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764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爱身唯有读书,爱子孙唯有教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3-20
来源:婺城新闻网(2016年6月17日)  作者:记者 章一平

  “东一点,西一点,小村延绵三千尺;出门三步有山坡,外出五步种稻谷;蜿蜒越溪中间过,巍峨峻峰耸两侧。”这是塔石乡东店村的真实写照。东店村地处深山区,距金华市区55公里,该村有农户189户、435人,森林面积3683亩,耕地面积452亩,森林覆盖率达93%。
  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山村沿溪两侧点状分布,犹如世外桃源一般。数百年来,生活在该村的村民们秉承祖训,耕读传家,不仅培养了众多的乡绅志士,而且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
  20年前,记者曾到该村采访耕读传家的事迹;20年后,记者又来到该村,并见到了原采访对象、今年81岁的老人陈樟松。
只有435人的小山村出了113名大学生

  据该村《董氏宗谱》记载,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有董姓人家在此开店,时称“董店”。后因本地方言谐称之为“东店”。因此得其村名,并沿用至今。
  东店村村民现有董、胡、傅、赖、吴、舒、徐、张、陈、郑、钱、方、练等十多个姓氏,以胡姓人口为最多。最早的董姓人家明代从广东迁徙来此,至清代,先后有胡姓、徐姓、傅姓、吴姓、赖姓、陈姓、郑姓依次迁徙此地。
  东店村向来十分注重教育,一直保持着尊师重教的好传统。尊师重教,传承书香的意识深植于民。早在清代,该村就有学堂屋存在,在大溪改道时被冲毁。1945年,该村创建了第一所学堂,校址就在东店老殿,有30余名学生就读。解放后,该村的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1973年有教室、操场、厕所、厨房等设施配套的新学校落成,规模达到完全小学水平,6个年级,100余名学生(包括苏坑村高小段学生)。这也是东店村历史上办学的最高峰。后由于学生人数不断下降,学校撤销,该村部分学生并入塔石乡校。
  由于注重教育,该村人才辈出,到目前为止,这个只有435人的小山村,已有博士6人、硕士9人、本科生58人、大专生40人。
  该村不仅培养了众多的大学生,还培养了众多的教师,在各大院校、各中小学任教的老师就有23人。
  今年81岁的陈樟松小学没毕业,多年前靠种田、做蒸笼、当篾匠维持生活,夫妻二人勤俭持家、节衣缩食,在上世纪80年代就培养了三个大学生,在山村轰动一时。陈樟松的大儿子陈志伟、二儿子陈志宏就读于华东地质学院,三儿子陈志高就读于湖南财经学院,后来,陈志伟、陈志宏还考取了浙江大学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据了解,在东店村,这样的山民就有好几户。
在傅氏宗谱中,就有忠厚、读、耕、勤、俭五条家训

  东店之所以有这样浓厚的教育氛围,是因为他们传承了尊师重教的祖训,崇学向善,以耕读传家,以教育传家。
  傅姓为东店村的主要姓氏之一,据《青河傅氏宗谱》记载,康熙年间,东店村傅氏始祖成盛公从福建来到汤邑(汤溪)周山,就是看中这里山环水绕,林壑泉美,于是卜筑而居,自此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在《青河傅氏宗谱》卷一中,就有忠厚、读、耕、勤、俭等五条家训。在“读”这一条家训中规定:“爱身唯有读书,爱子孙唯有教之,读书非为富贵也,人徒见游庠(就读于府或州县的学宫)多饥寒、衣冠有败行,遂归咎读书,不知未识圣贤书故耳,试思子孙既不读书,则不知义理,一传再传痴痴蠢蠢至违,禽兽不远,岂不可耻”。在“耕”这一条家规中则写道:“家贫子弟不能读书,则唯勤习田务,吴康齐讲学率子弟以躬耕,刘忠宣教子读书兼力农,何粹,夫致仕辟后圃种菜,懿范(美好的道德风范)可师也……”
  同样,在该村村民保存的《青阳胡氏家谱》中,还记有胡氏救衰四要,即住屋水道要清,先代书香要守,祀产祖银要聚,同族称呼要正。如“先代书香要守”中明确写道:“我族之异于他姓者,以其能书、明礼仪也。近世家道多窘,人人为糊口计,遂弃书香而勿惜。殊不知人家虽贫,诗书不可不读。凡子侄五、六岁至十四、五岁,无事可做,为父母者,须勉力相约,延请明师,教之识字,教之揖让,忙时可引掺作,则其善心不离。至十六、七岁,量其才质,或向功名,或务生理,皆有起家之望。今之为父母者,于儿女幼小时,任其嬉游,不能训悔,田野征逐,攘窃菜果,鄙俚之言,不离于口,顽蠢之事,日接于目,渐深习染,此虽圣贤才子,亦必变为下流,安有成器之日乎!若夫家道殷裕者,自必以读书为主,令子孙通经达义,出则施功于邦国,处则善及于乡党。人家久长之计,莫过于此。不然,孳孳为利,举动蠢然,此与村野小百姓何异?尚能为祖宗争气户哉?”
胡氏家谱中,还专门有6卷胡氏文献录

