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955阅读
  • 2回复

爱国侨领胡文虎与陈嘉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2-04
— 本帖被 胡宁生 从 胡氏人文 移动到本区(2017-03-19) —
胡赛标

    去年秋天,《诗刊》社第31届“永定土楼·青春诗会”采风团一行,来到永定区下洋镇中川古村落参观。我们陪同著名诗人舒婷、诗评家陈仲义伉俪,参观了中川胡氏家庙与胡文虎纪念馆。陈仲义老师问我们:有没有胡文虎与陈嘉庚的对比资料?我们愕然,说:没有。确实,这二位爱国侨领值得做比较研究。

陈嘉庚
胡文虎

    我对陈嘉庚先生了解不多,主要是阅读了全国政协出版的《回忆陈嘉庚》;对胡文虎先生了解得比较全面,能收集到的资料几乎都阅读了。我总觉得不少人,包括一些学者,没有真正读懂胡文虎先生,意识形态还存在“左”的倾向,总是“以己代人”,不去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而是极自恋地认为他应该怎样。比如,总是说胡文虎“站错队”。真的这样吗?诚如胡文虎生前所说:“胡文虎就是胡文虎”。他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人,其为人行事都有超越世俗眼光的底线与准则。
    解放后,被毛泽东称赞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的陈嘉庚名扬中外,而胡文虎不仅失去了大陆财产与市场,而且爱国贡献也从历史书上抹去。读者只知道陈嘉庚,不知道另一位爱国侨领胡文虎。其实,曾是朋友的他们,内心都非常敬重对方,虽然他们曾有过一些龃龉与误会,但都是过眼云烟,历史终究会还原它本来的面目。何况“胡陈同源”,得姓来自西周“满公”的二个儿子(申公姓胡,日公姓陈),何必“相煎太急”?我只从个人视角,来作一二比较研读。如有错讹,也是个人浅陋,尽可一笑了之。
一、政治意趣

    陈嘉庚1874年出生于福建同安集美社的华侨世家,父亲陈缨杞是新加坡米店老板。陈嘉庚年长胡文虎8岁。如果说胡文虎是一位爱国商人,那么陈嘉庚就是一位爱国仕人,是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激进民主派。虽然他说自己不懂政治,却从同盟会员,拥蒋反蒋,一直走向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侨联主席,他对政治的热衷与胡文虎对政治的淡漠,意趣迥异。这大概要追溯于陈先生认识孙中山后,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同盟会以及其秘书李铁民是亲共人士的潜移默化。同时,集美是不大的半岛,当时有二千多陈氏以捕鱼和养殖为生,反清抗荷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此建立过基地,这些人文环境对陈先生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陈先生曾是坚决的拥蒋派,曾任“马来亚华侨购机寿蒋会”主席,宣称“蒋委员长乃中国国内外同胞共同拥载之唯一领袖”,然而1940年3月他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回国,看到国民政府官员的弊政误民,尤其是他亲访延安八天,实地所见让他受到强烈震撼。延安之行,成为他政治生活的转折点:毛泽东与蒋介石完全不同的气质,总是闪现在脑海;民众不同的精神状态,总是在眼前浮现。
    胡文虎对政治是淡漠的。他1982年出于缅甸仰光。父亲胡子钦是永安堂药铺的郎中,非常慈善。患者即使无钱付药费,红纸包一粒米示谢,他也乐纳。胡文虎少年时代回故乡中川村读了四年私塾,忠孝观念等传统文化对他影响至深。中川也有二千多胡氏,大都以耕种、出南洋为生。侨乡文化较热衷公益,对政治相对淡薄。
    他与陈先生都是民国中央参政员,但从资料来看,他只参加过1941年重庆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开幕式后不顾蒋公挽留,即托病回港。在见蒋公时,个个都毕恭毕敬,胡文虎却拍了下蒋委员长的肩膀,让随员吓出汗。胡文虎为什么做出这个举动?因为他的思想与世俗不同。他自己解释说:“我是见官高一级的。”在他看来,蒋公是他的朋友,他是“医商”,医商当然比政客高一级;何况他无意仕途,对政治毫无兴趣,当然就不惧官。他与蒋公合影,他说“是拿来吓鬼的!”他是怕被人敲竹杠,不得已与政客打交道。你可以说他没有政治智慧,但没办法,他天性喜欢自由、厌烦羁绊。他爱生意爱慈善爱国家爱民生就是不爱当官从政。
    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敢去日本见东条英机,在人们避日寇如躲瘟神的时候。在1943年,就有世俗之人大造舆论说胡文虎“媚敌”。其实,他们读不懂旷达雄放的胡文虎:东条算哪根葱啊?他敢喝叱“杀人魔王”日本总督矶谷廉介,还怕东条?抗战前,胡文虎已在日本水灾时捐过慈善款,日本人都知道他是慈善家。鲁迅曾说过有种“,胡文虎用的是“韧的战斗”,用周旋与搪塞来对付东条,甚至当面抨击日本扶植的汪精卫政权。胡文虎后来解释说:我都年过六十了,还会怕死吗?如果我们理解他的个性,理解“接触日寇、舌战东条也是战斗”,大概就能读懂他了。《东京之行真相大白》说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再赘述。
    胡文虎没有接受周恩来、叶剑英的邀请去访问延安,而一直拥蒋,成为学界学者认为胡文虎“站错队”的一大理由。胡文虎为什么没去访问延安?一方面,他有忠君爱国义友的传统思想。当时的民国政府是合法政权,他虽然对政府官员甚至蒋公颇为不满,如他存进中央银行的钱贬值,导致他在全国捐建“百座医院千所小学”的梦想破灭,但他确实没有反蒋的想法,还说:我的报纸谁都可骂,就是不能骂蒋,因为他是我的朋友,是请我吃过饭的。”他就是一个“医商”,不是政治家,不会见风使船。另一方面,他当然有听闻到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分家财”的故事。如果他的永安堂、星系报社都被充公分掉了,那他还能可持续地做生意做慈善呢?后来的历史证明,他并没有站错队。谁也不能强求他投入“革命的洪流”。  
    而陈嘉庚思想中却或多或少有革命性的因子。国务院侨办副主任林一心评论说:“嘉庚先生自谦说他不懂政治。我认为恰恰相反,先生是一位头脑清醒、眼光远大的政治历史人物。”我觉得是十分中肯的。陈嘉庚嘱咐侨生说:“做人最要紧的是有是非。无是非就不算是人。辨别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可以看作是陈先生的人生观。而胡先生大概对“是非”就会融通一些。
二、生活情趣

