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63阅读
  • 1回复

【游记】绩溪紫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3-09
— 本帖被 胡宁生 从 宗亲文学 移动到本区(2018-08-16) —
    2008年5月4日中国青年节,我们学校全体教师去绩溪进行了一次红色之旅。

    车从黄山区沿京台(G3)高速南行。过黄山从呈崁下高速经徽州区、歙县,驶往绩溪。

    历史上绩溪和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祁门六县都属于古徽州。古徽州地处“吴头楚尾”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相对于中原来说非常落后,汉代前这里地广人稀。历史上中原地区诸侯争权夺地,战争连绵。为躲避战火,于晋末、宋末、唐末历史上持续千年三次移民潮,使皖南的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当地的山越文化的交融,而产生了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化,历史上被称为的“徽文化”。
    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读书做官,光宗耀祖根深蒂固。哪怕无法做官而从商,也做儒商。只要有功名或赚了钱,一定要在家乡祖宗前留下印记,以让后人歌功颂德。
    车行经歙县时,看到村边耸立一座牌坊。

    我们旅游第一站是紫园,紫园离县城不远,坐落在往龙川景区的必经之道上。这里原来地名叫莲花塘。
    传说中,元末朱元璋被元兵追杀,骑马狂奔。跑到在居此地五里处,见战马疲惫不堪,立刻下马。然而马即倒地身亡,化成一尊岩石。元兵穷追不舍,朱元璋换上卫兵战马继续奔跑。到此地,马又毙命。也化成一尊岩石,因此这里就叫“上马石”,而原先死马地方就称“下马石”。可惜在修筑公路时,上、下马石都被毁。
    紫园是人造仿古民居景区,开发建设者叫朱紫荣,是他走遍徽州,搜珍觅奇。将牌楼、房梁、雕刻、通石碑,一砖一瓦买回,以古还古组装而建的。整座绩溪紫园由五凤楼、古碑廊、徘徊亭、待云阁、环翠桥、葫芦池、承泽堂、松枫堂、高云堂和闺阁楼等组成,集中融合了亭台、楼阁、民居、祠堂、牌坊等徽派村落建筑的各种元素。
    入口正大门古建筑叫五凤楼。五凤楼左中右有五个屋檐,每个屋檐的翘角处雕的是龙的九子鳌鱼,寓意“独占鳌头”。五个翘角像似五只欲飞的凤凰,气势宏伟。重叠的飞檐弧度很大,感觉到很是夸张。

    大门左侧有一座四柱三间的石牌坊。石坊花板题刻“乙丑进士程定”,上下额枋有高浮雕,定盘枋以上已残缺。此牌坊建于明代,原坐落在绩溪县城,后移到这里。程定是绩溪人,字静夫,明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科进士,一生未仕,但著有《后野集》、《金台遗稿》留于后世。

    与呈崁一样,紫园是徽派古民居迁移保护地。开发者选址山坳,整个建筑群三面被山环抱,正面面对的还是山。建筑群就是一座园林,类似苏州园林,但区别有山不“假”,周边环境原生态。

  走进园中,迎面就是一池碧水,形似葫芦,当地叫葫芦塘。塘右侧以自然风光为主,亭阁、碑廊镶嵌其间。徽派民居群成横“U”形,布局在塘的前后及左侧。这里松枫掩映,高屋敞轩,古亭回廊,书院画舫,小桥池水,相映成趣。

    左侧的待云阁像是只水面漂浮古典游船,唐代诗人李端《提崔端公园林》诗:“上士爱清辉,开门向翠微。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野坐苔生席,高眠竹挂衣。旧山东望远,惆怅暮花飞。”作者寄情向往,身处青翠掩映幽深处,与日月相伴,观云彩变幻,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待云阁”不知是不是取之其意境。

