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088阅读
  • 0回复

《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一宾
 

发帖
1117
铜币
1182
威望
984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7
— 本帖被 胡宁生 从 胡氏故事 移动到本区(2017-03-20) —


    “我这辈子有两个没有想到:一个是没有想到被放在这么高的位置上;一个是没有想到在我退下来以后,还有这么个好名声。” ─—胡耀邦
    本文摘自满妹著《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

胡耀邦全家福(前排为胡耀邦夫妇及其孙辈,后排右起依次为胡德华夫妇、胡德平夫妇、刘胡夫妇、李恒夫妇)



1.想对父亲说
    父亲在沉默了两年之后,永远地沉默了。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也像平时那样的快捷和出人意料,以至于在他生病期间,我没有机会为他做上一件事,没有来得及和他说上一句话,甚至没能最后见上他一面,成为家中唯一没有尽孝的子女。【注】1987年1月胡耀邦辞去总书记职务。
    也许他的简洁朴素和不拘常理也影响了他周围的人,以至于又使我成为家里唯一没有赶上他安葬的子女。
    无可挽回的终生遗憾,不断地啮噬着我的心;情不自禁的思绪,像不能平静的海浪不断涌起;无奈的内疚一遍又一遍地责问着自己:我还能为他做点什么?
    父亲远行后,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即使作为血脉相承的女儿,我对他的了解也实在是太少,太少。回过头去细细翻检父亲的一生,希望能够搜集到与他有关的一切,哪怕是报章文件中的只言片语。许久许久,他的真正完整的形象,才渐渐在我脑海里清晰地勾画出来。
    我想,应该把对父亲的了解和深深印刻在自己心底的往事,和着泪水写成文字,为父亲诞辰九十周年献上一份女儿的祭奠和思念。同时也希望,为想了解父亲和热爱、崇敬他的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
    记得早在1982年,父亲在党的十一届七中全会上就说过:“我们在这段时间的功过是非,已经载入了党和国家的历史记录,印在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的心坎之中。公道自在人心。我们坚信历史是客观的、公正的……”
    历历往事,皆成史话;一生功过,任人评说。


