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978阅读
  • 1回复

[网络转载]“湖广填四川”多为江西人入川 江西胡氏在四川富甲一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4
来源:南昌新闻网(2016年2月01日) 作者:魏莹

    明朝初年,大量江西人迁入湖南、湖北,奏响了“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几乎是同一时期,“湖广填四川”也开始进行,并在清朝初年掀起高潮。在清廷的鼓励和倡导下,全国各地移民涌入四川等西南地区,其中以湖广人居多。然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湖广人中有很多人的祖籍为江西,他们是“江西-湖广型移民”。此外,江西本土也有很多人迁入四川。正因为此,有专家作出了这样的推论:“湖广填四川,很大程度上是江西填四川”。
    明朝初年,大量江西人迁入湖南、湖北,奏响了“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几乎是同一时期,“湖广填四川”也开始进行,并在清朝初年掀起高潮。在清廷的鼓励和倡导下,全国各地移民涌入四川等西南地区,其中以湖广人居多。然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湖广人中有很多人的祖籍为江西,他们是“江西-湖广型移民”。此外,江西本土也有很多人迁入四川。正因为此,有专家作出了这样的推论:“湖广填四川,很大程度上是江西填四川”。
    在今天的四川、重庆等地,很多居民的祖籍源头可以追溯到江西。江西街、江西桥、江西豆豉,江西元素在巴蜀大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一些人至今仍以其江西祖籍为荣。
清初战乱导致四川人口锐减

    “湖广填四川”的开始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当时,一些湖北人(含宋元时期进入湖北的江西籍后裔)已经开始迁居四川地区(包括今天四川、重庆等地)。与此同时,“江西填湖广”的移民队伍正浩浩荡荡进入湖广,其中一些人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一路向前,向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进发。
    真正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发生在明末清初,移民大潮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战乱。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章文焕告诉记者,明末清初,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是抗清斗争的最后战场,几经战乱,人口锐减,田园荒芜。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在明清之际人口损失极为严重,一直到康熙十年(1671年),四川全省还是处于“有可耕之田,而无种田之民”的状态。
    为了尽快恢复四川的社会经济,康熙十年,清廷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康熙二十九年,又明确规定四川“流寓之人愿在居住垦荒者,将地亩永为世业”、“川省民少而荒地多,有情愿往川垦荒居住者,子孙准入籍考试”。在清廷的大力倡导下,一波规模宏大的移民潮掀起,紧邻四川的湖广是移民输入最多的地区,大量百姓携家带口涌入四川,民间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很大程度上是江西填四川”

    四川移民来自全国各地,江西人占相当比例。据《江西通史》记载:“明朝洪武二十六年至万历六年的近200年里,江西减少了3123455口人,而在同一时间里,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增加了3143689口人。也就是说,云、贵、川三省所增加的人口数字,几乎就是江西在同一时间内减少的数字。可以作这样的推测:说是‘湖广填四川’,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江西填四川。”
    章文焕说,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中有很多江西人,其中有不少是客家人。他们从江西出发,入川路线典型的有以下几条:从赣南出发,乘船经过南昌、九江、重庆,再由四川省东部陆路到达成都;从赣中出发,由宜春过萍乡入湖南,经长沙到洞庭湖畔的常德,再横贯湖南,经湘西吉首而抵四川境;从赣北出发,从水路经过长江、鄱阳湖、洞庭湖、三峡后,进入四川境内。
    湖广是向四川输出人口最多的地区,湖北麻城孝感乡被许多四川、重庆人尊为祖籍圣地。然而历史研究学家的共同见解是,麻城孝感乡并不是所有寻根人真正的故土。元末明初,大量江西人移民填湖广,定居于湖广若干年、若干代,到了清初移民填川高潮时,他们又以湖广籍的身份入川,最为集中的地点便是麻城孝感乡。也就是说,当时很多从麻城孝感乡出发入川的人,他们的祖籍是江西。今天很多川渝百姓真正的根,也应该是在江西。
移民世代不忘南昌祖籍

