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城市广电报 胡毓骅(2016年3月2日)
胡开文墨厂工人正为墨添金
“胡开文”的由来
“胡开文”的创始人是皖南徽州绩溪县上庄村的胡天注。 根据徽州旧时的民俗,“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1754年胡开注十三岁时,去休宁“汪启茂墨室”当学徒。1760年胡天注十九岁时,在经过三年学徒,三年帮作后,去屯溪租开“彩章墨店”,经营墨业。1765年,年仅二十四岁的胡天注在海阳(休宁)和屯溪创开了两家胡开文墨店。
关于胡开文店名的由来,据说胡天注在初租屯溪彩章墨店时,就准备今后自己开墨店。有一次他去南京贡院售墨,见贡院考场中悬挂有一块“天开文运”的匾额,他认为开墨店用中间的“开文”二字很适合,就将自己的姓“胡”和“开文”二字合并,取名“胡开文”。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胡天注的原配妻汪氏生有六子;继妻钟氏生有二子。道光十四年(1834年),胡氏分家,休宁店归二房余德,屯溪店归七房颂德,其他各房回家乡自立门户,或经营茶号、枣庄、典业,或依靠田租生活。
南门大街开设“沅记胡开文”
芜湖是文童考试之地,芜湖的荆山、龙门、中江、鸠江、天门等书院,是传授经史以备应试的学校,各地读书人都集中到芜湖,墨的需要量很大,市面上徽墨供不应求。因此,胡贞一在同治八年(1869年)和同乡徽墨技工曹文斋、程连水和程平均兄弟一起集资在芜湖古城内的南正街开设了胡开文沅记墨店。
胡贞一原在家乡帮人做药材,后来一面耕地,一面雇帮工,自制徽墨。每年在书院开学时,把做好的徽墨挑到芜湖、安庆等地贩卖,货售完后,再把钱买猪仔赶回徽州贩卖,这样往返贩运,积蓄了一些资本。光绪五年(1879年),由于股东之间意见不合,沅记胡开文只好拆股。曹文斋另设曹文斋墨店,程氏兄弟回家乡去了,沅记胡开文就由胡贞一独资经营。胡贞一独资经营胡开文沅记墨店后,职工人数增加了,分工也细了,各干各的工序,不再变动,前面是门市,后面是作坊。它一开业就以做高级墨为主,销售对象主要是一些封建官僚及其知识分子。当时的芜湖道台衙门就是沅记胡开文的大主顾之一,官场上把徽墨作为礼品互相赠送,一次交易就值几百两白银。沅记胡开文墨店在高级墨上追求高额利润,而在群众需要的普通墨上,则只取蝇头微利,或索性不取利润,以薄利多销为原则争取顾客,以达到广为宣传的效果。
到1890年,胡开文沅记墨店已拥有职工44名,墨店也由鱼市街迁至芜湖古城外的上长街井儿巷口。然而,胡开文沅记的蓬勃发展引起休宁胡开文的羡慕,决定在芜湖开设门庄,进行竞争,并在店名上冠以“休城”两字,以表示老店。但是休城胡开文墨店在芜湖的业务一直不见起色,在抗战前夕盘给了绩溪同乡汪棣鉴。抗战以后,芜湖的休城胡开文向沅记胡开文赊进了一笔货,添了些资本才恢复经营,并改为合股性质,沅记胡开文的店主也参加有股份,自此,休城胡开文改称友记胡开文。
芜湖“胡开文”的变革历程
休城胡开文在芜湖开设门庄的前后,胡贞一由于竞争需要在南京开设利记胡开文;在汉口开设了贞记胡开文;在九江开设了亨记胡开文;在安庆开设了立记胡开文。当时的南京和武汉(武昌)是两江总督府和湖广总督府的所在地,安庆是安徽省会,驻有庞大的官僚机构,是徽墨的好市场。同时武汉三镇和九江的商业繁盛,又是四川万县桐油的转销地,在那里采购桐油等原料可以减少开支,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
民国以后,各地新式学校增多,普通墨的需要量日渐扩大,沅记胡开文生产的高级墨与普通墨之比也由原来的八比二改为三比七,销路扩大到皖北,经常批发的户数约40多家,并远销到河南省的开封、郑州及四川省的成都等城市,遍及皖、豫、苏、川等省。后来,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墨的需要量增加,一些新开的墨店考虑到另立招牌难以与“胡开文”竞争,因此就想办法,找门路,租用胡开文的招牌开墨店。如芜湖老胡开文是曹筱庄独资开设的。曹筱庄曾任沅记胡开文的聘请经理,1938年因担保某砻坊的债务关系而辞职,后租用胡开文的招牌在泾县开设墨店,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到芜湖。芜湖还有一家租用招牌的胡开文,叫洽记胡开文,是1947年开设的股东店,由老胡开文职员曹民能,友记胡开文职员曹端甫和股东李琢九合股开设的。解放以后的1956年芜湖四家胡开文墨店联合申请公私合营,成立“芜湖市胡开文墨厂”,其中沅记胡开文占其定股的百分之七十五。1966年,芜湖市胡开文墨厂改为芜湖市油墨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