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717阅读
  • 2回复

泥塑大师胡深登上央视《我有传家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3-22
来源:宝鸡日报社(2016年12月13日)


    12月8日,凤翔泥塑国家级传承人胡深一家祖孙四代5人,受邀在北京录制中央电视台《我有传家宝》专题节目。在节目中他们不仅展示了生肖泥塑马、坐狮和挂虎等多件极具代表性的泥塑作品,还介绍了凤翔泥塑制作工艺以及各自的学艺经历。
    胡深是宝鸡市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人,为凤翔彩绘泥塑的杰出代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艺七十多年来,对凤翔彩绘泥塑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有传家宝》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一档文化收藏类节目。受节目组邀请,胡深带着女儿胡小红、儿子胡永录、外孙韩建斌,以及7岁的曾孙女参加了节目录制。
    在录制现场,胡深一家向观众展示了多件具有西府代表性的泥塑作品,讲述了每件传家宝的来历及其背后的故事,其中一件重达30多斤的“坐狮”经过代代相传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现场,祖孙四代5人还通过介绍制作泥塑的传统工具,向观众讲述了凤翔泥塑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以及多年来一家人传承发扬泥塑手艺的感人故事和艰苦经历。“凤翔泥塑太美了,有深厚的传统底蕴,有时间了要到凤翔去旅游参观!”
    看到胡深一家在节目中的表演,现场观众都啧啧称奇。“通过录制这档节目希望能将宝鸡的民间工艺展现给全国的电视观众,让更多人了解宝鸡。”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3-22
凤翔六营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艺术调查
来源:陕西传媒网(2017年1月5日)

  新年总是伴随着喜庆和吉祥而来。
  这不,虽说离鸡年春节还有一月的时间,但北京传来的喜讯还是沸腾了六营村,传遍了周原大地。凤翔县六营村的胡新明收到了央视春晚节目组发来的著作权确认书,他创作的泥塑作品“凤尾鸡”将在除夕之夜亮相央视春晚舞台。
  胡新明是谁?什么是泥塑?它又何以能登上央视春晚的殿堂呢?
  2017年元旦一大早,怀着对新年的新奇与憧憬,记者前往凤翔六营村,探秘泥塑艺术的传奇。

凤翔泥塑——凤尾鸡

  六营村 变身中国泥塑一条街
  虽然一路雾霾相随,但不到两个半小时,记者就到达了六营村。六营村属城关镇管辖,位于凤翔县城东3.5公里处。刚进村口有一个高于其他农舍的建筑,门外是正在修建的广场,近前一看,门两边挂着“泥塑研究会”“民俗博物馆”等好几块牌子,墙上绘着两幅木板画、大门口蹲着两只彩绘狮子。
  整齐划一的村容村貌首先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不由得从西到东先观赏了一遍。可能由于泥塑艺术的缘故,六营村并不是一般的农村模样,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干净平坦,路两旁矗立着有设计性的仿古外墙和门头,家家户户的门厅下统一用青砖铺设,放眼望去整齐美观。
  透过一个个敞开的农家大门,记者看到院子里处处摆放着泥塑的半成品,让人一下子感受到这个小乡村律动的脉搏。在门前修建下水道的村民自豪地告诉记者,实际上这个村自古就有“泥塑村”的称号,正修的这条正街将成为“中国泥塑一条街”。
  记者了解到,六营村自古就有制作泥塑的传统,它是用当地特有的黑油板板土,白色封洗土,上等好棉花,糯米等六种天然材料配制而成的泥塑,里面是空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泥塑是群众主要的经济来源,改革开放初期,凤翔泥塑也有过发展的旺盛期,但也惨遭过失败,直到经历了一系列工艺、造型和包装上的创新改革以后,重新走上了正轨。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凤翔泥塑”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国家名片”之后,六营村涌现出了一批泥塑大师,泥塑品种也多达200多种,村民设计了包装宣传,“凤翔泥塑”逐渐走向了产业化。如今,六营村530户人家,从事泥塑产业的就有300多户。
  元旦这天,“泥塑一条街”上停着近百辆私家车,不时有旅游大巴拉着旅客进出,参观的、体验的、购买的,虽稀稀拉拉但不曾断绝。据村支书廖卫军介绍,全村全年销售泥塑产品约50多万件,销售收入500多万元。
  这一切,都离不开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历史积淀,离不开这片土地上那份坚定的人文精神。
  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故事。

