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876阅读
  • 1回复

剧作家、导演、理论家胡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3-12
— 本帖被 胡宁生 从 胡氏人文 移动到本区(2017-03-17) —
来源:梨园百年琐记


    人物:胡沙(徐茂庭、徐胡沙)
    出生:1922年1月29日,农历壬戌年正月初二日
    逝世:2005年4月6日,农历乙酉年二月廿八日
    人物分类
    评剧 导演工作者
    评剧 剧作者
    评剧 研究工作者
    胡沙,男,戏剧剧作家、导演、理论家。生于湖北省汉川县马口镇金河乡徐家坮。
    抗日战争爆发,在抗日救国的感召下,胡沙于1938年在重庆战时书报供应所任宣传员,后参加怒吼剧社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同年5月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成都四川旅外剧队参加革命宣传活动;1940年奔赴延安,在延安青年干部学校学习,后到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至1945年在延安保安处秧歌队任编导;1945年至1948年在华北联大戏剧系任教员、班主任;1948年至1949年2月在华北大学文工团工作;1949年至1952年11月在华北大学三部任班主任。为庆祝新中国政协成立,在华北大学三部工作的胡沙同志与戴爱莲等人共同编导了《人民胜利万岁》大歌舞,受到了中央的好评。1950年至1953年在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任教员;1953年至1955年在中国戏曲研究院艺术处任导演;1955年至1962年在中国评剧院任导演、编剧、导演组长、艺术处长、副院长;1962年至1984年任中国评剧院院长;1986年至1987年任北京戏曲研究所所长兼中国评剧院名誉院长;1991年10月离休。
    胡沙少年读书时广泛接触了鲁迅、茅盾、丁玲、巴金、萧红等作家的作品,从中了解了社会,培养了自己的爱国情操。在重庆读书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阅读了毛泽东自传、朱德自传,并通过《西行漫记》了解了红军长征和革命圣地延安。向往延安的胡沙拒绝了家兄让他从商的意愿,毅然投身革命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一直向往革命的胡沙在领导的安排下冒着生命危险,冲破了敌人的封锁,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并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这一时期创作了童话剧《公主旅行的故事》等多出剧目在延安上演。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沙到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戏剧系任教并担任班主任,为培养共产党的新一代文艺工作者做了有益的工作。解放后,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成立,胡沙担任教员,为民族歌剧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第一届文代会和举办全国戏曲汇演后,戏曲的改革与发展得到了党的充分重视。胡沙同志于1953年从中央戏剧学院调到中国戏曲研究院担任导演。1955年中国评剧院成立,胡沙调往评剧院工作。先后导演了《小二黑结婚》、《祥林嫂》、《春香传》、《三里湾》、《金沙江畔》(与张玮合作)、《野火春风斗古城》(与李肖合作)、《志愿军的未婚妻》等剧。创作了剧本《向阳商店》(集体创作胡沙、安西执笔)、《四季长青》(与高琛、冯霞合作)、《吹鼓手告状》、《米酒歌》;改编了《夺印》、《阮文追》(与高琛合作)、《降龙伏虎》、《高山下的花环》(与高琛合作)等剧。其中《吹鼓手告状》、《米酒歌》、《高山下的花环》分别获北京市和全国的新剧目剧本创作奖。胡沙同志在现代戏的创作中执著地追求诗歌舞剧的风格。其中《阮文追》中的“望北方”“正气歌”、《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大鹏歌”、“绿叶歌”、“家乡歌”为塑造人物形象抒发革命浪漫情怀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夺印》的改编中,胡沙为剧中人物陈有才被迫到黑鱼嘴沉船一段写了72句之多的唱词,这段唱腔成为了评剧的经典唱段,广为流传,至今仍为戏迷所传唱。
    自1962年以后,胡沙同志长期担任中国评剧院院长,他坚定地执行中宣部文化部为中国评剧院制定的以编演现代戏为主的建院方针,模范地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坚决执行党委的决议,以歌颂当代新人,紧跟时代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己任,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评剧的改革与发展之中。在他的领导下,评剧男生唱腔的革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男演员走上了主演的地位,评剧改变了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三小戏”的局面,使评剧进入了大剧种的行列,评剧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胡沙是一个有理想的剧院管理者,一个有理想的评剧艺术领军人物。他曾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北京京剧院为评剧院竞赛的对象,要求全体演职员提高业务素质,使剧院剧目整体艺术水平达到更高的境界。
