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83阅读
  • 0回复

图文:聊斋志异《斫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6-02
    胡田村有家姓胡的,兄弟二人到山上砍柴,无意中走到深山峡谷中。突然遇到一条大蟒,长兄走在前边,被大蟒咬住。
    弟弟在后面见了,最初惊吓得想逃跑,见到哥哥被蟒咬住向下吞,就奋不顾身地抽出砍柴的斧头,向大蟒的头砍去。大蟒虽然受了伤,但仍然咬住不放。长兄的头虽说被吞进去,幸而肩膀吞不下去。
    弟弟在紧急中,没有别的办法可施,就用两只手攥住兄的两只脚,用力与蟒争夺,竟然把兄从蟒的口中拖了出来。大蟒也因受伤负痛走了。细细一看长兄,鼻子耳朵都已经化掉,气息奄奄,很是危险。他用肩扛起长兄往回走,一路上歇息了十几次,才背回家。请医生给医治,在家养了半年才好。
    到现在,满脸上全是瘢痕,长鼻子耳朵的地方,只有窟窿了。哎,在农人中,竟有这样的弟弟!有的说:“大蟒没有杀死他的长兄,那是被他弟弟的德行与义气所感化。”的确是这样!
    绘画:赵勋
蒲松龄《斫蟒》原文:
  胡田村胡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欲奔,见兄被噬,遂奋怒出樵斧,斫蟒首。首伤而吞不已。然头虽已没,幸肩际不能下。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力与蟒争,竟曳兄出。蟒亦负痛去。视兄,则鼻耳俱化,奄将气尽。肩负以行,途中凡十余息始至家。医养半年方愈。至今面目皆瘢痕,鼻耳处惟孔存焉。噫!农人中,乃有弟弟如此者哉!或言:“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信然!
  底本:《聊斋志异》手稿本。
  【注】
  [1]斫:劈,用刀斧砍。
  [2]译文补了一些原文没有的细节,比如巨蟒甩尾的动作,以及弟弟担心砍到哥哥的顾虑。加这两个细节,是因为如果巨蟒完全不还手,而弟弟又毫无顾忌的话,蛇头应该用不了几斧子就能砍断,救哥哥不会那么辛苦。
  [3]原文中“弟弟”二字,前一“弟”通“悌”。
  古代以“孝悌”为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顺从兄长。在这个故事中,弟弟勇救兄长,于是作者夸他是道德模范,好弟弟。其实一般正常家庭,兄弟间互敬互爱,相互救援,应该也是本能的反应。
《斫蟒》译文:
    胡田村,有胡姓兄弟二人,一次进山砍柴,路遇巨蟒。胡大哥走在前面,还没反应过来,已被巨蟒一口咬住了头。胡二哥吃了一惊,本能地拔腿就跑,但看见哥哥整个头都被咬住了,自己若逃走,哥哥必死无疑。于是只跑了几步,便停住了脚,定了定心神,强抑住恐惧,举起斧子奔上前去,猛砍蛇头,一斧将个蛇头砍得鲜血淋漓。巨蟒剧痛之下,猛一甩尾,打在二哥胸间,直将他震得飞开一丈有余。
  巨蟒虽受重伤,却仍吞食不已。二哥见一时伤不到它要害,又怕一直砍下去会伤到大哥,于是丢了斧子,抱住大哥两腿,想将他从巨蟒口中拉出来。好在大哥身形高大,巨蟒一时半会吞不下去。二哥两脚抵在石块上,拼命往外拉。这样相持了大约一刻钟,终于将大哥从巨蟒口中拉了出来。
  两人摔在地上,已毫无气力。尤其大哥此时一脸血肉模糊,奄奄一息。二哥护在兄长身前,以防巨蟒再次上前攻击。不料那巨蟒只在他身前停了一会,即转身离去了,留下一路血迹。
  二哥不敢久留,忙背起大哥,飞奔下山,路上歇了十余次,终于到家。此后胡大哥足足医养了大半年才好。至今一脸疤痕,耳鼻处唯有四孔,不见鼻梁耳廓。
  真是可悲可叹。
  遇见巨蟒是他们的不幸,而幸运的是做弟弟的能以兄弟情义为重,不顾生死救出哥哥。有人说,巨蟒终于转身离去,不曾伤了他们性命,正因被其兄弟情义所感动。我想这话不无道理。
  原文在感叹弟弟是道德模范时,前面还加了“农人中”三个字。这是因为,在古代,文化掌握在少数读书人手中,作者觉得,一个乡下人,在没有接受“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一类文化的熏陶下,仍能有如此表现,真是尤其难得,可歌可敬。
  至于巨蟒不伤他们性命,我想主要是寡不敌众,倒不是什么为“德义所感”。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