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16阅读
  • 0回复

文风昌盛的泾县溪头都龙坦胡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2-05
   一、家训育男儿

村口的大溪桥

    据清嘉庆《泾县志》载:泾县乡都唐以前无考。宋代,全县建11乡,乡辖里。明代乡仍其旧,至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乡下设都,都下辖里。清代乡都仍旧,里改图,图下设甲。清代溪头都属石门乡。
    据清嘉庆《龙坦胡氏家谱》载:元延佑二年(1315年)乙卯岁,胡济昆拟定家训:“秉性宜温,处事宜详,居交宜谨,赋税宜先,事君宜忠,事亲以孝,事上以敬,御下以宽,处乡以和,立身以正,夫妇以和,长幼以序,治家以法,教子以方,交友以信,亲亲以义,接人以礼,待物以恕。”
    南宋年间,胡氏渠公号东野任宣州通判,其子百五公字汝坚由婺源迁溪头龙坦村。自立龙坦胡。龙坦胡族逐渐发展,六户于明崇祯八年(1635)在阿孔岭共建大宗祠。丹溪发源于黄(子)山马石,由东向西流,与石柜水相汇注入徽水河。龙坦胡氏沿丹溪两岸,仅两公里路段分别建有七个支祠,加上大宗祠共有八座祠堂。至清代龙坦胡氏居住地行政区划为三甲、五甲、六甲、上七甲、下七甲、八甲约四至五平方公里,统属溪头都所辖。到清末已发展有约五百户两千余人口。自石柜水与丹溪水相汇处至上约一点五公里,沿丹溪南岸建有一条半边街。街面店铺都会伸出半披水约三米宽形成长廊,街首建有凉亭,并分段再建凉亭或美人靠长凳供行人行走休息,其十三凉亭建筑最为精美(是十三个凉亭还是更多并未考证)。这一点五公里街道行人雨天不湿脚。可见当年这公益事业做的多好。有钱的胡氏人家会主动捐款购山场和田地赠宗、支祠,其收益供祠堂日常事务和管理使用。宗支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祖、褒奖与惩戒及办教育。使穷人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地教育。“于邑中望族,康雍以来,科第不绝,清乾隆一代,既有十三进士,理学之盛。村中无一户无匾额,宗支祠前旗杆林立;家家有读书声,人人以读书为尚。”(摘自《我的身世——胡耐安自述》。其优良的族规和家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据《龙坦胡氏统宗谱》记载:自清顺治到光绪,登文武进士十七人,举人五十六人,恩拔岁副优三十四人,仕籍五十六人。

