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华记忆(2016年9月18日) 作者: 朱浙萍 陶玉其
今天是9月18日,85年前的今天,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历史不能忘记。今天我们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块特殊的抗战殉难碑,牵出金华沦陷前夜,日军制造的一起惨案。
这是一块特殊的抗战殉难碑。石碑表面有些风化剥落,正面阴刻的“殉职完忠”四个大字却完好如初,刚劲有力。
左右两侧分别刻着“国民政府褒扬”、“杨树猷沭手敬书”等字。
石碑上“殉职完忠”四个大字,完好如初。
由国民政府褒扬的抗战纪念碑,流传下来的非常少,在金华也是寥寥无几。前几年发现时,引起了金华文物局的专家关注,连忙介入调查。
根据多方考证,最后专家推断,这应该是国民政府为了纪念抗战时期司法人员殉难而立的一块石碑。背后的碑文还是当时国民党元老、司法院院长居正亲自撰写的,规格相当高。
“专门为司法人员立碑,这是非常罕见的。”金华市文物局专家蒋金治说,然而这背后隐藏的却是一段惨痛的历史,那就是“罗芳桥惨案”。
一块石碑
牵出金华沦陷前夜,日军制造的惨案
先来说说这块墓碑发现的过程。蒋金治告诉钱江晚报记者,这块碑其实藏在文保所很长时间了,一直没有引起人注意。
几年前,一位文物局退休职工在祝丰亭一带(明朝开国功臣胡大海墓所在地)钓鱼,发现了这块石碑。高194厘米,宽98厘米,厚17厘米。
当时,石碑翻倒在路边,沾满泥土,长满青苔。上面的字迹风化比较厉害,但是“殉职完忠”、“国民政府褒扬”几个字还是很清楚。觉得有价值,老先生就上报文物局,把石碑抬了回来。
“比较遗憾的是石碑太重,放倒在地上,无法看到它另一面碑文。” 蒋金治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碑文就默默倒在那里,直到工作人员整理文献才重新引起关注。
根据蒋金治判断,这块碑记载了抗战时期,上海、浙江等地司法人员在金华遭日军屠杀的事实,历史上称为“罗芳桥惨案”。
发生在1942年5月24日,金华沦陷前夜,地点就在现在的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的罗芳桥村。
一段历史
沪杭等地的司法人员,到金华避难
那天,罗芳桥究竟发生了什么?记者采访文史专家,并来到当年惨案发生地,追寻历史真面目。
浙师大人文学院中国史硕士生导师龚剑锋对这段历史有所研究,据他介绍,当时战火连天,不少地方沦陷,许多政府机关都迁到农村。
当时,金华是浙江省政府所在地,一大批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司法人员来到罗芳桥村避难,一共19人。罗芳桥交通比较便利,可以通往武义、金华、衢州等地。当时这些司法人员就在村里的如水禅寺和胡氏宗祠里办公。
这些人里包括当时金华地方法院院长陆宝铎、检察官陶亚东、学习推检颜佩箴、书记官李聪谋,还有上海特区法院庭长吴廷棋、主任书记官吕世扬等。
他们到罗芳桥的时候是1942年5月19日。5月24日的中午,村民们看到七八架日军飞机飞过,引起恐慌。
院长陆宝铎认为金华应该比较稳固,日军从武义进攻罗芳桥的可能性比较大,于是打电话去询问。
“当时武义已经沦陷,汉奸却骗他说没有。陆宝铎信以为真,便没有躲避。”龚剑锋说,当天下午,日军就带着机枪到村里来扫荡,把如水禅寺团团围住,用大木头把寺庙大门撞开。
司法人员当年住过的胡氏宗祠,成了村里老年协会。
一次回忆
刚开始听到惨叫声一片,后来就听不到了
“刚开始听到惨叫声一片,后来就听不到了。”村里81岁的老人邓樟福,当年才9岁,还记得当时看到陆宝铎跑出寺庙,被日军击毙在村道上的情景。
过几天,日军走后,村民们才敢走进寺庙。
如水禅寺里血流成河,庙里大小和尚也被杀害,总共发现22具尸体,成了“如血禅寺”。
村民们把已经发臭的尸体搬到村边的下孟山挖坑下葬。
“除了陆院长和陶亚东是独葬,其他人都集体下葬。” 邓樟福老人指着村口的水泥马路说,以前那里就是村里的墓地。
邓樟福说,法院的人里,只有一人逃脱,躲在村外大栗树下,也受了很重的枪伤。
第二天,村民发现后把他抬回村里疗伤,一年后伤愈才把他送回家。
金华地方法院院长陆宝铎当年遇难的地方。
一生伤痛
日军在祠堂放了细菌瓶,村里很多人得了“烂脚病”
1942年8月13日,民国政府发布的政府公报对“罗芳桥惨案”中殉难的司法人员进行褒扬,称他们“被执不屈,同罹于难殉职,忠殊堪嘉尚。应予明令褒扬,用昭激劝。”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把他们的墓地移到祝丰亭,建立了 “浙江金华战时殉难司法人员公墓”,设立了拜台。由国民党元老、司法院院长居正撰写碑文,举行隆重公祭。
解放以后,墓碑与胡大海墓等,在造公路时全部被拆。
历史留下的伤痛还没有结束。邓樟福说,走的时候日军还在村里祠堂放了几个瓶子,后来大家才知道那是日军实施的细菌战。
惨案发生后的第二年,当年年仅10岁的村民邓樟福双脚感染细菌溃烂。
这就是日军在金华制造的惨案,看了让人愤怒悲痛。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