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433阅读
  • 1回复

[网络转载]安徽胡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来源:坳口村夫新浪博客

    在民间传说中,作为唐代宗室—支的太子为逃避战乱,为胡姓人氏收养,改为胡姓,后高中进士,其后称“明经胡氏”。明经胡氏人才辈出,直至现代,还出现了文化名人胡适,使家族声望大振。
    王室后裔:明经胡氏“明经胡氏”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支胡姓家族,她以其特殊的经历倍受人们注日,又因其后裔胡适的出现更著称于世。
    唐末,天下大乱,各路英雄争雄,逐鹿于中原。黄巢农民起义异军突起,以急风暴雨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李唐王室也分崩离析。公元907年,朱温取代唐朝,建立了中原小王朝——梁,从此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五代时期。为避五季战乱,李唐王室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四处躲藏,散于各地。其中有叫昌翼的,系李唐宗室,来到了徽州婺源考水,并寄姓于胡,以避朱梁的追杀。据《胡氏族谱》载,昌翼本李唐昭宗李哗的太子,刚生下来数月,就因逃避朱温灭宗室之祸,而隐匿民间,被一个叫胡三的人收养为义子,因改胡姓。昌翼长大后、至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中明经科进士第,其后裔因此被称为“明经胡氏”。又因昌翼本系李唐皇室,而冒姓胡,故又称为“李改胡”、“假胡”。明人贝琼《清江文集》卷28《胡氏复姓序》也大致罗列了明经胡氏的由来,所载与胡氏族谱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说昌翼为唐僖宗李儇之子,僖宗在位时间为公元874—888年,距唐亡梁兴足有20年,而朱梁肇始之时,昌翼刚刚二岁,故僖宗之子之说实误。昌翼生于公元905年,卒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字宏远,号眉轩。
    胡炳文家族以文齐家,文人辈出
    明经胡氏发端于婺源考水,随着家族的繁盛,“明经”后裔开始不断断地向外开拓,形成多分支广泛散布于徽州地区的格局,不仅婺源有,而且绩溪等县都有“明经胡氏”的足迹,有的还留下了不同李姓通婚的习俗。胡昌翼的后裔以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著称于世,人才辈出,影响至今。最著名的二支当数宋元之时婺源云峰(炳文)家族和近代绩溪胡适家族。
    胡炳文(1250—1333)字仲虎,号云峰,世居婺源,为胡昌翼的第14世孙。昌翼7传至胡绍。绍幼年力学,宋仁宗嘉佑中,州考官林希首荐礼部尚书,品天下魁文,以为第—,晚为剡县主簿。生有三个儿子,即伟、汲、伸,从幼便即教其读书识文,习儒业。绍圣年间,汲、伸兄弟二人一同登进士第,荣极—时。汲,宁彦思,历官深州通判,终官金部郎中。伸,字彦时,汲弟,兄弟三人中以其成就最大。幼颖晤,善属文,在太学与汪藻(龙溪)齐名,人称“江左二宝”。伸14岁就跟兄游学杭州,登第后授颍州教授。崇宁初召为太学正,数迁秘书丞著作佐郎,与修神宗日历及礼书。累官至国子司业,迁知无为军,有德政,老百姓绘其画像挂于学宫,示不忘其政德。胡伸一生多与文教有关,所著因遭丧乱多有散夫,尚存遗稿20万言。
    胡伸有从弟叫胡侃,初名侔,字彦和,登进士乙科,曾试为县宰,但不久即去官隐居达数十年,自号柳湖居士。积官至大夫。为学不倦,晚年患有眼疾,仍不为所辍,让子孙诵而听之,其好学精神实为感人。著有《胡氏家室棣华集》存于家。
