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87阅读
  • 3回复

我国中药生物技术的开拓者胡之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3-13
— 本帖被 胡宁生 从 胡氏人文 移动到本区(2017-03-17) —
来源:360搜索


    胡之璧,女,1934年出生,原籍安徽潜山,德国理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在德国图平根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奥地利国家植物技术研究中心、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和丹麦奥胡氏大学作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发表论文80余篇。主要从事中药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现代细胞生物工程技术,在国际上首先培育出转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先后承担国家级和上海市级重大研究课题2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200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等奖等8个奖项。
    胡之璧(1934-),中药生物工程专家1956年毕业于华东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
    1959年华东药学院研究生毕业
    1984年获联邦德国图平根大学理学博士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工程重点研究室主任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之璧院士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学术大会

    胡之璧主要从事中药生物工程研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为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中药生物工程研究的创始人之一。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成果有:应用现代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高新技术,培育出国际上转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在药用植物细胞培养、组织培养、转基因器官培养、次生代谢途径及其分子调控、活性成分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等多个领域开展的深入研究。
    胡之璧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九五、十一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等重大课题。培育出国际上转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率先将发根农杆菌Ri质粒成功引入40多种中草药基因组中,使其生长速度和有效成分含量大大超过天然药材。领衔研究的《药用植物洋地黄细胞培养与强心苷的生物转化研究》获得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6种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及其对照品的研究》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芪毛状根培养体系与转基因技术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获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建了中药生物活性产物代谢相关内源基因扩增技术,成功地构建了偶联基因载体,同时首创克隆了黄芪中两个与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相关的糖苷转移酶基因,从而突破性地解决了黄芪毛状根30升规模培养体系,为工业规模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创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平台。发表相关的论文120多篇。
    1989年获得全国侨界优秀教师和标兵称号,1996年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9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1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奖"等。
成果成就

    1978;抗菌药博落回的研究;受奖名称:全国科学大会奖;授奖部门:国家科委。
    1993;洋地黄细胞培养与强心甙生物转化;受奖名称: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授奖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中药丹参细胞培养技术及其活性产物的研究;受奖名称: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授奖部门:上海市科委。
成果:
    1978;抗结核药石吊竺的研究;参与的程度:主持。
    1993;药用植物洋地黄细胞培养与强心甙的生物转化;参与的程度:主持。
    1993;二萜醌类化合物在丹参转基因毛状根中生成研究;参与的程度:主持。
    1984;毛花洋地黄特殊细胞强心甙生物转化研究;出版机构或刊物:SprintGembri;国别:德国。
    1993;二萜醌类化合物在丹参毛状根中生成研究;出版机构或刊物:Phytochemistry;国别:英国。
    1995;三尖杉培养细胞中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出版机构或刊物:植物学报;国别:中国。
个人简介


    1959年毕业于华东药学院(现为中国药科大学),1984年获德国图平根大学植物细胞工程专业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生物工程研究。在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中药的现代化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中药生物工程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等重大课题。《黄芪毛状根培养体系与转基因技术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获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相关的论文120多篇。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3-13
胡之璧——她创造了“胡氏细胞株”


    1934年11月,胡之璧出生在南京,原籍安徽潜山。四岁那年,家里遭遇不幸,父亲无法再工作。父亲胡光祖是金融业主,家境较好。1937年日本人轰炸南京,使得胡家所有家产顷刻间化为乌有。七口之家的生计问题使得父亲心急如焚,一下子瘫痪失智成了残废人,母亲程翠英担起了养家的重任,凭着自己的素质找到了一份教师工作,课余当家教,教钢琴,晚上回家还得打理安排五个子女的生活,照顾卧床的丈夫。多年后,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胡之璧回忆起母亲,动情地说:“我母亲最了不起,艰苦困境中她是全家的‘顶梁柱’,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养家糊口,而且坚持让我们五个子女先后都上学读书,母亲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再有钱的人也有可能变成穷光蛋,世界上只有学问才是永恒的财富’”!

学生时代的胡之璧

    1959年,胡之璧从华北药学院(今中国药科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之后,她一直从事药学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78年,胡之璧的研究项目“抗菌药博落回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委颁布的“全国科学大会奖”。但是,对更高、更深层次的科学技术的追求让她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于是,1980年,已年近知天命之年的胡之璧选择了出国留学。她选择了德国图平根大学的药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刚到德国时,她的德语几乎是零基础。但是她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选择了更加勤奋地学习。1984年,她的博士论文获得了最高分,顺利从图平根大学毕业,成为了图平根大学自1478年以来第一个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女学生。

胡之璧院士在实验室工作

    回国后,胡之璧主要从事中药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随着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是许多野生中药材受生长周期所限,供不应求;大量的无序采挖,又会影响生态环境。1993年,胡之璧应用现代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高新技术,培育出国际上转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她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在药用植物细胞培养、组织培养、转基因器官培养、次生代谢途径及其分子调控、活性成分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等多个领域开展的深入研究。

胡之璧院士接受央视采访片段

    1994年,胡之璧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她带领科研团队,探索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中药活性成分进行代谢调控研究。他们选用黄芪作为模式药材,因为大部分中药像黄芪一样,以根入药。在黄芪身上找到“突破口”,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其它根类药材的可持续利用也具有示范作用。技术难点之一,是定向生产中药材中的“宝贝”——目标活性产物。科研人员在黄芪无数个基因中,找到调节其活性成分的两个基因,克隆后构建到载体上,然后由载体把两个基因导入黄芪培养物上,生成黄芪毛状根。他们应用基因工程手段,创建了黄芪代谢相关内源基因的扩增技术,调控黄芪活性成分生物合成,大幅度提高了黄芪中有效成分。

