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山怪石
胡在煌属歙县“璜蔚胡氏”,我属泾县“龙坦胡氏”,二支均属“清华胡氏”。由于共祖胡日华,拉近了我们的血缘关系。他告诉说星期三单位放假,邀我去歙县聚聚,同时也邀了婺源清华的胡文利。尽管我和胡在煌交流频繁,但还是“未曾谋面的熟人”,胡文利祖宗胡日新和胡日华是兄弟,因此血缘关系也很近。自上次清华分别,有好长时间未见面了。在族谱探讨中,我们很投缘,对这次团聚,欣然接受。2018年10月31日早乘去屯溪的班车,转车到歙县。
根据胡在煌提示,在歙县“古关桥”下车。见到接我的胡在煌和从婺源乘高铁赶来胡文利。一见如故,在胡在煌家。我们聊的投机,形成谱载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共识。一致意见,要求真、求实,清楚的可以认定,不清楚的如实记载,有多种版本的可以一一列入。
时间飞逝,午饭时分,问讯驾车赶来的歙县电视台副台长胡鹤鸣带我们一同去他工作的地方。
胡鹤鸣与胡在煌是同乡,也是宗亲。在歙县电视台隔壁的“徽风楼”酒店,胡鹤鸣为我们安排了午餐。“徽菜”是南宋时期起源于徽州府的。原产地歙县的“徽菜”很正宗。
餐后,胡鹤鸣邀请我们去“歙县古城”游览。歙县建制历史悠久,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始建县制,当时称“会稽郡”,西晋时改称“新安郡”,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时,奠定了“一府六县”建制。619年(唐代武德二年),改名“徽州”,承载有近1400多年历史的“徽州”,以“歙县”县治与“徽州”府治都同在一座城内,很为独特。
在“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的中国四大古城中,“徽州古城”以其历史悠久、保存完整,地位凸显,公认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歙县的胡在煌和胡鹤鸣,婺源清华胡文利,和在黄山区(太平)的我,同属“清华胡氏”,根的情结让我们与“徽州”紧密相连。见城墙上有“梦里徽州”四个字,我们就拍不急待合影,表达出回归夙愿。(左起:胡文利、胡宁生、胡鹤鸣、胡在煌)
歙县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学、藏学、徽学)中“徽文化”的发祥地。1986年,歙县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徽州古城”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
现在的“徽州古城”是2008年歙县委托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规划修复重建的。城门楼“徽州古城”醒目,我们合影留念。(左起:胡在煌、胡鹤鸣、胡宁生、胡文利)
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
入城,见府衙广场人们忙碌,胡鹤鸣告诉我明天这里要举行文化节,工作人员正在紧张的筹备。
舞台以府衙为背景,道具布置中马头墙凸显,马头墙是徽文化重要元素。
“阳和门”、“南谯楼”和老城墙等原汁原昧的徽建筑群围伫四周,烘托演出现场徽味十足。
胡鹤鸣领我们一路绿灯进入府衙。
左侧是“徽州文化卡戏艺术馆”,戏剧是“徽州文化”组成元素之一,戏曲“活化石”“目连戏”发源地是古徽州。“徽班进京”奠定了国粹“京剧”的基础。浓厚的人文,在中国戏剧史上熠熠生辉。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宋、明、清年间多次损毁多次修缮。进入衙门,典型的官府布局。倒有几分皇宫气派,徽州府衙坐北朝南,成“轴对称”布局分明。
现在看到的是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址修建的。再现明代府衙“规模宏敞,面势雄正”的旧貌。
大堂又称正堂,是府衙气势最为雄浑的建筑。是当年知府开读诏旨、发布政令、接见官吏、举行重大典礼、公开审理决讼案件的场所。大堂上“明镜高悬”,两旁的回避、肃静让人感觉到府衙里的威严。
楹联写着:“患寡患贫,告闾阎疾苦未平,莫向讼庭甘对簿;以养以教,课殿最拊循乏术,重新官阁愧峨冠。”大堂建筑的梁柱高大粗壮,特别是月梁,粗硕宏大。建筑庄严、气派、恢宏。匾额高悬“徽州府署”四个大字,大气稳重,苍劲有力。
进入二堂,这里又是别有洞天。大厅正中悬挂有古徽州“一府六县”地图。
导游正在给游客讲解古徽州府地图,我凑热闹拍了,古徽州府“一府六县”(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建制沿革在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徽州成为独特的地理单元,徽州文化因此区别于其它,而独树一帜。