龙坦胡氏名人榜

    二、十七进士和轶事:
    胡尚衡 字辰玉,号阶平。清顺治九年壬辰(1562)进士。初任工部主事时,当时京都街道陕窄,官兵车辆不易通行。朝廷曾议拆除两街房屋以拓宽道路。尚衡奉命察看后,提议拆去市房前檐数尺,以保街道,以安商民,后获准。转任员外郎,主办清江榷税,以科征有度惠及商民。在山东督理漕河时引泉济漕,使漕运畅通。后升任浙江佥事,提督学政,注重端正士风,规范文体,取士以通今学古为尚。继补湖南参议道,注重裁革陋规,尽力整顿驿传,盐法诸政务。且每月必去岳麓书院讲学。年老返里,著书教学。
    胡开生 康熙三年甲辰(1664)进士。
    胡承谋 字诒仲,号琴崖。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进士,任阳江知县,县境滨海多盗,承谋练乡勇,勤巡缉,盗贼敛迹。丰乐园有圩田十多万亩。苦于水灾频发,经常无收。承谋募捐筑堤,得除水患。县人名其堤为“胡公堤”。后升任福州知府,获罪入狱九年。乾隆元年(1736)官复湖州知府,在任修葺安定书院,请名儒掌教,并在城郊席堤护地,开发淤地种桑麻以供书院费用。在任时还捐俸重修府志。乞归时行囊空空,时称廉吏。
    胡承讃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进士。
    胡蛟龄 字凌九。雍正元年癸卯(1723)进士。
    胡承璘 字彬仲,号璞园。清雍正元年癸卯(1723)进士。
    胡承壂 字廷扬。乾隆二年丁巳(1737)进士。
    胡世科(1721——1789) 字希哲。自幼聪慧,读书一目数行。乾隆四年己末(1739)进士。
    胡承璧 乾隆四年己末(1739)进士。
    胡秀森 乾隆四十一年戊戌(1778)进士。
    胡世镛 嘉庆十四年辛末(1811)进士。
    胡先声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890)进士。
    胡承珙(1776-1832),字景孟,号墨庄。自幼颖悟,十三岁入邑庠生,嘉庆十年乙丑(1805)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官授编修。十五年(1810),出任广东乡试副考官、御史、给事中。“自以身居言路,当周知天下利弊,陈之于上,方不负职。数年中陈奏甚多,多见施行。”(《清史稿》)二十四年(1819)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后授福建分巡延建邵道,编查保甲,设立缉捕章程八条,匪徒敛迹。调署台湾兵备道,缉获洋盗张充等处置于法。台湾素称难于治理,胡承珙大力推行清庄弥盗之法,整肃有道。之后请假回原籍。
    史书所载请假回原籍,其实是有故事的。在我们小时候听八十以上老人说:承珙是偷跑回来的。事情是这样。
    承珙从台湾回京城向皇帝面奏工作,沿途见到因自然灾害而逃难的灾民,流离失所沿村乞讨,有的卖儿卖女,甚至有的饿死在路旁。可是那些贪官污吏们不管难民死活,仍在抢粮征税。承珙看到如此情景流下了眼泪。他决心冒着生命危险,把真情禀报皇帝,可又想皇帝只能听奉顺美言,那里容得属下诉述他统治下腐败情景。说真话的奏折皇帝是根本看不到的。承珙反复思来想去,觉得谏言要提,真话要讲,否则对不起父母百姓,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承珙决定在皇帝上朝大殿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上奏工作之事时,同时让皇帝知道民间的灾情、百姓的疾苦以及贪官污吏胡作非为的罪行。于是承珙写了一首藏头诗呈奏皇上御览。不料被皇帝身边的小太监看出来了,就当场念给皇帝听。听惯了奉承话的皇帝偶尔听到反面意见,内心很是不快、恼怒,便急急忙忙宣告退朝。皇帝回宫后,在朝的贪官们来到皇帝面前搬弄是非,且又火上加油。于是皇帝决定第二天上朝时,逮胡承珙并当众臣面问罪。
    好心的老太监得知此事,连夜秘密告诉胡承珙,并催促他连夜逃走。承珙按老太监指教快马加鞭逃回老家溪头都,以避风险。
    第二天老太监得知皇帝要派人捉拿承珙,为了保护承珙,他立即乘坐马车赶到溪头都。可不出所料捉拿承珙的官兵随后就赶到了。坐在官房里敝厅门前的老太监主动告诉官兵:“我奉旨前来这里捉拿胡承珙,我已经抄了他的家,没有发现人和钱物,你们不用再查了。”
    老太监是皇帝的亲信,他的话谁敢不听,官兵们只好空手而回。从此承珙再也没离开过溪头都,在家著书教学。现仍存有曾悬挂六甲私塾胡承珙所题《惜阴》匾额。
    胡世琦(公元1775年-?)字玮臣,号玉鐎。安徽泾县溪头都“龙坦胡氏”人。年少中举,后累试不第,为史馆誊录。按例得宰(大夫家臣),弃而不就,继续勤读。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之后官任山东费县知县。
  胡世琦少年聪慧,为文卓荦有奇致,弱冠之年举于乡,闭户肆力于经史典籍。其间外出与当时通达之人游历,如姚姬传、程易畴、洪稚存、段若膺等,皆受教于诸先生。任知县时公卿大多器重其才学,为之扼腕叹息,胡世琦却窃喜曰:“是岂不足行吾学耶!”最终因为不肯阿谀奉承上级,又勇于所任之事,触犯同僚所忌,又挂吏议失职,遂浩然决意引退。归田之后,胡世琦亟思为政于家,捐金置产,用于赡养其族属,排难解争,化其乡里,曾称“近日风气儇薄,冀求所以挽之”。
  胡世琦依照徽派朴学章法,治学先从文字声音训诂入手,考据精当,将章句、义理合二为一,以通晓其旨趣。胡世琦是徽派朴学阵营中的一位重要学者。
  胡世琦著述有《立经堂集》。其他如《小尔雅疏证》、《三家诗辑》,可惜未能完成。另有诗文各若干卷。
    胡先濬  嘉庆七年壬戌(1802)进士。
    胡鸿泽 咸丰戊午(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科中举人。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殿试中进士(三甲第二十九名),中进士后1875年上任赣南龙南县做知县后转上饶府任知县,葬于南昌。留有围棋著作《琴溪山人摘星谱》《印雪轩诗稿》《续辑明刑图说》
    胡茂龄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进士。
    胡贡明 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武进士。任太平府守备,后升参将。