    自胡伸一辈传三世至允济,徙居婺源郭东集贤里,遂有集贤里胡氏。允济以学行推择为乡校正,即为炳文的曾祖父。允济传师夔,曾从未熹的从孙朱洪范(号小翁)学《易》,于是胡氏成为通五经、尤精《易》学的世家。师夔子斗元,字声远,少孤,从未小翁学,得《易》、《书》之传,精于易学,授徒50余年,门人弟子遍天下。他认为“乾”专言性善,“坤”兼言善不善,这都是性情所致。“乾之善世无及已,坤之积善吾庶几勉之”,并自号勉斋。他常以“明经胡氏”为荣,临终前嘱托诸子说:我家为明经胡氏子孙,你们要力学积善,不要做有辱于祖宗的事情。元贞元年(1295)去世,年72。门人俞洪等私谥为孝善先生。高仓太守涿鹿翟欣然大书:“孝善先生之墓”。斗元即为炳文之父。炳文有兄弟三人,另有焕文、灿文。炳文嗜学成性,年12就夜读不辍,父母恐怕他因此成疾,想要阻止他,而他依然不改初衷,隔着窗隙终夜诵读。炳文禀承家学,又笃志朱子之学,上溯伊洛,凡诸子百氏、阴阳医卜、星历术数靡不推究,终成元代一派学术宗师。元仁宗廷佑中,以荐为信州道一书院山长,四方学者云集。调兰溪学正,未赴任。至大间,其族子淀为建明经书院,以处四方前来求学者。炳文归署山长,课试诸生,成材者为数不少。儒风之盛甲东南。所居面山,故世号云峰先生。著有《易本义通释》、《四书通》等书,凡辞异而理同者合而—之,辞同而意殊者析而辨之,往往发其未尽之内蕴,有独到见解。今有《云峰集》行于世。炳文子侄辈有念祖、振祖、光祖、德祖。炳文之后有徙居歙县等地的。明时有胡渊,字蕊明,号匏更,居歙县城北。《歙县志》载其为“元儒胡云峰之后”。性至孝,明木为邑诸生,人清,绝意仕进,潜修实践,与同邑汪德元等集于紫阳书院讲学,学者多尊为老师。年70以终,门人施璜辑其诗文遗稿行世。
    从明经胡氏的这一支看,明经之业确是后继有人,至宋末元初,考水之胡已成为闻家尉。德佑元年,元兵至贵池,元帅张林以城降,次焱奉母以归,教授乡里以终。他以“井底水不波,山头石不迁,什袭藏破镜,他年会黄泉”诗寓其志。其诗文由族孙胡琏搜辑成10卷,名《梅岩文集》。
    胡次焱是明经胡氏的第14代孙,父亲名贡元。在他的文集中比较集中地叙述了明经胡氏的情况。
    一是明经胡氏的由来。《论姓氏》篇:“焱谨按:明经为大唐裔,安定三公载之以归,遂冒胡姓。五代时中明经科世,因以明经表其族。”《明经书堂记》也说:“先生本大唐昭宗子,天佑年间,朱全忠构祸,逃难齐民,依安定三公卜宅于婺源之考水。因用胡姓。”
    二是“明经”的名义。次焱认为,“以胡为姓,当以明经别其氏”,古人有姓有氏,后世混二为一,这是不对的。他引吕祖谦语:“姓者,统其祖考所自出,百世不变;氏者,别其子孙所自分,数世一变”作为佐证。他说,胡本舜帝之裔,今以明经氏表其族,是有别于陈胡公之后,这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明经书堂记》中进一步考证了“明经”的由来以及“明经”之尊。他说,明经—科肇始于汉而盛于周,因仍于六朝,五季宋初也沿以取士。先生(指昌翼)在五季时尝中是科,乡人就以“明经”表其族,以别于安定之胡,尊之也。何以尊之?唐人有谣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宋人也有诗日:“焚香礼进士,撒棘待明经”,这都说明明经在进士之下,毫无礼尊之意。而“明经”之所以尊,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唐制诏三家传礼仪出身者不任散官,伏之也;仁庙(宋仁宗)试明经举人,至烦御笔亲选试官,重之也;鸿儒硕学多出此途,唐时有王允、郑钦夫、许孟容、徐文达、陆德明等,宋时有孔颖达,都是以明经擢第。
    针对有人说范仲淹曾自朱还范,明经何不自胡还李,次焱作了如下的辩解:明经公养于胡三公,时“吾家耋逊于荒逃,名目全之不遐,安敢立在以来众矢,与文正公事殊异也。”就是说当时止值朱温篡唐,到处追杀宗室,明经公作为帝王子孙自幼养于胡氏,不可能复李姓面目,以免引来众矢,遭不测之祸。这种情况与范仲淹随母改嫁朱氏,长大后自朱复范绝然不同。又有人说为什么现在不复本姓呢?次焱认为明经公不克自改,其子孙怎么能擅自改变呢!
