-1994),原名胡其平,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区楼子张家湾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军部排长,第4军10师师部通信连指导员,第10师30团副营长,12师36团营政治委员。参加了为保卫鄂豫皖苏区、开创川陕苏区的历次战役战斗,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3纵队1总队总队副总队长,游击第4支队支队长,第32团团长,冀鲁豫军区独立团政治委员,湖西分区第九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在山西抗日反阎和开辟并坚持微山湖根据地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湖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副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二旅旅长,第8纵队22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8兵团第61军178师师长,第61军参谋长。参加了晋中和进军大西南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川北军分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校长,重庆步兵学校校长,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宁夏军区副司令员,长庆油田三分部指挥。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8月25日因病在西安逝世,终年79岁。“名扬川西”的胡立声
胡立声(1917-——),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光山县独立团1连任勤务员、通讯员。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1月调任红25军交通队通信员,随部参加长征。经独树镇、庾家河战斗后参加开辟陕南游击根据地。1935年随戴季英到中共西北局手枪班任警卫员。翌年初,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王首道警卫员,参加东征、西征。山城堡战斗后,调入红15军团教导营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特派员,129师新1旅政治部保卫科科长,豫西专署公安处处长,太岳军区第24旅71团政治委员。参加平型关战斗后,战斗在豫西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警备第4团政治委员,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华北野战军第62军185师副师长,第18兵团第62军186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解放沁阳战斗、上党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兰州战役、成都战役。之后,率部翻越二郎山、抢夺卢定桥,解放了康定城。同时以一部直插川西,参加了川西剿匪斗争,生俘匪师长刘镜生以下1600余人,毙伤150余人。荣获“名扬川西”、“英勇艰苦”等锦旗,受到兵团通令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186师师长,第16军46师任师长兼政治委员,1953年奉命率部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46师政治委员,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1954年回国后,入重庆解放军速成中学学习3年。1957年任旅大警备区完备1师政治委员,外长山要塞区政治委员,经常深入海岛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和师长一起抓农副渔业生产,达到了鱼肉蔬菜自给自足。为此,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海上南泥湾》,在全军加以宣传。1963年到中央党校学习。翌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政治部主任,1975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冶金部办公室主任、北京指挥部第二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回顾一八六师在贵州的剿匪斗争》等。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的胡立信
胡立信(1915-——),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参加儿童团、少先队,并担任了少先队队长。1931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部译电员、无线电台政治委员,第4军司令部机要科副科长。参加了二、叁、四次反“围剿”斗争。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后,他随部撤离鄂豫皖苏区,进入川陕边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参加了反国民党四川军阀田颂尧和刘湘为首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1935年6月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教育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旅轮训大队大队长,太行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粉碎日军向晋东南根据地的“六路围攻”、“九路围攻”、响堂铺战斗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中军区独立第3旅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晋中战役、衡宝战役,解放宝庆、武岗、新宁等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邵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24步兵学校政治委员,防空预备学校政治委员,防空军高射炮兵学校政治委员,空军高射炮学校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红军排长胡华居
