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536阅读
  • 2回复

胡晓梅:这里的“夜空不寂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8
— 本帖被 胡宁生 从 胡氏故事 移动到本区(2017-03-20) —
    胡晓梅,1971年12月24日生于江西, 毕业于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著名电台主持人、畅销书作者。1992年—2007年主持的电台节目《夜空不寂寞》在深圳保持了连续15年的最高收听率纪录,被誉为“中国南方的广播奇迹”。
    胡晓梅的名字在西方媒体为人知晓,是因为美国作家Peter Hessler在《纽约客》上发表了一篇《At Night You’re Not Lonely》。2007年6月英国《泰晤士报》的一篇讲述中国两性观念变革的文章这样说道,“在深圳,每天晚上大约有两百万人收听胡晓梅的电台节目,这个有胆识的女子以她的率直震撼了老中国人。”
这里的“夜空不寂寞”
来源: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作者:生活广播记者宋敏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夜空不寂寞》,我是胡晓梅,我愿意倾听您所遇到的情感困惑……”


  胡晓梅是我们的同行,1992年—2007年她主持的电台节目《夜空不寂寞》在深圳保持了连续15年的最高收听率纪录,她被誉为“中国南方的广播奇迹”。她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两项国内的行业最高大奖:全国主持人“金话筒”金奖、“全国首届十佳栏目”。 2007年,胡晓梅退出《夜空不寂寞》节目后转型为一名电台管理者,成为深圳电台音乐频率副总监。
  这样一个在深圳打拼的人,使我很期待与她的会面。胡晓梅很忙,每天要开好几个会,和我们的见面也是几经周折,最后,胡晓梅边处理工作边和我们说着她曾经主持了15年的节目。
和过去不同,胡晓梅由在直播间接听情感热线变为在办公室电话处理广告业务

  十几年前,也就是《夜空不寂寞》创办之初,在深圳打拼的人们平均年龄在二十六、七岁,大家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怀揣一个梦想,背一个行囊来到这里,离乡背井,每个人都有非常艰难的打拼期,因为都是移民,大家文化积淀不同,心态也固然不同,每年可能换4、5次工作,搬7、8次家,工作生活的快节奏,使得恐慌焦虑会放大,情感错误及误会增多,压迫性原因越来越多,造成了情感话题的多元性,话题更加开放,观点更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谈话节目拥有先天的优势。作为一个打工者,胡晓梅很幸运的成了这些人的倾听者,《夜空不寂寞》的出现,是大家倾诉情感的窗口,对城市的意义来说,他其实不是15年,而是50年,甚至更多。胡晓梅现在的身份与十几年前大有不同,她既是一个女强人,又是畅销书作家。胡晓梅出版了三本书,《说吧,寂寞》、《说吧,爱情》和《告别寂寞》。为什么会写书?胡晓梅说,由于自己常年接触一些情感案例,所以她写的内容也都围绕精神分析展开,和心理疏导有关,而读者大部分是她的老听众。做了15年的主持人,一下子离开话筒,胡晓梅习惯吗?不在话筒前与听众交流的她,会不会寂寞呢?胡晓梅的回答是:人生都会有几个阶段,要一一去经历、去适应,现在的她已不再有当年的寂寞,在她身边有丈夫和孩子,有无数的听众和读者,也有更具挑战的工作。
  胡晓梅不再寂寞,她经历了一个转型期,而如今《夜空不寂寞》这个节目在深圳上空却消失了,因为无法超越,因为无法比拟。胡晓梅这个名字对很多新深圳人来说也已经不再熟悉。如今的特区,打拼中的人们依然是那些拥有梦想的年轻人,他们依然需要精神抚慰,情感依然需要栖息地,没有胡晓梅,他们的心声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宣泄呢?
如今的胡晓梅

  从今年开始,《情天大圣》开始响彻和游走在深圳的上空了。《情天大圣》是深圳音乐频率取代《夜空不寂寞》的一档情感节目,主持人每天把听众的情感故事在电波中进行演绎,由听众打进热线或发送短信为其支招,把娱乐加入情感节目,听众给听众出主意,在轻松和快乐中完成精神抚慰或者说情感宣泄的过程,吸引了很多年轻听众收听参与。这档节目虽然与胡晓梅的风格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对夜间情感谈话节目常态形式的一种颠覆,但是它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对听众情感生活的影响程度依然很重要。来自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经济危机后,人们对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多。开放的特区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声音!
    “‘情天大圣’来了……”听,特区夜空中不甘寂寞的电波,又开始了每晚的飞扬和激荡。

  ——— 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12月28日推送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2-28
胡晓梅归来 从心出发 重拾话筒 简单生活

