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36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访胡铨故里 遇赤脚后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8-31
来源:亚克夏的新郎博客

    2015年4月15号这天,在游完古村渼陂返回吉安市区的路上,"胡铨故里"的指示路牌赫然进入视线,这可一定要去看看啊,于是驶离公路,顺着一条乡间小路开了下去。
    胡铨的大名是十几天前在海南小住时刚刚知道的,他是宋朝的名臣,遭贬流放海南,被誉为"脖子最硬的人",另外我与他同姓,这一层关系更加深了我对他的记忆。想不到的是,这份记忆一下把我从千里之外带到了他的家乡,莫不会是血缘关系在冥冥中的安排?

    四月初在海口参观五公祠时知道,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和名臣胡铨都曾先后因不同政见而贬谪海南。
    一、问路。
    后来知道,下了公路后在乡道上行驶也就十分钟的样子即可到达胡铨故里所在的 "大前村",可就在这段距离并不长的路上,遇到的人却都不知胡铨是谁,一度以为是走错了,因为在我看来,大人物在乡党心里都是有位置的,前年曾在河北平山县迷路于一偏僻山村,村民在善意为我指路的同时还特意强调说"这是栗战书的家乡,知道不?",我还真就是这样才知道了中央有位领导叫栗战书,并在后来一直关注他。就是么,家乡的人大多会以那些从自己地盘上走出来的大人物为荣的,哪有不知之理。

    “知道胡铨出生的那个村吗?”看到在道旁稻田里劳作的佬表,战友罗云开问道,“就是几百年前当过个大官的,他是这里人”。因为我们当时也不知道胡铨是干什么的,也就只好这样问了, "不知道啊,可能在那边吧",田里人答道。

    借着战友问路的机会放眼望去,满眼祥和的田园风光,原以为革命老区是贫穷的,可这景象哪有贫穷的影子呢?

    收回目光时,看到一农妇站着"插秧",一问,原来就叫"抛秧"。我干过整一年的水稻活,知道弯腰插秧是累死人又特别需要技术,还干过育秧,就是把秧苗培育在像毯子一样的土基上,可这种站着把秧苗抛到田里的方法还是第一次见到,不知是新技术呢,还是农民不想再弯下腰去费那把子力气。当时距离干活的人有十来米,看不大出"抛"的效果。
这样的场景看着好亲切,在北方是绝对没有的

    第一次问路没得到结果后继续顺着乡道往里开,很快来到一个村口,见有村民迎面走来,再次问路:“对,这是大前村”,“胡铨?不知道”。都到了大前村村口了,也就是到达胡铨故里了,可遇到的老乡还是不知胡铨是怎么回事。
在胡铨故里的“大前村”村口,遇到的乡亲还是不知道胡铨是谁

    进村后先是见到一座有些气势的祠堂,可横梁大匾上的“梁氏”大字似乎在说这是个梁氏族人居住的地方,当时以为真是走错了。失望中打听到顺着这条乡道继续前行可以开回到公路上,于是打算空手返程了。

    看到这座气势凡的梁姓祠堂后,更以为是走错了,后来知道,大前村的人口中不仅有胡姓,还有梁姓等其它姓氏。可惜没弄清梁家的这个"科甲世家"是怎么回事,按说里面的故事不会少。
    刚离开梁氏祠堂,见有人迎面走来,想最后努力一下吧,于是停车再问胡铨。"是我们这里人哟"车外人说,地点没错!失望情绪随着车外人这句肯定的话也一下抛到窗外。只是车外人接下来一连串的牢骚又让我们高兴不起来了,"开发公司、政府他们把ⅩⅩⅩ(没听清说的是什么)都给毁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了,你们什么也看不到了……。"会是这样?失望情绪重新笼罩,"反正咱们也算来到胡铨故里了,就此回吧",我和战友说道。