胡华居(1914-1979),四川省达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时期,在红30军268团3营7连当战士。1934年在反“六路围攻”中腿部负伤。伤愈后调到红31军93师274团2营4连当通讯员。1936年调到276团任排长。 抗日战争时期,调八路军129师教导团学习,随后到山西扩军,先后任八路军129师第4游击支队中队长和政治指导员。1938年到冀鲁豫军区工作,直到解放战争,历任支队政治处副主任、主任,第20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3旅政治部主任,第5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11纵队32旅旅长,第二野战军第17军50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省军区镇远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1年到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学习,1955年毕业后,任第8步兵学校政治委员,在第8步兵学校工作了10年。1965年调任济南军区装甲兵副政治委员。1969年任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1977年离开领导岗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9年4月15日因病逝世,终年65岁。便衣队队长胡贤才
胡贤才(1916-1983),河南省新县卡房乡胡湾村彭家湾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4月调入红25军75师特务营当战士。1933年4月任红28军82师司令部通讯班班长,随郭述申转战在皖西各地。1934年3月随红25军军政委吴焕先返回鄂东北根据地。途经沙窝以西的高山寨时,设伏歼敌两个营。1934年11月红25军北上长征,胡贤才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任罗山县便衣队队长。1935年5月,红(安)罗(山)光(山)中心县委成立,在鄂东北道委领导下,负责三县边界地区的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编入新四军第4支队政治部警卫排任排长。1938年3月随部东进,开赴皖中抗日前线。于安(庆)合(肥)公路两侧对日军开展游击队。1938年4月调任江北游击纵队3大队8中队指导员、连长。1941年任新四军2师5旅15团1营副营长。参加了津浦路东抗击战,毙伤日伪军500余人。1942年2月以后坚持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历任独立旅4团1营营长,淮南军区东分区天长独立团副团长,3团2营营长、5旅13团3营营长,定合支队参谋长,2师6旅17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参加了路东反“扫荡”等大小战斗40多次。 解放战争时期,调任新四军第6纵队18师52团团长。1945年10月调任华东军区随营学校高干队队长,后任南下干部团团长兼政治委员。1946年10月调任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9师副参谋长,翌年2月随第3纵队临沂出发,伪装野战军主力,兵分两路,北上莱芜,实施正面防御,阻击、牵制南线敌军,在运河上架桥,造成我将向运河以西撤退的假象迷惑敌人,三纵队和其他部队一起共歼敌5.6万余人。莱芜战役后挥师南下,参加了孟良崮战役。1948年6月跟随华东野战军转战豫东,到达通许县,准备开封战役。16日晚隐蔽急进开封,18日黄昏袭占四关,当晚经过激烈战斗,突入城内,展开巷战,夺取胜利。11月参加了张公店战役。后转入徐州大会战,1949年2月调任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第26军64师参谋长,渡江战役胜利后任副师长兼参谋长,后参加了舟山群岛战役并再次负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64师师长,浙江军区第10军分区副司令员。1954年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毕业后,任26军77师师长,第68军副军长。1970年调任济南军区副参谋长,1980年任济南军区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3年4月16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67岁。宣传队队长胡备文
胡备文(1916-1986),江西省吉安县(今吉州区)长塘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11师31团宣传队队长,师政治部青年干事,军委无线电总队报务员,军委二局股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二局电台科副科长、三处副处长、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二局二处处长、一处处长兼政治委员、二局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情报部第三局局长军委技术部二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副部长、部长、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2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司务长胡定千
胡定千(1910-——),湖北省孝感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师39团连司务长、排长,红四方面军4军12师36团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红9军27师79团政治处副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从延安到鄂豫边的干部。1934年底,中共河南省委和豫南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活动基本停止。1935年3月,省委委员王国华从中央苏区回到家乡确山县,开始恢复豫南党组织,省委军委书记周骏鸣出狱后,也回到家乡确山县,找到王国华。8月鄂豫边区工委书记张星江主持会议,决定以天目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张星江和周骏鸣拉起了队伍,开始只有7个人,到1936年底,这支队伍发展到130多人。1937年2月,周骏鸣到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7月回到鄂豫边,部队发展到200多人,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12月独立团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队,周骏鸣任团长。1938年2月中央从抗大抽调10多名营团干部,由彭雪枫带领到第8团队驻地确山县。这批干部有赵启民、成钧、李木生、祝世凤、朱绍清、胡定千等,赵启民任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成钧任1营长,朱绍清任2营长,李木生、祝世凤、胡定千分别任三个营的政治教导员。这批干部中,赵启民、成钧后来授中将衔,朱绍清、李木生、祝世凤、胡定千后来授少将衔。以后胡定千历任团参谋长、支队司令员、团长、军分区参谋长、新四军2师6旅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7纵参谋长,鲁中南军区第6军分区司令员,浙江军区嘉兴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政治干部学校副校长,政治师范学校副校长,军事学院预科系主任,江西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川军起义的胡炳云
