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657阅读
  • 0回复

贵州福泉:“海归”村主任胡兴涛的“锄头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一宾
 

发帖
1117
铜币
1182
威望
984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7-08
    道坪镇谷龙村地处贵州省福泉市最北端,在这片土地上,一位“海归”村主任胡兴涛挥洒热血来实现他的“锄头梦”。
  福泉市道坪镇谷龙村的村主任胡兴涛是一名80后青年,本科留学马来西亚金融学专业,毕业归来后,曾和堂兄弟去深圳创业,也在家中的医药公司工作过。然而在繁华城市的喧嚣与车水马龙中仍觉内心空寂。当他在逢年过节回家后感受到家小情浓,他毅然选择“留守”在谷龙村,成为了家乡的一名村干部,虽然拿着微薄的收入,却干着热血沸腾的事,在山旮旯里追逐着“锄头梦”。
  挖“记忆情根”唱起群众“发展之歌”
  在胡兴涛的记忆里,小时候家庭贫苦,父亲因意外导致腿残疾,而母亲没有文化,一家人仅靠干农活艰难度日。日子虽然过的艰苦,但胡兴涛时刻记着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只有有文化才能少吃苦。”自幼时起,胡兴涛便发奋读书,进入大学后,通过合办教学的方式去到马来西亚留学,学成归来的他对于家乡有着独特的情怀。
  虽然如今的谷龙村有着黔南第一村的称号,大部分家庭还算富裕。胡兴涛在和村民的交谈中发现,有一部分家庭还是比较困难。“我们村的人大多都很勤奋,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有些家庭还是比较贫困的,现在我的生活条件好了,也希望村子里的人都好。我就想还是应该要做点什么。”胡兴涛说。
  胡兴涛(右)到村民家中了解房屋修葺情况 (摄影 李涛)

  2013年,胡兴涛通过竞选成为了谷龙村的村委委员。“我当时很多事都不懂,但就想着当了村干部之后可以更好地了解村民们的情况,可以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胡兴涛说。
  就这样,“海归”胡兴涛开始了他的“锄头梦”,从在城里工作到乡村工作;从5000元到2000元的工资;从西装革履到简单的服饰。胡兴涛在山旮旯里走村串户、在田野乡间访贫问苦,激情四溢的扛着“锄头”,深挖“记忆情根”,唱起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之歌”。??
  挖“文化富矿”打造孩子“筑梦空间”
  “小时候我就在村里读的小学,教育问题值得去重视,扶贫还是要先扶智。”2016年10月,胡兴涛成功当选为谷龙村村主任后,一次机缘巧合下,他开始谋划起村里的教育问题。
  2016年年底,福泉市教育局提出了关于谷龙村学校建设的问题。“当时村里面正在规划一块土地,大家意见不太统一,有的干部认为应该卖地皮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我看来,这块地正好可以作为小学建设用地。”胡兴涛回忆道,“解决了教育的问题,才能让村子里的学生接受更好地教育。”
  经过一番争论,最终谷龙村村干部统一意见后,大家开始转变发展思路,村里开始修建新型综合小学——谷龙小学,该小学目前已进入解决配套设施的阶段,预计2018年9月可以投入使用。“村里面学生们有了新的寄宿制学校,方便孩子们更好地读书,大家都很高兴。”胡兴涛笑着说道。
  胡兴涛(左)与阳戏传承人商讨阳戏传承发展事宜 (摄影 李涛)

  福泉阳戏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江浙一带随军传入贵州而保留下来,至今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已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谷龙村作为阳戏的传承地,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为了将这一“文化富矿”传承发展好,胡兴涛积极协调地方企业出资作为阳戏队伍的活动经费,通过老带青的方式,组织大家每周开展两次排练,有效促进了阳戏的延续。同时,他还到处找资金、立项目,协调各方关系,修建了福泉阳戏文化馆。经过胡兴涛不懈努力,福泉阳戏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阳戏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审批阶段,两块国家级的牌子即将落地谷龙。
  ??村里的文化建设很重要,群众的生活也丰富起来。“村民们喜好打篮球,但是室外的篮球场总是雨天被雨淋,晴天被烈日晒。”胡兴涛说道。为了加快村里基础设施的建设,胡兴涛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建设村里的室内篮球馆。
  正在建设中室内篮球馆 (摄影 李涛)

  对于个人的生活,胡兴涛总是特别“抠门”,而在工作中却很大方,他主动捐资两千多元作为阳戏花灯队经费,捐资一万多元用于贫困户低保养老保险缴纳,捐资三千多元给贫困户购买生活物资,他还将父母给他买房子的20多万元钱垫付给了村委作为周转经费……这一颗为家乡发展的心逐渐获得了村民们的认可。
  挖“经济命脉”打通群众“任督二脉”
  满腔热情、谦虚温和的胡兴涛干工作非常扎实,来得比谁都早,走得比谁都晚,干农活、抬石子、代办事……不管啥事,他都认认真真,从不喊苦、不喊累,肯学肯干肯吃苦的不懈努力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和赞赏。
  谷龙村具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优势,依托瓮福磷矿、福泉磷矿等多家企业,构成了谷龙工农结合的产业结构。胡兴涛抢抓优势,通过以工促农、以农补工,以矿产资源开发等方式来带动农业发展,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补充工业生产就业,实现了村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8234元。与此同时,他以和谐矿区建设为目标,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企合营,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以上。2018年,胡兴涛抓住福泉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契机,积极思考,认真谋划,走访各组商量如何调整发展产业,通过举行群众会、院坝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组织外出考察等,一个礼拜的时间就种下了蜂糖李1800亩,并再接再厉,使得该村3500亩土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继落实。
  谷龙村民以前种植茶叶、核桃等产业都失败了,对于发展新产业完全没有信心,更没有兴趣。面对如此囧境,胡兴涛没有气馁,虚心向当地种植蜂糖李的成功人士陈真海学习取经,并邀请其为技术顾问,提供技术服务。他还以村为主体成立公司,解决栽种、管理、销售等难题,老百姓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不仅流转土地有收益,去公司务工也有收益。通过三年的公司管理、群众务工,使得大家都掌握了技术,三年后挂果产生收益后,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再把管理权给老百姓,公司负责销售,彻底解决了产业发展的长期难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收益产生慢的问题,他通过“以短养长”的方式套种土豆、高粱,荞梓等农作物,充分利用好每一分土地,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前程似锦”。据了解,蜂糖李经济价值极高,市场价在50元每斤以上,挂果后亩产保底可达1万5千元,除去各项成本,纯收入可达每亩5000元。
  就这样,“海归”胡兴涛的“锄头梦”越做越美、越做越甜,吃苦耐劳的他扛着“锄头”,不分昼夜地深挖谷龙“经济命脉”,有效打通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任督二脉”。
  “有一次在走访村组的回来途中,那会天已经开始慢慢黑了,村子里一位老人热情地招呼我到家里去坐坐,吃顿晚饭。”谈起在村里工作后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胡兴涛说:“当时真的很感慨,在我热爱的家乡做着热爱的事情,和村民们一起努力向上,我过得很开心。”
  家乡点点滴滴的变化,村民们一句句暖心话,让胡兴涛感觉无比幸福,也更加充满干劲。胡兴涛说,“这村主任,干得值”!(记者 杨丽芳 通讯员 李涛 来源:国际在线)


资讯来源:国际在线(2018.07.06)

欢迎关注: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