    他俩的生活都崇尚俭朴。胡先生一日三餐吃什么,我没看到资料。但据胡玉香回忆:胡文虎曾对她说,阿香,吃的剩饭剩菜不要倒掉,下餐热一热还可以吃。陈先生的节俭的例子很多。据亲朋回忆:他早餐牛奶、半生熟鸡蛋,中、晚餐一般吃白饭、番薯粥,配炸花生、豆腐乳、咸菜、青菜、小鱼小虾。最喜欢番薯粥。解放后,他穿的衣服更是补了又补。
    陈先生情趣高雅,作息有时,早睡早起,喜好读书、散步、做操、植树种花,颇懂养生,听说咖啡刺激神经,一生从不喝咖啡,一生不抽烟不喝酒,只看过一部电影。他比胡文虎早生8年,又比胡文虎晚7年去世,活了87岁,算是高寿。他读过几年私塾,通过自学,著有《南侨回忆录》《住屋与卫生》《民俗正论集》。他逃难到印尼泗水时,一次去吃饭,觉树上有物滴在头上,仰望则见足部系线的鹧鸪吊死在树上,日久生虫,虫滴头上,陈老认为不祥,遂与学生丹季商议迁往玛琅。
    胡先生喜欢什么?他日常生活如何度过?资料甚少。大概他一年到头,到处巡查业务或做慈善,真正休闲的时间不多。我有些印象的是:他较喜欢烧香敬佛,陪伴母亲家人,有时也喜欢打打麻将作为消遣。
三、品格性情