  与其他家谱不同的是,《青阳胡氏家谱》中,还专门有6卷《胡氏文献录》,为记者多年来所见家谱中所罕见。该文献录目录共38页,专门记载胡氏历代祖先的诗词、遗稿、序、赞、小传、碑记等著作共492篇,可见胡氏祖先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如胡荣(1390~?),字希华,汤溪青阳人。早嗜学,涉猎百家,旁通九艺。隐居不求进取。永乐间辟人才,不就。正统初岁饥荒,约子侄共出粟2100石助赈。奉诏旌异,自号瀫溪渔隐。卒后,门人私谥“文庄先生”。著有《瀫洲渔唱集》。
  胡择(1496~1561年),字仁甫,号松泉。嘉靖四年(1525)举人。历邵武、建昌、长沙三府通判,升景州知州。所至廉谨练达,人以法家老吏称之。致政归,官箧萧然,几不自给,安贫乐道处之。让产于兄弟,尤有纯厚之风。
  胡僖(1529~?),字伯安,号公泉。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仪制司郎中、湖广参议、云南副使,以忤权要拂衣归里。任仪制司郎中时,坚拒巨贿。在楚蠲浮税,民感悦。莅滇四载,桁杨不没,囹圄若洗,山民呼为“佛子”。著有《诗文集》、《书院志》。
  胡应麟(1551~1602年),字元瑞,一字明瑞,号少室山人,别号石羊生。父僖,历官刑部主事,湖广参议,云南按察副使。应麟5岁读书成诵,9岁从师习经,稍长,能撰各体诗篇。16岁入庠,万历四年(1576年)举人。应麟爱古文辞。少时随父南下北上,沿途吟咏,见者激赏。工部尚书朱衡过兰江,欲见应麟,泊舟三日以待。应麟感而拜见,赋《昆仑行》680言以谢。朱持以见学使滕公,曰:“天下奇才也!”时王世贞执诗坛牛耳,尤推重应麟。世贞殁,应麟主诗坛,大江以南皆翕然宗之,世称“末五子”。其诗承明七子余风,主张复古模拟,后由重格调而转向神韵。《四库提要》说:“应麟记诵淹通,实在隆万诸家上。”应麟性孤介,薄荣利,自负甚高,晚年益肆于学。于城内思亲桥畔筑室,号“二酉山房”,藏书4万余卷,其中1/3为极其珍贵的手抄本,时为婺州著名藏书楼之一。应麟一生著作等身,堪称明后期一代文豪。著有《少室山房类稿》、《诗薮》、《少室山房笔丛》等数十种800多卷。其中《四部正伪》开中国辨伪学之先声。
  数百年来,胡氏后代正是传承了“先代书香要守”这一祖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80多年前集资建造石拱桥,建好后命名为文明桥

  东店村人杰地灵,与东店村的读书氛围相烘托,村前有一座笔架山,村中老人说,因此山山形同笔架,古人就命名为笔架山。
  在东店村,还有着众多的文化遗存和古迹:雕于1815年的龙头,铸造于道光廿三年(公元1843年)的宏鈡(铁鈡),建造于1929年的石拱桥(文明桥),1920年赖姓太公赖炳权父子建造的赖宅等。
  石拱桥位于东店村东北,长20米,宽5.1米,高7.7米,单孔半圆型。桥孔上方东南方向石板凿有“文明桥”三个大字;桥孔上方有两条铁蜈蚣嵌于石缝之中,寓意保桥平安。
  在东店村,陈和林、胡汉尧、董石华等12位乡贤三年集资建造石拱桥的事迹,被传为美谈。如乡贤胡汉尧生前急公好义,乐善好施。东店建新殿、造文明桥所需土地,均由此公家族无偿捐献。
  陈樟松说,他的父亲陈和林是集资建造石拱桥的带头人之一。父亲当时靠做豆腐、养猪起家,家境好了之后,他就热心于公益事业。
  建石拱桥时需要土地,胡汉尧家族就献田五分,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陈和林和胡汉尧、董石华不辞劳累,到汤溪、遂昌、兰溪、龙游等县域四处募集造桥经费,历经三年,共集银元5000多元,为修建石拱桥立下了汗马功劳。
  石拱桥由温州泰顺的工匠施工修建而成。气势宏伟,结构科学,选址与布局都有精到之处。
  石拱桥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原桃源区域的交通条件。为了传承文明之风、教育之风,众乡贤命名此桥为文明桥。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