    这就是那位满嘴牢骚的佬表。后来见到胡铨后人后,我问照片上的人是谁,后人答说"不认识"。幸亏当时车轮下的路只有一条,不然 "什么也看不到了"的话语真会让我们就此返程的。为什么此人要对远方来客说上一大堆不着边际的话,我们可是专程来此,要向那位从这里走出来的先贤表达敬意的啊。这位佬表看来是那种把发泄牢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我们的寻访之旅差点让他的瞎话给毁了。
    二、一位令人尊敬的泥腿子带来的柳暗花明。
    村里就一条可以勉强走车的道,往吉安返或是往村外走,都是朝着车头的方向开,由于心有不甘,在出村的路上我一直不停的四下张望。走着走着,一块"胡氏宗祠"的匾额从远端进入视线,会是那吗?我们有些疑惑,因为那块匾也太破旧了,想想那些凡出过名人的家族哪个不是把祠堂粉饰的引人注目,又想到刚才那牢骚村民说的"什么也看不到",犹豫了一会,决定还是过去看看,管它是胡铨家族的呢,还是其它什么别的胡姓家族,本人没见过自己家族的祠堂,拜拜同姓的他人祠堂也是件乐于做的事,不是有"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嘛。
    来到挂着"胡氏宗祠"匾的那座建筑后,只见大门锁着,四周也不见有人,当时的想法就是拍几照片走人,正当我先是扒着门缝后又攀上墙头努力把祠堂的全貌拍下来的时候,一位打着赤脚、穿着防水裤,像是刚结束水田劳作的赤脚老汉走了过来,当知道我们的来意后,泥腿子十分自信的说,"你们问对人了",遂热情的把我们引进他家。
就是这位可敬的泥腿子。
使得我们不枉此行你们找对人了,我是胡铨的第29代孙

    泥腿子老汉与我年龄相仿,居室是一栋门楣上写有"仁礼吉祥"的老宅,室内十分简陋,桌角上放着一摞书。"你看",老汉拿出厚厚一大本线装家谱,"胡铨在这里有明确的记载,我是胡铨的第29代孙,这里就是胡铨的家乡,你们找对了";"有一年胡耀邦后人想查查其家族是否与胡铨有关,结果没能从我这部家谱中得到证实"。老汉一边翻看着家谱一边对我说起自己对家族历史的兴趣与研究,"这是我写的《胡铨小传》"老汉随手拿起一本印有此文的地方刊物递给我。正在我们听老汉讲胡铨时,一位村妇拿着一张百元钞票走进屋来,"不用不用"老汉推谢掉,原来他是刚帮这位村妇犁完田回来,怪不得赤着一双脚,水田活我干过,知道犁田很辛苦而且要技术,不是谁都能干的。
看上去他是单人在此居住,案头的书籍在简陋的空间里尤为显眼
家谱中有关胡铨的记载,可惜当时忘了问一下这部谱书是哪年修的,没准是古籍呢

    交谈中我说到刚才想进胡氏宗祠,但门锁了,"我带你们去"说完老汉带我们出屋来到祠堂前,这时又遇几位路过的村民,"他们是来祭祖的"老汉这样介绍我,这一身份显然起了作用,一位村民转身离开,说去找钥匙,过了一会回来说没找到。"砸开锁",村民说着就要动手,见状我忙表示"在外边看看就行了",如此礼遇我哪能消受得了呢。对比刚才问路时遇到的那位满腹牢骚、说些"什么都没有"的村民,我们今天真是好幸运,如果不是眼前这位泥腿子的出现,远道来访胡铨的我们就只能骑驴找驴了。
出过历史著名人物的家族祠堂如此简陋也是不多见

    回吉安的路上我们议论的话题已不再是胡铨而是那位让我们不枉此行的泥腿子,觉得他是一位十分可敬的人,你看,虽然他是一位靠种田为生的本份农民,而且说自己没上过多少学,可他的眼光并没局限在田里而是开阔的,他专注于家族史的收集与整理不仅是满足了个人的兴趣爱好,还会增进或者是便于家族后人了解"我从哪里来"这样一个人人都会关心的哲学命题,他的个人兴趣爱好是与公益事业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具有不低的文化品味。在江南的许多古村,"耕读传家"的字样是很常见的,其中的"读"往往含有功利主义目标,而这次我们遇到的泥腿子呢,他身上也散发着"耕读传家"的气息,可那气息中的"读"是一种精神自觉、是一种文化追求、是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因而也就显得更加可贵。除了文化方面的兴趣爱好外,我们这次还看到了他乐于助人的一面。在吉安,我遇到的佬表大多友善质朴,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胡铨资料摘抄