    胡文虎与陈嘉庚都心思细密,对别人多是慈善关爱的。事例很多,仅举数例:胡文虎曾嘱咐各地永安堂药行经理:凡是乡亲,有求助的,都要给予帮助。抗战时期,从印尼考入燕京大学的胡秀莹,北上受阻,转学上海暨南大学,免费食宿于永安堂。胡文虎知道后,对经理胡桂庚说:中川姑娘出来读书的不多,一定要好好关顾。她父亲去世后,胡文虎还多次资助她的学费……  
    陈嘉庚关爱他人的故事也很多:一次,他去北京开会,因天气寒冷,他怕随从人员受冻,特地买了羊毛衣和卫生衣、卫生裤送给大家……
    陈先生率直较真,胡先生直爽圆和。他俩的细微区别,更多体现在对待亲人的态度上。陈先生对亲人是十分严厉的。陈先生有十七个子女,陈国庆在《我的父亲》中回忆道:父亲1923年当上怡和轩主席后,几乎把它当成第二个家。1937年领导南侨总会时期,他甚至长住怡和轩,几月难得回家一次,他与子女间的隔膜愈来愈甚。在家他只和太太交谈,与其他子女从未讲过话。儿女们对他十分畏惧,觉得他是威严很重的父亲。每次他回家,一听到他的汽车声,儿女们一窝蜂躲入房内,待他晚饭后出门,才敢踏出房门……记得读书时,母亲买一条领带给我,父亲看见了,斥为浪费,不许我结用,从此我不敢结领带。又记得我到制造厂上班,父亲对我说,明天自己搭公共汽车去。我要求坐他的汽车去,他不准……我要求到美国读陆军大学,他一口反对。他说制造厂正需要人,到工厂做事吧,不要读什么陆军大学了。我努力争取读大学,还是成泡影……陈国庆是第五子,与陈先生的关系算是最亲近的了。可见,陈先生对亲人的威严。
    堂侄陈仁杰在《难忘的教诲》中写道:伯父教导我说,“我的钱是学校的钱,是国家的财富,我的钱不能留给子孙后代。”有一次,伯父拿一件破旧的衬衫,让我母亲为他缝补,伯父穿过后洗了又破了,便再拿给我说:‘这件衬衫送给你,拿回去补一补你可穿用’。陈少斌在《陈嘉庚二三事》在回忆了陈先生不徇私情的事:陈先生领导南侨筹赈工作期间,居住在怡和轩日夜公务。一日,家人急告,女儿病危,催他归家。他说:“可请医生医治,我非神仙,何能为力!”后来,女儿死了,家人哭告,他才回家一次,吃了一顿番薯粥,又匆匆赶到怡和轩,坚守筹赈岗位……从亲人的回忆描述中,陈先生是不是近乎一个崇高的革命家的形象呢?
    胡文虎先生对待亲人是传统的温情的形象。他一生履行中国的传统美德——忠孝慈友。胡文虎的孝心特别出名,据胡知非回忆,胡文虎在缅甸业有小成,即购一汽车,每日黄昏侍母郊游。父母去世后,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拾级而上,到半山的虎豹别墅纪念碑前,向父母遗照行三鞠躬礼,天天如此,风雨不改。他说:父母在堂时要尽孝,不在时要萦思。他随身携带双亲遗照,每到外地,总先要将双亲遗照摆在床前。有一次,他从香港去槟城,上船前到酒家饮茶,发现遗照忘带了,便不吃早点,回家取遗照慌忙搭船……他常对人说:“没有父母当年的勤劳,哪有我今日的发迹?”
    他与弟弟文豹兄弟情深,弟弟去世后,他捶胸顿足,悲伤欲绝,在星系报上发表催人泪下的悼念文章,还特地养了一只小豹子来缅怀。胡先生有七子二女。前面二位夫人没有生育,抱养了三子一女,胡先生视同亲生,疼爱有加。父子关系融洽,父女关系更是亲密无间。
四、公益慈善