2.最后的故乡之行
    父亲的沉默是从辞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时开始的。
    1987年1月16日,当人们从父亲突然辞职引起的震惊中反应过来后,许多老朋友、老同事、老部下纷纷打电话、捎口信,想到家里来看望他。可他让家人一一婉言谢绝了,他是怕连累了人家。十几个月里,他足不出户,终日不语,默默翻阅了自己从1977年再度复出以来的全部讲话、文章和批示,反思自己十年间在领导岗位上的功过是非,然后开始再次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那些日子,父亲除了读书思考,总是长久地沉默着,独对晨曦和落日。
    看着他沉默不语的时间太久了,我担心他会闷出病来,就怂恿孩子们去找他玩一种叫做“宾构”的小游戏,以分散他的注意力。可是玩着玩着,他又会走神儿,重新陷入沉思。有时我们陪他打牌,打着打着,他会突然把牌一推,说:“没意思!”然后转身走开。
    父亲原本是个思维敏捷活跃、生性热情开朗的人,沉默不是他的性格。然而,此时这却成了一种无奈的必需,一种对个性的顽强抵抗,一种无可选择的存在方式。我知道,作为辞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沉默就是他对党的忠诚,对大局的顾全,对安定团结的贡献。
    通过父亲坚定的沉默,我才深深地体会到,政治家常常是孤独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他不能向人们说明事实,也无法向自己的亲人倾诉。他必须用纪律和意志关闭自己的心扉,有时甚至不得不把自己整个封闭起来。
    我常想,父亲这一代人,可能是由于年轻时生活环境恶劣和长期紧张的工作,很多人虽然活了一辈子,却只会工作,不会生活。
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转移注意力的小块文章,如获至宝,回家和父亲闲聊时说:你几年前建议离退休干部休息后,写写回忆录、练练书法或绘画,还可以学点儿养生之道。没想到这些居然和报纸上科普文章宣传的观点很接近,只是科普文章中介绍的内容更广泛一点儿。看到父亲还在听,我就装着随意地接着说,报纸上讲了四点:发泄;倾诉;换环境,如外出一段时间;或学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像什么写诗啦,绘画啦。
    不知道父亲是否受了这篇短文的影响,有段时间他竟学着做起诗词来。
    1988年9月5日父亲曾写了一首词《戏赠(于)光远同志调寄渔家傲》,幽默诙谐地调侃了教条主义:
    科学真理真难求,你添醋来我加油,论战也带核弹头。核弹头,你算学术第几流?是非面前争自由,你骑马来我牵牛,甜酸苦涩任去留。任去留,浊酒一杯信天游。
   【注】据于光远《胡耀邦赠我的一首诗》中回忆,1988年9月胡德平送来一封信。信封上有耀邦用毛笔写的几个字:“德平或安黎转交于光远同志。只有一纸字,别无它文。如于不在家,可暂不送,八日于天津。”信口未封。抽出一看,仅有两张烟台东山宾馆的信纸,上面写的原来是一首诗《戏赠于光远同志•调寄渔家傲》:科学真理真难求,你添醋来我加油,论战也带核弹头。核弹头,你算学术第几流?是非面前争自由,你骑马来我牵牛,甜酸苦涩任去留。任去留,浊酒一杯信天游。
    父亲对于修建三峡大坝一直是心存疑虑的。1985年,当父亲看到李锐寄给人民日报社不同意修建三峡大坝的文章时,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做出不要发表的批示。几年后,父亲借巫山神女之口,做诗表达了他对修建三峡大坝的真实想法─—
    妾本禹王女,含冤侍楚王。
    泪是巫山雨,愁比江水长。
    愁应随波去,泪须飘远洋。
    乞君莫作断流想,流断永使妾哀伤。
    最让我难忘的,是父亲写给研究《离骚》的文怀沙先生的那首古风格调的诗,既显示出正在学习做诗的父亲的才情,又可能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
    骚作开新面,久仰先生名。
    去岁馈珠玉,始悟神交深。
    君自九嶷出,有如九嶷云。
    明知楚水阔,苦寻屈子魂。
    不谙燕塞险,卓立傲苍冥。
    闭户惊叶落,心悲秋早零。
    心悲不是畏天寒,寒极翻作艳阳春。
    艳阳之下种桃李,桃李芬芳春复春。
    哲人晓畅沧桑变,一番变化一番新。
    如今桃李千千万,春雷一绽更精神。
    父亲就像一匹圈在会计司胡同里的伏枥老马,静默到1988年秋天,心里忽然漫涌起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几次说起特别想回湖南老家看看。这对父亲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
    期待已久的湖南之旅,终于在1988年11月成行。
    1988年11月11日胡耀邦乘坐的火车到达长沙,湖南省委的领导们没等父亲走下车厢就迎了上去,热情地欢迎他“到湖南检查指导工作”。
    父亲摆摆手,明确地说:“我这次来湖南只是休息。”
    在长沙停留了一夜,父亲便驱车西行,离开长沙去了著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住进森林局宾馆。傍晚,父亲习惯地外出散步,被正在这个宾馆开森林工作会议的人们发现,他们很快地都站在宾馆的庭院等候。看到他散步回来,人群里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还有人兴奋地喊道:“请耀邦同志和我们合影留念!”
    父亲无奈,以他惯有的随和笑着走进他们的行列,任凭快门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第二天沿金鞭溪游览时,他又被人认了出来,数千游人挤在路边鼓掌欢迎他,走不了几步就有人围上来,跟他握手合影。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照,仅是在从金鞭溪到索溪峪的数公里山道上,他与游人合影就有三四十次。
    这热烈的群众场面使得警卫人员有些紧张,父亲却说:“别担心,在人民群众中间是最安全的。”
    从张家界回到长沙以后,父亲就很少露面了,他担心这种热烈的场面再次出现。父亲静静地住在过去毛泽东到长沙时住的省委九所六号楼,每天上午多是看书、看报、看文件,下午不是约请一些湖南的老同志来聊聊往事,就是跟一帮年轻人打两圈桥牌。
    11月20日晚,父亲独自坐在餐桌前,有滋有味儿地吃着一碗自己用小勺加了些辣椒油的清淡面条。身边的工作人员看到父亲吃得那样津津有味,露出了由衷的笑容。他们后来才知道,那天是父亲73岁生日。可是我们谁也没有料到,那竟是他过的最后一个生日,而且是又一次单独度过的─—尽管此时他已经不用再为国家的事情操劳,不必再远离家人到“老少边穷”地区视察了。
    直到12月7日,父亲才去了趟岳阳,登临岳阳楼,参观麻纺厂。
    游君山的那天是12月9日,天色阴沉,冬意肃杀,八百里洞庭风急浪紧。父亲披着一身寒气上了君山,仍是游人争相与他握手合影的热烈情景。这时,有一对夫妇从游客中走出来,提出要单独和父亲谈几句话。
    父亲说:“你就当着大家的面讲吧。”
    那位女同志说:“我要向您提点儿意见。现在党风很不好,群众还提不得意见,不知道您了解不了解,我可是看着是您才说这个话的。我是党员,但是共产党腐败了,没希望了,我要退党。”