    紫园右侧是古碑廊。墙体镶嵌有民间收集来的碑石。有碑字、碑画,都是浮雕。导游年龄不大,给我们逐个讲解。

    古碑廊尽头道路是一个石洞的门,跟随导游,我们穿洞而续行。

    洞口就是“徘徊亭”。取名“徘徊亭”是缘于明代大理学家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鑑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祖籍徽州,他的理学统治了我国思想界六百年。
    据传朱熹与朱元璋同根共祖。唐末朱师古为避黄巢起义烽火,自南京徙居歙县黄墩,生有四子。长子玉,次子瑰,三子璋,四子王革。朱元璋是长子玉之后,是朱师古的十九代孙;而朱熹则是次子瑰之后,是朱师古的十代孙。紫园景区是由朱氏后人修建的,当然会“光宗耀祖”。

    过徘徊亭左转,碎石小道迎面见有一座叫“环翠桥”的石桥。

    过“环翠桥”,回看。五凤楼、徘徊亭飞檐曲线优美,古碑廊隐身山间林荫,环翠桥横跨葫芦塘源水河溪之上,庭院内植被点缀,而近处、远处均是松、枫、竹等掩映。身临其间,真切感受到“环翠”的意境。

    环翠桥上游还有一个小水塘,猜想是汇集山里的渗水。水质纯净,源源不断补充葫芦塘的水。

    因为紫园主人姓朱,这座建筑是朱家祠堂。祠堂门为明代中期所建三间五楼清水墙牌楼式,上方正中龙凤版镶嵌有“圣旨”二字。古代建坊有严格的申报、审批手续,既然是皇帝的圣谕,可见朱家地位显赫。

  “承泽堂”是一支家族的堂名。堂中四柱,统称显柱,中间两根分别称金柱、银柱,梁上有三斗三升斗栱,金银二柱上方置有“云昂”。昂,本来头如天鹅,这里却雕成了象头,头后加了一块云版,如象之两耳,寓意“气象更新,鹏程万里”。堂两侧为小更衣室,族人在参加祭祀先祖大典前可以在这里更换统一的礼服。后进,回廊、小天井上就是祖宗灵寝,放祖宗牌的地方,正壁龛座三格,左昭右穆,中为百世不祧座。两厢房是放置宗祠祭器的处所。

    朱家祠堂右侧有拾级而上的楼门,这个门很是奇特,门中套门,导游介绍叫“方圆门”。以前看到的建筑中的门,要么就是矩形,或者就是圆形,再就是上圆下方。而方圆门还是第一次见到。真的好佩服徽州人的意境,竟把“思方行圆”的理念融合到建筑之中。

  门匾书写“竹苞松茂”的建筑是官厅。官厅门楼为清水墙龛座式,是清中期建筑物。这是朱家建的一座专门接待达官贵客的厅所。
    导游介绍,龙川的胡宗宪平倭凯旋归来,曾在这里大宴府县官员和幕僚。“龙川胡家与朱家结成了亲戚,往来频繁”。这又加深了困惑多年我百思不解的一个谜。
    我老家在皖南的泾县溪头都,溪头都人胡姓,邻近的黄田村人朱姓。历史上胡姓的与朱姓联姻成为泾县东乡不约而成的乡风。村里的多数人家娶得都是黄田的朱姓女子。我家人中的祖父、伯父、叔叔也是这般。与这里是不是有关联?不得而解。
    据传朱姓是三皇五帝中黄帝后人一支,颛顼帝的后人;而胡姓是舜帝的后人。“三皇五帝到如今”,上下五千年了。其中渊源也没有必要考究,就留下这个悬念吧?