    四川学者孙晓芬在其著作中,首次把“江西—湖广型移民”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来。据她介绍,在“江西—湖广型移民”家族文化中,保留有江西语言、风俗的遗迹,在有的老人中,有着较深的江西祖籍情结。
    重庆市文史馆老馆长彭伯通,其彭氏家族的移民史可谓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活例证。彭氏祖先世居江西吉安泰和县,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彭氏家族迁至湖广省永州府祁阳县。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彭氏家族入川,定居重庆府巴县江北里毛家屋基。现今的重庆市渝北区、江北区的大湾、高嘴、统景等乡镇都有彭氏家族子孙,而唐家沱重庆四十六中学就是当年的彭家祠堂。彭伯通珍藏着《彭氏族谱》,至今仍以其江西祖籍为荣。
    四川省三台县狮王乡谌氏家族,也是“江西—湖广型移民”的典型。谌氏家族祖居江西南昌,是一个龙灯世家。在“江西填湖广”高潮时,谌氏家族迁至湖南安化,清朝初期,又从湖南安化背龙上川。谌氏子孙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按老家习俗组成龙灯会,挨户拜年,热闹非凡。清道光年间,谌氏子孙出资建造了龙王庙,在各支系谌氏子孙家中的神龛上,仍写有“南昌遗范”等字样,历经数百年,谌氏子孙仍然不忘江西南昌祖籍源流。
    除了上述家族,我们还可以从许多四川家族的族谱中,看出他们的血脉渊源,如中江《戴氏宗谱·序》:“吾祖自江西迁楚壤麻城县孝感乡,明初来蜀,卜居梓州,再迁中江。”内江《张氏家乘·序》:“吾家原籍江西省抚州府金溪县,徙居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因元末红巾军之乱,始祖公复迁四川成都府内江县。”蓬安《沈氏合族谱·序》:“沈祖籍江西南昌县磨子街猪市苍居住,后迁湖广武昌府蒲圻县居住。康熙四十七年移地四川顺庆府蓬州东周子坝,落业于罗家沟耀池寺。”
江西胡氏在四川富甲一方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甘棠镇五福桥村“胡氏节孝坊”

    据孙晓芬介绍,在江西人入川的移民及其后代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商贸金融业,他们中有不少家族和人物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四川可谓家喻户晓。
    胡礼伟世居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因家道破落,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前往四川富顺县桐档镇谋生,并在当地娶妻生子。胡礼伟的儿子胡元和长大成人后,从事赣商擅长的布匹贸易,从挑担赶场,到开店经营,日久资金积累增多。后来胡元和转向盐业经营,开凿盐井,独资经营,获利颇丰。胡氏家族第二代掌门人是胡元和的儿子胡勉斋,他淘旧井,开新井,并曾营运盐业务,进一步积累了家族财富。胡氏家族第三代掌门人是胡勉斋的儿子胡汝修,他投入重资凿井,创新工艺“怡字盐”蜚声湖广,家业在他手上如日中天。通过三代人的努力,江西胡氏家族成为四川富甲一方的盐业世家。
    江西临川籍人士汤子敬,清咸丰十年(1860年)随叔父赴云南谋生,路过重庆时,在当地开店的同乡见他勤快伶俐,便将他留在自己的布店里做学徒。汤子敬从布店伙计做起,一点点积累实力,到1909年,他已经开设了源远长钱庄、聚福厚匹头字号等十多家企业,人称“汤十号”,在重庆名噪一时。民国初年,汤子敬在重庆俨然就是“钱的化身”,有的企业一时发生信用危机,只要能请他光临号上稍坐片刻,便可转危为安。正因为此,汤子敬得了一个外号——汤财神。
    除了上述人士,四川地区知名江西籍商贸人士还有不少,他们为推动和繁荣四川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
江西豆豉在四川广受欢迎

    大量江西移民迁入,对四川的地名、风俗等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的四川和重庆,很多街巷村镇都是以“江西”及其相关寓意命名的。比如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有一个江西街乡,该乡的得名,与明、清两朝江西籍人士迁居于此密切相关。
    成都东郊洛带镇曾经有一座江西桥。它于清同治年间由江西移民所建,跨度约20米,桥上有高约1米的石栏杆,石栏杆下有许多级台阶。桥身拱形正中有石刻鳌鱼头,非常精美,桥边岸上有一株大树从石缝中拔起。旧时,江西桥是镇上孩子们戏水的好场所,从江西桥鳌鱼头上跳下戏水,是许多当地人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有一条江西街,清朝康熙年间,江西籍盐商在此地捐资修建万寿宫,于是以其祖籍地命名所在街道。江津区夹滩镇附近有个江西湾,相传清代江西人来到夹滩经营贸易,甚为兴旺。
    豆豉是江西历史悠久的土特产,江西人入川,也把豆豉带到了四川。四川豆豉的做法,是江西泰和传去的。自江西泰和移民邱氏在潼川城南门外开设豆豉点起,至今已经300余年,如今豆豉已成为四川人最喜爱的调味品之一。桃酥也是四川人非常喜欢的风味食品,在成都的甜品桃酥中,以“江西宫廷桃酥”最有特色,颇受市民喜爱。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1-25
“江西填湖广”,是在明初,朱元璋洪武期间。
“湖广填四川”,是在清初,康熙年间,
都有历史背景的,是政策性移民!宗贤!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