    父亲正视着这对夫妇,停顿了一下,严肃地说:“党章规定,个人有退党的自由。但我们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有希望的。”
    与他们分手后,父亲的心情很不好,当天就赶回了长沙。旅途劳累,加上受了风寒,第二天父亲便觉得头晕不适,可他不愿惊动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医生。直到第三天晚饭后他感到有些支撑不住了,才对秘书说:“我有点不舒服,还有点头痛和咳嗽。”随行的医生闻讯赶到,立即给父亲查体。当时他体温38℃,咽部轻度充血,两肺有少量哮鸣音,肺底有少许湿啰音,血压和心音都正常。这些症状和体征虽然都不很严重,但可证明有明显的肺部感染。医生给他服了一片复方阿司匹林和两片螺旋霉素。
    两个多小时后,父亲的病情急转直下,体温高达40度,而且持续不退;血压从120/70毫米汞柱直降到80/50毫米汞柱;心跳快,心律不齐,并出现了频繁的期前收缩。从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赶来的专家们初步诊断:感染性休克、心房纤颤,建议住院治疗。这个诊断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很重的,处理不好,可以致命。
    然而,父亲坚持说:“不要紧,我的病不重,过两天就会好,不要麻烦太多的人。”
    大伙儿拗不过他,一直守候在现场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熊清泉和省委秘书长沈瑞庭商量了一下,决定组织医疗小组,就地治疗。
这一晚,负责医疗的医护人员通宵未眠,整夜看护在父亲身边。凌晨过后,父亲的心房纤颤渐渐消失,血压开始回升。12日下午,体温降至正常。
    此前,父亲每年偶染感冒一两次,都是因为烟吸得太凶、工作太累造成的。除两肺以外,他全身器官从来没有出现过严重病变,所以母亲听说他病了,开始并不以为然,认为就是普通的感冒。我了解到真实病情,却不敢对母亲直说,心里很着急,可又不便因私事放下手上的工作,只好一再催促母亲赶快去看看。
    母亲(李昭)一贯以工作为重,坚持要做完年底的工作总结再动身。她平素最痛恨浪费国家财产,因此也没有乘坐中央专门安排的飞机。等到母亲从北京买了飞机票赶到湖南时,已是父亲生病的第五天了。这时父亲的身体已在恢复,并不断有人来看望他。有些老同志因身体原因行动不便,也都托人捎信来,说大家都很想念耀邦同志。
    父亲感叹道,“我这辈子有两个没有想到:一个是没有想到被放在这么高的位置上;一个是没有想到在我退下来以后,还有这么个好名声。”
    父亲身体康复后,专门把医护人员请来合影留念,并将母亲带去的水果分送给大家。父亲感谢大家说:“我每年都要感冒一两次,每次发烧都要一两天。这次发烧一天就退了,是你们精心治疗和护理的结果。湖南的医疗水平很高,感谢在座的各位。”
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此番心律失常,竟铸成了他生命中最危险的隐患。
    当时我(胡耀邦的小女儿李恒,原名李满妹)在中华医学会工作,接受了组织派我赴美进修的安排,正在北京忙着交接工作。刚过完1989年元旦没几天,父亲的警卫秘书就打电话给我,谈到父亲多次问起满妹现在忙些什么,是不是很快就要出国了。
    我知道父亲一定是想我了,便撂下手头已经办得差不多的工作,向单位请了几天年假赶往长沙,想在临行前再陪父亲聊聊天,散散步。
    跟父母一起住了三天,我对父亲说:“爸爸,我得回北京了。出国前医学会要召开全国第二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我负责大会文件和会务组织;另外,也还有些工作要交代。”
    没想到父亲居然一反常态,执意不让我走,竟说:“开会的人多得很,不缺你一个嘛!”转而问我,“你去过广西没有?”
    我怔怔地回答:“八十年代初去过一次。”
    父亲笑了:“噢,那还是好几年前的事了,现在广西变化大得很,一起去看看嘛!”
    其实,我又何尝不想多陪陪他呢!于是我和父亲商量,到南宁的当天下午我就走。
    父亲一愣,诧异地问:“这么急?”他停了一下,又说,“好嘛,好嘛,要走就走吧!”
    在火车上幸福地和父母晃荡了一天,到南宁已经是次日中午。看着大家安顿好都住下后,就到了向他们告别的时间。
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那天父亲穿着深驼色的中山装,外面披了一件藏青色的呢子夹大衣。他和母亲一起出来送我,走在母亲和一群 工作人员的前面。我们俩并排走着,他右手指间夹着香烟,无语地一直把我送到宾馆外院的汽车旁。
    一路上他都在微笑着,可眼神儿里却漾出我从未见过的伤感。就在这一刹那,我似乎感应到了某种无法诠释的人体信息,体内随之旋起一股黑色的悸动。在这股无形的力量推动下,我不由自主地转过身搂住了父亲的脖子,当着那么多认识和不认识的工作人员的面就哭了起来,泪水像溪水般不停地流出。父亲静静地搂着我,一只手轻轻地拍着我的背,任时间分分秒秒地流逝,一句话也没说。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克制住自己,哽咽着,不知为什么突然冒出了一句话:“爸爸……你,你可一定……一定要等着我回来啊!……”
父亲慈爱地说:“当然嘛,当然嘛!”他看着我泪流满面地上了车,直到汽车开出很远,还在向我挥动着手臂。
    突然间,我发现父亲苍老了许多,慈祥的脸上似乎有一丝抹不去的惆怅,单薄的身躯显得那样凄凉,流逝的岁月无情地蚕食了父亲那生动的表情和不倦的身影。随着汽车渐渐远去,我极力在视野里寻找着他,可离别竟是那样迅速。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尽快买一台摄像机,记录下日常生活中真实、热情和充满活力的父亲。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竟没有在父亲在世时实现。
    回到北京,我仍无法摆脱那种被称作心灵感应的阴影,它使即将在我面前展现的未知的西方世界变得兴味索然。出国前几天,我絮絮叨叨地挨个儿找工作人员以及有关的医护人员谈话,向他们介绍父亲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和身体状况,拜托他们替我好好照料父亲。我甚至还特意叮嘱母亲和兄嫂们,要他们注意留心父亲的身体和起居,千万千万别大意……
    至今我们还无法解释第六感,也无法破译这种人体信息,它实在太神秘,神秘得连它的存在都变得可疑。但我确确实实地感知到了,而且相信,我那位在老家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伯伯胡耀福(胡耀邦的长兄)也感觉到了。
    在我去长沙之前的一个月,伯伯拎着一个装满父亲爱吃的红南瓜和干茄子皮、干苦瓜条、干刀豆条的尿素袋,从浏阳赶到长沙看望父亲。他怕给接待部门添麻烦,在九所住了五天就走了。临别时,我那浑身泥土般朴实的伯伯肯定也是感应到了某种信息,像怕失去什么似的突然拽住父亲的胳膊,一任老泪纵横。他们兄弟俩这辈子多次聚合离散,从来没有这样动过感情。父亲一时也很难过,声音有些哽咽地劝道:“哥哥,不要这样,有什么话慢慢说。”
    伯伯眼泪汪汪地望着父亲,难过地说:“我们都是七十好几的人喽,老啦,恐怕难得再见面了哇!”
父亲握着他的手,一再地说:“再见不难嘛。你想见我,随时可以去北京!”
    伯伯却伤心地说不出话,只是摇头,一路抹着眼泪走出父亲的视野,如同我黯然神伤地飞向了大洋彼岸,却把一颗心沉甸甸地坠在了中国。


