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329阅读
  • 0回复

胡适与《儒林外史》的不解之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2
来源:全椒人网 作者:第一象限

胡适

    胡适是我们安徽历史上学贯中西的一位大家,这样一个大学者却对我们全椒的吴敬梓及其所著的《儒林外史》十分推崇。他在《吴敬梓传》开篇就写到:“我们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
    胡适先生最早与《儒林外史》的“邂逅”,是在家乡读家塾之时。由于先生“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起玩”,加上先生的母亲也“不准他和孩子们乱跑乱跳”,而自己又喜欢看书,所以“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胡适先生在他的《九年的家乡教育》如此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幼学生活,由于自己身边有喜欢讲“笑话书”、看小说书的五叔、守焕哥、三姐夫、族叔近仁,甚至识得一些字的大嫂,他们帮他借书,赠书给他看,使得胡适阅读了很多小说。至于《儒林外史》确是自己无意寻得的,他这样写道:“三哥在家乡的时多;他同二哥都进过梅溪书院,都做过南洋公学的师范生,旧学都有根底,故三哥看小说很有选择。我在他书架上只寻得三部小说:一部《红楼梦》,一部《儒林外史》,一部《聊斋志异》……”
    幼时无意之中,读到了《儒林外史》,那时由于自己年幼“到离开家乡时,还不能了解《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好处。”但是胡适在文中却十分肯定地提到:“这一大类都是白话小说,我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了不少的白话散文的训练,在十几年后于我很有用处。” (《九年的家乡教育》)
    在此后的生活中,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长,见解自是非凡,对于《儒林外史》胡适给于了高度的肯定。他在《九年的家乡教育》中写道:“……从《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五虎平西》、《粉妆楼》一类最无意义的小说,到《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一类的第一流作品,这里面的程度已是天悬地隔了。”
    后来,胡适先生还专门对中国的旧小说(古代小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考证。民国41年12月1日,胡适于台湾大学讲解《治学方法》,在讲第一讲《引言》时就治学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向听众言道:“我在做《红楼梦考证》那三十年中,曾经写了十几篇关于小说的考证,如《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西游记》、《老残游记》、《三侠五义》等书的考证”;对于使用此种方法,胡适说:“我可以引为自慰的,就是我做了二十多年的小说考证,也替中国文学史家与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扩充了无数的新材料。只拿找材料做标准来批评,我二十几年来以科学的方法考证旧小说,也替中国文学史上扩充了无数的新证据。”
    “大胆的假设”,意味着治学要有创新精神,不死读书、读死书;“小心求证”则意味着必需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对于新的观点(假设)要在搜集、拥有、阅读、整理充分的材料的基础上,加以鉴别、研究、分析、总结,从而证实观点(假设)的对错;胡适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在做学问中提倡养成“勤、谨、和、缓” 的好习惯。勤就是不躲懒,不偷懒;谨就是不苟且、不潦草、不拆滥污,就是“小心求证”中的“”小心; “和”就是虚心,不武断,不固执己见,不动火气,做考据,尤其是用证据来判断古今事实的真伪、有无、是非,不能动火气;“缓”,是很要紧的,就是叫你不着急,不要轻易发表,不要轻易下结论。再次赘述这些,是希望我们后世从事吴学的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些许启迪。
    在做专门的研究之前,我相信胡适和我们一样,对于《儒林外史》也不过只是阅过而已,虽从内心觉得其好,但往往也会就此别过,这样的事例其实很多。不过作为学者的胡适既然认为其好,内心就觉得有言之好在何处的必要,这看做是胡适的治学精神也好,看做是一种与《儒林外史》的机缘巧合也罢,不可否认的是,因为胡适的研究,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的研究翻开了新的篇章!
    就是胡适这样的大学者,其所做的研究工作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民国41年12月6日,在台大讲解《治学方法》其中第三讲《方法与材料》中,胡适还特意举例称:“此外如《儒林外史》,是中国的第一部小说。这本书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吴敬梓做的。当我研究时,还不知道作者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我为了考证他的人,要搜求关于他的材料。不到几个月的工夫,就找到了吴敬梓诗文集全集,后面还附有他儿子的诗。这厚厚的一本书,在书店中别人都不要的,我花一块半钱就买到了。这当是一个海内孤本(我恐怕它失传,所以重印了几千册 )。就拿这种考证来讲,方法与材料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材料,就没有法子研究;而因为考证时能够搜求材料,又可以增加许多新材料。”
    胡适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但以上的文字中,我的心里也感到一阵隐隐的刺痛,这么伟大的作品(勿论它的厚薄),在书店别人都不要,价格也贱,“一块半钱就买到”,伟大看来也是要有人懂的!此种情况定然也使胡适深感不安,“这当是一个海内孤本”,胡适从心里怕它消失,为了将这部好作品为更多人所知,能够继续传承,胡适将其重印了几千册。那种举动表现了胡适对于吴敬梓及其作品的尊重,也是对于文学精神的尊重,那是一种多么博大的情怀,体现的是一种人格的高尚!

吴敬梓像

    为了认真系统的研究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胡适搜集了大量的材料撰成《吴敬梓年谱》,其意义等同于为后世研究吴学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他从《儒林外史》的文字中,从内心真正读懂了这部伟大的作品,读懂了吴敬梓的伟大,这与年代无关,与地域无关。
    在研究小说的过程中,胡适将其分类。他在《治学方法》其中第三讲《方法与材料》中写道:“……我研究中国小说,觉得可以分为两大类。像《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是第一类,是创造的小说。另一类是演变的小说;从小的故事慢慢经过很长时期演变扩大成为整部小说:像《水浒传》、《西游记》、《隋唐演义》、《封神榜》等一类故事便是。”胡适将《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看成是创造的小说,而就在这两部小说之间,胡适也曾写信给苏雪林坦言:“我写了几十万字考证《红楼梦》,差不多没有说一句赞颂《红楼梦》的话……在见解上,《红楼梦》比不上《儒林外史》”。
    虽然胡适没写过多少白话小说,但作为发动“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不难看出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文学改良刍议》第二节不模仿古人中写道:“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鸿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它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模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浒》、《石头记》……)”
    同时在《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一文中,肯定的指出:故鄙意以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古人惟《水浒》,《西游》,《儒林外史》,《红楼梦》四部。
    胡适是以近代科学方法系统研究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的第一人,他在这方面的功绩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在心。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