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786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胡雪岩旧居:破败中的奢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3-19
田东江


   应当地友人推荐,那日中午离开杭州前,抓紧时间去了下位于元宝街的胡雪岩旧居。比较意外的是,大门不是对着大街,而是在一条窄窄的巷子里,显得相当局促。那大街或是后世的产物吧。


    沿着窄巷走进去,先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水泥标志,旁边便是算不上高大的磨砖大门,与旧居的“万仞宫墙”相比,很不成比例。当然,进去之后才会发现,洞中别有天地。
   胡雪岩是个很知名的人物,那些年电视剧《红顶商人胡雪岩》曾轰动一时,更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名字实际上是胡光墉,雪岩是字。称字而不称名,在从前有表示尊敬的意味。举国皆言胡雪岩,是否同样包含传统礼仪的这条准则在内,不得而知。胡雪岩有“活财神”之称,“偶一出游,车马塞途,仆从云拥,观者啧啧叹羡,谓为神仙中人”。富到什么程度,看看给他抬轿子的人的生活,便可窥一斑,这是醉醒生《庄谐选录》中说的:“胡之舆夫,相随既久,亦拥巨资。舆夫有家,兼畜婢仆”,夜里下班回来了,则佥呼曰:“老爷回来了,快些烧汤洗脚。”胡雪岩最标志性的符号,正如电视剧剧名:红顶商人。如果用李慈铭的话说,胡雪岩是“以小贩贱竖,官至江西候补道,衔至布政使,阶至头品顶戴,服至黄马褂,累赏御书”。因为头品顶戴是红色的,“红顶商人”始而属于实指,后来才被衍伸开来,当下的“红顶”相当于罩在商人头上的政治光环了。


   胡雪岩的住宅同样出名。资料上介绍,杭州胡雪岩旧居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光绪元年(1875)竣工,“无论是从建筑还是到室内家具的陈设,用料之考究,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豪宅”。前人的笔记或日记,不少都涉及到了胡氏旧居。如刘体智《异辞录》云,胡于“上海、杭州各营大宅,其杭宅尤为富丽,皆规禁籞,仿西法,屡毁屡造”。如沙沤《一叶轩漫笔》云,胡“起第宅于杭州,文石为墙,滇铜为砌,室中杂宝诡异至不可状,侍妾近百人,极园林歌舞之盛”。又如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云,胡“营大宅于杭州城中,连亘数坊,皆规禁籞,参西法而为之,屡毁屡造”。籞者,古代帝王禁苑也。《汉书·宣帝纪》宣帝诏曰:“池籞未御幸者,假与贫民。”颜师古引他注曰:“折竹以绳绵连禁御,使人不得往来,律名为籞。”那意思是做上记号,大抵就像今天警察勘察现场时用胶带划定的禁区吧。所以,胡雪岩的房子从前还不是想看就能看的。


   如果说这些对胡氏旧居的文字还只是一笔带过,民国许国英的《记胡雪岩故宅》则是专门的游记。他也是游西湖的时候得到友人的“郑重”推荐:“杭城有一特殊建筑物,今将拆毁,后此更无机缘,可再睹庐山面目。盍一往观?”友人所说的特殊建筑物,“即五十年前,大富翁胡雪岩之第宅是也!在元宝街。其构造宏丽,雕镂致巧,甲于近代”,因为雪岩败后,“曩以家落,没入宫中,辗转未获售主。今为某银行所有,将取其材,移建他所,已支解十(分)之三。苟不速过,则交臂失眼福,宁非可惜?”许国英,江苏武进人,他的一件比较出名的举动,是上接《纲鉴易知录》写了部《清鉴易知录》,沿用纲鉴的体裁叙述有清一代将近300年的历史。这本书有相当的价值,一度被列为教科书使用。但他在书中把“吕四娘刺雍正”的逸闻当信史来写,受到了近代清史研究奠基者孟森先生的当面批评:“吕四娘之说,余亲见吾乡许国英伪造,当时责其紊乱史实,为失记载之道德,许唯唯。”然而“吕四娘刺雍正”的故事传播之广,“为浅薄好事者所乐述”,怕是为许氏自家也始料不及,因此孟森先生对后来著书者有此告诫:“以好奇之故而不顾常识,愿谈历史者自重,勿蹈此陋习。”
   许氏《记胡雪岩故宅》属于实地踏勘,不至于也没必要信马由缰。那么,他在胡雪岩旧居看到了什么呢?破败景象中折射出的奢华。如“木皆樟楠磨漆,榱题楹桷,皆雕刻花草人物极工细;铁马屈戌,丁鸟金铺等,皆精铜镂花,厚几逾指。惟年久泽黯,无以发其光华。门间沤钉兽环,大半摘去而留 迹”。导引的人告诉他,“此为军人攫去易资耳!”又如“庭下竹头木屑,纵横碍足。十余匠,斤削锯斧,大斫而小,长截而短。拾视其木,率红楠、紫檀、樟梓美材,或嗅之有香”。干活的工人们说,“彼中将以铺地也”。如此等等。先来看过的许国英友人说,“华人无保存古物特性。若在欧西,必不令市伧轻毁,相与愤慨”,由此亦见我们对文物建筑的漠视并非只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产物。
   胡雪岩“偶一出游”之时,有个看热闹的说话了,不是“大丈夫当如是”或“彼可取而代也”一类,而是从他的字中卜了一卦:“雪岩字义近冰山,恐勿能久耳。”不管是什么原因吧,旧居之败当然源于雪岩之败,现在看到的这个,是本世纪初“按原样、原结构、原营造工艺、原使用材料、修旧如旧的要求来恢复建设的”,总计耗资多达6亿元。游人能进入,正应了许氏友人的设想:“若开放古迹为公园,则饱眼福者,岂独吾辈?”那位友人只知姓汪,显然是个很有先见之明的人。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