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059阅读
  • 0回复

胡苇:我只想做一个温暖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3-21
来源:孝感日报(2016年3月29日) 第七版 天仙


    胡苇,应城市城北人。曾任教师、党报记者、时尚杂志主编、网络电台主播。出版过诗集《花季》、散文集《风中的芦苇》、报告文学集《滨海丽人》、《苦难的脊梁》。2003年南下珠海。2014年赴川藏高原修行、任教。
1、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记者:胡老师,寒假结束,飞回雪山脚下那群孩子们中间了吧?
    胡苇:是啊,已经进藏半个月了。新的学年开始啦!
    这是我自2013年起第五次进藏,也是我来这所藏医学校担任汉语老师的第三个年头了。由于高原气候,藏区每年3月初开学,8月有不到一个月的暑假,12月初,气温达零下十几度,没有取暖设施,就放寒假了。如此,我9个月在高原,3个月回到平原休整。
    记者:远航的人,回到了最初出发的地方。你曾说,一切的一切都非无缘无故,因为准备了很久很久。是什么机缘令你放弃生活了11年的海滨都市珠海,奔赴海拔4000米的雪山,成为一所藏族学校的一名汉语老师的?
    胡苇:很多人会用支教这个词来理解我现在的状态,其实这样说不准确。支教一词带着很强的优越感:“看啊,我去支援他们。”不是这样的。其实我是来受教育的——并非我矫情。
    这里海拔4000余米,属于康藏地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境内。著名的康定情歌的发源地康定也在甘孜这个区域内。我第一次来这里是2013年夏天,当时我在珠海一家时尚杂志做编辑,趁着休年假来这里,为的是学习佛法(这里有著名的藏传佛教修行中心),当时往返只有十多天,有高原反应,但我觉得是正常的,没有什么恐惧感。
    2014年4月,我离职成为自由人。我准备休息三个月,再决定自己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适逢三个月后,我又来到藏区学习佛法。这时,一位上师(佛学的导师;藏传佛教对具有高德胜行、堪为世人轨范者之尊称。)问我,可不可以来他的学校教汉语?我脱口而出:“可以呀!”
    没想到,我会在阔别讲坛18年后,重操旧业。但是这一次,注定有所不同。因为我是来学佛、修行的。因为这样的缘起,一切都将不一样。
    我也没想到有工资,但是有。果然如我所想的那样,做义工,够生活费,就可以了。看来,一个人的心念,冥冥中真的有一种莫名的力量。
    是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没有就是有

    记者:在那儿,你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还是他们的“妈妈”,经常给孩子们蒸包子、包饺子、煮火锅。能描述一下你高原生活的典型一天吗?
    胡苇:先说说这所学校。这所学校是一个活佛创办的专门培养藏医的慈善学校,为藏区学生提供全免费的学习和食宿。(顺便说一句,“活佛”藏文叫“祖古”,是指前世有所成就、今生乘愿再来的修行者。尊称为“仁波切”,意即“珍宝”。)这所藏医学校属中专性质,创办在一个乡里的慈善医院里,已经6年了,现有两届5个班近180名学生在读,他们经过4-5年的专业学习,将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藏区为牧民们服务,办诊所或者考国家医生。藏医经典《四部医典》是他们的必修课,同时他们也学习佛学,每天都有固定时间念诵经文。学校采用封闭式管理,纪律严明。每天早上5点,学生起床跑操,然后回到教室背诵《四部医典》等课文,晚上9点半下晚自习。手机统一管理,周末才给学生。这里一年中只有5、6、7三个月不下雪,其余时间都是风雪天。即便如此,这种严格的作息时间也没有改变过。
    每天早上五点,学生起床跑操后在外面就着微弱的路灯(太阳能灯)背诵藏医典籍,琅琅书声把我唤醒,我开始起来煮水、诵经。7点食堂吃早餐。上午8点,学生上课,我便抱着书本来到二楼阳台晒太阳,面对雪山读书、备课、改作业。到10点,脊背晒得发烫,便移步办公室。每天下午两点,我便到三楼教室上两节课。晚上6点,琅琅书声又把我唤出房门,我和学生们坐在夕阳下草地上诵经。晚上7-9点学生上晚自习,老师可以给学生补课,学生也可以找老师问问题。9点半熄灯休息。
    我现在住的是10平方米小屋,里面就是两张床,一张睡觉,一张当沙发坐。有煤气灶可以做吃的。有个厕所只能小便。没有自来水,冷热水都是学生抢着打。没有热水器,洗澡洗头都要烧水、用脸盆洗,洗头还要趁早晚发电时吹干,但这却是我住过的最温暖的房间。因为天冷,孩子们特别想吃火锅,所以吃我煮的火锅是他们最幸福的事情。他们会一边吃,一边大声唱起热情洋溢的藏歌,来表达他们的快乐。
    记者:“推开门便见到碧草满地/抬起头便望见雪山庄严”,怀抱纯真可爱的孩子们,坐拥圣洁的雪山与辽阔的草原。可是,那儿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与大都市珠海相比,乡间生活未免单调,会有诸多不便。你会感到孤寂冷清,会怀念都市生活么?那儿什么最吸引你,给予你安全感、幸福感?你打算在那儿一直待下去吗?