胡之璧在挑选培养的细胞株

    后来,她又创造性地完成了将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引入黄芪毛状根这一科研成果,使这种生物在低氧条件下也能“茁壮”生长,不影响其活性成分的代谢水平。该技术属国际首创,创建了黄芪毛状根大规模培养体系,为其工业化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示范。该科研项目建立的药材基因克隆、载体构建、表达、毛状根规模培养等技术方法具有普适性,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方法,也为提高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水平作出了显著贡献。

胡之璧院士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题字

    胡之璧院士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九五、十一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等重大课题。她曾两次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获得过科学界各种大小奖项。现在,胡之璧院士依然在中药生物技术的研究领域继续创造着新的成就。

胡之璧院士与合作者们讨论问题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3-13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之璧回潜山、登天柱侧记
“回家的感觉真好”——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之璧回潜山、登天柱侧记
郑炎贵


    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就在国内千余人的两院院士名单上发现安庆一方就占4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之璧竟是潜山老乡,天柱女娇!虽心仪已久,但一直未能晤面,没想到在当下这个仲夏时节我们有缘相见了。
    7月2日晴空骄阳,天柱大地蔚然深秀,女科学家胡之璧及其丈夫周亦昌教授在参加了“安徽省院士专家联谊会”成立大会后,行色匆匆赶来潜山。从此前收到的传真得知,她此行目的有二:一是看看故乡山水;二是寻访母亲家族在潜山的相关情况。
    胡院士衣着素雅,身材姣好,脸色红润,谈笑自若,如果不是查阅其简历表,很难想象她已是78岁高龄了,看不出有丝毫的老态,言语之间时刻都能感觉到她那“不喜张扬、朴素为人做事”的风韵魅力。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徐岩出面接待。笔者因在研究天柱文史方面曾涉猎地方谱牒史料,这样便有了与胡院士的谈资。
    为了展示家乡发展天柱旅游及美食经济的一面,我们与胡院士一行上“农家乐”,吃土菜,一边品尝,一边拉起家常。
    胡院士是安徽人的骄傲,也是安庆暨潜山人的骄傲。作为1994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的首批院士,她率先应用现代细胞生物工程技术,在国际上首先培育出转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将近代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于中药研究,被誉为中国中药生物工程奠基人,并为此领域培养了一批年轻接班人。
    胡院士深情地说:“我今天是第一次来到潜山,我母亲是潜山人。”接下去的交谈,竟然使我们开始诧异起来,原来胡院士父亲并非潜山人,那么她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履历表上一直坚持填上“潜山人”的字样呢?是单纯的女性反传统思维还是别有渊源?
    胡院士出生于南京,父亲胡光祖是金融业主之一,家境原来较好。1937年日本人轰炸南京,使得胡家所有家产顷刻间化为乌有。胡院士兄妹五人,加上父母,七口之家的生计问题使得父亲心急如焚,因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父亲一下子瘫痪失智成了废人,母亲程翠英以其顽强不屈的精神担起了养家的重任,凭着自己的良好学养与素质找到了一份教师工作,课余还上门给富家子弟当家教,教钢琴,晚上回家还得打理安排五个子女的生活,照顾卧床的丈夫。胡院士动情地说:“我母亲最了不起,艰苦困境中她是全家的‘顶梁柱’,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养家糊口,而且坚持让我们五个子女先后都上学读书,母亲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再有钱的人也有可能变成穷光蛋,世界上只有学问才是永恒的财富’”!
    在那个西学东渐的年代一个来自潜山的女子就这样以东方的方式诠释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识见!
    因为母亲的缘故,胡院士对外祖母深怀记忆与敬意。自己的母亲之所以有学识、有才艺以及非凡的持家与就业的能耐,完全得益于外祖母的卓识远见。据说当年外祖父从潜山外出经商,举家迁至扬州,外婆只有一个独生女,过继的儿子又不务实,在那个时代,家产传男不传女,为了给自己女儿一个最好的陪嫁,即知识陪嫁,外婆把五岁的程翠英送进了扬州信成女子学校。
    胡院士介绍说:“我母亲第一天上学,看见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教师,心里很害怕,回家后说什么也不愿再上学,外婆急了,想了想说‘你把交的七块光洋学费要回来,就可以不去上学’。要知道那时七块大洋价值非同小可!母亲第二天只好又去了,就在想找机会要回学费的日子里,我母亲渐渐发现洋人并不那么可怕,竟然慢慢地就适应了!幸亏外婆有心机、循循善诱,才让我母亲不仅读完了小学,而且高中毕业,还专修了钢琴,成为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优等生,从而造就了她娴熟善良,知书达礼的不凡素质和谋生本领。”
    至此,我才明白为什么胡院士对潜山、对天柱山那么一往情深!潜山外婆以及她培养的母亲,在胡院士的心目中就像天柱山一柱擎天那样,托起了她全家包括自己童年与少年的求学梦想,从而才使得她具备了今生成就所有辉煌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饭后胡院士信步登上了天柱山,在青龙潭边,在通天谷上,在西关群峰下先后留影纪念。返沪后她在电话里告诉我:
    “回家的感觉真好!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第一次登上天柱山,真是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心灵美!我以后会常回家看看!”
    胡院士还表示:当前国家非常重视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安庆潜山一方,天柱山中药资源都很丰富,以后有机会我会为家乡的发展尽点心意!
    回乡一日,院士情笃,母性山水,生生不息!程氏外婆、母亲与胡院士这一脉相承的三位女性形象从历史与异地向安庆一方走来,成为天柱山厚重山品与人品的新写照!(来源:《安庆日报》新皖江2012.7.6头版《学问才是永恒的财富》)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3-14
我国中药生物技术的开拓者胡之璧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