兰馥堂学堂(私塾)

    三、近现代人物和轶事
    胡朴安(187-1947) 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
    胡怀琛(1886-1938),原名有怀,字季仁,后改寄尘。胡朴安之弟,泾县溪头村人。
    胡耐安(1899-1977),原名有祉,遵父遗言:“惟忍有济,能耐斯安”。曾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曾任国民党中央青年部秘书、中央宣传部计划委员、中央农民银行顾问、安徽省政府顾问。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首席参事、湖南省党务改组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退出政界后先后在国立暨南、中山、边疆大学及省立安徽大学任教。1951年在台湾政治大学政学系任教。他精通英、日文,中文造诣尤深。一生著作甚丰。查阅到的就有《中国民族志》、《中华民族》、《边政通论》、《边疆民族志》,《先秦诸子学》、《儒道墨三家评介》、《中国文字学检讨》、《民族学发凡》、《说傜》、《粤北排山住民》、《边疆宗教》、《贤不肖列传》、《新湘军志》、《香港三笔》,《六十年来人物识小录》等书。
    胡惠生(1893-?) 原名道吉,别号蕙荪。积极参与创办《文汇报》(民国27 年1 月创刊),任编辑主任,主编国内要闻,宣传抗日。曾组稿报道红军、八路军情况,连载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中国红军行进》文章。报社曾因此多次遭特务暗投炸弹,其本人也收到夹有枪弹的恐吓信。
    胡道静(1913年2月-2003年11月5日),出生于上海。1931年毕业于上海持志大学文科国学系,1932年入上海通志馆,专事修志工作,撰有《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上海图书馆史》。
【延伸阅读】龙坦中、小学

    清宣统三年(1911)七甲支祠以祠产为基金创办一所义塾,名“培英堂”。聘教师二人授课。这所义学是蒙馆兼经学。
    民国七年(1918年)转由大宗祠提供经费。
    民国十三年(1924年)更名为“培英学校”。除教授一般私塾课程外,还开设新国学、算术、体操、唱歌等课。
    民国十七年(1928年),以胡承珙老太公的书屋“种义园”为校址又开办了一所正规新型的龙坦小学,培英学校也随之并入。龙坦小学第一任校长胡白涛。第二任校长胡贯之。第三任校长胡息求。龙坦小学于民国28年(1939)获皖南行署嘉奖令。
    1944年又将龙坦小学更名为溪头中心小学。校长胡有斌,聘请了素质好、思想进步、文化水平高的朱凯中、吴炳文、江声、朱普庆、胡传中、许斐文……等任教师。
    解放前夕有六个年级五个班,120——160名学生。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教唱革命歌曲《黄河》、《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等。
    改革开放后又更名为育龙小学至今。
    抗日战争前夕大宗祠选派胡惠生,在三甲祠内的“溪上书屋”创办了泾县私立龙坦中学,校长胡惠生。
    抗日战争时期,胡耐安回乡,将龙坦中学改办为安徽省泾县私立龙坦职业中学,校长胡耐安。除教学文化课程外,还教学纺纱织布。学生来源较广,有本村的、外地的、还有回乡的以及来此地避难的青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龙坦职业学校学校更名为泾县龙坦中学,校址迁下七甲祠堂,校长胡元根。

文昌宫

    1948年校址迁文昌宫、五显殿。学生济济一堂,学风浓郁。那时整个溪头都书声朗朗,生机勃勃。
    1950年停办。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