两侧墙上有历代长官的名录,名录中胡育大名跃然壁上。胡育于东晋晋成帝咸和初年(326年),自山东青州到徽州(当时的新安郡)出任新安太守,挂冠辞职后,迁居黟县横岗,是最早定居在徽州的“新安胡氏”始祖,而我们“清华胡氏”是300年后,隋隋炀帝时期(617年左右)胡福的后裔。
墙面还悬挂有石刻像,都是古徽州名人其中有不少胡姓人物,其中有“青菜知县”胡寿安和上虞知县胡思伸,他们为官清廉,深受人民爱戴。
“知府厅”大堂正中设公案,两侧列“肃静”、“回避”及其它仪仗等。大堂“明镜高悬”匾额下。台后凹进的是“官阁”这里是知府发号施令的法堂。
官阁背景木雕“海水朝日图”,它象征着官员“清如海水 明似朝日”的风骨。
廊柱上的楹联都是有关廉政的警语。有: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事;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
“是防官折儿孙福,难得人称父母名。”......等等,感觉这里就是反腐倡廉的教育基地。
胡在煌领我们走向侧们,廊坊墙壁上悬挂有徽州历代进士名录,“清华胡氏”始祖胡学跃然入眼,榜上胡姓进士众多,胡姓是“徽州八大姓”之一。
在府衙大堂前甬道中心部位,有戒石碑亭。刻有警戒官吏铭文的石碑。戒石碑亭为歇山顶结构,配以石制斗拱。戒石碑南刻“公生明”三字,警戒官吏秉公办事,从政为民。
“戒石碑亭”左右两侧,是“息民亭”,功能是是古代审案调解之处。为了避免原告和被告在上堂之前就打起来,
最里一进是徽州历史主题博物馆,包括徽州书画馆、徽州传统工艺馆、徽州民俗、徽墨、徽州三雕、徽州民俗等在这里得到静态和动态的展示。
“天下徽工”晶壁辉煌,徐徐展开的竹简叙述悠久的徽州历史。
门侧左右各置放有一顶的官轿,展示那个时代的交通工具,强调古徽州对礼仪的注重。
锡罐是古徽州显赫家族储存物品的器皿,据说储存茶叶保鲜、不变色。
“歙砚”又称“龙尾砚”,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黄河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歙砚”以造型浑朴,雕刻精美的一直受到历代书法家的称赞,为历代文人所称道。
苏东坡赞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歙县是“中国歙砚之乡”。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徽州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徽州是古山越族人原居地,三国后期(公元234—237年期间)山越被东吴剿灭后,大量中原人移民到徽州。他们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在封闭的空间形成独特地域的徽州文化,这里尊师重教。崇尚教育,在“崇学堂”游客们煞有其事摆拍。
穿过府衙广场东面的“阳和门 ”,我们来到八柱、四面围合的“许国石坊”我们在此留影。(左起:胡在煌、胡鹤鸣、胡宁生、胡文利)
走出徽州府衙,从府衙广场左侧我们上城墙浏览。主城墙有七八余米宽,城墙约十余米高度,长约1500米,城墙垛口约在成人齐腰位置。这里便是徽州古城墙保存最完好的精华部分,城墙的基础为赭红的红麻石所建,后有青色的城砖砌上修复,修旧如旧,还原了城墙的历史风貌。
歙县徽州古城墙始建于隋朝末年(公元617年前后)由唐中和二年(882年)扩建成现在的规模。城墙是冷兵器时代。是有防御功能的建筑。据《歙县县志》记载,徽州城墙已经历宋方腊起义,明倭寇,清太平天国……等大小数次战争。在南宋末方腊起义和元末农民战争后,曾经大面积修缮。在其他前后年代,又有数次重修。
登上城墙,俯瞰府衙广场,建筑群布局对称,错落有致。
城墙边植被茂盛,带给古城生机。
三重三开间的“南谯楼”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这里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现在的“南谯楼”是汪华纪念馆,展示的是徽州名人和徽州民间故事。
汪华是徽州歙县(今属绩溪县)汪村人,是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领、唐代大臣。在保境安民功绩显赫,被唐高祖尊奉为“越国公”。隋末,汪华策划兵变,占领歙州,自任代理刺史。作为“吴越王”,在促进山越与中原汉文化的融合中作出巨大贡献。
他是徽州第一位地方长官,在徽州人心中地位至高无上。是百姓崇拜的“忠烈王”,忠烈庙遍布徽州,至今民间还保留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汪华生日那天举办“庙会”的习俗。