   走进朱家祠堂屋内小院、这里是生活、劳作场所。有厨房和制墨作坊。厨房里有大小锅灶。特别说明的是小灶,导游介绍说是专门烹制“一品锅”的灶。
    说起“一品锅”,看来也不是绩溪、歙县徽州人特有的菜肴。我曾下放到黄山区太平湖源头乌石乡待过,当时那里年夜饭家家都是“一品锅”。将烹制好的“一品锅”端置在一个特制的竹编圈箍上,锅中有肉圆、发豆腐、冻米圆、笋干、粉丝、肉片等,一层层码放。吃了一层又一层,最后的集所有味道与一体,特别有滋味。当时年夜饭很简单,就是一个锅和四个小菜。
    后来了解,如今只有少数人家年夜饭还是“一品锅”,绝大多数人家受外来饮食文化影响,这样“土气”的食物是摆不上台面了。作为挖掘传统,黄山区的饭店、农家乐餐馆也有把“一品锅”作为特色菜肴,但绝对面目全非了。
    八大菜系中的徽菜出自绩溪,“一品锅”是不是源于这里?不得而知。

  这里是家庭制墨小作坊,说“小”确实是“小”。自从绩溪胡开文进入全国四大制墨名家行列后,这种乡间小作坊就逐渐增多。朱家的墨坊秉承胡开文制墨优良传统,严格执行每道工艺生产流程,配料别出一格,款式繁多,生产的墨很受欢迎。
    传说清光绪三十年(1904),朱家清理水井时,淘出半碇残墨,居然还是坚凝如故、磨来清香四逸。一查墨模,居然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产品,浸在井里已经六十年了。
    这里制作的漆烟墨加有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十多味名贵材料,所以字干如漆、香气不退。而且还能治儿童口疮,大人腰疮等病痛。

  六部四堂通转楼是清中期建筑,主结构为上下对堂,天井两侧有阁厢。厢廊相通,民间统称此类屋为通转屋。两边设置有四曲门,这种装置称金巷。两金巷间各设一小堂,这就是四堂;上堂设置房间四部,下堂设置房间两部,合称六部。这里六部暗寓吏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户部;四堂暗寓槐堂、玉堂、琴堂、黄堂。槐堂指的是太师、太保、太傅三公之堂。屋内木雕精湛。

    书写“瑞霭门庭”院门是标准的正六边形,墙院将建筑群分成若干个独立空间。

    入院后有狭窄的巷道通向小姐楼,闺房藏身在民居幽深处。

    顺墙登阶而上来到“小姐楼”。“小姐楼”是元末明初古民居,是绩溪目前最古老的民居。原址在临溪镇孔灵村,是陈姓官宦人家的。

  “小姐楼”是典型的元末明初的建筑风格。二进五开间,门拱两阁厢结构。堂前四根梭柱,将明间隔成三间。

    楼上天井前设立美人靠和排窗,镂空如意撑、荷花宝瓶组合,兆彩“平(瓶)安如意”。同行的美女老师争先恐后的去体会官宦人家大家闺秀的感觉。

    徽州建筑中厅内照壁都悬挂古字、古画,反映徽州人崇文内涵。

    梳妆台灰尘积累,看来管理还有遗漏。古时梳妆台和现在区别不大,而且功能齐全。那时候化妆品哪有现在这么多?那么多的抽屉和搁台放的是什么呢?猜想是金银饰品特多吧?

  天井的作用一是采光通风,特别的意义是“四水归堂”。由于时代的束缚,徽州人理念家族观念很强,“肥水不流外人田”狭隘的意识根深蒂固。天井设计的理念就是将天上下到屋顶的雨聚集到屋内,然后从属于自己的地下排水系统排走。地下排水系统设计就是今天来说也是很科学,一般都会放有乌龟,乌龟的活动起到疏通管道的作用。“千年乌龟”嘛?可以长久保持水流畅通。
    我老家也在皖南,尽管不在老徽州府,而是在老宁国府,同样也是历史上中原人移民而来居住的地方,习俗与徽州一样。老房子不仅大堂有天井,偏房也有小天井。我特别不喜欢天井,冬天寒风直入,夏天太阳直射。下雪天屋内雪花飘零;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内溅小雨,“里外不是人”待得地方。