    三是明经始祖。次焱以前,明经胡氏多以昌翼为始祖,而胡三附见其上,但也有以胡三始祖或曰远祖。次焱以为,以三公为始祖或远祖都是不对的,理由是三公载昌翼以归,方在襁褓,鞠育教诲,恩莫大焉。三公与昌翼当为义父子,明经公为三公义子。循《五代史》因养子立《义儿传》,李升因过房徐温,遂奉温为义祖之例,明经子孙当以昌翼为始祖,而以三公为义祖,这是最合乎情里的。据元代胡长儒《龙泉主簿墓志铭》记载,胡次焱之宗是北宋胡伸、胡汲兄弟的后裔。伸子搏、持,搏举绍兴十四年乡贡进士,登十五年第,持登隆兴三年进士第,官至朝奉郎、通判南康军。持为次焱之五世祖。祖自厚,官朝奉大夫权知泸州军事,由太学登开禧元年第。父贡元,叔父知先,号经训翁,堂弟万,太学中舍生。次焱与万曾于明经书堂教授乡里子弟,讲经达10年,都成为对儒学有较深造诣的学者。
    次焱于胡炳文为族兄弟,但比炳文要大20多岁,几与炳文之父斗元同时。炳文曾与次焱从侄淀、澄创建明经书院,其规模视岳麓、白鹿等宋代名书院有加。淀字安国,父万,他对明经家族贡献很大,出赀建长寿桥、明经桥,明经桥位于明经书堂旁,又建甘泉、湖山二亭,供行者稍息。次焱赞称这是于大家都有利的好事,“行者凭栏纵目,负者倚柱息肩,下免波涛汹涌,上免风雨震凌”。安国又曾创书月高楼,收藏群书写疏,广教子孙。
    考水明经胡氏历末至元,炳文、次焱二家交相辉映,数百年方兴未艾,真其家族之盛事也。次焱在《明经桥记》中说:“我明经先生以大唐世系,韬隐荒郊,取考盘在涧之义字,故里曰考水,殆五百年椒聊蕃衍方兴而未艾也。”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家族的自豪感。明经胡氏在考水衍成显姓,树大分枝势在必行传至11世有迁居鄱阳、德兴等地的。有叫胡伯龙的,字仲虞,生于南宋绍兴间,淳熙中迁往铜川,成为铜川胡氏的始祖。伯龙有4子:本初、本中、本固、本恭。本中孙文炜,炜传士元,士元官古田县丞,传子薛、彻、兆、卿等。本固有曾孙德常,曾请族人胡炳文为五世祖伯龙作《宏山庵祠堂记》,记其族之盛。炳文在《记》中盛赞明经胡氏枝叶峻茂,日益宏远,说:自唐天佑昌翼公至今450余年,已历十几代,就是自宋淳熙以来也近200载,吾宗族独幸繁衍如许,书香门第不减,上而明经公,下至铜川君,都是我宗族繁盛的象征。铜川胡氏在宏山立庵祠,祭奠祖宗。
    胡昌翼后代冒姓为王,子孙们耿耿于怀,终于复姓为胡。胡昌翼有九世孙卫,字元忠,官至宋国子助。卫传民献,号碧瑶居士,再传次夔,字舜彰,三传楫,字用之。楫早世,夫人张氏依其弟,居于宜黄,卒葬宜黄。楫子权,字茂叔,闽幼孤而到处流浪,寓居钱塘(今杭州),20多年后回到故里婺源,依附于大族王氏,且冒姓为王茂叔。自此后,历几代而不改。茂叔子照,字英之,有5子,即坊、埙等。坊,字元礼,以文章气节重于东南,乡人往往能背诵其诗句。埙,宇仲肃,号云屋先生,仕于元,官至台州路府判,子士安。祖孙四代上百年,以本姓冒他姓,子孙们总是耿耿与怀,却有难以复姓的苦衷,于是暗地著谱,系其始终,明其原由,以便后人查找。埙临终前,唯—的遗憾是不能复本姓,就把事情的原由本末告诉了儿子士安,希望他能完成父辈未竟之事。他说:胡氏自明经公以来绵绵延延,历世20,成为徽州望族。吾祖以迄于今,冒他姓,而吾籍在天官,难于变更,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因此,我曾自著谱系,可作参考。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复本姓。士安泣受命惟谨,复姓胡氏。明洪武七年,士安起为定远(今安徽)都谕,次年以书求分教中都路的贝琼作序,记胡氏复姓一事。冒姓而后复姓,一般来说较为独特,但在姓氏学上却较为普遍。贝琼认为复姓是正当的事,古之复姓并不是个别的现象,如范仲淹初因随母适未婚因姓朱,后来又去朱归范。虽然茂叔冒姓王氏,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不能与仲淹改姓类比,其失在于茂叔,子孙又袭而不易,到第四代才复姓,而且遇到更多的麻烦,“又正身请于朝而复之为易,士安复于三世之后为难,人亦以此疑之”。然士安复姓为胡,却是不昧水火本源之义,符合华夏民族崇祖敬宗的义理,“义苟当复,孰计其远近邪?”