    如果说胡文虎是一位成功的实业家,陈嘉庚就是一位执着的教育家。他们两人都是极其爱国爱乡的,举办公益慈善事业贯穿一生。张楚琨在《陈嘉庚光辉的一生》中,称赞其“明辨是非”“倾资兴学”,说他创办了《南洋商报》《南侨日报》,组织南侨总会筹款援助祖国抗战,为国民政府招南侨机工。陈国庆说其父前后创办有罐头厂、饼干厂、皮革厂、肥皂厂、砖窑等,最著名的是橡胶厂,是新马橡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他集中力量创办厦门大学及集美学校10所,在新加坡创办和赞助的学校有道南小学等6所。陈先生经营实业30年,1925年进入黄金时代,1926年起,由于日货削价倾销和同行业的激烈竞争,陈氏经营的各项企业,连年亏损,入不敷出。1929年至1931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橡胶价格一落千丈,规模最大的谦益胶厂第一次亏损三十多万元,陈氏企业如江河日下,一蹶不振。1934年底陈嘉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收盘结束。为了不让学校停办,他通过募捐、向外国银行借款、变卖橡胶园等方式为两校筹款,许多爱国华侨纷纷捐资相助,林文庆校长也亲往马来亚各埠募得捐款30多万元,使厦大得以支撑下去。他经营的企业失败了,但“倾家兴学”的美名传扬海内外。1937年春,经费困难日趋严重,陈嘉庚写信给教育部长王世杰与福建省政府,表示愿将厦大产业献与政府,得到复函同意,厦大从此改为国立。他1921年4月6日创办厦大,独力维持了16年。新中国成立后,厦大的经费由国家负担,集美学校经费也基本上由国家拨款维持,但陈先生仍然继续筹集资金,要为两校扩建校舍尽力……
    也许是陈先生没有更多的财力来做更广泛的慈善事业。解放后,他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影响,提出了修建鹰厦铁、修筑厦集海堤、建立厦门纺织厂、创立厦门华侨博物院、北京华侨历史博物馆等,均得以实现。
    胡文虎先生经营实业也是约30年:从1923年永安堂总行从缅甸迁到新加坡,到1954年他在檀香山逝世。他的虎标良药风行中国及东南亚,成为“世界万金油大王”。据说,当时有一半的地球人在使用物美价廉的万金油,占据中国、印度、东南亚是人口最多的三大市场。虎标良药在全世界95%的国家完成了商品注册手续,在6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销售点,年销售量达到200亿瓶。他抗战捐献的财物为“华侨之最”,已是国家定论。在全国捐建“百座医院,千所小学”是他的宏伟杰作。
    作为国际慈善家,他的捐款被称为是无法统计的“天文数字”。他怀抱“取诸社会,用之社会”的人生哲学,他将永安堂利润的60%用于文化、教育、医疗、体育、慈善等。从《胡文虎及其家族》一书不全统计中,可以看到:他捐建的中外医院有星洲圣安得烈妇孺医院、香港长洲医院、南京中央医院等27所;九龙安老院、福建惠儿院等等养老院、孤儿院、麻疯院等12所;常年赞助上海儿童教养所、广州儿童新村等慈善机关30多个;赈灾救难不计其数;创建或资助南洋客属总会、香港崇正总会以及53个客属公会;在国内他独资创办或捐助的大中学校有上海大厦大学、厦门大学(1935年,胡文虎参观厦大,大加赞许,本其爱护教育之热诚,答应年捐一万元为该校经费)、广州中山大学、厦门中学等16所;抗战爆发前,全国已建成小学三百所,其中福建七十所,龙岩的松涛小学、苏溪小学、连城的芷溪小学、永定的中川小学、道南小学、坎市小学均为胡文虎独资捐建;在新马泰缅,包括民众义务学校、中正中学、仰光华侨中学等达40多所。胡文虎获得包括英皇乔治六世特赐O·B·E勋爵等勋衔奖章不胜枚举。
    作为香港中华体育会名誉会长,他资助香港中华体育会等十多个团体,组织香港体育运动会、新马华侨运动会、各类比赛、兴建星洲与海南岛游泳池、福州体育场等;赞助国内外学校体育设备,更是不胜枚举;胡文虎的大手笔是:拨款60万元,支持星岛足球队远征世界,满载而归,赢得世界性的声誉,雪洗“东亚病夫”之耻。今天,我国教育部倡导“足球进校园”,不能不让人遥想到胡文虎当年的勇气与远见……
    有一次,香港《珠江日报》记者江茂夫曾问胡文虎:“您为什么要创办千所小学,而不像 陈嘉庚先生集中办学?”胡文虎笑了笑,答道:“这个问题,海内外许多人对我说过。其实,我对陈嘉庚先生是非常尊重的。说实话,他热心办教育,我也高兴办教育,走的路子是相同的,但分歧在目的上。他创办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有他的先天条件。他把全部家产和精神贯注到这二个地方,成绩显著。我是主张全国国民一视同仁,都有机会受到普通教育。我立志在全国创办一千所小学,目的就与他不同,他是为闽南一带子弟造福,我是面向全国。另外一点,我以虎标万金油起家,他在新加坡兴办天然橡胶厂时,故意用与万金油配方大同小异的钟标油来分赠购鞋者,有损我的声誉,这一点我认为陈先生做得过头一点。不过这是我和陈先生的一点小摩擦罢了。事情早就过去,应该忘记它了。现在主要是团结建国。至于在东南亚,桑梓观念是存在的,但所谓闽南派与闽西派,我从来没听说过。”如果说陈嘉庚集中力量办学的意义在于“培育民族精英”,那么,胡文虎面向全国办学的意义重在“提高国民素质”,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作为一名实业家,胡文虎先生称得上是“旷世奇才”;作为一名教育家,陈嘉庚无疑也是聪慧过人。他们经营实业30年,陈先生的橡胶王国由于世界经济危机而收盘,胡先生的虎标良药由于政权更替而减缩。不过,几十年历史风云飘逝,今天的厦门大学仍然声名赫赫;今天的“虎标万金油”仍是驰名中外的世界品牌。近日,旅居瑞士的胡丹发回新、马生产、德国瑞士分销的“虎标万金油”照片与产品说明,一阅之余,感慨万千。
五、办报立场

