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六安发布 一段征途,一支队伍,走出了一个非凡传奇,一抹火种,一种磨难,点亮了一部英雄史诗。回望那血与火的历史,长征留下的精神财富,如火炬照亮我们前行之路。两万五千里路,那段超越人类生存极限的跋涉,革命先辈书写了怎样的历史浩卷?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走长征路寻访六安人”六安市媒体采访四川采访组如约采访了几位老红军的后人。从今天开始六安发布将推出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讲述发生在父辈身上的革命故事,讲述长征精神的延续传承。胡继成将军要求子女:自己的路自己去奔
胡继成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在成都,我们采访了胡继成的儿子胡建军。 胡继成(少将)儿子胡建军跟记者们讲述父亲的长征故事。
榆林桥负重伤 死里逃生 1935年10月25日拂晓,红十五军团主力七十五师和第七十八师分别由东西两面强攻榆林桥守敌。由于敌人碉堡火力密集封锁,第一梯队进攻受挫。胡继成带领机枪连组成的第二梯队接替进攻,他指挥大家边冲边打,猛烈射击压住敌人的火力,一脚踹开敌人聚集窑洞的大门。突然,一个躲在门后的敌人向他开了一枪,胡继成身体一晃,差点摔倒,左肩胛处鲜血汩汩往外流。他尽力保持身体平衡,一枪击毙了这个顽抗的敌人。 这时敌人的援兵已经打过来,为吸引敌人,他和机枪连指导员故意朝撤退相反方向边打边跑。但终因失血过多,昏倒在路上。 战斗结束了,打扫战场时,大家到处找不到胡继成,直到傍晚,终于在一座坟茔前发现有暗红色的血迹,循迹找到了胡继成。 军团长徐海东见胡继成伤势很重,上半身都是血,一把拽住军团部卫生部长钱信忠的手说:“你一定要把小参谋救活!” 由于子弹伤及动脉血管壁,稍微动弹就会引起动脉撕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只能静养,不能进食。 硬挺了一个星期,胡继成终于闯过了危险期,与死神擦肩而过。 严格父亲 儿女的路自己去闯 在我们的眼中,父亲是一个非常正派的人。从小,他就教导我们不要有优越感,要和其他孩子一样。特别对我们的前途问题,父亲倡导的是,“自己的路自己去奔”。 胡建军说:“我参军入伍,分配到条件艰苦的西昌当兵,没有得到父亲丝毫的关照。西北风沙大,晚上训练回去,被子一抖都能装半碗沙,曾经在宿舍一晚上捉过70多个臭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父亲从来没有想过要帮我调个部队。胡继成(少将)儿子胡建军拿出父亲生前珍藏的革命书籍。
采访中,胡建军还提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饭,父亲和平常一样闷着头不说话,母亲笑着问,你看看今天吃饭是不是少了个人?父亲抬起头,仔仔细细地看了一圈,有些犹豫地说:好像老四没在这时全家人都笑了起来,原来小儿子老四这时已经离家参军有三天了。” “我们兄妹六个都曾参军,都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三个是自由职业者,三个在单位只是普通职工。这就是我的父亲,他用他的教育方式告诉我们,自己的路自己去奔。”胡建军说。 情系家乡 骨灰还要安葬在大别山 父亲戎马一生,四处征战,却始终心系家乡;晚年更是对家乡念念不忘,最大的心愿就是再回金寨,去看看他一直挂念着父母乡亲,老家的一山一水,羊肠小道。 父亲1949年刚解放回过家乡一次, 1982年和1987年两次回金寨探亲,2003年88岁高龄的他又一次回到了家乡金寨。 当父亲踏上家乡的土地,满含热泪,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1939年胡继成在晋东南时留影。
在胡老将军的家中,胡建军指着一个用红布包裹着的瓷瓶告诉我们说:“这里面装的是父亲的一部分骨灰,他生前的遗愿就是把骨灰送回家乡,陪伴父母,陪伴家乡父老乡亲。”闲暇时,胡继成爱写毛笔字。
“近期,我们正在和家乡金寨联系,墓地安排好了,就把父亲的骨灰送回去,与家乡的山水为伴,完成父亲的遗愿。”胡建军说。 (记者 查琦 孙峰 施田心 任峰)人物介绍
胡继成,安徽省金寨县人,1915年12月出生,1931年2月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至五次反“围剿”、反“九路围攻”、长征、平型关战役、青阳镇战斗、陈集战斗、夺取赣榆,解放淮安、锦州攻坚战,解放沈阳、天津、安新,抗美援朝战争等重大行动和战役战斗。 历任红军战士、班长、副连长、连长、参谋,一直到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军区顾问等职。 是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胡继成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