    胡适是近代著名的大学者,近代文化的先驱者之一
    胡适,安徽绩溪人。字适之,号嗣糜、铁儿、天风。早年留学美国,在康乃尔大学主攻文学,后人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民国初,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之际,以提倡新文学开风气之先享誉国内。嗣任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新中国建立前夕,随国民党迁往台湾,于1962年去世。著述宏富,有《先秦名学史》、《中国哲学史》上册、《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等。
    胡适是明经胡氏“李改胡”的后裔,但近世却发生过胡适姓氏公案。这是由蔡元培先生于1918年8月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写序时引起的。蔡元培说胡适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自幼进新式学校,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胡适对自己的家世十分清楚,明白自己绝非世传“汉学”的胡氏之后,但他对此说却保持缄默数十年,直至50年代才公开予以否认。
    为什么蔡元培先生会武断地认为胡适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而引发这样一桩姓氏公案呢?原来绩溪实有多支胡氏,同姓而不同宗,而名声最著的当数“金紫胡氏”,这是宋朝名臣胡舜陟的后裔,舜陟之子胡仔也以力作《苕溪渔隐丛话》100卷而名垂文坛。在其后裔中,清代出现了以治经学闻名并取得显赫成绩的“绩溪经解三胡”,即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祖孙三代人,由此其名声盖过了其他支胡氏。蔡先生所言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乃指该支胡氏。
    胡适实生于明经胡氏,早在三十年代,潘光旦先生在读了胡适的父亲铁花先生的《钝夫年谱》后,写了一篇名为《一本有趣的年谱》一文,说:“普通的胡氏大都推崇胡公满以至于舜,但是钝夫先生的父系最初姓李,是唐朝的皇族,据族谱上所载:‘始祖昌翼公,本李唐昭宗太子,……诞生才数月,为避朱温之篡,……匿居民间,赖义祖胡三公养为义子,因改姓胡。’后唐时,昌翼公以明经发进士第,所以人称‘明经胡氏’。初居婺源考水,到第二世延正公始迁绩溪。”原来明经胡氏也曾追祀过胡公满,钝夫年谱》中有铁花先生答惇汝伯父的一段话:“闻吾宗祠旧时曾元追胡氏之所自出,祀陈胡公,并追祀舜帝,皆具有神主。至道光庚子年重造宗祠落成,乃迁其祖不复祀。此亦祖宗旧制也,前人为何改之?惇汝伯语塞。”由此也可见,明经胡氏曾—度追祀胡公满的神主,而后来又撤祀,可能是改祀胡昌翼了。后来胡适曾对人谈起过自己的先世,也证明了这一事实。他说,“族谱上的记载是否可靠不可知,只记得他的儿童时代,曾经参加过始祖昌翼公1000岁的纪念祭典。而“族谱”上规定“胡”、“李”两姓不通婚那是子孙必须遵守的。胡昌翼生于公元905年,我们完全可以确定胡适系“明经胡氏”的裔孙无疑。