    陈嘉庚先生创办的报纸,现知道的有《南洋商报》、〈南侨日报〉〈南侨晚报〉。〈南洋商报〉创办于1923年,胡愈之任总编,它对陈先生组织南侨总会募捐巨款、组织南侨机工支持祖国抗战起了重大作用。后来,由于股权变化,陈先生失去了控制权。〈南侨日报〉诞生于1946年11月21日,社长胡愈之,主笔夏衍,于1950年9月20日因发表抨击英国的社论被封杀。很特别的是:毛泽东、周恩来分别为之题词各二幅。
    1929年1月15日《星洲日报》在新加坡创刊,揭开了胡文虎构建星系报业王国的序幕。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星系报。”这句话概括了胡文虎星系报业的宏伟理想。每个开设永安堂分行的大城市,胡文虎都计划开办一家报馆,办报30种。到1950年,胡文虎先后出版了25种报刊:《星华日报》(汕头)、《星光日报》(厦门)、《星中日报》(新加坡)、《星岛日报》《星岛晚报》《星岛晨报》《星岛周报》(香港)、《星槟日报》(马来亚槟城)、《星闽日报》(福州)、《星暹日报》《星暹晚报》(泰国曼谷)、《星越日报》(沙捞越)等。因抗战爆发,未及出版的有广州《星粤日报》、重庆《星渝日报》、广西《星西日报》、云南《星南日报》、上海《星沪日报》,还计划将星系报推向北平、汉口、湖南、沈阳、台湾等。1939年胡文虎在《星洲日报》上发表〈十年办报之回忆〉:“果使国运转机,强敌早退,则予信心中酝酿之星字日报网计划,终可于三几年内实现……”
    “宣传虎标良药,弘扬中华文化,从事抗战伟业,服务社会民众”是胡文虎办报的宗旨。郁达夫、戴望舒等名作家都曾供职星系报。而〈星岛日报〉更是汇集了茅盾、夏衍、巴金、萧军、萧红、范长江、曹聚仁爱等一大批文化名人。胡文虎对编辑说:“我的报纸是无党派的,作者的文章只要有见解,不管立场如何,都应该登。”可是,由于胡文虎坚持言论自由,对政治不感兴趣,因此星系各报因编辑立场不同,言论异彩纷呈,甚至大相径庭。
    1938年,《星洲日报》特派记者黄薇、《星中日报》记者胡守愚参加“战地记者访问团”,实地采访徐州会战、陕甘宁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写出上百篇通讯,在《星洲日报》连载,许多侨胞纷纷奔赴延安投身抗战。毛泽东请黄薇、胡守愚等记者吃饭,胡守愚趁机向毛泽东要题词,毛泽东挥豪写下“全体海外侨胞,团结起来援助祖国抗战”,在报上刊登后引起轰动。据统计,《星洲日报》代收汇抗日捐款一百多万元;胡文虎还资助香港数百名大学生赶赴祖国内地,投身抗日救国。
    1948年后,胡文虎又相继在香港、新加坡创办英文《虎报》。他不懂英文,为什么要办英文报呢?原来,他喜欢在报纸上发表看法,可在英文报上发表言论却不容易,有时发出来的言论被删得面目全非,他感到非常沮丧。为了让外国人知道他的言行,并且开辟新的世界市场,他决定创办英文报,因为中国解放以后,他失去了大陆最大的市场。他专门购买了二架小飞机,专门运送《虎报》,这在整个东方世界是破天荒壮举。胡文虎一生创办了25种星系报,《星岛日报》被海内外誉为“特别响亮的宣传抗日的号角”,《星华日报》也被认为是“潮汕地区最大最进步的报纸”。胡文虎以报业大王的赫赫声名载入20世纪国际新闻史册。
    与胡文虎热衷办报不同,陈嘉庚对办报兴趣不太大。他们的办报立场也完全不同:胡文虎主张言论自由;而陈嘉庚的〈南侨日报〉阐明“反蒋拥共”的原则立场,被称为“共产报”。为了表明星系报是无党派的,胡文虎还将林森的题报名撤下。胡文虎发表的文章,一般是文化、习俗方面的;而陈嘉庚的文章政治味较浓,如〈论美国救蒋必败〉〈蒋介石的“最大错误”〉〈国共决无和平可言〉等。一个立场鲜明,一个言论自由,各人性情,睹文而知。
    总之,纵观他们的一生,可谓同中见异:他们都是爱国侨领,但由于二人的家庭出身、文化背景不同,胡文虎更像一位思想传统的实业家、慈善家,更具人性化的温情;而陈嘉庚更像一位思想激进的教育家、政治家,更具神圣化的光芒。
    作者简介:胡赛标,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民协会会员,专栏作家,福建土楼文学院院长。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2-04
【延伸阅读】胡文虎家族:女败父业 南洋豪门“虎”落平川
来源:中国慈善家(北京)

