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感觉真好”——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之璧回潜山、登天柱侧记
郑炎贵
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就在国内千余人的两院院士名单上发现安庆一方就占4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之璧竟是潜山老乡,天柱女娇!虽心仪已久,但一直未能晤面,没想到在当下这个仲夏时节我们有缘相见了。 7月2日晴空骄阳,天柱大地蔚然深秀,女科学家胡之璧及其丈夫周亦昌教授在参加了“安徽省院士专家联谊会”成立大会后,行色匆匆赶来潜山。从此前收到的传真得知,她此行目的有二:一是看看故乡山水;二是寻访母亲家族在潜山的相关情况。 胡院士衣着素雅,身材姣好,脸色红润,谈笑自若,如果不是查阅其简历表,很难想象她已是78岁高龄了,看不出有丝毫的老态,言语之间时刻都能感觉到她那“不喜张扬、朴素为人做事”的风韵魅力。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徐岩出面接待。笔者因在研究天柱文史方面曾涉猎地方谱牒史料,这样便有了与胡院士的谈资。 为了展示家乡发展天柱旅游及美食经济的一面,我们与胡院士一行上“农家乐”,吃土菜,一边品尝,一边拉起家常。 胡院士是安徽人的骄傲,也是安庆暨潜山人的骄傲。作为1994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的首批院士,她率先应用现代细胞生物工程技术,在国际上首先培育出转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将近代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于中药研究,被誉为中国中药生物工程奠基人,并为此领域培养了一批年轻接班人。 胡院士深情地说:“我今天是第一次来到潜山,我母亲是潜山人。”接下去的交谈,竟然使我们开始诧异起来,原来胡院士父亲并非潜山人,那么她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履历表上一直坚持填上“潜山人”的字样呢?是单纯的女性反传统思维还是别有渊源? 胡院士出生于南京,父亲胡光祖是金融业主之一,家境原来较好。1937年日本人轰炸南京,使得胡家所有家产顷刻间化为乌有。胡院士兄妹五人,加上父母,七口之家的生计问题使得父亲心急如焚,因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父亲一下子瘫痪失智成了废人,母亲程翠英以其顽强不屈的精神担起了养家的重任,凭着自己的良好学养与素质找到了一份教师工作,课余还上门给富家子弟当家教,教钢琴,晚上回家还得打理安排五个子女的生活,照顾卧床的丈夫。胡院士动情地说:“我母亲最了不起,艰苦困境中她是全家的‘顶梁柱’,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养家糊口,而且坚持让我们五个子女先后都上学读书,母亲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再有钱的人也有可能变成穷光蛋,世界上只有学问才是永恒的财富’”! 在那个西学东渐的年代一个来自潜山的女子就这样以东方的方式诠释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识见! 因为母亲的缘故,胡院士对外祖母深怀记忆与敬意。自己的母亲之所以有学识、有才艺以及非凡的持家与就业的能耐,完全得益于外祖母的卓识远见。据说当年外祖父从潜山外出经商,举家迁至扬州,外婆只有一个独生女,过继的儿子又不务实,在那个时代,家产传男不传女,为了给自己女儿一个最好的陪嫁,即知识陪嫁,外婆把五岁的程翠英送进了扬州信成女子学校。 胡院士介绍说:“我母亲第一天上学,看见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教师,心里很害怕,回家后说什么也不愿再上学,外婆急了,想了想说‘你把交的七块光洋学费要回来,就可以不去上学’。要知道那时七块大洋价值非同小可!母亲第二天只好又去了,就在想找机会要回学费的日子里,我母亲渐渐发现洋人并不那么可怕,竟然慢慢地就适应了!幸亏外婆有心机、循循善诱,才让我母亲不仅读完了小学,而且高中毕业,还专修了钢琴,成为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优等生,从而造就了她娴熟善良,知书达礼的不凡素质和谋生本领。” 至此,我才明白为什么胡院士对潜山、对天柱山那么一往情深!潜山外婆以及她培养的母亲,在胡院士的心目中就像天柱山一柱擎天那样,托起了她全家包括自己童年与少年的求学梦想,从而才使得她具备了今生成就所有辉煌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饭后胡院士信步登上了天柱山,在青龙潭边,在通天谷上,在西关群峰下先后留影纪念。返沪后她在电话里告诉我: “回家的感觉真好!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第一次登上天柱山,真是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心灵美!我以后会常回家看看!” 胡院士还表示:当前国家非常重视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安庆潜山一方,天柱山中药资源都很丰富,以后有机会我会为家乡的发展尽点心意! 回乡一日,院士情笃,母性山水,生生不息!程氏外婆、母亲与胡院士这一脉相承的三位女性形象从历史与异地向安庆一方走来,成为天柱山厚重山品与人品的新写照!(来源:《安庆日报》新皖江2012.7.6头版《学问才是永恒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