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027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南通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清廉状元胡长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7-14
来源:南通网(2014年5月30日) 作者:姚卫民

胡长龄塑像

    胡长龄(1758—1814),字西庚,号印渚,南通市(古称南通州)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大魁天下钦点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六年,大考二等,提升为侍讲学士。乾隆六十年任国子监祭酒,并主试山东,后官至礼部尚书。才誉卓著,时与马有章、李懿曾并称“江东三俊”,与山阳汪廷珍合称“汪经胡史”,著作有《三余堂存稿》等。
清廉状元胡长龄

    5月1日小长假,南通千年古寺街苏醒得很早。
    九点,艳阳照射下,古老的寺街,游人已明显多于往常,尤其那卖油炸臭豆腐和饮食面店的周围,更显得熙熙攘攘。而当你穿过烟火缭绕的天宁寺那条横向街弄时,古老的寺街又一下子静谧下来。在实验小学斜对面的一个木门里,两位身背相机的中年人正从一扇陈旧的木门里走出,嘴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一问才知,这两位游人是来自南京的老师,是自驾游来此寻访状元胡长龄故居的。


    胡长龄故居坐落在南通市千年古街——寺街125号,胡家园1号。原有新老两座宅院,现存老宅敞厅、正屋两进。与正屋相比,敞厅显得宽敞,三间七檩,抬梁式硬山建筑,前附四檩宽廊;而正屋则为三间七檩,穿斗式硬山建筑,保留尚完整。居住其中的老妇人说:政府几次动员她们搬离,但她们却住久了,舍不得离开这灵秀之地。
    南京来的这两位老师,离开时,望着屋门对面的参天大树,轻轻吟诵起胡长龄《家园杂忆》:我家小筑城之北,细水春流直绕墙。行过石桥西畔去,丛篁深覆读书堂。

胡长龄故居天井内的小石狮(姚卫民/摄)
九岁即成解元郎

    胡长龄出身寒微,少时曾在天宁寺寄居读书,其在天宁寺塔上攀援逮雀的故事,以及他在寺内与大头鬼“谐斗”的传说,在久居于寺街古老巷陌中的老人们口中流传至今。
    胡长龄打小就聪颖敏慧,念书时十分刻苦用功,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很早就烂熟于胸。他九岁这年适逢乡试,便吵着也要去应考。父亲说,你这小小年纪,哪能考试?还是过几年再说吧。胡长龄问:应考是考学问呀还是考年龄呀?父亲一下被问住了,只好答应他试试。
    考试那天,由于个子小,他骑在父亲的肩膀上来到考场,被门卫拦住不让进:参加乡试,不允许带小孩进场。当门卫得知竟是小孩来应考时,更是不敢擅自放入,赶紧进去禀报考官大人。考官出来,见这么个小娃娃也来赶考,很不以为然,便将其领入偏殿试他一试。考官问曰“将父作马,岂能应考?”胡长龄昂然而答“望子成龙,有何不可?”考官见他小小年纪,对答起来却气度不凡,惊诧之余,还要再考他一考,便唤人取一寸见方的纸,要他写三千字文章。胡长龄取笔研墨,略一思考,便在纸上端端正正写了“化三千”三字。考官问:“我让你写三千字,你怎么只写了三个字?”胡长龄正色答曰“学生遵从师训:学而要化,所以写上‘化三千’三字。”考官听罢,心中暗暗叫好,但还要再难他一下,便问:“如果我让你写一万字,你又当怎写?”胡长龄朗声回答:“我写‘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不就是了吗?”考官十分赞赏胡长龄的聪明机智,乃破格准许他参考应试。
    结果胡长龄胸有成竹,临阵不乱,考试完毕,竟然中了,一下成为当时年纪最小的解元郎。

胡长龄故居内景(姚卫民/摄)
传说“以名得大魁”