深圳新闻网记者 张玲

    曾经在十五年里的深夜温暖过深圳人的声音,回来了。这一次,胡晓梅,不谈感情,只谈健康的生活方式。胡晓梅的转身,转得相当彻底。
    深圳电台FM97.1(飞扬971),2013年3月4日19时,一个新开的栏目《简单生活》宣告胡晓梅的回归。
    在百度百科上胡晓梅有自己的词条。1992年—2007年胡晓梅主持的电台节目《夜空不寂寞》创造了“中国南方广播的奇迹”,在深圳连续15年位居收听率第一。2007年6月英国《泰晤士报》这样描述当时胡晓梅的受欢迎度:“在深圳,每天晚上大约有两百万人收听胡晓梅(Hu Xiao Mei)的电台节目,这个有胆识的女子以她的率直震撼了老中国人。”
她从未离开过电台
    在出版了第三本书《告别寂寞》之后,胡晓梅的声音就不再从飞扬971的电波中传出了。她,去哪里了?她还会复出么?这些年来,不断有人在问这个问题,网上有很多曾深夜捧着收音机收听《夜空不寂寞》的“老”听众也在打听她的去向。
    《简单生活》栏目开通后一个月,胡晓梅成为深圳新闻网人物志栏目锁定的第二个女性采访对象。深圳新闻网记者尝试用短信给胡晓梅发送了采访请求。在忐忑中,记者的手机很快就有了回音。关于记者所提出的和《夜空不寂寞》有关的问题,胡晓梅略过了,她说“感觉记忆颇遥远,找不回感受,抱歉略过。”
    在胡晓梅的影响下,记者加了“简单生活”的微信,每天都能收到各种新的、环保的、有趣的“慢生活”方式的推荐和报道。由此,通过手机、邮件、微信、博客,一个新的“胡晓梅”轮廓渐渐清晰。
    深圳新闻网记者:现在还有人在网上跪求你当年的节目录音,想买你的书,想知道当年陪伴他们度过在深圳的寂寞的夜晚的美丽声音的主人,现在在哪里?
    胡晓梅:离开节目,没离开电台,只是换了一个角度去了解我所在的这个行业,也换了一种节奏去生活。
    深圳新闻网记者:转到幕后,是不是可以算升官了?不做主持这几年,忙什么。除了上班,是否有了更多的夜晚的时间陪家人和孩子?
    胡晓梅:这几年主要是在负责飞扬971的经营工作。我们的主持人生产出的优秀节目产品,如何能跟市场更有效地对接,如何能转化为经济效益,是电台这一传统媒体在面临网络等新媒体挑战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孩子5岁前,我几乎很少在晚上陪过他,错过了给他讲童话故事的时间。不过好像他对此也不怎么感冒,他貌似只对现实感兴趣,很不屑童话是假的。他从小爱看朱德庸《双响炮》这一类尖酸刻薄的男女对话,也许是跟胎教有关吧,因为他在我肚子里跟着我上节目直到他出生前一天,完全是听着世俗里痴男怨女的故事长大的,基本上对感情的事无师自通。
    这几年陪伴家人的时间很重要,不仅是陪孩子,还有我先生也不用在深夜等门了。
    更重要的是,我陪伴了病重的父亲,陪他走过了他最后的艰难时日。虽然无法减轻他的癌症痛苦,但我尽了全力让他感受到女儿的爱。
她沉寂5年重回一线
    从《夜空不寂寞》时期关注深圳人的情感状态,到《简单生活》关注深圳人的生活方式,胡晓梅的重拾话筒,是深圳听众的福气。回归幕前,胡晓梅说:为了能让我们更健康地生活,她想做点什么。
    深圳新闻网记者:回到幕前,是不甘寂寞,还是怀念当年与听众的交流?
    胡晓梅:重回节目一线,原因之一是我参与并在一定程度上协助管理层推动了电台的市场化改革,我希望亲身实践这一全新机制下的节目制作和生产过程,真正身体力行地了解这一改革的利弊所在,也为下一步的策略调整积累经验和提供案例参考。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有新的话想说。这些年,我身边的亲人、同事、朋友、同行、长辈、甚至同龄人,噩耗频传,罹患癌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已经成为了大概率事件。
    这当中,最年轻的是深圳晚报记者黄蕾,一个那么勤奋聪慧的姑娘,刚刚30岁却不幸因病去世。仅仅在三年多前,她还跟我探讨过她的情感困惑,期待一次真正的恋爱。
    作为一个单身的娱乐版面记者,她几乎每一顿都是在外面吃的,其中绝大多数是快餐;她几乎每一个晚上都在熬夜,不在写稿就在写稿的酝酿中;她几乎恨不能把自己掰成两半用,不仅做着报社的工作,还在计划完成自己的梦想……她的疾病看似来得迅猛,实际上正是那么多年不良生活习惯逐渐累积而导致爆发的。
    日前,《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发布:“全国每6分钟就有一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每七到八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全国癌症发病形势严峻,发病率与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50万,因癌症死亡约250万。”
    每天,中国有8550人,被医生宣判癌症啊,那就意味着每天有8550个家庭陷入悲苦,以及在心理上和经济上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我想做点什么,为我们能更健康地生活。
她希望给生活做减法
    在《简单生活》的官方微博上有这样一句话:简单最好 生活至上。
