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308阅读
  • 3回复

情系大别山 愿做平凡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1-08
作者 胡遵远

    作者简介:

    胡遵远,从事新闻报道和文字工作,先后在各级各类媒体上发表新闻报道、理论文章1000余(篇)条。近两年,开始从事纪实文学写作,至今已有一大批纪实文章在全国各级各类近100家网站和《中华魂》、《百年潮》、《中国老区建设》、《中国人才》、《转业军官》、《大江南北》、《党史博览》、《世纪风采》、《铁军》、《安徽政协》、《党史纵览》、《决策》、《志苑》、《安徽档案》、《江淮时报》、《实践论坛》、《皖西日报》、《新周报》等40多种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2016年9月,在《中华文艺》组织开展的“全国最具影响力诗人、作家”评选活动中,胡遵远同志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作家(全国共50名 )”。

    人物简介:
    李开文,安徽省金寨县人,1927年参加农民起义,1932年参加红军,长征中任担架队长、炊事班长。1937年被选调到中央任炊事班长、特灶班长,在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工作了11年。
    共和国诞生前夕,从中央机关文化学校归来的李开文,被领导找去谈话:“组织上准备安排你到天津糖厂当副厂长,有何意见?”
    “我想回老家。”他毫不犹豫地谢绝了那甘甜的未来。
    就这样,他回到了生她养他的土地——革命老区金寨县,到响山乡当了一个粮仓主任。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他又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被评为红管家、劳动模范。
    1956年,赴北京参加全国粮食战线英模大会,是李老后半生的又一个辉煌点。在大会主席台上,毛主席见到了李开文:“啊!老班长回来了。”一边拉住他的手,一边伸出大拇指说:“真了不起,你回去又得了一个劳动模范。”
    毛主席的炊事员——李开文,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人,1897年出生,1929年“六霍起义”后就参加革命当红军。由于他年龄比较大,文化程度很低,开始就在红73师219团担架队当班长,后来又当炊事员,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征战和红四方面军长征。
    李开文的革命信念坚定,对党的事业忠诚,为人忠厚老实,做得一手好饭,工作非常认真。长征途中,在红30军后勤部当炊事员的李开文在雪山草地寒冷潮湿的情况下,用身体把湿草焐干,保证及时引火做饭。他不怕苦、不怕累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一致好评。
    1936年10月,当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后,李开文就从红四方面军调入中央红军。他做梦也想不到,他随后被派往延安,直接分配到党中央机关,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炊事班班长。接着便调任中央特灶班当班长,天天同毛主席等领导人生活在一起,给毛主席当了11年的炊事员。
    1949年,他跟随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一同进入北京城。进城后,就被组织上安排到中央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学习。
不去天津回家乡

    1949年7月,李开文从干部学校毕业了,他高高兴兴地回到中央群工部,要求给自己分配工作。
    群工部部长李维汉和李开文是老熟人了,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李开文同志,组织上考虑你过去吃了太多的苦,现在就给你安排一个‘甜’的工作。决定派你去天津,当糖厂副厂长。” 
    李开文一听,吓了一跳,忙问:“天津糖厂的干部群众很多吧?”
    李维汉说:“不会少于一千人吧?”
    李开文直摇手:“不行!不行!这么多人,够得上一个团的编制了。这么大个厂啊,我哪有本事管好这么大的一个摊子呀!不行,不行!”
    他接着要求:“李部长,我不想去天津,也当不了那个副厂长,你还是让我回大别山老家吧!”  
    “回老家?”李维汉有些意外。  
    李开文没有拐弯抹角,直率地说:“解放大军打到江南了,我的家乡早解放了,我要回去工作;再说,老婆儿子还在家里等着我呢?”
    李维汉沉吟了一下,劝道:“老李啊!你如果不想去天津,留在北京工作也行啊?”
    李开文坚持说:“我还是要回去找她们吧!十七年前,我硬着心肠丢开了她们,现在仗打完了,天下太平了,我得回去偿还这些年欠她们的债呀。”
    李开文说的是一直萦绕在心的一件事。那是1932年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部队转移刚好路过家门口。此时,妻子马上要临产了,她站在自己家门口,在转移的队伍中寻找李开文的身影。他在家旁边站立了一下,没有惊动她,毅然地跟着部队走了。他非常想见家人,非常想见老婆孩子,但又怕一进屋、心一软,走不了。
    李维汉知道李开文为人老实,不讲假话,但脾气倔。既然他决心已下,自己也不便再劝,就安排工作人员把李开文的组织关系先转到华东军区,再请他们把他的档案转到安徽。
    离开北京之前,李开文很想见主席一面。他想,这一回家乡,就隔上了千山万水,今后不一定有机会能再见主席了。听说主席住在香山,就一路问过去,在双清别墅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关切地问李开文:“听说你不去天津糖厂?”
    李开文说:“天津糖厂的糖甜,也没有家乡的水甜啊。”
    毛主席一听,笑了:“你这是要‘叶落归根’啊?”
    李开文说:“我识字不多,不是一块当厂长的料子,没有那么大能耐。回到家乡后,找个自己能够干得了的工作,好好干!”
    毛主席高兴地说:“回去就回去吧!你要经常写信来。到哪里都要记住,你是从中央出去的。”
不当县长当站长