    关于胡长龄中状元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一个版本是说胡长龄的状元不是科考考中,而是被皇帝口试后点中的。
    相传胡长龄出身寒门,当年上京赴考的盘缠还是借来的,没想到半路盘缠用尽,只好沿路乞讨赶路。到京城应考,又因住不起旅店,只能栖住城隍庙中,结果被当做强人捉拿。京城主考大人听说抓到强人,便赶来看热闹,一问才知是搞错了,原来是抓了个应试考生。于是,主考大人即兴对这位贫困潦倒的考生进行口试,发现胡长龄才学过人,考官大人同情胡长龄的遭遇,问明胡长龄住宿地点后便着人将他放走。第二天早朝时,主考官说起胡长龄的趣事,乾隆皇帝来了兴趣,当即决定要与主考官一同面试胡长龄。
    据说君臣二人乔装打扮一番后,以商人面目来到城隍庙。皇上见胡长龄眉清目秀,相貌堂堂,心中先欢喜了几分。主考官邀饥肠辘辘的胡长龄上街用餐,胡长龄也不推辞,不卑不亢跟随君臣出了庙门。路上,乾隆皇帝对胡长龄说:“你家住通州,就以通州为题对副对联如何?”见胡长龄应允,就出上联曰“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胡长龄听了,以手指着街上的当铺,对联曰“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主考官一听,连声说好,并接口问:“你说当铺可当东西,不知南北可当否?”胡长龄摇首说:“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水火怎好当呢?”乾隆皇帝听罢龙心大悦,不禁连连点头,故回朝后即钦点其为状元。
    另据野史《清稗类钞·五》记载:胡长龄殿试后,按其成绩名次本来排在第十名,当主考官将卷子“进呈御览”时,当时七十九岁高龄的乾隆皇帝,看到胡长龄的名字,不禁欣喜言道:“胡人乃长龄呀。”盖因乾隆皇帝是出生于北方游牧民族,而“胡长龄”这名字,正合作为“胡人”皇帝长寿延年的心理渴望,为图吉祥遂顺,乾隆就把胡长龄点为第一,封之为状元。当时文人有笔记称之为《胡长龄以名得大魁》。
    实情究竟如何,今已无从考证。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有两个共同点,其一胡长龄有才,其二胡长龄状元乃皇帝钦点。

胡长龄故居(姚卫民/摄)
正直清廉史留名

    胡长龄考中状元以后,按规矩应以门生之礼去拜谒当朝宰相。而当时的宰相是和珅,胡长龄深知此人贪赃枉法,很是厌恶,因不愿与之结交而没有去拜谒,这让和珅十分恼火。不能明说又怀恨于心的和坤,为了惩戒效尤,就让胡长龄当了十年薪俸微薄的“清差”翰林院修撰。
    据说,后来是胡长龄的官场友人,见他日子太过清苦,实在看不下去,便悄悄在和珅做寿时,用笔蘸乌贼鱼的墨汁,仿胡长龄笔迹,送了一副寿联给和珅,并解释说胡长龄因太穷,无像样衣服可出门做客,不能亲自来贺寿。和珅心理这才得到满足,将胡长龄放去山东担任了学政。

乾隆年间状元胡长龄的木联一对

    胡长龄任职其间,在勤政敬业的同时,还以为皇上收集诗稿之名,收集掌握了大量和珅营私弄权、贪赃枉法和谋害百姓的证据。嘉庆三年(1798)年底,胡长龄率先弹劾和珅,引得朝野震动。嘉庆四年(1799)乾隆驾崩,和珅倒台家中被抄。抄家中,人们发现大量朝廷大臣与和珅往来书信,却唯独胡长龄连只字片言都不见踪影。那副寿联上用乌贼鱼墨汁写的字,时间一长,字迹也自然消失了。
    胡长龄为人正直不阿,又同情百姓疾苦。传说胡长龄主试山东期间,曾遇到一桩被县官没审错却又很冤的棘手案子。原来,一个无赖入门盗窃,后面跟着十来个贫苦流难农民,稀里糊涂也跟在后面从大门进去拿东西,结果都被抓了。按大清刑律规定,凡盗窃,只要是从大门入内就算明火执仗的强盗,不分主犯从犯,一律问斩。这样,这些农民就必死无疑。胡长龄仔细阅看卷宗后,发现这些农民刚抓就都从实招认,既是从犯又是初犯,且都追悔莫及,便对主判官说:“主犯从犯有别,这些人罪不当诛,能救则救吧。”主判官说:“我也知罪不当诛,可大清律法不能变,我也正愁不知怎么办呢?”机智的胡长龄想了一下,说:“我们不是贪赃枉法,是在救人,你看能否变通一下,在‘大’字上加个点?”主判官也同情这伙农民遭遇,即连说可行。于是,他就把卷宗里“大门”的“大”字加上了一点,改成了“犬门”。情理上从“犬门”出入者,只能算作小偷,不是“明火执仗”的强盗,可以从轻发落。这十来个农民终于免于一死,“一点救众生”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
    由于胡长龄的正直和才干,深得嘉庆皇帝赏识,官职逐步提升,位至礼部尚书。嘉庆十九年(1814),旷世智才胡长龄由于劳累过度,不幸死于回乡途中。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