凤翔泥塑“凤尾鸡”将登春晚舞台

  凤翔泥塑 历史深处的艺术奇葩
  关于泥塑的起源,六营村的艺人都有着这样的记忆——
  相传元朝末年,江西景德镇瓷器艺人不甘统治者的欺压和盘剥,随朱元璋率领的义军西征作战。为了加强西北地区的防御力量,朱元璋将御林军第六营调派凤翔安营驻守,因驻军属第六营,人们就将此地称为“六营村”。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军队无仗可打,御林军第六营只好在此屯田垦荒,安家立业。
  由于这些来自江西的士兵懂得传统陶瓷制作技艺,所以在农闲时或逢年过节时,他们按照家乡制陶的手法,制作出了各种泥塑动物,送给儿孙和亲朋好友,以示祝福。士兵们在农忙时下地干活,到了农闲季节便重操旧业,耍弄起了手艺。由于没有窑,也找不到烧瓷用的干泥,他们就用当地万泉沟的黏土制成坯,晒干后在泥坯上绘线描彩,待到庙会时就拿去卖,换回银两补贴生活。过去凤翔各地庙会或集市上叫卖的“耍货”,就是这些来自六营村的彩绘泥塑玩具。除玩具之外,艺人们主要捏制的还有镇宅祛邪的“镇物”,如现代的“挂虎”“坐虎”“卧虎”等。
  “学术界认为彩绘泥塑的产生年代比民间传说要早得多”,对民俗艺术有着深刻了解的凤翔县文化馆馆长姚锐并不认同这个传说,他告诉记者,凤翔彩绘泥塑并非江西陶瓷艺人所为,而是本地先民的发明创造。据《凤翔县志》记载,“县境内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汉、唐时期的古墓随葬器物中,有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陶俑,如虎、牛、鸽、猪、狗、羊、独角兽、骆驼等,其型制相似今日之泥塑。”它们的制作工艺和今日的彩绘泥塑制作方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内为空心,分两片黏合成型。不同的是,陶俑成坯后入窑烧制,出窑后再上彩;而彩绘泥塑作品不经过烧制,泥坯晾干后直接粉白上彩。由此,姚锐馆长认为,凤翔彩绘泥塑工艺的产生当在春秋战国时期。
  姚锐介绍说,在凤翔境内中小型古墓的发掘中,出土了许多动物彩陶俑,这说明古代殉葬制是等级分明的。自从先秦废除人殉制度、改活人殉葬为陶俑殉葬起,按社会地位的等级,人物俑只用于王族和达官贵人殉葬,平民百姓是不能享用的。于是,平民殉葬便只能用等级较低的动物俑,这就给彩绘泥塑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民间传说和学术界对凤翔彩绘泥塑出现的年代分歧较大,但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是:凤翔彩绘泥塑有着久远的历史。
  胡新明 从农民到大师的传奇
  待进了那个挂满牌子的大院,记者才发现这里原来是一家规模庞大的泥塑工厂,分前院、后院和西院。在西院一间工作室里,一位老师傅正在用铝勺给已经风干的泥塑小鸡从上而下地“浇汤”,顷刻间,把泥塑从沙土色变为石灰白。“晾的时间越长,白得越好看”。这时,一位围着大围裙的人走进来对记者说:“这个步骤是粉货,我们方言叫‘缝货’,意思就是给干了的作品上色,以备后期描画。”
  原来,这个围着大围裙的就是那个名扬中外、大名鼎鼎的农民泥塑艺术家胡新明。县委宣传部的李志红副部长告诉记者,在中国农民中,胡老师的头衔大概是最多的,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德艺双馨”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和宝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
  头顶这么多桂冠的胡新明淳朴谦和,在记者的请求下,百忙中,胡新明讲述了他和泥塑、和这片黄土地的故事。
  生于1965年的胡新明,是地道的六营人。他介绍说,泥塑是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原始、最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制品之一,制作程序繁多,一件成品制成需要创作毛稿、制模、翻坯、黏合成型,再经阴干静抛、粉底、出现、装色、上光等十多道严密的工序才能完成,做工需要特别的细致,“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他11岁接触泥塑便深深喜爱,加上天生的美术爱好,13岁时便跟着父母开始了泥塑生涯。一开始,他就以《水浒传》《西游记》人物形象制作泥塑,彻底颠覆了泥塑的旧有造型,虽被父母看作是“不正经的东西”,但第二年,一个法国代表团来凤翔六营考察时,他那些猪八戒、孙悟空等一堆“不正经的东西”竟被老外一购而空,手捧1050元的外汇券,父母瞪大了眼睛,好像看见了金矿。
  后来,他参加了县文化馆的农民画培训班,在县城给各级来人表演泥塑,绘画作品被县文化馆收藏,还选登在了《陕西日报》上。
  1985年初,从没走出过县域的胡新明被带到西安,两次在省长办公室表演泥塑制作。令他没想到的是,就这样,他以“民俗艺术家”的身份成了陕西文化交流访问团的成员,随省长去了美国。在美国停留的40天里,胡新明和陕西的3位艺术家为国家创汇26万美元,而他靠捏泥塑就挣了5万多。
  “老先人留下的手艺这么值钱啊!”怀揣政府奖励给他的600美元,20岁的胡新明被惊呆了。他暗暗发誓:“回去后,一定要把凤翔泥塑做到极致,才不枉来一回!”