  徽州民宅注重雕饰,不论是门罩、窗棱、窗栏板,还是房梁、梁驼、额坊均饰有精美的砖雕和木雕。上面的图一般都雕有渔、樵、耕、读的吉祥图案。

    民居看起来很古旧,想想元末明初至今也有600多年历史了,保存至今实属奇迹。

  房梁、梁驼的木雕十分精美。上面的木雕题材丰富,反映当时的精神层面和生活场景。还有人文典故。

    置身这里,仿佛回到那年那月,由不得你不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惊叹,折服。

   “下邳世家”是晚清体仁阁大学士、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珪的六世孙朱绣封的居屋。朱绣封曾在芜湖做官多年,当地留下不少他的墨宝。他受过张之洞赏识,响应过辛亥革命。为官清正,独爱诗作。
    下邳是指朱姓始祖彭祖的出生地江苏下邳,传说中彭祖是养生家。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系黄帝之第八代孙,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象征着长寿。

    不像现在化学漆繁多,说这个有毒,那个导致生病,弄的不知道如何是从了。而古代用器只是有土漆。皖南山区生长有野生漆树,当地人用刀划破树皮,下面挂只竹筒,而采集树脂,采集的就是生漆。然后将生漆用布绞榨过滤,按一定的比例掺上熬熟的桐油,就是土漆了。土漆取之自然,而且漆成的家具时间越久,越红黑铮亮。
    堂中的照壁,门柱、陀梁、家具均是土漆涂刷,防腐美观,经久不衰。
    而方格造型的地面决不是水泥铺设,它叫三合土地面。古人将石灰、黄泥用糯米熬成的稀饭按一定的比例调和一起,铺设地面,然后用锤棒反复拍打,打的时候要有诀窍,边打边拖,要打出油来。最后划格成型,干放至少10天,才完成全部的工序。三合土地面不仅渗水透气,而且比水泥地面还要结实。
    要问我知道的怎么这么详细?这是我当知青时普及到的知识。当时太平湖开始储水,我所在的村子移民后靠。建房中大多数人家堂心都是采用三合土地面,不过那时粮食紧张,是用水代替的糯米粥,牢固性当然是差多了。至于房间地面,都是采用松木的木地板。

    屋内条几上置放有瓷器花瓶、笔筒。花瓶毫无悬念的就是放置鲜花的。而笔筒却另有它用。在我老家一只是用来插放鸡毛弹帚,拍打身上灰尘兼有驱赶苍蚊功能的拂尘,还有背部桡痒的佛手;另一只就是放置抽水烟的用草纸搓成的火捻子和戒尺。后来用途拓展了,还插放打毛线衣的竹针。
    木雕年年有余放置这里感觉牵强,但骑在鱼头上的玩童造型生动有趣。

    天窗用马口铁将水集中,顺竹节贯通的毛竹将雨水直接排到天井里,这是这里保护古建筑采取的措施。但我们老家要么就什么都没有,雨水直接落入天井;要么水槽水管都用的都是马口铁。感觉到竹竿立在这里大煞风景。
    仰视二楼窗门很是精美。整齐的几何排列与屋脊呼应,相得益彰。要不是这竹竿......唉!

  走到待云阁,沿葫芦塘边有一条长廊坊,坐下小息。廊坊挂有《徽州女人》、《双凤楼》、《大宅院的女人》等在紫园拍摄的剧照和拍摄场景的图片。
    转身扶栏观望,葫芦塘水就在脚下。青山、古碑廊、徘徊亭、五凤楼等组合的空间层次感很强,特有诗情画意。

    徽文化在历史上之所以留下重彩,就是因为徽州的达官显贵和商人,不论在外面生活的多么精彩,骨子里故土情深。富贵了定要还乡,多少年,多少代,代代相传。争相在故土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徽州能集中建设这么多古建筑,而且整个地区连成一片,中外史上极为罕见。就因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加上徽州历史上与外隔绝,战争破坏极少,所以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群聚的徽州特色的建筑群。