    胡苇:很多人关心的是:那里条件是不是很恶劣?环境是不是很艰苦?语言有没有障碍?生活习惯不习惯?说实话,刚开始答应上师时,我心里没底,我从来没在这么寒冷、这么高海拔、缺氧的地方生活过,更何况当时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网络。的确,追求好的生活条件,追求获得更好更自由更幸福的生活,是我之前40多年来一直追求的。而在这里,一切仿佛回到了原点。
    但是既然我是来修行的,来学习的,来受教育的,那就全然接受、彻底融入吧!其实,我们之前的生活还不够丰富多彩吗?我们的心灵所受到的污染还少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被各种五花八门的信息绑架得还不够吗?是时候洗尽尘埃,回归简单了。
    没有就是有。这是我来这里的第一个感受。
    没有水,要去取井水,有时还不一定有。可是我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帮我打水、提水,甚至连洗菜、扫地、洗衣服这样的事几乎都全部包揽,我常常幸福得不知所措。没有电(2015年3月才通了国家电网),早晚两个小时发电,抓紧做完所有需要的工作,如洗头吹头、烧水、充电……也没觉得缺什么。没网络,正好把学校图书室的书好好看看,不用在微信上浪费时间;没电视,用不了电脑,但有了更多时间到户外,转经、绕塔、就着喇叭放起嘹亮的藏歌跳起欢乐的锅庄,和学生聊天,回答他们各种各样好奇的问题。
    夏天到来,鲜花盛开,学生们帮我挖一种藏茴香的青苗做包子;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我们撒开脚丫去踏青、耍坝子;有月光的夜晚,边绕塔边抬头仰望璀璨的星空和深邃的银河,仿佛听得见星子坠落的声音……而我的宿舍,经常有学生和老乡牧民送来的糌粑、酥油、奶渣、人参果、甚至贝母……这一切,总是令我回到故乡,回到童年。童年的我,不也是村庄、河边、庄稼地里土生土长、快乐无忧的孩子吗?我们村庄的人们,不也是这么热情淳朴温暖吗?我曾经一度失去的农村生活又回来了,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
    所以,我非常感动,感动于藏族孩子们淳朴真诚原生态的爱。也非常感恩,感恩我所有的经历。比如来自农村,吃过苦;比如曾经奋斗过,哭过笑过;比如曾经当过老师,做过母亲,当过记者,去过都市,有过梦想;比如一直热爱生活,心存良善……现在我只需要把这些年的积累自然释放,便能与蓝天白云、雪山大地、人文地理呼应,便能与我的学生孩子们融洽相处,互相给予温暖、知识和爱。这就是我现在适应并愿意继续的生活。
3、失去就是得到

    记者:2014年应该是你人生的重要转折。这一年,你离开了时尚生活杂志《优生活》,成为自由人;这一年,你出版了报告文学集《滨海丽人》;这一年,你奔赴藏地……在《优生活》干得风生水起,为何选择离职呢?
    胡苇:2014年,的确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换了职业,换了地方,出了书,与生活了12年的都市告别,开始新的生活。
    选择离职,是因为我不希望再过那种朝九晚五的日子,这样的日子已过了那么多年了。我渴望打破。
    “即使是做义工,有基本生活费,也可以呀。”这就是我离职时的想法,尽管当时许多珠海的朋友都为我捏把汗。离开那么令人羡慕的大公司,那么体面的杂志社,离开时尚舒适富有的生活圈。可是我知道自己,一直渴望打破,打破一种既定的模式。
    从体制内脱离到沿海特区也有12年了,我知道人可以用任意一种方式活着,不一定要用某种一成不变的方式。况且现在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多元文化和多种生存空间。
    很多人认为我失去了很多。其实,失去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不是吗?