    胡文虎去世时,家族企业历经多次动荡,已呈衰落之势。胡仙临危受命,重整胡文虎“旧日河山”,出人意料地把“星报系”带向巅峰,巅峰之后,一路下落,至今几已覆亡。吊诡的是,胡仙经历的家族财富过山车,与其父胡文虎经历的财富路线,如出一辙。

胡文虎、陈金枝夫妻

    父女两代华人报业大王,因不专于本业,最终衰落到变卖祖业的境地,好在早先成立的家族基金会,仍在有限度的发挥影响。
    72岁的胡文虎去世前,留下了一份简单的遗嘱,把总额达二十六万四千元的现款遗赠给包括时任妻子陈金枝和女儿胡仙等24名亲属。并指定陈金枝和胡仙为信托人,嘱托二人在办理完其身后事后,负责变卖所有动产和不动产,二人平分变卖所得。胡文虎特意嘱咐二人,要继续自己的慈善事业。
    胡文虎是20世纪上半叶名噪南洋的“双料大亨”,其所发明的“万金油”,销售网络覆盖地球上近半人群,被誉为“万金油大王”。1920年代初,胡文虎进军报业,以缅甸《仰光日报》为发端,在香港、中国大陆等地连续创办十几家报馆。
    胡文虎去世时,家族企业历经多次动荡,已呈衰落之势。胡仙临危受命,重整胡文虎“旧日河山”,出人意料地把“星报系”带向巅峰,巅峰之后,一路下落,至今几已覆亡。吊诡的是,胡仙经历的家族财富过山车,与其父胡文虎经历的财富路线,如出一辙。
双料大王