    庭院通幽,小桥流水、树木林荫,生机勃勃。令人清新,使人精神焕发。

    古屋倾诉悠悠历史,木雕讲述千年典故,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古徽州,难能理解的徽文化。

  家庙也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中外一样,都有精神支柱维系统治。民国以前徽州村村都有庙宇,少数大户人家还独自设有室内佛堂,供奉着各自信奉的神、佛。有人晚年基本是念经拜佛渡过余生。
    这是一座典型的家庭庙宇,规模虽小,却也气氛肃穆。中间供奉的是观音,两边供奉的是福星、寿星。将观音、福、寿二星组合在一起供奉,体现了过去徽州人求子、求财、求福寿的愿望。

    也有单独供奉自己才信奉的神,这里陈列有观世音菩萨泥塑佛像。

    这里各个建筑都有木雕,栋梁、立柱一般采用镂雕,而窗、门、厅壁采用的都是浮雕。不仅雕刻十分精美,而且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以农耕图为基础,杂入寓彩图、诗教图、廿四孝图,雅俗共赏。

    青石匾刻有“显明禅院”不知道是从哪里淘来的?这个庙宇没有听说,可能名气不够大吧?

    我们这里把这种石料叫青石板。记忆中好像产之黟县居多,也叫“黟青”,但黄山周边各处都有。青石石质细腻,是雕塑用的好材料。由于就地取材,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皖南门坊、牌匾、墓志铭、甚至铺路都采用这种石材。黄山区的原石台县的区域由于青石资源丰富,以前晒场都用青石板铺就。但可能是青石硬度不够,架设桥用的是花岗岩(当地叫麻石)石材。
    青石浮雕大概是新雕刻的,成色很新。

    回眸,元、明、清代建筑,都建有马头墙。尽管造型不尽相同,但都是中间低,两头高,竖立在房子山墙上。据传,马头墙是明代弘治徽州知府何音发明的。既防风,又可以防火,兼有美化房屋造型。实用价值被民间广泛认可,推广延续至今。是徽州建筑史一个永久的符号。
    徽州民间流传“门前拴着高头马,不是官家也像官”的民谚、马代表的就是官,马头墙是一种图腾,是徽州人心中的吉祥物。

   大门两侧有两座仿龙凤鼓造的石鼓。民间有称“石镜”,也有称“上马石”,还有说它是“门当”的。它的官名叫“奢遮”,古代除了祠堂,只有大官之家门前才可设立,它的作用是当奴婢、下等人进出门时,与进出的达官贵人碰面,藏身石侧,以示敬重。

    出景区大门,大门边墙上方自下而上有石雕画、砖雕画和手绘墨画,所有“一网打尽”,呵呵!
    手绘墨画直至现在,在皖南的新建的民居中也是多见的。一是相对于石雕、砖雕来说,成本要小的多;二来墨的稳定性强。可以保持多年色质不变。

    紫园大门附近看见似乎随意摆放的石鼓,非常残破缺失,估计是从哪里淘来的,想要告诉我什么——我在思,在想......
    也不知道怎么的,动笔之前没有想到会写这么多。心想就是一个人造景区,没有历史底蕴,也写不了许多。但思绪一展开,感觉到紫园在众多的人造景点中,品位还是很高的。它从朱姓家族这一点入手,集中凸显了徽文化、徽建筑的精髓,且跨越元、明、清、民国四个朝代,是部活生生的历史风情长卷。

    有说它是“徽文化的活化石”,我不敢苟同。但景区内众多的明清建筑、元末的“小姐楼”和“有水村落才会活”的意境印象深刻。
    离开紫园,驱车前往龙川,那才是我们今天主要游览的目的地。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3-09
【游记】绩溪紫园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