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赐明代新市名人胡尔慥的4道圣旨 图片:
[删除]
【稀有收藏首发】赴浙江拓张瑞图小楷圣旨碑刻16块
upload=3]
16块崇祯圣旨碑重归德清故里
2008-10-17 来源:浙江日报
德清县新市古镇流失了57年的16块圣旨碑石今日重归故里。这些碑石刻有崇祯皇帝所赐明代新市名人胡尔慥的4道圣旨,由明代宰相、书画大家张瑞图手书,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据史料记载,胡尔慥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任河南布政使、江西布政使等职,深得崇祯赏识。崇祯皇帝分别于崇祯元年、崇祯二年、崇祯四年、崇祯八年下圣旨4道,褒扬胡尔慥及妻沈氏、胡母杨氏,圣旨文字总计达4000字左右。胡尔慥又请友人张瑞图重新手书崇祯皇帝圣旨,请匠人分别在16块太湖石上镌刻成圣旨碑,砌在胡氏祠堂墙内,以望传世。
1644年明朝灭亡,胡尔慥与子胡襄到扬州随史可法抗清,失败后回到新市。多年后,见抗清复明无望,胡尔慥遂绝食而死。
到了1951年,胡氏祠堂被拆除,砌在墙中的16块碑石流失。一个偶然的机会,德清县博物馆发现了这批文物,后调查确证为新市流失文物。这样,流失了57年的圣旨碑重回新市。
揭开新市圣旨碑的神秘面纱
作者:记者 朱宇飞/文图 2009年01月21日
碑主是胡氏明朝忠烈,原立新市胡家宗祠,后来被“三斗米”换走砌在桐乡农家院墙,再后来又被砌进桐乡渠道帮岸……时隔55年,这批圣旨碑终于回归故里——
2008年11月14日,《浙江日报》刊登的一则消息,引起了全国书法爱好者张瑞图“粉丝”们的强烈关注:这篇题为《16块崇祯圣旨碑重归德清故里》的报道说,“新市古镇流失了50多年的16块圣旨碑石终于重归故里。这些碑石,刻有崇祯皇帝所赐明代新市名人胡尔慥的4道圣旨,由明代宰相、书画大家张瑞图手书,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这则消息,当然更激起了德清读者的浓厚兴趣——圣旨,一般人根本就没见到过是啥样子,别说明朝,清朝的圣旨是方是圆都不知道;数量多,4道圣旨(经考证,实际为6道),16块石碑,放在一个客厅里还不一定放得下;新市名人胡尔慥,当过什么官?做过什么大事?有过什么样的功绩?张瑞图是什么人?他在历史上和书法绘画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带着一个又一个谜团,记者日前三赴新市,探寻这16块圣旨碑的来龙去脉,还原德清历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
六道圣旨 颁赐明朝新市英烈之士
圣旨碑石是新市胡家的。准确地说,是明朝廷颁赐给新市籍官员胡尔慥及其亲属的。
那么,胡尔慥是何许人也?一句话,他是大明朝廷的英烈之士。
这还得从明朝灭亡的那年说起。
1644年,明亡。福王朱由菘逃到南京,称帝,史称南明。担任过江西布政史、兵部侍郎、直隶知州晋阶正冶卿的胡尔慥带着儿子胡襄,风尘仆仆地从南京赶到扬州,去拜见明朝著名抗清将领史可法。
史可法是胡尔慥的老领导,曾担任兵部尚书,这时正担任着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人称“史阁部”。此时前方战事吃紧,明将左良玉战死后全军降清,盱眙降清,泗州城陷。一看老部下前来报到效力,史可法大喜过望。马上任命胡尔慥为南都御极起光禄寺卿,任命胡襄为应天府(南京)武学教授、户部司事。
清顺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众将拦住。多铎劝降,可法表示:“城亡我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言毕壮烈就义。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十日”。
作为这场著名战争的亲历者与参与者,胡尔慥父子深深地被史可法的英勇、忠义事迹所感染。清兵攻入南京、灭掉南明以后,胡尔慥父子潜回老家新市,过起了隐居乡野的生活。多年后,日夜盼望反清复明的胡尔慥见复明无望,遂绝食而死,实现其“头不看清天、脚不踏清地”之遗言,葬新市孟西村。
由此可见,胡尔慥是一个为明朝献身的忠勇名臣,当之无愧。由于他在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时颇有清誉,明朝的万历皇帝、天启皇帝都给有恩典。
此次发现的16块石碑,据我县民间文艺家陈景超先生辨抄,识得是两封《恩纶》圣旨刻石,分别颁于崇祯元年与二年(三道圣旨)、崇祯四年(三道圣旨),共六道圣旨。胡尔慥当时的职位分别是福建按察司按察使、河南布政司淮海兵备道右布政使兼按察司佥事。