    李开文的组织关系从华东军区,转到了安徽,安徽有关部门把他介绍到六安地委组织部。
    地委领导试探着问:“李开文同志,您想从事什么样工作呀?”
    李开文说:“服从分配,干什么工作都行。”
    “那您就回金寨县去当个副县长,怎么样呀?”
    李开文一听,又是吃惊不小。心想:叫我去天津糖厂当副厂长,我已经感到一千多人太多,现在让我回家乡当副县长,一个县少说也有二、三十万人,我哪有这个本事去领导呀?
    他又是把手像蒲扇般地摇,说:“不行,不行,这当官的事我干不了……”
    地委领导见李开文态度坚决,不像开玩笑,十分为难,说道:“您先在地区住下来,再想想,考虑一下,过两天我们再落实这件事。”
    李开文说:“我就不在这里住了,先回老家看看。”
    经过两天的颠簸,第三天天亮时,他回到家乡槐树湾乡板棚村。从弟弟李开香口中得知,他离开大别山的那一年,国民党军队进了村,烧了他家房子。他妻子张氏为了逃命,连夜带着儿子李锦旭,抱着才出生不久的一对双胞胎,东躲西藏,不敢回村。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天也出奇得冷,张氏躲在一个山洞里,因为没有东西吃,挤不出一滴奶,可怜的一对双胞胎眼睁睁地饿死了。
    后来,他妻子整整等了他十年,最后以为李开文不在人世了,她才死了心,改了嫁。
    李开文决定哪儿也不去,就在家乡附近的响山寺粮站工作。最后,县委也不得不依了他。李开文接受了金寨县委给他的“响山寺粮站站长”的头衔。
    响山寺粮站是一个中心粮站,下面还管着古碑、双河、南溪和帽顶山四个粮库,方园上百里的地盘。为管理好这些粮库,通往这些粮库的山间小道,每一块石头差不多都被他踩过。 
    他一点也不像一个站长。一次,他踏着积雪走进古碑粮库时,他的脚步很轻,直到守库的年轻人感觉到冰冷的屋子里有了暖气,才吃惊地发现李开文已经把炭火盆烧着了。并且,已经把他的裤子架在火盆上烤热了。
    见年轻人醒来了,李开文慈祥地说道:“小同志,棉裤暖和了,起来吧,快到上班时间了。”  
    他更像粮站的一个长工。别人不愿钻进去的、黑漆漆的仓板底下,他钻进去了,把所有的鼠洞一个一个地堵起来;别人不愿爬上的高高的屋顶,他爬上去了,将黄鼠狼开的“天窗”一块一块地补好;别人想不到的一些小事,他也会当成大事来办。
    粮库最大的消耗品就是扫帚。为了减少开支,他扛着扁担、带上柴刀,自己上山砍原材料做扫帚。没出几天,响山寺粮站的大院里便冒出了一座芭茅花的小山,站长室变成了扫帚加工厂。
    大家觉得难以理解,响山寺粮站再缺钱也不在乎一点买扫把的钱吧?为啥还要这样抠门,这样的找累?
    李开文的理由是:街上卖的扫把也是用手做出来的,咱自己有也有一双手,干嘛啥都用钱买呢?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是:毛主席告诉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长出这双手就是为了劳动的。他从来都是穿自己编织的草鞋,吃自己种的蔬菜,用自己编扎的扫帚扫地,用自己磨出的柴刀砍柴……
“荣归京城”见主席  