3.跨越太平洋的焦虑
    我在1989年3月3日抵达美国西北部的海滨城市西雅图,如约到健康和医疗服务中心(Health&Hospital Services,后改名为PeaceHealth)进修。
    根据中华医学会与这家中心的交流协议,医学会每年派出一名从事管理的女性,到那里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学习医院和医疗管理。我是学会派出的第二名进修人员,住在拥有这家医疗服务中心的教会的集体宿舍里,和一群大多是退休的修女们生活在一起。
    这所美国天主教会的慈善机构宿舍,坐落在风光旖旎的西雅图湖畔。那在微风中荡漾的蓝宝石色湖水,碧草间缀满五彩缤纷花朵的林间小路,蹑步轻行的现代修女,余晖晚照的湖边木椅……一切一切都浸透着滤尽尘世俗念的宗教式的静谧。然而,它这有如世纪般漫长的宁静,很快就被我打破了。
    那是当地时间1989年4月7日晚上,我忽然心绪烦乱,坐在宿舍里读不下书,跑到起居室看不进电视和报纸;走进地下室的琴房,将一首首钢琴曲弹得杂乱无章;转到湖边散步,又感觉浑身倦怠……整晚都坐卧不安,神不守舍,惶惶然似不可终日。
当我漫无目的地走进餐厅坐下喝茶时,一位嬷嬷像云朵似的轻飘过来。她好像发现了我的失态,用圣母般温柔的细声问道:“亲爱的,最近家里来信了吗?”
    这再平常不过的问候和轻柔的话语,不知道是怎么搞的,竟像一道开启了的闸门,使我一下子泪如雨下,止不住地哭了起来。
坐在其他桌旁喝茶的修女们见状,纷纷走过来劝我。可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泪雨涟涟地居然哭了一个多小时,才神情恍惚地回到自己住的房间。进屋还没坐下,电话就响了。
    我爱人(刘晓江)操着尽可能平静的语调从太平洋彼岸告诉我:“爸爸病了,现住在北京医院。”
    我马上截住他的话,急切地问:“是心脏病吗?是不是需要我马上回去?”
    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说:“现在平稳多了,妈妈说,要你相信组织上会安排好父亲的医疗,好好学习,不要急着回来。”
或许是怕我再追问下去,他匆匆挂断了电话。我手里拿着忙音鸣叫的听筒,站着发呆,直到隔壁一位嬷嬷的挂钟敲了十一响,我才从木然中清醒过来,放下电话,急匆匆提笔给家里写信。
    记得我1980年在北京医学院医疗系上大学时,内科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道题是“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和抢救治疗”。那是最大的一道题,留了一页卷面的近四分之一供学生回答。我答得极为详细,不仅把老师留在卷面的空白写满,还用了卷子的背面一整页。后来判卷老师告诉我们班同学,这道题我考得最好。
    情急的思绪,竟像潮水般把数年前那次考试的答案翻涌上来。我趴在台灯下一口气写了四五张纸,直到夜深人静。我提醒家里人要严格遵守医嘱,谢绝任何探视,并根据学过的知识以及对父亲的了解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注意事项,以保证配合治疗,早日痊愈。
那晚我几乎一夜没睡,不断猜测着在父亲身上可能发生的疾病及相应的治疗措施;也特别想回家,好守护在父亲身边,尽一尽女儿的孝心。可是我刚到美国五个星期,兜里总共只有在国内兑换的几十美元和才领到的第一个月的生活费,根本买不起机票;同时,也怕因私事回国耽误了公务而无法向组织和母亲交代。我只得勉强按住回家的念头,在心里默默地为父亲早日康复祈祷。
    第二天一早家信发出后,我的情绪竟突然如这幽静的修道院般平静下来,直至1989年3月14日黄昏。
    那是西雅图一个景色秀丽的日暮时分,为了缓解一天学习的紧张,我像往常一样,饭后沿着湖畔散步。可是走着走着,那似曾相识的烦躁不安,竟鬼使神差地又出现了。我两腿酸软,顺势坐在草地上,泪水泉涌般夺眶而出。初春的料峭寒意,使无声的泪水像冰雪似的冷却着我的心;人也像被冻住了似的呆坐在落日的黄昏里,直到夜幕降临。
    好容易平静下来,刚回到宿舍,我爱人的电话又来了。他急火火地说:“妈妈要你马上赶回来!”
    当时正是晚上九点多钟,后来我换算了一下西雅图与北京的时差,那会儿正是父亲的心脏猝然停止跳动的时候。
    如同千万只蜂蝇同时振动起它们的翅膀,我的脑子里顿时嗡声一片。刚来美国六个星期,母亲很清楚我的经济窘况,这次如果不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以她那惯常的克己奉公的思维方式是绝不会让我回国的。可是我依然怀着一线希望,紧张地试探:“爸爸……他……还活着吗?”
    电话另一端闪烁其词:“你马上和旧金山领事馆联系,想一切办法尽快赶回来。外交部可能已经通知他们帮助你了。”
我顾不上再追问什么,当即拨通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馆的电话,找总领事。
    接电话的人嗓音倦怠,极不耐烦地说:“现在已是星期五晚上10点多钟了,你知道吗?都下班了!”
    我解释说:“我是中华医学会的副秘书长,是受组织的委派赴美学习的。我家里出事儿了,希望能得到帮助,尽快回国。”
    “自己想办法吧。如果每个回国的人都找我们帮忙,那领事馆就别干事了。”对方冷冷地答道。
    我不知所措,忙问:“总领事什么时候回来?我能过一会儿再打电话吗?”
   “不行!”
    我生怕他挂断电话,赶紧又补上一句:“是国内让我与总领事联系的,你看我什么时候可以找到他?”
    “你不知道周末不办公吗?星期一再说吧。”电话还是啪的一声挂断了。
    似乎是昔日美丽温柔的太平洋瞬间掀起了无情的巨浪,铺天盖地地将我卷入了无底深渊。我第一次感到了时间、空间和距离带来的恐惧。愤怒和无助像一支利箭刺痛着我的心,也洞穿了我的泪腺,话筒还攥在手里就不由自主地失声痛哭起来。
    这下子惊动了整个修道院,修女们窃窃私语地传递着同一个消息:“李大夫家可能出事了。”
    西雅图四月风雪初霁的夜晚,白雪茫茫,寒气沉沉。已经就寝的嬷嬷们一个个从床上爬起来,穿着睡裙,趿着拖鞋,三两相伴地来到我房间安慰我。住在别的楼修道院的嬷嬷们不知怎么也知道了,不顾楼外寒冷,也过来看我,劝我。看看劝不住,她们又把住在湖边的医疗服务中心主席莫妮卡·汉斯修女找来。
    莫妮卡轻轻扶着我的肩膀,柔声细气地对我说:“亲爱的,别难过,你需要回家就跟我说。你需要钱买机票,我可以借给你……你是这么好的一个人,我相信你的父母一定也都是好人。上帝一定会保佑你们。”
    我摇摇头,无助地问:“上帝在哪儿啊?中国人受了那么多苦,也没有见上帝来帮助过我们!”
    她似乎受了一个不小的惊吓,但缓过神来仍轻声慢语地安慰我,并询问身边的修女们谁有电话簿,说她要查查飞机时刻表,帮我订最早一趟飞往北京的航班。可是,当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多钟,所有航空公司的售票处都早已下班了。
    看着在雪地里来往穿梭的修女们,我为自己的家事惊动大家感到不安。看到莫妮卡那赤裸的被冻红了的双脚和不贴身的宽大睡裙,我不忍心看着她和这些修女们再为我忙碌,转而故作轻松地说:“这次我们可以看看到底有没有上帝了。”
    莫妮卡宽厚地对我笑笑,说明天一早会再来看我,她要亲自帮我买票,并开车送我去机场。我推说还没想好,把她送出门外。
所有的人都走了。我冷静下来,猛地从床上跳起,挨个儿给我在美国的朋友们打电话,看谁能借钱帮我买张机票,同时打听西雅图最早飞往北京的航班。电话打了一大圈,最后总算有位公派常驻当地的西安来的朋友,答应用他的信用卡帮我买回京的机票。谢天谢地,我总算能回北京了!等我收拾好行李躺下时,天已经蒙蒙亮了。
    大约迷糊了个把小时,轻轻的敲门声叫醒了我。开门一看,是莫妮卡端着早点来看我。当她听说我的机票已经落实,行李也已收拾停当,正等着朋友开车来送我去机场时,惊讶不已地说:“喔,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我想你父亲一定也很了不起……”
    正说着,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馆的一位官员打来了电话:“听说你需要帮忙,我们能为你做点儿什么?”他解释说,“对不起,昨天我们那位同志不了解情况,当时你也没提你的背景。”
    本已平静的心,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是酸甜还是苦辣。我强捺着性子,对着话筒没好气地慢慢答道:“有这个必要吗?难道我们在国外的中国人,非得有背景才能得到自己政府的帮助?”
    他并未生气,问了我具体搭乘的飞机航班,接着说:“我马上给香港新华分社打电话,请他们接你转机。”这显然不是前一天晚上接电话的人。我还没来得及向他道谢,送我上机场的朋友就催我启程了。
    那时还没有从西雅图直飞北京的航班,所以必须搭乘经香港或东京的航班返回北京。考虑到万一飞机晚点,不能按时换乘下一班飞机,又不懂日语,我选择了经香港转机的航线。
    接下来是长达十七个小时的漫漫航程,也是我人生旅途中最难熬的一段路途。
    灰茫茫的大海一望无际,像是要把世间万物吞没;雾蒙蒙的天空黑云翻滚,像是要把整个飞机压烂。我呆坐在飞机上,耳边反复交替着两个声音:“父亲不会不等我回去就走,他一直是那样生动、那样年轻地活着!”“父亲肯定不在了,他负担得太多太重,已经走不动了……”我试图制止住这恼人的争吵,但这无休止的声音紧随着我,由小到大,扩展,扩展,竟然与茫茫的大海和滚滚的黑云连成了一片……
    还没有到香港,飞机就晚点了。我没能赶上本应即刻飞往北京的航班,只好先飞广州,再转乘第二天广州至北京的头班飞机。
从广州白云机场到小岛宾馆的路上,我不时分别询问来接我的人:“我爸爸是不是已经不在了?”“告诉我,他还活着吗?”
    但是不管问到谁,他们竟是众口一词地回答:“你别着急,到北京就知道了。”