胡炳云(1911-1996),原名胡能清。四川省南充县人。1928年入川军当兵。1929年曾参加川军第7混成旅代旅长旷继勋等发动的蓬溪起义。1932年底在四川巴州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3军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和嘉陵江战役。长征中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任红1军第2师4团连长,所部在攻占腊子口战斗中担任主攻。到陕北后任红2师4团副团长,参加直罗镇、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营长,参加平型关、午城井沟等战斗。1939年起任苏鲁豫支队第1大队大队长,115师教导1旅1团团长,新四军第3师19团团长,第7旅副旅长,参加陈道口、山子头、盐阜区反“扫荡”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第2旅旅长、军区参谋长,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29军军长,参加了苏中、淮海、渡江、上海、福州、漳厦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参谋长。1955年回国后,任济南军区参谋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总参谋部第三部部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1977-1981年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陕西省军区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金寨老区的胡继成
胡继成(1915-),原名胡继承,安徽省金寨县人。1931年参加六安县游击大队,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警卫班长、排长,红25军75师223团副连长,第75师保卫连连长、团部参谋,红15军团75师司令部作战参谋、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副营长,第688团参谋长,冀鲁豫支队第5大队大队长,冀鲁豫军区第5纵队6旅2团团长,新四军3师8旅24团团长、旅参谋长,山东滨海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到东北先担任第2纵4师副师长、师长,后调任5纵15师师长。15师是南满独立3师的基础,原来是安东军区的保安部队,属地方武装,战斗历史不长,善于行军和游击战。任第42军126师师长、第42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副军长,在朝鲜的一次战斗中,42军125师撞上了装备精良的劲敌美骑兵第一师第七团,125师的主要指挥员在打与不打的问题上议来论去,决定不下来。请示刚跟上来的副军长胡继成,他未明确表态。在军中心指挥所的42军军长吴瑞林要求坚决打,派军参谋长廖仲符去军前指传达命令,督促命令的贯彻实施。可125师和124师的指挥员仍犹豫不决,胡继成见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又未能及时定下决心,一直到12月1日凌晨仍然议而不决。廖仲符一看不行,赶紧回到军中心指挥所向军长报告。正在吃早饭的吴瑞林哗啦一声把碗摔了:“你回去告诉他们,今天晚上必须打,谁再说个不字,老子拿他是问。”可惜为时已晚,骑七团早在大批飞机掩护下逃走。回国后就读于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1954年毕业,历任第42军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代团长胡登高
胡登高(1914-1991),江西省莲花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学校4分校特科队区队长,红6军团18师53团机枪连连长,第17师50团副营长、营长,补充团参谋长、代团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抗大分校大队长,大队教育主任,抗大第3分校大队长,延安军事学院院务部部长,抗大总校校务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政大学支队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第四野战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文化速成中学政治部副主任、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11月12日因病逝世,终年77岁。作战科长胡鹏飞
胡鹏飞(1915-——),原名继常,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六安县区游击大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4军11师31团排长,团司令部作战股作战参谋,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58旅作战科科长。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总校营长兼军事主任教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6分校大队长,第129师358旅13团参谋长,太行军区豫西支队第6支队参谋长。参加了中原突围,时任中原军区1纵3旅参谋长。在参加中原突围的开国将军中,胡鹏飞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当时胡鹏飞有一个孩子才8个月,旅部住在湖北省现丹江口市浪河乡菠萝崖村一户张姓人家。旅政治部主任胥治中(1955年授少将军衔)决定将胡鹏飞的孩子留在这个村子,张姓人家的女儿张冰如是中共地下党员,收留了这个孩子,但没有向胡鹏飞说明自己的身份。胡鹏飞走后,他的夫人曾回来看过孩子,遇敌军来搜索,张冰如帮助胡鹏飞夫人逃离了虎口。后来胡鹏飞的孩子被敌人掳去,张冰如带上家里所有的现钱,把胡鹏飞的孩子赎了回来。1949年,张冰如将孩子还到胡鹏飞手中。胡鹏飞还有一个孩子,1942年寄养在太行山,一直未找到。
解放战争时期,中原突围后,任鄂西北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7旅参谋长,皖西人民自卫军支队长,第二野战军11军31师副师长。参加了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学校校长,海军第二航空学校校长,海军航空兵部副司令员,海军副参谋长,海军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