    1956年年底,全国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人物云集京城,李开文当选上全国粮食系统的劳动模范,并登上大会的主席台。毛主席得知延安时期的劳动英雄李开文,现在又成了全国劳模,并来到北京,非常高兴,亲自请李开文到自己家里吃饭。
    12月的北京,冰天雪地,出现在毛主席面前的李开文,一身单薄的黑色小棉袄,一双破旧得快看得见脚趾头的黑布鞋。主席见他穿得太少,就送给他一件皮大衣和一双毛皮鞋。
    李开文穿着毛主席送给他的皮大衣和毛皮鞋回到响山寺。一到家,好多乡亲都拥上来,听说他不仅见到了毛主席,还到了毛主席家里作客。身上的皮衣、脚上的皮鞋,都是毛主席送的,一个个羡慕死了,都说他太有福气!
    后来,县里举办“建国十周年成就展”时,想要他的大衣和皮鞋,他很高兴地交了上去。展览馆留下了那件皮大衣,毛皮鞋还给了李开文。李开文十分珍惜那双皮鞋,舍不得穿,当宝贝似的收在柜子里,想主席了,就把它拿出来摸摸、瞅瞅。1960年冬天,大雪封门,村里的刘老汉来看他,他见走路本来就不方便的刘老汉脚上只穿一双烂布鞋,脚脖子已经冻得发紫,李开文就从柜子里取出那双毛皮鞋,让他穿走了。
    李开文1992年,李开文同志离开了人间,就安葬在响山寺的后山上。他的高贵品格和动人故事教育和感动着许许多多的人。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1-09
情系大别山 愿做平凡人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1-09
毛主席的炊事员李开文的感人故事
毅然踏上红军路  一生革命不停留
——毛主席的炊事员李开文的感人故事
胡遵远

  人物简介:李开文,安徽省金寨县人,1927年参加农民起义,1932年参加红军,长征中任担架队长、炊事班长。1937年被选调到中央任炊事班长、特灶班长,在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工作了11年。
  共和国诞生前夕,从中央机关文化学校归来的李开文,被领导找去谈话:“组织上准备安排你到天津糖厂当副厂长,有何意见?”“我想回老家。”他毫不犹豫地谢绝了那甘甜的未来。
  就这样,他回到了生她养他的土地——革命老区金寨县,到响山乡当了一个粮仓主任。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他又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被评为红管家、劳动模范。
  1956年,赴北京参加全国粮食战线英模大会,是李老后半生的又一个辉煌点。在大会主席台上,毛主席见到了李开文:“啊!老班长回来了。”一边拉住他的手,一边伸出大拇指说:“真了不起,你回去又得了一个劳动模范。”
  安徽金寨,不仅培养了59位开国将军,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红军战士和人民功臣。本文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从这片红土地上走出的、一位平凡的红军战士、毛主席的炊事员----李开文的几个小故事。
一、毅然踏上红军路