    人的一生,谁不是在失去?青春、理想、爱情、梦,以及生命。关键是,知道自己会失去,也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而懂得珍惜。
    记者:做教师5年,做报纸7年,做杂志7年,做编辑记者、做网络电台主播、又重新找回教师身份。你说过:活着就要去经历,不然就是浪费生命,自己这一生的使命就是体验、感悟和传播。当年,是什么动因促使你离开故乡,一路南下,最终落脚珠海?一切似乎尘埃落定后,你又抛弃都市生活。崇尚“生活在别处”的你,一直在追寻灵魂的安歇之所么?
    胡苇:我的藏族学生都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年龄在二十岁左右,他们曾经问过我:“老师,你为什么从那么美的现代化城市,到我们这穷乡僻壤来呢?”
    我回答他们:“十年前,我从内地去到沿海,为的是过更好的生活,这个‘更好’让老师为金钱奋斗了十年,因为要买房子、车子啊,要供孩子读书啊,这些都要钱啊;再往前十年,老师在内地,做老师,又改行做记者,为的是两个字:理想;唔,现在呢?老师似乎懂事了,明白了:理想也好,金钱也罢,都是稍纵即逝的东西,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现在,我只想做一个温暖的人。”
    我顺口问道:“你们觉得老师现在幸福吗?”
    “幸福——”孩子们异口同声,纯真的声音响彻云霄。
4、每个人都值得阅读

    记者:在《优生活》工作期间,你采访了珠海许多出类拔萃的人士。报告文学集《滨海丽人》,是你十年间的女性人物采访集,生动再现了净莲、陈燕、段静、伍洲等12位珠海女性的生命传奇。她们中不乏你的良师益友,譬如曾创办佐钦琉璃光慈善医院的净莲,譬如创办网络电台“一个人的书房”的段静。她们对你的生活与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胡苇:珠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一个曾经的小渔村,毗邻港澳,生活节奏缓慢,环境优美,那里有很多优秀的女性,每个人都值得阅读。这座女性化的城市有恩于我,因为我在那里拥有了许多女性朋友。我现在所在的藏医学校,就是曾经采访过的净莲当初参与创办的。由于她,我皈依了佛,从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慈悲、大爱和温暖的人格美,我也因缘和合来到了藏区修行。
    段静是武汉人,老乡,几乎与我同一年(2003年)到珠海,她是为爱情从新加坡回到珠海的。2013年初,段静辞职创办网络电台“一个人的书房”,最初在苹果PODCAST,后来在荔枝FM、喜马拉雅都有注册,短短时间就名列榜首,超过“锵锵三人行”、“东吴相对论”等热门节目。我是这个电台第一批参与者,作为好友全方位协助她,并做了主播,朗读了龙应台的《目送》、毕淑敏的《女心理师》、我的上师白玛格桑仁波切的《生死的幻觉》等书,反响不错。她是一个热爱阅读、有着理性思维、做事认真的智慧女性,也是我一直保持交流的好友。
    还有很多优秀的珠海女性,都是我生命中有特殊缘份的人。这些人中的代表,被我收录在报告文学集《滨海丽人》里。这本书,就是我在那个时尚杂志工作的成果,也算是跟珠海的告别之作吧。
    记者:你欣赏怎样的现代女性?她们具备哪些特质?你采访过的卢建华说过一句话:成功就是如何以自己影响他人。你是要追寻这样的成功么?
    胡苇: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女性又是直觉秉异的物种,她们敏锐、聪慧,加上勤劳、好学,在现代社会占尽锋芒。但同样,她们还要面临出类拔萃带来的孤独寂寞,独立自主带来的曲高和寡,以及无形之中的孤芳自赏。她们要练就一身功夫,还要学会在星光灿烂的暗夜里闲庭信步。
    我一直崇尚自由和人格独立,我欣赏那些有魅力、有智慧、肯付出、有特质的勇敢女性。这本书里的女性,不是因为她们有多成功,而是因为她们非常可爱。她们智慧、慈悲,她们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她们有乐观的天性、贤善的人格和利他的精神。她们有自己的一方天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追求人格独立、思想独立、经济独立是她们的共同特点。我欣赏她们身上那种坚韧的品质和神奇的创造力,那灵动的才华,朴素的美丽,独立的人格和熠熠闪光的个性。
5、文学中找不出答案

    记者:14岁写第一首诗歌,17岁发表处女作,19岁成为耀眼的文学新星,两次参加中南地区中学生文学夏令营,出版诗集《花季》、散文集《风中芦苇》……从不畏惧的少年意气,青涩骄傲的敏慧少女。回眸过往,年少成名带给你什么?还会想念视文学如生命、为诗歌从南到北奔波的日子吗?还会有文学梦想,持续读诗写诗吗?