  此后,不管风吹雨打,不管市场冷暖,胡新明始终坚守在泥塑的天空。1995年,在别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他投资办起了泥塑厂,借鉴西安城墙的建筑办法,破解了“摔不烂”技术,使老祖宗的传统手艺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
  2002年,他与同村老艺人胡深合作的“泥塑马”被选为当年生肖特种纪念邮票造型;第二年,他的“泥塑羊”再次入选特种纪念邮票;之后的5年里,泥塑猴、泥塑鸡、泥塑狗、泥塑猪等造型,或成为特种生肖纪念邮票主图案,或登上特种邮票集邮册封面、底面,或出现在中国邮政有奖贺年卡、贺年信封上……
  六营村被点燃了,全村人投入到泥塑的制作行列里;六营村出名了,国内外的游客涌向周原大地;胡新明更忙了,国内已经顾不上了,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外出交流推广泥塑艺术之余,胡新明把剩余的时间和资金全部投入到对泥塑的创新中,继“摔不烂”技术成功后,他又着手新产品的创作,使泥塑产品呈现系列化;他成功地用石膏模具替代了泥制模具,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益;还第一次使泥塑产品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包装,告别了粗制滥造。
  站在祖先智慧的肩膀上,胡新明不仅坚守着,而且开拓着,他一次又一次的升华着泥塑艺术,使这一民俗艺术的奇葩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如今,他投资500万元兴建的面积2500平方米的泥塑博览园,集多项功能于一体,每年制作生产泥塑、皮影、陶艺、布艺、版画、草编及社火脸谱达20多万件。祖先留下的手艺在胡新明的手中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认证”,荣获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在鸡年春节来临之际,“凤尾鸡”又将在央视春晚向世界“报晓”。
  民俗之花 在周原大地上绚丽绽放
  荣誉等身的胡新明,把自己研制出的所有成果都毫无保留地与全村乡亲分享,吸引着更多的乡亲投身到这既荣耀祖先又造福后代的伟大行列。
  当然,跟所有的民间艺术一样,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保驾护航之下,凤翔泥塑向着产业化迈进,然而,“久经沙场”的胡新明也有着不少的担忧。
  经历过多次波折的胡新明深知市场波动对民间艺术和艺人的打击程度,他不希望这样的历史在凤翔泥塑的身上重演。于是,他不再放任传统艺术家的“死板”思想,而是结合当今市场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从创作开始更新泥塑形象设计、色彩使用技巧,从消费者的角度,集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性于一身,以使泥塑艺术生命长青。
  “我正在研究茶具,准备将原汁原味的泥塑艺术和现代元素结合,做出时代的精品来。”他告诉记者,“结合旅游项目,用纯泥塑的形式做出中国古代72行和24节气的实景布展,让人们在欣赏民俗技艺的同时,还能了解历史,学习知识,增长见识。”
  同样,与所有非遗项目面临的现实一样,凤翔泥塑在人才方面依然稀缺,虽然胡新明办了多期培训班,但他焦虑依然:“不愁钱不缺钱,就缺人才。”
  历史上,六营村的泥塑技艺也遵循着“传男不传女”的习惯,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这一潜规则已失去了作用。
  今年86岁高龄的胡深老先生,是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誉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称,他和老伴曾创作过不少的泥塑经典,也获得过不少的荣誉,他的炕头上放着一件“传家宝”,一座实心泥牛被磨得锃亮,他已经说不清到底传了多少代。老人的三个儿女和孙子都传承了泥塑技艺,但这种家庭作坊式的构造也限制了发展。
  为了保障人才的培养,省、市、县政府近年来组织过多次泥塑、刺绣、剪纸、木版画等技能培训、比武活动,但仍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
  去年6月,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六营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规划建设“中国泥塑第一村”。据姚馆长介绍,项目总投资2.8亿元,包含新建文化博览馆、民间工艺研发中心、新产品展示中心、特产一条街、泥塑一条街、老秦人美食街、木版年画艺人之家、院落式客栈等多个项目,一期建设计划今年5月份完成。届时的六营民俗产业园,将与东湖园林区、雍城湖区连成一片,形成凤翔最美的游览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周原大地这个生生不息的六营村,以胡新明为代表的三秦儿女,拾起祖先遗存的文明碎片,通过近40年艰难的传承创新,终于使得这一民族的艺术奇葩历久而弥新,绽放出璀璨的光焰,向世界炫耀着凤翔泥塑的神奇,证明着中国农民的伟大。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3-22
泥塑大师胡深登上央视《我有传家宝》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