在这六道圣旨、16块石碑中,朝廷对胡尔慥的祖父母、父母、胡尔慥夫妇都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胡尔慥的祖父母“力学醇儒,范时喆士;裔衍英皇,德侔尹吉”,称赞胡尔慥的父母“望重月评,名高初秀;抱天性之深慈,明女图之茂能”,称赞胡尔慥夫妇“素履公清,敷猷哲惠;淑质凝瑶,清流咏雪”。
书画奇才 誊录圣旨刻石留下珍贵墨宝
这六道圣旨、16块石碑,是由大名鼎鼎的明朝宰相、大书画家张瑞图亲笔书写的。正是这个张瑞图,进一步凸现了这16块圣旨石碑的价值。
书画圈内,张瑞图的大名如雷灌耳。1995年,驰名中外的300多年老字号——荣宝斋出版了由著名书法家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第55卷),专门就明末书画奇才张瑞图的墨迹、作品、生平、行踪、年表分别作出详细介绍。张瑞图善山水,尤工书法,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并称为“明四家”。
在明一代,张瑞图官至宰相,应该是“粉丝”遍地、墨迹作品与石刻作品流传全国的。恰恰相反,张瑞图手书的圣旨碑刻,流传下来的极其稀少。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张瑞图卷进了阉党魏忠贤案中,一直被认为是其人品上的污点。张瑞图是明万历年间一甲三名进士(即俗称的探花郎),授翰林院编修,被认为在政治上依附阉党魏忠贤。由于阉党横行,为魏忠贤建造生祠之风刮遍全国,各地颂辞阿谀之碑文,多出自张瑞图之手。崇祯帝即位后,魏忠贤自缢身亡,张瑞图主动辞职。朝廷定逆案,张瑞图被定为阉党首要附逆被流放,后赎为平民。有关于张瑞图书写的碑文、墨迹一般尽皆焚毁殆尽,故存世极少。
实际上,这是一起冤案。张瑞图死后第七年,也即南明隆武二年(1648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建建立*权时,曾为他平反昭雪,赐谥“文隐”,并予重新祭葬。当时的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林欲楫,为其撰写数千言的墓铭,并列举十数件张瑞图与魏忠贤曲折斗争的大事为其翻案。千古奇冤,实际上在当时就已经昭雪天下。
崇祯九年的时候,沦为平民的张瑞图静居于晋江老家。其时,胡尔慥官居二品,气势正盛,因慕张瑞图书法不俗,就请他将崇祯帝的《诰命》誊录,予以刻石。张瑞图因身份已变,不敢在落款上署官职,故只写上“旧史”两字。
机缘巧合 珍贵文物55年后回家
圣旨碑石刻成后,历朝历代都放在新市镇甚至德清县最大的名人故居——胡尔慥故居的胡家祠堂内供奉。
直到解放初期的1953年左右,数百年的清静才被打破。那一年,胡家祠堂因新市镇清卫所改建而拆除。这16块圣旨碑石也被清卫所的拆房人员拆下。其中一名拆房人员是当时的崇德县(今桐乡市)河山乡石墩村北石墩自然村人,姓梅。因为崇德无山无石,故此梅姓人将圣旨石碑以三斗米(每斗15斤)换下,分两船运载而去,建房时将它们悉数砌在自家墙脚里。可怜显贵圣旨碑,一朝农家墙里埋。
1998年,新市镇一些收藏古玩爱好者向新市镇业余文保员韦秀程提供信息,在距新市27华里的桐乡市河山镇石墩村渠道旁有16块石刻。韦秀程知道后马上自费赶到现场。韦秀程想,如此珍贵文物流落荒野,实在痛心。他马上将此事先后报告德清县博物馆、湖州市博物馆。此后每一年,韦秀程总要去梅家看看石碑的模样有没有变化,保存情况如何。
曾经砌在墙里的圣旨碑,怎么又到了渠道旁帮岸上了呢?
原来,梅家经过50年的变迁,原来的老房子也已经拆除,现在的墙脚石已经不是石块,而是钢筋圈梁现浇的,故把这16块圣旨碑石从墙脚中取出,砌在梅家附近的渠道旁了。碰巧这些圣旨碑石上的字被砌向朝外,故此,一些有心人就看到了,报告给了新市的有关人员。
也许,这就是圣旨碑石在冥冥中要终还故乡的天意。
1998年,胡尔慥的十四世孙胡企曾与新市镇有关人员一道前往梅家,一是探望,二是确认。当80高龄的胡企看到已经近50年没见的胡家宗祠圣旨碑石又重新出现眼前时,不禁激动万分,连声说:“是的,是的,就是它们,是我家老祖宗的东西。”
2008年11月的一天,新市镇商贸办的姚永奎带领韦秀程等人,派了四个小工,开了一辆拖拉机赶到河山镇石墩村,将流落到该地55年之久的16块圣旨碑石悉数起出,运回老家。现在,它们存放在新市镇文保点——刘王庙的庭院里。它们将重新安放进胡尔慥家族后代的另一位名人——胡旭故居中。
至此,六道圣旨、16块张瑞图手书的石碑终于尘埃落定。
这些石碑,已引起省文物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权威部门的重视。经初步鉴定,这些石碑的文物价值至少在三级文物以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afc4e0100i7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