  1932年,35岁的李开文离开了大别山,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活。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他毅然前行。走的那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九,他的一对双胞胎儿子刚刚出生16天,战友们对他说:“你这一走,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你去和媳妇告个别,顺便看看自己的儿子吧。”李开支一怔,说到:“我这一去,准是俘虏了,这孩子才16天,她能让我走吗?”就这样,李开文从家门口走过,也没有停下脚步!不曾想,这一别,与这刚刚出生16天的儿子竟然是永别。
  这一切,只因为李开文想成为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作为担架班班长的李开文,战士负伤了、他们就抬战士,首长负伤了、他们就抬首长,他们的肩膀上承载着“流动的指挥所”。
  三千里枪声不断,三千里浴血苦战。忽然,有一天,随着一声地动山摇的爆炸声,李开文被埋进了碎石泥土中。这一次,他躺在了别人的担架上。这一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震聋了他的耳朵......很久、很久,他才醒过来了,一年以后,他才后部队,而且几乎成了一个“大废人”。
  当不成红军了,他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可是,他不甘心。
  出院那天,他向团长请求:“给我一支枪,我要上前线打仗,我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团长哈哈大笑,道:“聋子怎么可以打仗呢?你现在连担架班也去不成了。”
  李开文怔住了。
  团长搂着他说:“但你已经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了,部队把你安排到炊事班去了!”
  就这样,李开文再次踏上革命征程。
二、身焐湿柴保火种

  1935年8月,红军炊事员李开文随部队长征、进入草地。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李开文最“难为”的还不是“无米之炊”。
  没有米了,可以吃青棵;没有青稞了,可以杀掉战马;没有战马了,可以去拣苦菜;苦菜挖不到了,还有皮带——那会儿的皮带添上水、熬成汤可以充饥。即便连皮带也吃光了,还有能吃的草根。
  最难的,是没有柴。尽管,草地上满眼是草,可是那些草就像战士身上的军衣,整天裹着雾气,湿漉漉的,根本就点不着。再说了,草地上的环境十分恶劣,一会儿大雨滂沱,一会儿冰雹如注,一会儿又是漫天飞雪。许多战士走着走着,就永远地留在了草地中。
  进入草地不久,人们就发现,李开文很快变得面黄肌瘦了,肚子也开始“浮肿”了,“浮肿”得连走路也成了问题。但是,部队住下来之后,他的身体又一下子廋了下来、变了原样。大家这才注意到,他的肚子不是浮肿,那是他把能引火的、湿漉漉的柴草,塞进自己的衣服里,他是在用自己的体温把那些湿柴焐干,赶到宿营时,好马上把军灶烧着。
  于是,他的军灶总是第一个在草地上升起炊烟。他的军灶,就成为全团乃至全师炊事班的火种。李开文的名字,也就跟着他的火种,在红二十五军(是组建红四方面军的那支红二十五军)到处传颂!
三、冒死讨菜为首长

  1947年2月,蒋介石亲自部署胡宗南突袭延安。这一年,李开文正满五十,年届半百。他跟随毛泽东、周恩来撤出延安,转战陕北。三月的陕北天寒地冻,黄土高原一片肃杀之气。到处是冰天雪地,寻不到一点草绿,没菜吃,拖垮了首长们的身体怎么得了?这急坏了李开文。
    这天,将近夜半时分,躺在床上的李开文,一骨碌爬起来。李开文这是豁出去了:他要回延安去取食物!
  其实,他虽是个粗人,却粗中有细。他断定,这天寒地冻的,又是夜半三更的,沿途的敌人哨兵准会躲在哨棚里;何况他们又是一身夜色打扮,神不知、鬼不觉。当时,特灶班随军撤出延安前,上级叫大家轻装出发,李开文却舍不得,他把大量的腊肉、腊鹅、咸鱼、咸鸡蛋,全部埋进了一处秘密的窑洞。就这样,李开文带着两个战士直奔三十里外的延安,取了三担食物,然后手脚麻利地回到驻地。
  开饭时,毛泽东发现餐桌上忽然出现了如此丰富的菜肴,吃惊地问李开文:“聋子,你会变戏法不成,怎么弄出了这许多东西?”
  李开文咧着嘴,笑着说:“我和两个战士回了趟延安。”
  毛主席更是一惊,瞪圆了眼睛,半天没动筷子。见李开文低着头,一个劲地抹泪,又有些不忍。于是招呼大家:“大家都吃吧,吃!别辜负了老班长的一番心意。这可是老李和两个战士豁出性命讨回来的。吃吧,吃了有劲,争取一年收复延安!”
  还别说,主席的话,真灵!真的只用一年时间,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便把胡宗南的三十四个旅赶出了延安。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1-09
情系大别山 愿做平凡人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