    明经胡氏迁绩溪的时间看来很早,从第二世胡延正就来到绩溪,据谱牒记载,始于北宋开宝二年(969)。不管确不确切,其迁居时间在宋太宗、真宗之时。至于迁于胡适出生的绩溪上庄,据云在元、明之间,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这数百年中,胡适的先辈聚族则居,耕读不辍,特别是在明代以来徽州文化的巨大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胡适的先世,从高曾以上都是经营茶业的,毫不例外地融人了“徽商”的行例。高祖瑞杰,字宗海,清嘉庆(1796—1820)间,在江苏川沙厅创开了万和茶铺。曾祖父锡镛,字序东,不幸早逝,由子奎熙(字律钧)继承祖业,奎熙即为胡适的祖父。伯祖父奎照,字星五。奎熙不断扩大业务,把川沙的业务分设于—上海,叫作茂舂字号。他每年春天必回绩溪一次,采办春茶。胡适的父亲名珊,字铁花,又字守三,号钝夫,后改名传。11岁时,在本乡经塾跟族叔胡阶平读书,读《沦语》等四子书。到16岁时,奎熙想叫儿子铁花去学习经商,以继承家业,因兄星五劝说:“吾家世业贾,然此儿慧,勿以服贾废读”,于是就让铁花跟随伯父到川沙,从庄砥廉先生学做诗文,走上了读书经国之路。星五先生是胡适祖辈中开始读书的第一人,为邑庠优增生。同治元年(1862)曾举孝廉方正,因淡于名利而固辞不就。他对铁花弃商从读起到了关键作用,对胡氏今后的转折无疑具有重大影响。《胡适之先生年谱》的作者就这样说:“我们也许可以说,有了星五先生的赏识与期望,才有铁花公的崛起;也因为有了铁花公的异禀与遗传,才有以后胡适之先生的大成就。”
    铁花先生生于公元1841年,卒于1895年。咸丰十年(1860),20岁娶冯氏为妻。此时正逢太平天国起义迅猛发展时期,太平军攻占了县城,铁花举家避于歙县之大谷瓮。铺佐伯父星五主邑团练,移家属西山。同治三年(1865),补行岁试科,入郡庠,补廪生。28岁进入上海龙门书院,从门长刘熙载融斋先生治理学,得窥程朱之学的门径。融斋先生对铁花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曾对铁花说:“礼乐兵刑,皆为有用之学,能习一种,自有一长,泛泛涉猎,无当于学。”因与同学张焕纶(字经甫)专攻地理学,以期有益于世。
    在龙门书院三年的学习,使铁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立下了鸿鹄之志。他以切实求知的精神,孤身到东北边地去实地考察宁古塔,所至延老兵访形披旧图,正其讹缺”。也就是在宁古塔,铁花受知于边帅吴大澈。吴大澈赞他“有体有用,实为国家干济之才,不仅备一方牧令之造”,并保荐他于朝廷。
    铁花一生治理学兼地理学,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学者,有经世之才。工吟咏,性情开朗,心无城府,每每兴至,便陈说古今,令人诚服。其为学的宗旨是“躬行实践”,毫无理学空谈之气。著述等身,除《诗文集》外,多为地理学著作,如《记台湾台东州疆域道里地方情形并书后》等。清人编篡的《皇朝经世文续编》收录了他的数篇文章,如《吉林防务》、《重修宁古塔牙城记》等。这也表明他为学的经世之风。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星五的识力,没有铁花的弃商从学,也就不会有胡适日后的学术成就。反之也可以说,胡氏家族如果没有经商活动,不在上海拥有茶号,胡适也可能无缘长时间就读于上海,也不会有以后的胡适。
    国宝徽墨与“胡开文”的墨店