    1908年,胡文虎之父胡子钦辞世,留下岌岌可危的缅甸仰光永安堂国药铺。胡子钦一介江湖中医,兼打理中医药铺,在仰光苦心经营几十年,终究没有将之做大。因其信佛,平日行医时多施药济贫,因此离世时非但没有积蓄可分配,还留下了一笔债务。
    26岁的胡文虎典当了妻子郑炳凤的一对金脚镯,完成了胡子钦的身后事。性格外向、脑子灵活、敢于冒险的胡文虎,随即与弟弟胡文豹商定要重振永安堂。胡文虎之母拿出了自己的平生积蓄,支持胡文虎兄弟的家族振兴大计。
    胡文虎把进行外出考察作为振兴家族的第一步。妥善安排好永安堂的日常经营事务后,他只身前往香港,善思求变,每日工作近20个小时,在香港短暂停驻后,他在财富上就小有斩获,还清了父亲欠下的债务。胡文虎随后又到中国大陆、日本考察,希冀为永安堂谋求更大发展。在考察中,胡文虎深感中药在药效迅捷的西药面前颓势明显,如欲与西药争一隅生存之地,必须对中药进行系统改进。
    考察结束后,胡文虎回到仰光与胡文豹实施中药改造计划。胡氏兄弟研究中缅药物,聘请多名西医专家加入研发。1910年,胡氏兄弟制造出了以万金油、八卦丹、清快水、头痛药为主的虎标良药,很快风靡东南亚。因当时东南亚一带瘴疠弥漫、蚊虫肆虐,虎标良药很快占领东南亚市场。
    胡文虎眼光独到,洞悉世事发展走势,因而总能抢占先机。当欧洲战争即将演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胡文虎说服胡文豹,赶在物价飞涨之前低价囤积制药原料。依靠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商业战术,胡氏兄弟在一战中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一战结束后,二人皆成为百万富翁。
    深耕缅甸市场十年后,胡文虎开始了永安堂的全球扩张之路。1921年,泰国暹京分行设立。1923年,设立新加坡分行,短期内使虎标良药的销售量大增。胡文虎顺势而为,于1926年将虎标良药总厂由仰光迁往新加坡,谋求虎标良药的第二次发展机遇。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商业嗅觉极其灵敏的胡文虎,从中看到了虎标良药的发展契机。他随即移居香港,以香港和上海为中心,快速布局永安堂全球网络。一面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创办分支机构,一面在中国各地借势扩张。特别是1929年建立上海分行后,胡文虎把商业活动重点转向了中国大陆。此外,胡文虎还力主在汕头建立制药厂,有效地将虎标良药供给中国市场。
    1938年,据当时的统计数据,胡文虎名下的财富已达3000多万美元。
    为配合虎标良药的行销,胡文虎在1921年介入报纸生意。从最初与朋友合资创建《仰光日报》,到1951年元旦,经其手在曼谷出版《星暹日报》和《星迟晚报》为止,战乱不断的30年间,胡文虎创办了缅甸《缅甸晨报》、新加坡《星洲日报》,中国大陆汕头的《星华日报》、厦门《星光日报》等近20份报纸。像在中国大陆全面开设永安堂一样,胡文虎还设想过到湖南、汉口、沈阳、台湾等地办报。有人对此评价道,“胡文虎仅凭四年的儒家初级教育才学,打造出了令人惊叹的现代报业王国。”
    短短30年,胡文虎几乎同时成为名震东南亚的“万金油大王”和“报纸大王”。当时的东南亚华侨中,论商业规模,胡文虎是极个别能与“橡胶大王”陈嘉庚相匹敌的南洋侨商。
    除了商业,胡文虎也几乎是唯一能与陈嘉庚在国内的慈善贡献比肩的侨商。除却捐赠数额巨大的钱财,难以计数的药品和粮食。1935年,胡文虎更是宣布拨款三百五十万,计划十年内在全国各地创办1000所小学。后来因为虎标良药效益显著,改为五年。后由于战事爆发,千所学校计划只落实了300百余所,用去150万元。结余的200万元,胡文虎于1938年致函蒋介石,建议把此项存款稍作变通,购买公债。此外,胡文虎还捐赠过包括厦门双十中学、汕头女子中学等近七十所中学。
    1952年,胡文虎参与创办南洋大学,成为南洋大学首批十一人执行委员之一。先是捐赠名下房产给南洋大学用作宿舍,在南洋大学的创办因英国殖民地政府的阻挠陷入困境之际,胡文虎借助自己的星报系刊文抨击英国殖民地政府歧视华文教育。
    两年后的9月,距离南洋大学开学8个月之际,胡文虎离世,将自己的教育理想寄托给了女儿胡仙。
传承迷途