4.父亲还在吗?
    就在这时,汽车上的收音机传来一阵哀乐,接着我听到了父亲逝世的讣告。尽管一路上已经有了思想准备,可是听到讣告时,我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播音员的声音使我脑子里顿时一片空白,无声的泪水似乎洗掉了所有的一切。此刻只有一幅莫名其妙的“农夫与蛇”的画面,慢慢地,慢慢地,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地占据了我的整个脑海和视野……
    回到北京,我才搞清父亲从发病到病逝的全过程。1987年三月下旬,父亲从南宁返京参加六届人大五次会议。许多人都知道了他在湖南生病的事,而且注意到他很消瘦。
    因得知一些本已脱贫的地区近期又有吃不上饭的情况,父亲心情一直不好。他常常郁郁寡欢地几天都不说什么话,不是闷着头看书,就是默默无言地在走廊里散步;每顿饭都只是随便扒上几口,算是对人们劝他注意身体的无声回答。
    1989年4月7日晚父亲有些不舒服,中央政治局的会议通知送来时,母亲劝他不要去了,大家也都希望他在家休息。可是父亲还是拔出笔来,一声不响地在会议通知单“到会”一栏里打了个钩。
    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是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讨论和通过《关于发展和改革中国教育的决定》做准备。这篇《决定》是由国家教育委员会起草的。因为前不久邓小平在接见乌干达总统时谈到“中国的最大失误在教育”,而且在此以前,他也曾多次谈到过类似的意见。
    4月8日上午差十五分钟九点,母亲看着父亲出门向开会地点国务院怀仁堂走去,心里隐隐有些不安。但她怎么也没有想到,父亲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父亲那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卧室,至今还保持着他离去时的样子。他临走前换下来的那件已经洗得褪了色的中山装,随意地搭在床头上,似乎还带着他的体温;单人木板床上铺的还是那床打着补丁的褥子,摆的还是那只破背心缝成的填满旧棉絮的枕头;曾照亮了他许多个夜晚的青瓷座台灯,依旧独立在床头柜上,碰裂的灯口处还缠着很久以前缠上的胶布;临窗的写字台上,三部电话机旁那只七十年代初生产的铁质台历,日期静止在他离家的日子─—1989年4月8日;写字台的另一端,是那部他生前读过的最后一本书《周恩来传》,书上压着一副老花眼镜,书边搁着他常用的咖啡瓶替代的茶杯;紧贴东墙的那排书柜里,和各种工具书、传记、回忆录摆放在一起的,是他亲手逐册编号的四十多本读书笔记;报纸筐最上面的那一摞报纸,是他参加政治局会议那天清晨看过的单面印刷的《人民日报》清样……
    直到今天,一走进这间卧室,我仍能感受到父亲的存在,总觉得他没有离去,不过是又去参加会议,或外出视察了。
    1989年4月8日这天,参加会议的除了政治局委员以外,教委还来了几位领导。父亲差五分钟九点进入会场时,所有与会人员已到齐。父亲走到后排坐在副总理田纪云和国防部长秦基伟中间。
    父亲坐定,会议随即开始。首先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主任陈进玉通读《决定》草案。
    没过多久,父亲就觉得胸闷、心慌、头昏、腿软,但他坚持着。草案40分钟读完,教委主任李铁映首先发言。
    这时,父亲突然感到胸痛难忍,呼吸困难。他知道自己撑不住了,一边站起来,一边向主持会议的赵紫阳举手说:“紫阳同志,我请个假……”
    坐在他对面的政治局委员们都看到他面色苍白,有人问:“耀邦同志,是不是不舒服?”
    父亲身子摇晃着说:“是呀!可能不行了。也许是心脏的毛病……”
    坐在父亲旁边的秦基伟和闻讯赶进来的服务员刚扶住父亲,父亲就不由自主地跌坐下来。
    政治局常委胡启立忙说:“耀邦同志,别动!”同时吩咐,“马上找医生来,快叫救护车!”
    赵紫阳大声问在座的人:“谁带了急救盒?”
    坐在父亲对面的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连忙往口袋里摸,回答说:“我有。来北京前医生给了我一个盒子,可是我不会用。”
    有人接过药盒,把一片硝酸甘油放到父亲口里,嘱咐他吞下。
    坐在父亲后面参加汇报的国家教委秘书长朱育理对身旁的统战部部长阎明复小声说:“这药吃下去可能要很长时间才能起效!”
阎明复着急地说:“那你赶快上啊!”
    朱育理三步并作两步走到父亲右边,接过药盒,拿了一支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剂捏碎,迅速捧到父亲面前,对已经不能说话、双目紧闭的父亲说:“耀邦同志,快吸气,大口吸气!”
    大约过了两三分钟,父亲的脸色开始恢复,并深吸了一口气。他勉强睁开眼睛,艰难地说:“我……想吐……”
    朱育理手疾眼快,转身拿起桌上的一条毛巾,往自己手上一摊,说:“来,就吐在我手上。”
    他话还没有说完,父亲就再也控制不住,吐出了两大口。
    这两大口呕吐物,干得出奇。朱育理捧着没有怎么湿的毛巾,愣了:耀邦同志的早饭怎么吃得这么急,这么马虎!
    他随即解开父亲那天穿着的半旧咖啡色中山装和开衫毛衣、毛背心,以及洗得已经很软很薄的白衬衫。
    大约十多分钟,中南海的医务人员赶来了,就地组织抢救。他们搬来一把可以放平的扶手椅,将父亲平放在上面,问清了刚刚使用过的药品,存下了使用过的药盒……又过了十几分钟,北京医院的医护人员也赶来了,迅速加入了紧张的抢救。
    随后,政治局扩大会议改到中央书记处办公的勤政殿继续进行,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留在怀仁堂指挥抢救。
    政治局扩大会议开到当天(1989年4月8日)上午11点30分。会议结束前,温家宝来到会场,向与会人员报告对父亲的抢救和诊断:心脏下壁和后壁大面积梗塞,病情危重。医生建议,待病情稍有缓解,转到医院继续治疗。下午三点多钟,父亲病情基本平稳,即被转入北京医院,同时通知了家属。
    经过全面检查,父亲的磷酸肌酸激酶为正常人的十多倍,这表示愈后不良;病人烦躁不安,膀胱充盈却无尿排出,这说明病情需要进一步控制。
    北京协和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和北京医院有关大夫会诊的意见是:
    1、成立特护小组,继续抢救治疗。2、严密观察病情,继续输氧、输液、止痛,立即导尿。3、谢绝一切探视,绝对卧床休息。
    会诊的医生们走后,北京医院的医护人员担负起了父亲的抢救和治疗工作。
    历史的巧合竟是如此奇妙,父亲被安排在当年周恩来总理临终住院治疗的同一间病房里。不同的是,父亲住进时北京医院正在修建住院大楼,父亲住的病房就在新建大楼的旁边,挖好了的地基终日夯声不断。
    第二天上午父亲苏醒过来,透过窗户又看见了暖融融的阳光。但严重的胸闷、胸痛和导尿失败,使他烦躁不安。
    星期一一早,著名外科专家、北京医院名誉院长吴蔚然教授,像往常一样参加病房大交班。他习惯地问:“这个周末有什么重要病人和危重病人吗?”当他得知父亲的病房紧挨着二十四小时打夯的大楼地基时,果断地决定:“马上停止打地基!”并严肃地说,“不要说有这么危重的病人在抢救,就是身强力壮的正常人,也经受不了这样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噪音和震动!”
    结束了近两天两夜施工现场的嘈杂,父亲终于有了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导尿也在这天上午完成了。
    当天下午,父亲的病情开始好转,烦躁减轻,并能进流食和卧床大、小便了。在医生的一再叮嘱下,父亲不再要求下床,一直老老实实地躺在病床上。
    住院第三天,医生同意了病人的要求,输液管被拔出来,输液停止了。
    党和国家的一些领导人纷纷到医院探视。赵紫阳、李鹏、杨尚昆、彭真、宋任穷等,分别来到病房探视,邓小平和王震派秘书到医院看望,陈云、徐向前、聂荣臻多次打电话了解父亲的病情。
    父亲在病床上接到了国家主席李先念从上海打来的慰问电话,听了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邓颖超写给他的慰问信。
    1989年4月15日,父亲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的第七天。即将度过危险期的父亲,这天清晨醒来心情特别好,笑着问秘书李汉平:“外面情况怎么样啊?”看到秘书不说话,父亲又打趣地说,“不要对我封锁消息嘛。”
    父亲看到即将下夜班来查房的医护人员,又提起要下床活动的要求。医护人员认真地说:第一个七天虽然快过去了,但危险期还远没有过去,还要注意,最好不要下床。父亲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们怎么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呢?”
    看见父亲情况不错,家里人帮他在床上洗了脸、漱了口,还喂他喝了些西瓜汁。父亲静静地斜倚在床上,等着吃早饭,等着母亲来看他。这些天他一直被困在床上,也没有吃过什么东西,又饿又乏。
    几分钟后,守护在父亲身边的三哥德华,发现心电监护仪上绿莹莹的心电图波形突然急促地跳动起来,心率从每分钟60次一直往上升,70、80、90……三哥慌忙叫来值班医生。医生看了看心电监护仪,不经意地说:“没事儿,以前也有过这种现象。”
    三哥胡德华不敢相信,仍然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护仪。果然,当每分钟达到110次时,心率开始逐渐减慢,一分钟后恢复到60次。可还没等三哥和紧张得也凑过来察看的李秘书松口气,峰谷状的心电波形作了一个短暂的停顿,忽然耀眼地一闪,便冰雪消融般地坍塌下来,化作一条碧绿晶莹的水平线,向无极的空间延伸而去。与此同时,只听见躺在床上的父亲痛苦地大叫一声:“啊!——”他那只被李秘书握着的手突然松脱,头部猝然转向一侧。
    等医护人员赶来急救时,一切都已经无济于事了,父亲再也没有醒来。
    母亲和所有在京的家人都赶到了医院,但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挤满病房门口的机器和平静安祥的父亲……
    三哥简直蒙了,他不能相信这是真的!几分钟之前他还在为父亲安然度过死亡威胁的第六天窃喜,为即将度过的最危险的第一个七天庆幸,还在想像着父亲病后的第一次下床活动,筹划着回家后的休养。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大面积心肌梗塞竟会凶险如虎地突然猛扑过来,一瞬间就扼杀了一个生气勃勃的生命!
    事后,一些好心人从往事中梳理出许多前因和征兆,并设列了一连串的“倘若”和“如果”,以论证这颗充满活力的心本不该过早地停止跳动。但这一切都已毫无意义,死亡只面对眼泪和悲伤,拒绝任何假设。
    极度悲痛的三哥用残余的最后一丝清醒,记下了这个黑色的时刻─—1989年4月15日早上7时53分。