“南谯楼”上还有一尊塑像,这是明代徽州知府何歆。相传就因他发明的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大大减少了火患,他是中国消防史上杰出的治火名官。
清代大文豪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的唐打猎的故事,在这里也用雕塑得以展现。继续前行就见到“瓮城”。
瓮城又称月城、曲池,属于城墙的一部分,成语“瓮中捉鳖”诠释了战争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徽州瓮城城墙保存完好。瓮城的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
瓮城内有民居。街坊人家生活安逸。
练江是府衙的“护城河”。建于明弘治年间太平桥连接两岸。“太平桥”,也称为“河西桥”,为多孔巨型石拱桥的代表。传说,古代民间只准建单孔桥,造双孔便有欺君之罪。当时有一位一寡妇为修善事,建造了这座16孔桥,因为双数而犯了王法,钦处剥皮之刑,致使此寡妇含冤而死。所以后人称太平桥为“人皮桥”,也称“寡妇桥”。
作为府衙的第一序列建筑,四柱三门三楼式牌楼“承宣坊”是明代徽州知府何歆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修建的。
过“承宣坊”就是“东南邹鲁”坊,是新复建的牌坊。
“东南邹鲁”坊,正对城门楼上悬挂“徽州府”匾额。这里是入城的主要通道。
以“徽州府”为背景,我们合影,(左起:胡文利、胡宁生、胡鹤鸣、胡在煌。)
余兴未尽,胡鹤鸣领我们去位于城南的渔梁古镇。
因“渔梁古坝”而得名“渔梁”是古徽州昌盛数百年的水陆码头,新安江直通杭州,这里是黄金水道,古人将茶叶、木材从这里运出,将食盐等生活用品从这里运进,通过陆路转运到各地,渔梁是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地位凸显,现在仍保持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风貌。
进入景区,一尊石雕横在路边,这是传说的神兽“赑屃”,“赑屃”是龙的九子之六子。它伸长脖子,昂头奋力前行,永不停步。寓意有“徽骆驼”精神的古人。而且“赑屃”是民间的镇邪之宝,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渔梁古街依山傍水,民居建筑在河浜。
古街街面用同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又称“鱼鳞街”。胡鹤鸣介绍说,街面石子铺设的形状好似鱼的龙骨,中间是脊柱,延伸的是鱼刺。
渔梁街蜿蜒1公里,两边店铺林立。旧式店号、庄号依存,无愧有“江南第一水街”称号。
街面有一些小贩,商品是干笋一类干菜,乡土特产,很接地气。
“百步台阶”是水埠最高最宽的通道,距坝最近、泊船最多,古时最为繁华。下台阶来到河边。回头仰望,高处建筑接踵,“渔梁古街”显现另一般风貌。
“渔梁古坝”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横截练江,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
坝体全部用条石垒砌。这是唐至清时期的古建筑,有近1400年的历史,比横卧岷江的“都江堰”毫不逊色。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面停泊有游船,方便游客游览。去时,见有工匠在维修游船。
古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聪敏智慧。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块重达吨余石头垒砌时每垒十块青石,要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用石质的“元宝钉”“稳定”,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
见到坝体上还琢有石洞,猜想是用于船停泊时插篙固定。
返回时,见“渔梁坝”标识碑旁有一座小庙。门楣石刻“镇水威神”醒目,看来供奉的是专治水患。保百姓平安的神圣。
回“渔梁街”,穿巷道时看见居民在做晚饭,灶台、干柴,留存多年前的印象。
过“盛徽聚水”门楼回到“渔梁街”,原路折返,回到公路,结束“渔梁坝”行程。
到胡在煌家,取回他赠送给我的新作,珍贵《璜蔚志》,踏上返程。
胡文利回婺源要赶4点钟的高铁,而我时间到很宽松,乘车到屯溪,回黄山区(太平)车次很多。热心的胡鹤鸣先把我送到歙县车站,然后将胡文利送到歙县高铁北站。由于上车地点不在车站,歙县到屯溪这段行程稍有波折,而屯溪回家很顺利。
应胡在煌要求,要在所赠题字,思考一下,题字为:
胡在煌所赠大作《璜蔚志》有感:
“清华一脉,共祖日华,璜蔚、龙坦,血浓于水。”
泾县龙坦胡氏:胡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