    胡沙是一位导演、剧作家、剧院院长,他还是一位戏剧理论家,他曾深入调查了评剧早期艺人的艺术经历,写出了评剧的重要著作《评剧简史》,这一著作是最早反映评剧历史和评剧艺人从艺状况的书籍,在评剧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他还撰写了《刘喜奎传》。在他担任北京戏曲研究所所长期间,主持了中国戏曲志北京卷的编写工作。在北京的报刊上,胡沙开辟了《马上剧评》的专栏。
    他作为评剧院的院长与其他七个兄弟院团一道倡议成立了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作为主席团成员之一,他为推动全国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离休之后仍被几十个兄弟院团推选为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的名誉会长。2004年被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授予“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作为一名杰出的戏剧艺术家,他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胡沙热爱生活,他的散文集充满着对家乡、对母亲、对战友的深厚情感。他发表的诗歌集表现出了他蕴涵心中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心怀和对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英雄的赞美。胡沙工作闲暇之时和离休后更喜以丹青书画抒发情怀,他的作品质朴无华却妙趣横生,得他画者无不为他纯洁的心境、恬淡的追求、孩儿般的童趣所感动。2004年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举办了纪念邓小平同志诞生一百周年征集美术作品大赛,胡沙同志以饱含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厚情感作画参赛并获奖。
    评剧院原院长。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市文联委员、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3-12
记评剧大师胡沙

师胜杰和胡沙(哈尔滨)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当他在古稀之年的中国回到阔别六十年的故乡,看着家乡的沧桑巨变,不禁感慨万千,热泪纵横。
    他就是评剧大师 胡沙,原名徐茂庭。1922年1月出生于汉川县马口镇金河乡徐家坮,历任中国评剧院院长,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等要职。2005年在北京去世。
    胡沙的少儿时代是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的,十岁时父母双亡,他随哥哥去武汉念书。通过读书,他广泛接触了鲁迅、茅盾等作家的作品,从中了解了社会,培养了自己的爱国情操。在重庆读书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加入了以张瑞芳为主演的“怒吼剧社”,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并于1938年夏天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阅读了毛泽东自传、朱德自传,并通过《西行漫记》了解了红军长征和革命圣地延安。一心向往延安的胡沙拒绝了家兄让他从商的意愿,毅然投身革命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胡沙在领导的安排下冒着生命危险,冲破了敌人的封锁,到达了延安。这一时期,他创作的童话剧《公主旅行的故事》等多出剧目在延安上演。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观看了《公主旅行的故事》后,予以好评。从此,他开始了革命戏剧创作生涯。
    1942年到1945年三年期间,他一直在延安保安处秧歌队任编导。从一个话剧演员转变成秧歌演员,他面对了很大的挑战,但是他一切服从革命的需要, 他导演了“大秧歌舞”和“生产舞”。他在延安街头通过表演秧歌宣传革命长达3年之久,而且以此为乐。他说:“一个艺术家的愿望和广大人民的愿望结合了起来,这就是快乐的源泉。”据说,1993年,当他再次回到延安时,曾兴高采烈地跳起秧歌舞。
    在延安这个革命的圣地,胡沙渐渐锻炼成长为可以独挡一面的革命青年。1945年,胡沙随艾青等文艺工作者来到张家口。从1946年到1948年,他一直在当时的革命大学----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戏剧系任教。作为教员,他除了教学员跳秧歌舞,还经常带领秧歌队到战斗前线去慰问演出,为培养共产党的文艺新人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在这里,他还参加了土地革命,他和秧歌队成员采用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的方式,深入底层,了解贫农和佃户的生活,发动他们对地主进行斗争。1949年到1952年,他在华北大学三部任班主任,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他和戴爱莲等人共同编导了《人民胜利大万岁》歌舞,受到了中央的好评。
    在华北联大和土地革命时期,他经历了枪林弹雨、危险重重的生活,但是他从来没有畏惧,始终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他在一篇散文里写到:“一个青年人,如果有了革命的理想,是不怕任何艰苦的。”每个人的青年时代都是值得怀念的,而胡沙的青年时代更有意义。