5.每天四千余人自发吊唁

1989年4月23日《人民日报》胡耀邦追悼会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这天上午,从万分悲恸中清醒过来的母亲向中央办公厅负责同志表示:“耀邦为党、为人民操劳了一生,无愧于党和人民。他年幼时就险些在‘左’倾路线和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倒下,活到七十三岁也算高龄了。他去得利索,没有带给大家多少麻烦,也给了我们六天半的时间。他生前提倡丧事从简,我们家属希望对他的丧事处理,也一切从简。”
    这天日暮,连续月余艳阳高照的北京,竟春雨潇潇。百姓们说:这是天人同哭。
    这一晚,夜气如磐,无声的哀思沉重低回。风雨中不知多少善良的人们噙着泪水,默默地为父亲扎花圈,设灵堂,起草挽联,抒写哀思。
    这一夜,诗人邵燕祥在北京长吟《从此》:
    一颗心碎了
    使许多人心碎,方寸之间
    天地之间……
    诗人公刘在杭州赋诗《哭胡耀邦》:
    您爱人民,把它看做一块玉,
    摩挲,摩挲,百分之八十五的平坦或者崎岖,
    留下了战栗的温煦……
    这一晚,时任央视文艺部主任邹友开从外地返京,在列车上突然听到广播里胡耀邦逝世的消息,思绪万千,饱含泪水,写下一首诗《好大一棵树》:
    “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欢乐你不笑,痛苦你不哭,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风是你的歌,云是你的脚步,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后来,这首诗被松山千春谱成曲子到处传唱。但是可能没有人知道,它原本是献给谁的。
    与此同时,莫文骅将军也写了一首诗悼念父亲:
    天资聪敏学艰辛,卓绝才华冠群英。
    勇拒逆流冲恶浪,肩挑五岳自忘身。
    直率诚实无韬晦,胸怀豁达语贴心。
    正需鼎力撑大厦,痛君长逝泪盈衿。
    当日,张爱萍将军也写了一首诗《痛悼耀邦同志》:
    突闻噩耗哽咽喉,往事涌心头。
    少年战场携手,长征喜同俦。
    肩重任,为国谋,谱春秋。
    感君勋业,造福人民,光耀神州。
    还是在这个悲痛的时刻,很少有人知道,会计司胡同的一盏台灯下,我的母亲(李昭)长歌当哭,和泪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独秀红梅随冬去,落絮细雨泣无声。
    人生自古谁无死,忠魂丹心慰后人。
    这让人不禁想起父亲在世时曾不止一次说过:李昭如果不去搞工业,会是一个很好的文人。”
    从这天开始,外国政府的总统、首相,议院议长,以及友好政党、组织的主席的唁电也纷至沓来,对父亲的逝世纷纷表示沉痛的哀悼。透过泪水,我接读过英、法、德、意、苏、日等三十七个国家发来的八十二份唁电。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科尔总理在唁电中说:“他的逝世使贵国失去了一位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政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胡耀邦先生将作为通情达理和饶有兴趣的谈话伙伴留在我的记忆中。”
    意大利众议院议长尼尔德·约蒂的唁电说:“胡耀邦是令人十分崇敬的人物。我曾有幸与他相识,我们所有的人都赞扬他伟大的平衡才能和政治智慧……再次表示我悲怆不已的哀念。”
    ……
    1989年4月17日上午,我乘坐的中国民航飞机终于在北京首都机场降落了。当我赶到北京医院时,父亲已在那阴森冰冷的太平间里独自躺了整整两天。一看到他那安祥苍白的遗容,我又一次被自己的泪水淹没了。
    父亲曾活得那样真诚、热情、宽厚、随和,生前没有一个私敌,一辈子都在用心拥抱着他的国家和人民,可死神竟无视这一切,不由分说地将他带向了另一个世界。他去得这样突然,七十而终,匆忙得没能等到与他唯一的女儿见上一面,也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句遗言。
    父亲就这样匆匆地走了,带走了他的坦诚和清白,却没能带走活着的人们的无尽哀痛和思念。
    父亲病逝当天,家里人刚把四十多平方米的会客厅布置成灵堂,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父亲的老战友李昌等第一批吊唁者就来了。     此后,吊唁的人们络绎不绝。仅第一天,在签到簿上留下姓名的就达一千三百多人。这间小小的灵堂,不仅走进了乔石、胡启立、李铁映、吴学谦、芮杏文、阎明复等领导同志以及夏衍、张友渔、朱厚泽、平杰三、李锐、于光远、李洪林、韶华、红线女等文艺、科技、教育、理论、新闻和民主党派等各界人士,还走进了更多普普通通、素昧平生的老百姓。
    谁也说不清,一夜之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都知道了我们家的住址。从父亲去世当天4月15日起,就有许多人来到北长街,打听会计司胡同25号。
    他们穿着朴素的衣服,佩戴上黑纱白花,排着长队走向家里的灵堂。这个平时不起眼儿的狭窄弯曲的胡同,整日涌动着悼念的人流。到父亲去世的第三天,前来家中吊唁致哀的,一天竟达四千多人。灵堂内外,白花如雪,泪水如雨。无数的花篮、花圈和挽幛,将灵堂堆得只剩下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走道。我和三个哥哥轮流站在父亲的遗像下守灵,泪眼模糊地望着成千上万名北京的、外地的,熟悉的、陌生的,知名的、普通的,被轮椅推着的、被他人搀扶的,还有那些相互扶持的吊唁的人们,哀伤地从我们面前一一走过。
    八旬高龄的诗人艾青拄着拐杖走过来鞠了个躬,伤心地说:“耀邦同志当总书记时,把别人从广州带给他的新鲜荔枝,分送给我、丁玲、马海德和艾黎。”
    楚辞专家文怀沙对着父亲的遗像说:“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爱您,需要您,您仁慈的心何忍停止搏动?因袭放翁句,书此联以奉灵右。”他悲声颤抖地朗诵道:“民望甚饥渴,公行胡滞留。”
    专程从山西赶来的八十多岁的种棉能手吴吉昌老人,一进门就跪在灵前,磕了三个头之后才宽慰地对记者说:“我给耀邦磕了头,心里也就踏实了。”
    年近九旬的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在孙女的搀扶下,悲不能言地走到灵前,半晌才发出一声呼喊:“你是一个大好人啊!”
    《中华英烈》编辑部的同志将两本最新出版的、父亲生前常看的杂志献到灵前,九位编辑签名的挽联上写着:献给我们的挚友胡耀邦!
    中国藏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学生们在父亲的灵前,献上了十几条洁白的哈达。
    父亲生前的一些老同事、老部下,在灵前老泪纵横,悲恸得直不起身子。
    一些老知识分子在遗像前放声号啕,哭诉着:耀邦同志啊,没有你,我的冤屈就无法昭雪!
    在我们家珍藏的悼念留言簿上,有公交司机的笔迹,也有郊区农民的留言,还有解放军官兵的签名,每一页都留下了共和国公民的无尽哀思:“人民又一次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你心里有人民,人民心里有你。”“说真话人民知音,办实事一代伟人。”
……
   【注】从1955年开始,胡耀邦一家就一直住在灯市口富强胡同团中央宿舍。这个宿舍他一住就是二十九年。这期间,这所房子只在1976年维修过一次。有的同志主动提出要给胡耀邦配置家具或者调换房屋,都被他拒绝了。直到1984年年底,出于保卫方便的考虑,他们一家才搬到南长街会计司胡同25号。这所“新房子”里,有的房间墙壁已经外鼓,地板上翘,有的房间漏雨,但胡耀邦只要人做了一些室内粉饰。卧室只有约十四平方米,临窗的一张写字台上,摆放着三台电话机、一只普通铁质台历、一副老花镜、十几支铅笔,还有一只原来装咖啡的玻璃瓶的茶杯。在卧室西北角,一张旧卧床躺在那里,硬木板上铺着褥子上面打着补丁。枕头是用一件破旧的针织背心缝制的,里面填装着旧布……一位记者参观后感慨道:“这就是曾经领导过四千七百万中共党员,堪称廉洁楷模的胡耀邦的卧室,这就是一位两袖清风的共产党人向马克思递交了一份无愧的答卷的胡耀邦的卧室。”
    父亲接见并鼓励过“干光彩的事业”的大连个体经营者,含着泪水写下:“是您指导我们干了光彩的事业。中国两千万个体户永远铭记您的恩德,我们永远听您的话,干光彩的事业,做光彩的人。”
    王光美阿姨在一家花店选购花篮时,店主听说花篮是献给胡耀邦的,执意不肯收钱,说:“这花篮也代表了我们店里人的心意!”
    伯伯带着我的两个堂兄德安和德资星夜进京。他们在北京站下车后,叫了辆出租车就往家里赶。当司机得知他们是胡耀邦的亲人时,怎么也不肯收车费,说:“这就算是我对耀邦同志的一份敬意吧!”
    多么忠厚的人民,多么深情的百姓!
    在新华社向国内外播发父亲逝世消息和讣告的当天,不少群众便自发地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为父亲布置起一处处灵堂。两天之后,人民英雄纪念碑就被堆成了一座花圈的山峰,佩戴着白花黑纱的人们潮水般涌向天安门广场,用各种形式表达他们对父亲的深切哀悼和纪念。