2009年11月15日,胡仙博士在永定举办的首届世界永定同乡恳亲大会上致辞。

    胡仙继承了胡文虎的教育理想,同时也继承了胡氏家族的企业王国。
    当时,由于1949年后的中国政府禁止胡文虎在大陆销售虎标良药,旗下星报系的大陆分支机构也被迫关闭,新成立的人民政府还没收了胡文虎在广州、福建的财产。
    胡氏商业王国大厦将倾,对于胡仙而言,这并非良好的家族传承时机。
    胡文虎家族人丁不旺,选择女儿胡仙作为继承人实为无奈之举。儿子胡好因飞机失事先于胡文虎离世,其余的儿子鲜有天资聪颖者,继承了他散落在东南亚各地的药业公司。
    胡仙临危受命,开始了复兴星报系的旅程。此时,盛极一时星报系只剩下位于香港的《星岛日报》在勉强为继,其子报《星岛晚报》则处于亏损状态。
    据记载,胡仙上任第一天,即“独自一人和员工一起步入报馆乘电梯上班,并不时微笑着和熟人打招呼。她分头到各个办公室看望员工,听取属下对重振报业的建议。”因此很快赢得员工的尊重,“老板没有架子,充满活力,善于体贴人,是个值得信任并有追求的领导。”
    紧接着,胡仙进行了一系列的报业改革。胡仙沿袭父亲“以商养报,以商救报”的遗训,以“能赚钱的报纸就是好报纸”为原则,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现代企业最流行的事业部制,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重视市场调查,布局星报的海外发行网络。极具前瞻性地通过卫星等现代化传输手段,把新闻从香港传送到纽约、旧金山、多伦多、温哥华、悉尼、伦敦等地。由于受到电视的冲击,香港报业在1960年代整体陷入困境,胡仙重新确立办报宗旨,提出要提升文章的可读性,增加报纸的信息量,加强与政界、文化教育界的联系,还主动与广播、电视、电影合作。
    得益于胡仙的一系列变革,低迷了近20年的星报系又开始焕发生机。1972年,星岛报业在香港上市,并于上世纪80年代雄霸香港报业广告,一度垄断了地产广告。巅峰时期,胡仙控制的报纸多达7份,包括《星岛日报》、《星岛晚报》、《英文虎报》、《快报》、《天天日报》、《华南经济日报》及在深圳创办的《深星时报》。她还斥巨资收购了著名的文化传信公司。
    在胡文虎去世30年后,胡仙打造出了星岛报系,成为享誉港岛的“报业女王”。极盛时期,星岛集团及文化传信的市值高达84亿港元,胡仙本人拥有其中的50亿港元。与此同时,胡仙的国际声望日隆,当选为国际新闻协会主席,该协会对她的评价是,“胡仙首先是一个报人,一个真正懂得报纸为何物的人。她在当今报业激烈竞争中,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把报纸推向时代的浪峰,成为真正的喉舌。她是伟大的报业家、新闻女杰。她当选为主席,是当之无愧的。”
    极盛之后,等待胡仙的是一连串的厄运。
    1985年的一次土地拍卖会上,胡仙以6.36亿港元拍得香港尖沙咀广东道太阳广场地块。半年以后,胡仙以8.3亿港元将该地块卖出,转手即获利2亿港元。房地产业丰厚的收益让胡仙逐渐把重心转移到房地产投资上来,除了进军香港地产外,她还在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地四处出击,参与了近20项物业投资。1989年起,海外地产业一落千丈,胡仙自此背上沉重的债务。1992年9月的股东大会上,胡仙首次承认之前投资海外地产比例过高,导致星岛集团背上巨额债务。尽管如此,她并没有打算就此在地产上停步。同年12月,她开始涉足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1996年1月,胡仙孤注一掷,联合香港新创新公司、广州市煤建公司、广州五羊房地产公司,投资16亿元兴建广州翠湖山庄。孰料,该投资项目的收益远远低于胡仙的预期。期间,胡仙再向港澳多名财富大亨举债数亿。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给胡仙危在旦夕的事业以最后一击。星岛集团股价跌到不足1元。胡仙彻底绝望,其个人负债已达6亿元之巨,无奈之下,她只好变卖祖传物业,包括父亲留给她的虎豹别墅。1998年12月18日,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集团宣布,斥资亿元港币全面收购虎豹别墅。此举意味着胡仙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一代“报业女王”就此陨落,胡文虎倾心打造的星报系从此一蹶不振。1999年3月,经过几番博弈,胡仙被迫同意将星岛报业出售给国际传媒集团,辞去星岛主席之职,但可担任董事会的特别顾问6年,每年获得900万元利润分成,这让胡仙免于陷入破产的绝境。
    星岛集团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曾叹惋:“她(胡仙)的失败,在于不专于本业又遇人不淑,过于投机又欠缺运气。”
    1998年以后,胡仙几近淡出商界,继承父志,把精力投诸慈善事业。专注于担任1972年在香港成立的胡文虎基金会主席之职,胡仙先后把位于广州、福建永定的胡氏家族的房产赠送给当地政府,辟为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和胡文虎纪念馆。1993年,胡仙在福建成立了胡文虎基金会(福建),主要承担胡氏家族在闽粤两地的慈善事务,至今仍泽被四方。
    相较于当年同为南洋华侨领袖的陈嘉庚家族,胡文虎家族如虎落平川,寂静无声。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2-06
爱国侨领胡文虎与陈嘉庚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