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577阅读
  • 0回复

“打仗教授”胡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本报记者毛庆 本报通讯员 熊伟 朱思丞


    胡坚,男,1957年2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现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事训练系教授,专业技术三级,博士生导师,总参军事训练专家,总参优秀共产党员,全军军事外宣专家,全国模范教师,4次荣立三等功。

  中国江苏网9月24日讯 8月底,广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正如火如荼举行。中军帐里,作为演习指导组成员,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教授胡坚正与多个国家的军事专家一起,时刻关注着一个个正在展开的演习行动,并对下步演习方案进行实时调整。
  作为一名院校教员,胡坚参加类似的演习活动已经多次。在他的办公室,墙角悬挂着100多个款式各异、大小不一的演习胸牌,那是他二十多年来参加部队演训活动的见证。
  从教35年,胡坚始终坚守讲台传道授业,深入部队谋兵论战,在“课堂”与“部队”两个“战场”的对接融合中谋打仗、教打仗、练打仗,先后参加全军或军区重大演训活动50余次,为全军各大单位、院校和部队辅导授课百余场,足迹几乎走遍我军主要作战部队和各大训练基地,被部队官兵亲切地称为“打仗教授”。
  9月9日,胡坚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谋打仗:红蓝双方都想要他,他在红方,蓝方紧张;他在蓝方,红方麻烦


  胡坚走进部队的最初想法源自在讲台上遇到的困惑。
  那时,胡坚在院校工作已经多年,脱离部队一线越久,讲台上的底气愈显不足。一次,部队的同志来院讲课,鲜活的事例、深刻的剖析,赢得学员热烈的掌声。授课效果的反差引起胡坚的反思:讲台上的底气不足,源自实践“地气”的缺失,弥补的最好办法,唯有到部队实践中去。
  对胡坚的这份坚决,军事训练系主任张松深有感触。一次,胡坚与他谈起在广州某地举行的一场指挥通信演习。张松不解地问他:“通信又不是你的专长,去了能干什么呢?作为一名教授,你总不能去‘打小工’吧?”然而,胡坚的回答却出乎张主任的意料:“‘打小工’怎么了?教打仗的,怎么能不懂部队、不懂实践?”
  之后,胡坚主动向部队靠、往部队钻。演习部队千里机动,他一路研究“走打吃住藏”的战法;我军两栖装备列装下海,他冒着危险和官兵一起编波抢滩,摸索登陆突击新战法;为掌握联合作战协同方法,他不顾晕船呕吐,两次远赴南海西沙;为体会复杂电磁特殊环境,他在高温中昼夜连续守候在电台车里感受和观察电磁变化。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让胡坚走出了课堂上的困惑,成为学院最受欢迎的名师之一,而且让他对部队战斗力的生成路径、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有了更为深刻的洞悉把握,成为全军知名的演训专家。
  南京军区某师副师长朱大治与胡坚相识甚早,每次演习,他都会第一时间关注胡坚在哪里,因为“红蓝双方都想要他,他在红方,蓝方紧张;他在蓝方,红方麻烦。”1994年,该师参加我军首次成建制大规模电子对抗演习,如何用传统老旧的通讯工具战胜全信息化装备的蓝军,成为全师上下最为担忧的问题。受领任务的胡坚与该师经过两个多月的研究,提出以多胜少、声东击西、隐强示弱、快速改频等多种对策,一举实现以弱胜强,受到总部军区首长的一致好评。一位军区首长盛赞:“每逢雄师鏖战,总有胡坚执锐。”
  对讲台,胡坚既有挚爱与享受,更有敬畏与责任。
  1979年,在与老山前线官兵的交流中,一位毕业学员信中的两句话,胡坚至今记忆犹新:“很多在学校学到的技战术在战场上都很管用,但也有些科目没学好,很后悔”,“如果能活着回来,我一定跟您再好好学”。
  许多年后,胡坚仍坚持认为,学员的这两句话,是他多年来坚守讲台、执教为战的一个动因。“讲课是个良心活。我们把他们送上战场,绝不能让他们倒在战场!”
  每次备课,他都第一时间把军事变革的最新动态、理论前沿的最新变化融入教案,确保授课内容的“高保鲜度”。结合部队训练实践的最新发展,他坚持每年开设1至2门新课,“知识多一点鲜活,就能为战斗力加注一份活力”。
  “没有充满激情的状态,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员感到味同嚼蜡”,讲台上的胡坚从不看讲稿,总是目光如炬直视学员,激情四射,气场十足,就像在进行一场激情洋溢的战场演讲,或是一次热血澎湃的战斗动员。“理论中蕴含思想,知识中包含力量,听他的课,总让我们热血涌动”,这是许多学员的共同感受。而他则希望能“多一份激情,多一份感召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为学员注入打赢豪情,让课堂多一份“附加值”。
  执教多年,胡坚为自己授课定下了两个近乎苛刻的要求:开场60秒就要“抓住学员”,学员满意率不能低于95%。
  每次上课,他都会早早地来到教室,认真做好各项教学准备,静心酝酿状态和情绪,思考在最初60秒能与学员“链接”的开场白。翻开学院的教学档案,他的名字几乎出现在每个培训班次,授课的学员满意度几乎都是100%。2010年,他参加全军联合作战知识巡回讲座,部队好评率也同样是100%。
  军人有两种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当年,与胡坚同批走进部队的战友都已回到地方,或官或商;而未能在真正战场上横刀立马的胡坚,却把和平环境下军旅生涯的每个舞台都当作了战场。


  胡坚患有严重的腰椎病,碰上病情严重而又要上课时,他总会很早就从办公室出来,步履沉重地走向教室,疼痛难忍时,就打上一针封闭。然而只要一上讲台,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腰板挺直,激情四射。讲课中,还不时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毛巾,一边抹汗一边用“面对大家有点小紧张”调侃和掩饰病痛。
  2012年,55岁的胡坚奔赴西藏参加“使命行动”联合实兵演习。到达拉萨当天,部队领导建议先适应一下再上山。而他不顾高原反应,直接就上了海拔4700米的演习场,一边吸氧一边与参演部队勘察地形、研究方案、现地演练。
  在同事眼中,这名皮肤黝黑、目光如炬、声如洪钟的山东大汉,既是一名颇具军人特质的教授,也是一名富于学者风范的军人。“军人就应该有随时上阵的思想准备、闻战则喜的精神状态和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打仗’这个词,绝不能淡出军人的话语体系”,他经常对同事这么说。
  平时生活中,胡坚是一名“铁杆”军迷,爱研究战史,爱琢磨战例,爱摆弄战器,最崇拜战将。
  谈起我军的主战装备,他如数家珍。对他来说,最兴奋的是驾驶着步战车和坦克在演习场驰骋,最过瘾的是使用最新的装备进行实弹射击,对按下发射键命中目标那一刻的激动,他总是眉飞色舞、津津乐道。
  “只有常闻‘硝烟味’,才能防止‘转基因’”。每次到部队,胡坚有两个习惯一直不变:一是钻帐篷、进坑道与官兵“聊天”,在部队战地文化的熏陶感染中磨砺军人血性,做到“不变味”;二是进史馆、去荣誉连队,在前辈和先烈的英雄事迹中醇化军人基因,做到“不变质”。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