6.追悼会里里外外
    悼念活动在1969年4月22日达到了高潮。这天,首都天安门、新华门、外交部,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所在地,边境口岸、对外海空港和我国驻外使领馆,均下半旗向父亲致哀。这天上午10点,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族各界代表四千多人,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为父亲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大厅东门入口处横挂着一条二十多米长的黑色挽幛,上面写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胡耀邦同志永垂不朽”。

1989年4月22日胡耀邦同志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一楼东大厅举行

胡耀邦(1989年4月6日杜修贤摄)



    会场正中悬挂的巨幅彩照,是1989年4月6日老摄影家杜修贤为父亲拍下的最后一张照片。
    还记得在我们家的小院里拍摄这张照片时,杜修贤以惯有的职业要求请父亲笑一笑。父亲说:“我怎么笑得起来呢?”
    追悼会前夕,母亲亲自选定这张照片作为父亲最后的遗像。遗像前摆放着母亲率我们众子孙献给父亲的大花篮,花篮上披着白色缎带,上面写着:“耀邦,你光明磊落、无私无愧,安息吧!”
    父亲身着那套生前只在重要场合才穿的深蓝色隐条细纹西服,身上覆盖着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面容安祥地仰卧在杜鹃花、马蹄莲和松柏簇拥的水晶棺内。这原是为毛泽东逝世而制作的一个备份棺椁。
  追悼会开始前,半夜时分就徒步赶来等候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数十万学生和群众,不约而同地面朝人民大会堂肃立。当广场上的扩音器传来追悼会场的哀乐时,数十万人一起唱响了《国际歌》……我在追悼会上,虽然没能看到广场上的这一切,但是我能想像得到,数十万人同声高唱《国际歌》,该是怎样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
    追悼会上,赵紫阳代表中共中央在悼词中高度评价了父亲光辉的一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处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重要历史发展时期。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央所作的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十一年来,他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他为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
    他按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精神,组织和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为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了理论准备。
    他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组织和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大量工作,使大批受到迫害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使其他大批蒙受冤屈和迫害的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他重视调动八亿农民的积极性,主持制定和执行了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他重视调动我国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参与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他为扩大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党的科学工作、教育工作、文艺工作和新闻工作。他在关于当代中国年轻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讲话中,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四化建设实践中去,经受磨炼,健康成长。他先后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他为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促进民族团结、繁荣民族经济文化,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他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大会上,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的长篇讲话,充分表达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为了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纪律和组织建设,推进各级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和干部制度的改革,他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他为恢复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同其他一些国家共产党、工人党的关系,为发展我党同外国社会党、民族主义政党及其他政党的关系,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我国对外政策在新时期的重大调整,做出了努力。
    悼词是对一个人的定论。在悼词的征求意见稿中,对父亲曾有这样的评价:“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母亲当时代表我们全家人提出:不要这样写,那时耀邦的处境没有机会,也不可能针锋相对进行斗争,有抵制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中央采纳了母亲的意见,将这一句改为: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附】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二日赵紫阳在胡耀邦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悼念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胡耀邦同志。
    胡耀邦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是光辉的。在长达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如一地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呕心呖血,艰苦奋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胡耀邦同志的逝世,对于我们的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是巨大的损失。
    胡耀邦同志从青少年起就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他是湖南省浏阳县人,1915年11月20日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1929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时他在江西、湖南和福建革命根据地从事青少年工作,宣传党的主张,积极同封建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斗争。1934年他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攻打娄山关战斗中负伤,他的身上至今还留有敌人的弹片。到达陕北后,他先后担任少共中央局秘书长、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他曾担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冀热辽军区代理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和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先后参加了保卫张家口、解放石家庄、太原和宝鸡等战役。他为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诞生后,胡耀邦同志担任川北区党委书记、川北行政公署主任和军区政委,领导川北人民进行土改,剿匪反霸,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工农业生产。从1952年起,他长期主持团中央的工作,先后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第一书记。在此期间,他创造性地执行中央指示,开辟了建国以来党的青年工作最为活跃并且积累了重要经验的时期。特别是他十分注重在实践中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青年,按照青年特点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提倡“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团组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而带领广大青年很好地完成了党赋予的光荣任务。1964年底后他在兼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和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期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努力工作,推进了所在地区的各项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胡耀邦同志遭到严重迫害。但他不顾个人的荣辱安危,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75年他担负中国科学院党组织的领导工作,针对江青反革命集团对科学工作的破坏坚决进行整顿。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胡耀邦同志先后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中央秘书长兼宣传部长。胡耀邦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他是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二届二中全会后兼任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1982年9月至1987年1月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处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重要历史发展时期。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央所作的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十一年来,他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他为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
    他按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精神,组织和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为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了理论准备。
    他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组织和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大量工作,使大批受到迫害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使其他大批蒙受冤屈和迫害的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他重视调动八亿农民的积极性,主持制定和执行了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他重视调动我国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参与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他为扩大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党的科学工作、教育工作、文艺工作和新闻工作。他在关于当代中国年轻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讲话中,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四化建设实践中去,经受磨练,健康成长。他先后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他为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促进民族团结、繁荣民族经济文化,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他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大会上,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的长篇讲话,充分表达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为了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纪律和组织建设,推进各级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和干部制度的改革,他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他为恢复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同其他一些国家共产党、工人党的关系,为发展我党同外国社会党、民族主义政党及其他政党的关系,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我国对外政策在新时期的重大调整,作出了努力。