    胡铨(1102—1180)江西吉安人,南宋进士出身。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以"汤、开听民而兴,桀、纣听天而亡"应策,赢得高宗的赞赏,,欲钦点为状元,后有人认为这样的言词过于直率,有针砭时弊之嫌,最后以屈居进士第五名的身份走入仕途。
    你有关胡铨的史料太多了,其中还附会了不少传说和神话,看后觉得知道胡铨一生中干过的以下四件大事就可以了:
  1、募兵护城。27岁那年胡铨考取进士后,授抚州军事判官一职,因父去世,回乡守孝,未上任。时逢攻打南宋的金军派出一支部队赶来赣州,追捕南逃至此的隆裕太后,守城的太守杨渊出逃。危难之际,胡铨挺身而出,招募乡勇义军击退了金军的进犯,护驾有功。
  2、第一个提出要杀秦桧的人。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与金求和。金称南宋为江南,迫其纳贡称臣。36岁的胡铨时任枢密院编修官,冒渎天威,以身取义,写下了著名的"斩桧书"奏章《戊午上高宗封事》,请斩秦桧、王伦、孙迎三人头,震惊朝野,激奋人心。因为这份奏章,胡铨开始了23年的流放的生涯,但他始终坚持抗金、反对议和。
    3、破冰退敌。隆兴二年(1164年),金兵压境。南宋四州失守,高邮危急,议和之声重起。年迈的胡铨临危请命,以兵部侍郎亲领三军抗敌。兵至淮河,大雪冰封。胡铨不顾年迈,身先士卒,手执铁镐,破冰渡江,击敌于射阳,解高邮之危,大获全胜。孝宗御驾亲迎,胡铨威名远播。这一年,胡铨已是62岁高龄。
    对于胡铨坚决的抗金态度,连敌方的首领、金国的熙宗都发出,"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的感叹;就是到胡铨去世后,仍有金国使者来到临安,满怀敬意地问:"胡铨学士,尚能饭否"。
    4、促进海南的文化发展。据统计,宋代海南进士共15 人;到了明代,在人口不足 30 万的海南,竟有 63 位进士及第,举人 500 多人,达到历史上最多人数的 "海外衣冠盛事"景象,以海瑞为代表的诸多海南籍名宦巨儒就是出自那个时期。孤悬海外、鸟飞犹用半年程的海南之所以能在明代出现"盛事"景象,有观点认为与"贬官文化"有直接关系,尤其是两宋时期贬谪海南的官员,如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一大批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由于他们的到来,为后来海南在明代的人文蔚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海南三亚的水南村,被称为"海南文化第一村" 但是宋代以前,这里是被朝廷当作"生度鬼门关,千之千不还"的流放之地。胡铨在遭受贬谪的二十多年中,有八年是在水南村度过的,他的到来与水南村后来的发展变化有直接关系。从相关资料中得知,胡铨对水南村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自己丰富的学识积极的向当地人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他不仅开办学堂亲自授课,还鼓励穷家子弟参加学习,连当地的黎族首领的儿子都成了胡铨的学生。其中有位叫戴定实的学生在高中举人后回顾道:"自己能置身于仕林,全赖胡铨的施教"。胡铨在水南村做的第二什好事就是主张息兵安民,促进黎汉民族团结。如今的水南村还有"洗兵亭"的遗迹可寻,这是胡铨当年劝谏当地官吏停止镇压黎族百姓并达成协议后建起的亭子,取"洗净兵器,停止战争"之意。
    相比因流放海南而被供奉在"五公祠"里的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和赵鼎这些国家级别的大官,胡铨来海南时的官位并不高(好象是个枢密院编修,也就是司局级吧),但海南人民把与其它四位大人物并列于庙堂,充分说明了胡铨对海南发展的贡献。五公祠中的李光评价胡铨是:"吉阳之居,公之不幸而一时士类之幸。"三亚古称"吉阳"。
    2000年元月,江西的新闻媒体发起评选江西省千年以来"最杰出的10位历史名人"活动,胡铨以 "江西脖子最硬的人"入选。
    在中纪委的网站上,胡铨的生平也是作为榜样向外推介的
    最后抄录两段有关胡铨轶闻的诗句用以备忘:
    君恩许归此一醉,旁有黎颊生微涡。
    十年湖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前两句是胡铨描写自己的人生瞬即,后四句为朱熹所作。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