    胡苇:你说到少年成名,我不禁汗颜。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多了去了,千万别当回事。
    说到文学,是的,我曾视文学为理想,曾写诗到废寝忘食、不知今夕何夕。也曾经非常认同“文学就是人学”,对人性的好奇和研究一度充斥了我的生命主题。文学曾被我当作一袭掩饰日常琐碎的华美旗袍,一剂忽略庸常生活的致幻剂,一只带我冲出重围的热气球,一摞构建理想城堡的砂砾。但是,冥冥中感觉我一直苦苦追寻的,并没有在文学中找到答案。文学作品,大都停留在描述和沉醉的层面,并没有指出心灵的出路和方向。把梦境描绘得再逼真,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发呢?很多文人沉浸在这种梦幻里面,越来越自我,越来越狭隘,越来越迷茫,而恰恰缺乏从自我编织的梦中醒来的勇气和智慧。而弘一大师的传记,对我有着深深的启发,他向我们示现的人生三个层次(世俗、文学、灵性),让我思索自己的人生。
    写作或曰创作,目前不再是我的目标和重点。而且我还想去掉“会写作”这个标签,也是去掉对“我”的执着吧。至于将来写不写,不好说,因为一切无常。
6、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记者:与佛结缘几年,这个寒假专注研修佛法,收获多多吧?有哪些感悟呢?你学佛是为了修身,还是为了引领、照亮更多的人?
    胡苇:皈依佛法僧三宝六年,通过断续的闻思修行,我越来越感到,我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向光明的路。引用《正见》里的一句话:“如不是因为他,至今我还不明了我是一个漂泊的人。”如净空法师所言:佛教是一种教育。它让我们戒除贪嗔痴慢疑,升起慈悲戒定慧。而这恰恰是我们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物化社会非常需要的。
    多年来的职业转换和大量的信息及阅读,使我接触到西方哲学、心理学以及佛学,我也因为任职某房地产上市公司下属时尚杂志编辑的缘故,接触了许多高端业主、成功人士,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很多人获得物质财富后陷入迷茫,也有不少人走上了修行之路。结合我个人的生活阅历,我发现,无论身处何种阶层,有条件没条件,人人都在寻求幸福和快乐,而物质财富与幸福并不存在对等关系。最终,我成为一名佛教徒,我希望自己更具有慈悲和智慧,希望自己的人生,能从不断的迷惑中醒来,从而获得真正的开悟,并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利益。
    2500年前的印度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后来得道的释迦牟尼说: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这就是佛陀的“四法印”,也是区别于其他法的关键。
    所以在我身上,完全不能用“成功”这个词。也就是说,我只是名叫胡苇,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我,我只是千万人中的一个,我们不分彼此;我只是因缘巧合去到了该去的地方,我所经历的,以及将来要经历的,都是无常的,谁也不知道下一集剧情是怎样;我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只要有情绪就有苦,所有的执着都是痛苦的根源,无论贪恋的还是嗔恨的;而一个人若是到了寂静的地方,面对自己的本心,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才是真正了解了自己,才是真正地获得了平静和快乐。
    记者:除了读经书,你偏爱读哪些方面的书籍?最近要出版的文集是啥内容?
    胡苇:知识浩如烟海,但是智慧只会从彻悟的心里升起来。所以我不会读那些市面上流行的书。我读的基本上都是与佛法修行相关的书,不是泛泛而读,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修行来细读。最近读完的几本书,让我深深地认同,欣喜地领悟,这也正是几年来我学修的体会。有: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正见》、杰克·康菲尔德的《寂静的森林水池:阿姜查的内观禅修池》、维琪·麦肯基的《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经历》和索达吉堪布的《金刚经开示录》,正准备细读的是金梅的《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
    去年,我应邀为一个特殊人群写了一本10万字的报告文学集《苦难的脊梁》,目前即将付梓。写作这本书的出发点是能帮助到更多患者和未患病的人。
    记者:“你还会起航/风是你的方向/哪怕它使你/一百零一次受伤/暮色苍茫时分/你会怀念故乡/有点甜蜜/有一点惆怅……”远离故乡这么多年,会偶尔回望故乡,追忆曾经的故人么?想对故乡爱你关注你的亲朋好友说点什么?
    胡苇:正如禅语“我身本无乡,心安即归处”,其实我并没有离开过你们,时空不是距离。我相信仍然和很多年前一样,我们都在为心中的幸福而努力。希望我们都能记得初心,获得幸福,并做到“莫舍己道,勿扰他心。”这也是我尊贵的上师的教言。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