    解放后胡沙在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任教员,为民族歌剧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其间,他编导了《小二黑结婚》,这部歌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从1953年到1986年,30多年的时间,胡沙一直在中国评剧院工作,先后任导演、编剧、艺术处长、副院长等职。从1962年到1982年,历任中国评剧院院长。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导演、改编、创作了40多部剧目,为戏剧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勤奋好学,谦虚谨慎,善于与他人合作。他先后导演了《小二黑结婚》《祥林嫂》《春香传》《三里湾》《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志愿军的未婚妻》等剧目。他编导的评剧现代戏以现实为题材,时代感强,带动了评剧艺术的改革。他创作了剧本《向阳商店》(集体创作胡沙、安西执笔)、《四季长青》(与高琛、冯霞合作)、《吹鼓手告状》等。
    他满怀激情地歌颂时代新人。他 改编了《夺印》、《阮文追》(与高琛合作)、《降龙伏虎》、《高山下的花环》(与高琛合作)等剧。其中《吹鼓手告状》、《米酒歌》、《高山下的花环》分别获北京市和全国的新剧目剧本创作奖。胡沙锐意创新、孜孜以求。他把诗的形式融入到评剧艺术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实践。在现代戏的创作中执著地追求诗歌舞剧的风格。其中《阮文追》中的“望北方”“正气歌”、《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大鹏歌”、“绿叶歌”、“家乡歌”抒发了英雄人物的革命主义浪漫情怀,诗化了剧中的人物形象,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夺印》的改编中,胡沙为剧中人物陈有才被迫到黑鱼嘴沉船一段写了72句之多的唱词,这段唱腔成为了评剧的经典唱段,广为流传,至今仍为戏迷们所传唱。
    从1962年以后,胡沙同志长期担任中国评剧院院长。他是一个有理想的剧院管理者,一个有理想的评剧艺术领军人物。,他以歌颂当代新人,紧跟时代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己任,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评剧的改革与发展之中。在他的领导下,评剧男生唱腔的革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男演员走上了主演的地位,评剧改变了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三小戏”的局面,这使评剧进入了大剧种的行列,评剧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胡沙不仅是一位导演、剧作家、剧院院长,还是一位戏剧理论家,他曾深入调查了评剧早期艺人的艺术经历,写出了评剧的重要著作《评剧简史》,这一著作是最早反映评剧历史和评剧艺人从艺状况的书籍,在评剧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他根据著名的河北梆子兼京剧演员刘喜奎的经历撰写了《刘喜奎传》。在他担任北京戏曲研究所所长期间,主持了中国戏曲志北京卷的编写工作。在北京的报刊上,他开辟了《马上剧评》的专栏。
    胡沙热爱生活,热爱故乡、善待朋友和家人。 他的散文充满着对家乡、对母亲、对战友的深厚情感。他非常关注和支持家乡的教育、建设和发展。1982年,他在花甲之年回到故乡,在故乡的仙女山脚下讲学,为家乡的文化事业献计献策。当他回到徐家坮,看到村民们还很贫穷,不重视教育的性状,他忧心忡,。苦心孤诣劝告村民们重视教育。1989年,他请著名的戏剧大师为家乡马口镇书写路标,再一次回到故乡。当他看到故乡县城商业繁华,马口镇楼房林立,变化巨大时,他异常激动。他在《故乡,你好》中写到;“我离开故乡七年,竟然有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好像进入了童话世界。”他还为故乡名胜汈汊湖作画,并请作家萧军在画上题辞“古汈汊湖”。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作为评剧院的院长,他与其它七个兄弟院团一道倡议成立了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作为主席团成员之一,他为推动全国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离休之后仍被几十个兄弟院团推选为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的名誉会长。2004年,他被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授予“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作为一名杰出的戏剧艺术家,他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胡沙在工作闲暇之时和离休后更喜以丹青书画抒发情怀,他的作品质朴无华,却妙趣横生,得他画者无不为他纯洁的心境、恬淡的追求、孩儿般的童趣所感动。2004年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举办了纪念邓小平同志诞生一百周年征集美术作品大赛,胡沙的作品获奖。
    2014年5月16日到6月6日,“胡沙书画作品展”在汉川市民俗文化风情馆开展。展出胡沙先生各个时期书画代表作品88幅,他的作品受到家乡人们的关注和赞誉。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