    胡耀邦同志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们的伟大事业。他深深地热爱党和人民,党和人民也深深地热爱他。全党全国人民深切悼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伟大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我们要学习胡耀邦同志忠诚党的事业,鞠躬尽瘁,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献身精神。他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不知疲倦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近两年来,他仍以很高的热情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不辞劳苦,到基层调查研究,鼓励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形势和光明前途,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振奋精神,继续前进。
    我们要学习胡耀邦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他始终注意广泛结交朋友,通过同人民群众包括知识界和党外朋友的直接联系和坦率交谈,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从中汲取政治智慧和营养。他曾多次长途跋涉,深入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远地区和穷困山区调查访问,同当地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共商脱贫致富大计,促进这些地区的开发和对外开放。他还多次深入祖国边陲和海防前哨,亲切慰问人民子弟兵。他在处理党和国家重要事务的同时,亲自阅处了大量人民群众的来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我们要学习胡耀邦同志顾全大局,光明磊落,谦虚好学,廉洁奉公的高贵品德。他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胸怀坦荡,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正确的东西,敢于坚持;自己错了,勇于自我批评。他以身作则,待人宽厚,作风民主,手不释卷,追求新知,保持共产党人不断进取的活力。
    胡耀邦同志与我们永别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我们要同心同德,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为完成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坚韧不拔,努力奋斗!
    胡耀邦同志永垂不朽!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追悼大会的同时,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也在用各种方式寄托自己的哀思。
    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五十多个民族的数千名大学生,前往设在学院大礼堂的灵堂哀悼我的父亲。灵堂里挂着一幅大型中国地图,上面用红笔一一标出父亲生前踏访过的新疆、西藏、青海、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的每一个少数民族地区。
    在上海─—朱镕基、叶公琦等市委、市政府领导,胸佩小白花,与出席上海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们聚集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友谊会堂,集体收看人民大会堂追悼大会的实况转播。上海市第一百货公司四楼钟表电讯商场柜台上的电视机全部打开,正在购物的顾客们在电视机前自动站成六行,与人民大会堂里的人们一起为父亲默哀。
    在广州─—东山百货大楼提前从仓库里调出十台彩电,放置在商场二楼,数百名职工和顾客聚集在一起,收看人民大会堂追悼大会的实况,营业中断了半个多小时。
    在广西─—法卡山守备部队的指战员在绵绵春雨中采来山花,放在1984年父亲与他们合影留念的阵地坑道口,对父亲表示深深的悼念。他们回忆说:当边境战斗激烈进行时,是胡耀邦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我们阵地视察,同战士们促膝谈心,还为我们题写了“法卡山,英雄山”六个大字,带来了党的温暖和人民的厚望。
    在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军领导和各族各界干部群众代表数千人,走进自治区人民会堂,为父亲举行悼念仪式。
    在香港─—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和中英土地委员会的中方代表、内地驻港机构人员,以及香港工商界、劳工界、法律界等各界人士四万多人,来到新华社香港分社设在大厦礼堂的灵堂,悼念父亲……
    上午10点50分,乔石、胡启立、宋平、温家宝以及治丧办公室的其他负责同志,陪同我们一家护送父亲的灵柩前往八宝山。
    父亲的灵车由人民大会堂西南门缓缓开出,一直肃穆静候在大会堂北门和东门广场的人们涌动了。这几十万在天安门广场苦苦等了一夜,约十几个小时的群众,没想到追悼会提前召开并提前结束,也没想到灵车改变了路线,他们高声呼喊,紧追灵车,有的一直跟了很远,很远。
    从天安门至八宝山,三十里长街两旁的自行车道、人行道,楼群内外,甚至中国工艺美术馆建筑工地的脚手架和升降机上,都站满了为父亲送行的群众。
    在西单路口,一个蹬三轮车的个体青年上午只做了20元的生意就不干了,站在三轮车上久久地等候着灵车,喃喃地念叨着:“我要看看耀邦同志。”
    在复兴门立交桥上,一位来自天津的中年知识分子对记者说:“耀邦在世时为我们办了很多实事,再忙我也要来送送他,不然回家孩子问起我,怎么回答!”
    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身披一纸拖地长幅,上书“耀邦”二字,追随着灵车,一直跟到八宝山。
    迢迢长安街宛如人潮涌动的河床,扎着黑黄色挽幛大花的蓝白相间的灵车,船儿似的缓缓漂流在这条悲伤的河上。长街两边,一双双哭红的眼睛,一朵朵泪湿的白花。灵车行至六部口就开不动了,那些佩戴着白花黑纱的群众,潮水般地漫涌过来。他们像失去自己的亲人一样,哀痛地拍打着车身,车窗的玻璃上印满了大大小小的手印和斑斑点点的泪痕。无数的人呼唤着、哭喊着这位即将远行的逝者,声音闷雷般地滚动在长安街上:“让我们再看耀邦一眼!”
    可是车窗打不开,我们只能隔着玻璃泪眼相向,不停地朝他们招手。大哥坐在车的最前面,双手放在胸前,频频向车外的群众弯腰鞠躬,代表我们全家对悼念的人群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除了悲痛之外,竟油然生起几分宽慰,为父亲赢得人民如此广泛的爱戴而自豪。父亲生前拒绝任何馈赠,最终却不得不接受上百万人的这份深情厚意!
    灵车开到木樨地时再次受阻,人潮涌来,泪洒大地。
    我那八岁半的儿子,将这感人至深的场面写进了他三年级的作文:
    追悼会开完后,我们陪着爷爷的灵柩没有从大会堂的东门出去,却从旁门出去了。当时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看见解放军叔叔们手拉着手,站成两排三排的,把通往南长街和通往天安门的道路都把守得严严实实。后来在电视里看见大会堂东门的外边,有许许多多大学生在那儿等着,等着爷爷的灵车从那儿经过,结果什么也没等着。
    在通往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的西长安街上,有成千上万的人们等候在那里,大家非常希望能再送爷爷一程。当我们的车队驶过来的时候,人们向我们招手,我们也向他们招手。车好不容易来到了木樨地,群众一下子拥了过来,把车子团团围住,使车无法行驶。他们向我们招手,向我们慰问。因为车窗是密封的,双方都听不见对方讲的话,于是他们便不断地拍打玻璃和车身,表示他们的哀思。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车队又继续前进了……
    我们在八宝山的告别室一一与父亲吻别,泪眼迷离地目送着他投身烈火,走向不朽。
    下午,兄长们在宋平、温家宝等陪同下,将父亲的骨灰盒捧回家,母亲率我们众子孙在灵堂举行了最后的家祭。
    母亲含着泪对父亲的遗像和骨灰说:“耀邦,你和我们永别了,尽管我觉得你还和往日一样,和我一起一个东边一个西边地看书,你却走完了自己的革命历程,到了你最终去的地方。你常说,革命伴侣岂在朝朝暮暮,年轻夫妻要为理想比赛共勉;对家庭的感情淡淡的来日方长,对党的感情浓浓的人生有限。你少年壮志,身体力行……”
    母亲泪流满面地告慰父亲:“耀邦,你光明磊落,无私无愧,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你活着想着人民,你死了人民想念你。这些天人们都在悼念你,你在灵车上看见了吧─—人流似水三十里,灵车到处肝肠断。你得到了多少人的眼泪呀,倘若英灵有知,你也会含笑九泉。人死了不能复生,但是人民会永远怀念你。悲痛四月送君去,家庭五月新长征。新长征是你在科学院提出的,我们的孩子们都记住了,努力工作就是对你最好的悼念。耀邦,安息吧,你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家祭之后,母亲和我们商量,看父亲的骨灰放在哪儿好。
    我们都说:“妈妈,听你的。你说放哪儿,就放哪儿。”
    母亲想了想,说:“你们的父亲偶尔和我谈到百年后事时说过,‘我死了,不想去八宝山。’我一直记着他这话。但是到哪儿去呢?有几个地方可以去:一是去湖南老家,但他很小就离开那儿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二是他在延安的时间较长,可是延安太远;三是江西,那是他少年参加革命,遭受极左路线迫害的地方,也是他当团中央书记时组织四省(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百县绿化造林,支持共青人垦荒、开创事业的地方,而且他与共青人的感情很深。用共青人的一块土地,他们是会愿意的。我看就定在江西共青城吧。现在国家还困难,他去了,找个山头挖个坑,简单从事,不要浪费国家钱财。”
    除了我对去共青城略有异议外,全家人都表示赞同。我主要是觉得那里离北京太远,去看父亲一趟不容易。但后来看到共青城的同志们那么热情,我也就没有什么异议了。
    父亲去世不久,母亲告诉就善后事宜征求意见的中共中央办公厅:“耀邦生前曾经说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都进八宝山”的意向。
    第二天,各大报纸都披露了这一消息:“根据李昭同志的愿望,胡耀邦同志的骨灰将深葬在他亲手创建的江西共青城的绿林之中。”
    就这样,父亲归宿江西,又回到了他六十年前参加革命的起点。


    1990年12月5日由李先念、乔石、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中办副主任杨德忠、耀邦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李昭及其子女亲属等乘专机护送胡耀邦骨灰到江西共青城安葬。
2007年4月21日满妹在南昌新华书店签售《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



胡耀邦生平简介
    胡耀邦(1915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5日),字国光,浏阳市中和镇苍坊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苏区反帝拥苏总同盟宣传部部长兼青年部部长,少共中央局秘书长。少共中央局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抗大第一大队政委、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代主任,晋察冀军区第四、第三纵队政委,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
    解放后,任中共川北区委书记、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一书记、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等职。“文革”中受到迫害。1975年恢复工作。先后任中科院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中央党校副校长、中组部部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担任中纪委第三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宣部部长。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十二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是中共八、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



欢迎关注: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