    徽墨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素以“文房四宝”之一而驰誉海内。后起之秀徽州休宁胡开文墨店,是清代制墨四大家之一。创办人胡天注,安徽绩溪上川人,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载,上川胡氏乃明经胡氏后裔,与胡适同族。《钝夫先生年谱》记载,同治年间,上川胡氏重造宗祠,议请本族耆宿青梯先生来主持,因为他“与其子惇汝族伯皆以明经贡,亲属强盛,又饶于财,故阖族倚重焉。”胡适在下作按语说:“此一支即‘胡开文笔墨店’的创办人的后代,他们在休宁县起家,故后代多在休宁、屯溪一带。”胡天柱制墨注重质量,曾遍游苏、杭、南京等地的名胜古迹,以设计精美的墨模图案。在南京,他看到乡试考场上有“天开文运”的横匾,便取“开文”二字为店名。清嘉庆、道光时,其子胡余德(1763—1845)名正,字端斋,号郎荣,又号开文,因议叙运运司知事,覃恩累赠中宪大夫,晋赠资政大夫。他在父亲创业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墨配方和工艺,终使“胡开文”徽墨风靡同治朝,廷及光绪朝。“胡开文”徽墨在胡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1910年,曾获南京劝业会优质奖章,1915年,又一举夺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质奖章。“胡开文”徽墨集“休派徽墨”与“歙派徽墨”之大成,开创了徽墨业的新阶段。
    总之,在胡余德以后的一百多年中,“胡开文”坚持信誉和质量,保持了良好的家风、店风、文风,故能在众多的徽墨中生存发展,最终雄踞墨坛,店铺遍及全国重镇,到处可见“休城胡开文”、“老胡开文”、“源记胡开文”、“正记胡开文”等各种各样的招牌。从胡天柱算起,到日前“开文”墨店已传到第七代,第七代孙胡连生,曾任徽州胡开文墨店副厂长,现年迈退休。
    到胡氏第五代胡祥善,于同治六年(1868)在汉口花楼街开设分店,以“老胡开文”真记作为招牌,前店后厂,一本传统配方和工艺制墨,工序多达14道,花色不断翻新。雇有墨工10余人,每人每天制高档墨由一斤增至三斤,低档墨由二斤增至五斤。由于生意兴隆,在上海的胡开文广户氏墨店也在花楼街百子巷口设一分店,与真记形成汉口制墨业中拥有巨大优势的“徽帮”。1927年以后,老胡开文衰落下去,直到新中国成立。建国后,老胡开文由全行业公私合营而转入合营。从1947年起,增加文字牌墨汁生产,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1966年,改名国营武汉制墨厂。70年代,墨汁生产保持在400万瓶左右。1980年,恢复名牌生产,重整老胡开文的墨板、墨模,恢复生产了“龙翔风舞”、“鲤鱼跳龙门”、“金不换”、“百寿图”等传统墨块产品,再次打入国际市场,“胡开文”徽墨重现光辉。
    在“明经胡氏”的后裔中,以经商而名扬后世的有近代实业巨子胡光墉。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绩溪胡里人,后居杭州。当徽商衰落之时,他却脱颖而出,成了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以商致富,纳赀为道员,曾为陕甘晋豫齐鲁吴越诸省捐输了数额巨大的赈济款。左宗棠西征,他为之购办军火,筹运饷项有功,新疆平定后,特赐黄马褂。而光墉也凭借左宗棠的支持,亦商亦官,富甲江南,与外商抗衡,为清廷采购、筹款。他手创的“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与北京“同仁堂”同享盛誉的药业巨子。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1-23
安徽胡氏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