    2012年12月,胡晓梅甚至还跑到了台湾,参加那里举办的简单生活节。她在简单生活的微博里回忆当时的场景,在大雨飘泼中,不少听众在泥泞的稻田里听歌手的唱歌。这种把一切还原的感觉,胡晓梅认为歌手做回了自己,观众也能感受自己,一切都是简单的,自然的。
    后来的事情,我们知道了。3个月后,深圳电台《简单生活》栏目在每周一至五的傍晚7时-8时在FM97.1出现了。或许正是当时在台湾的简单生活节给了胡晓梅灵感?
    深圳新闻网记者:重拾话筒,能否介绍一下现在的新节目?做新节目的初衷是什么:想重新塑造另一个胡晓梅?还是因为听众的收听习惯有了新的变化?
    胡晓梅:新节目叫《简单生活》,顾名思义,也就是希望给生活做减法。近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方面,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我们的生存空间受到污染。
    另一方面,居住都市化、食品工业化,让人们享受到便捷的同时,也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例如食品安全与身体健康,尤其是近几年,由于许多负面新闻的爆发,成为了城市里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非常明显的是,中国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也开始关注这个阶段的新问题。有的人成为先行者,重新思考生活,并探寻新的生活方式。
    实际上,这是世界性的潮流。早在上世纪末,西方出现了“乐活“(LOHAS)的概念,它是指一种贴近生活本源的态度,健康、自足地过生活。“善待自己”“简单生活”,就是这场新生活运动著名的口号。
    经过这些年,这种“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理念已被大众接受,大量“乐活族”出现,并形成了许多相关产业。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越来越多的人对什么是“危险、有害”有了强烈的危机感,渴望获得“什么不能做、不能吃”的资讯,同时他们更关注环境生态,不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下一代。
    当下中国,正在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简单生活》节目,倡导“綠色、健康、環保、永续”,希望在对人们的生活观念更新、以及健康资讯方面做一些工作,帮大家找到更符合自己需要的东西。
她希望让更多人“听”见乐活者的努力
    深圳新闻网记者:晓梅姐,对新节目的收听率有没有预期,还能创造之前节目的辉煌吗?
    胡晓梅:对新节目没有预期。生活形态的推广是旷日持久的工作,每个人重塑生活观念,调整生活习惯,都需要时间和经历。我只希望作为一个提醒的声音存在,在被需要的时候能够被找到,这个意义本身比收听率重要。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在寻找简单美好的人们,他们也许是为了执着的理想,也许是为了单纯的快乐感受,又或许出于某方面的特殊才华——出发点不尽相同,却涌现出令人惊叹的创意,他们有的在创作,有的在创业。这些人的背后有令人感动的故事,卓越的才智、真挚的情感、惊人的意志力等等,我希望他们的努力能被更多的人看见,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应该被记录在案。
    《简单生活》节目3月4号开播至今,已经介绍过好几位忠于自己信念的创造者。例如:“乡土乡亲”的创办人,标准的80后赵翼,2011年秋,和他的中国农业大学的师弟师妹们一起开始了“透明溯源农业”的旅程。他们用整整半年推出了一套乡土乡亲生产标准和品控体系;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才找到并且推出4款茶品。这些茶叶全部来自原产地茶山,纯手工采摘,杜绝任何农残、重金属超标,杜绝任何色素、添加剂、防腐剂,最大限度保留传统工艺。这些茶都通过了欧盟198项检测,是造福消费者的善举。
    出生于1989年的戴培根,以一己之力建起了“小草帽”农庄。毕业于武汉大学医药专业的他,在校期间就一直钻研绿色农业,毕业后就在惠州山区身体力行。他租了100亩左右的农地,养殖了1500只左右的芦花鸡,供应深圳市场土鸡和土鸡蛋。他想方设法搭配健康的杂粮饲料,以自己研制的中草药配方克服鸡群的防疫难关,不施用激素、抗生素和西药,使产品符合健康、无公害标准。
    杜艳玲,家在五常,几代人种植大米,在她的建议和推动下,家中几十亩土地都采用完全的自然农法种植,不仅保障了大米纯净的品质,且营养更丰富。
    《简单生活》希望搭建起这样一个平台,让有共同理想的人相互交流和分享,也为听众提供更健康实用的资讯,让我们的生活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12-28
胡晓梅:这里的“夜空不寂寞”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