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1117
- 铜币
- 1182
- 威望
- 984
- 贡献值
- 0
- 银元
- 0
|
作者:浙江金华胡永秀 本人為了尋找大明開國功臣吳王府參軍胡仲淵的三子胡伯機,(因為胡伯機於洪武二十四年八月初一日中午,被授於洪武帝第十八子岷王的右長史,永樂九年授南庭觀察使,官籍福建福州。所以只能從朱氏資料中尋找:從朱鎔基的堂兄朱天池提供的《朱姓遷流史》第500頁面至506頁面,找到三千年前胡公滿的第二子相公皋羊後代世系,遷流資料。 相公這一支的發現填補了《世界胡氏通譜》(全國胡姓大族譜)這二冊自稱權威實足的《胡姓譜諜》之空白,以上二冊《胡氏族譜》只有申公、丹公的後代遷流資料。根本沒有提及相公的後代的資料。 從古姓氏古籍中記載:媯滿公生二子,長子申公犀以國為姓陳,次子相公字皋羊以父諡號為胡氏,相公曾代長兄執政十五年,而交回長兄申公之子,孝公執政,而從沒有聽說過胡公滿生有四子一女,更沒有記載三子丹公的記載。找不到次子相公的一支就算了,也不到他姓去尋找?就找個丹公接代吧! 就這樣修成《世界胡氏通譜》胡海老宗親獨自走了一些省份,收集了部分省份的胡氏族譜的資料,也修成《全國胡姓族譜》號稱(大通考)。 相公皋羊這一支的第8代有遷葵陽的。14代有遷江西吉安的。15代有遷洛陽的。18代有遷安徽顱州。19代有遷江蘇姑蘇。20代有遷河南。26代有遷江蘇楊州。29代秦始皇時官中大夫。30代有遷江西樂平。30代有遷池陽。31代有遷安定。33代有遷浙江處州。33代有遷陝西蘭田。35代有遷漢陽。36代漢時官義勇將軍,封戶勇候。39代有遷汀州。40代官臨淮別駕。45代官至大都尉。46代有遷福建。46代有遷吉安。60代官至太傅。77代有與南宋王一起跳海的宗親。82代元末明初,貴一、貴二、貴三,從江西波陽逃到安微安慶,懷寧,貴一公遇上朱員外,改胡姓朱,貴二、貴三公不改胡姓,定居懷寧,桐城,潛江等地。 從相公執政時算起(公元前1026年至元末朱元璋起義公元1356年計2384年衍82代見代年為29歲。基本符合國家古代生育見代年。 1世:相公 2世:考伯公 3世:3-1亮公 3-2高公 4世:3-1亮公之子 4——1信公 5世:4-1信公之子 5-1法成 5-2著 6世:5-1法成之子 6-1賦 6-2平公朝 6—3平公爵 6-4平公位 7世:6-2平公朝之子 7-1伯齡 6-4平公位之子7-2 伯松 8世:7-1伯齡之子8-1汾公 8-2清公汾遷葵陽 9世:8-1汾公之子9-----1成公申 8-2清公之子9-2戊公丙 10世:9-1成公申子10-1宙公 10-2 宸公 9—2成公丙子10—3安公10-4寶 11世:10-1宙公之子11-1熙公 10-2宸公之子熹公 12世:11-1熙公之子12-1正公12-2明公12-3光公 13世:12-2明公之子13-1鸞公 12-3光公之子13-2鳳 14世:13-1鸞公之子14-1圉公 13-2鳳公之子14-2圓公圓公遷江西吉安 15世:14-1圓公之子15-1孝祥孝祥遷居洛陽 16世:15-1孝祥公之子16-1謨公 16-2訓公 17世:16-1謨公之子17-1善公 16-2訓公之子17-2萬公 18世:17-1善公之子 18-1員公遷安徽廬州 17-2萬公18-2貴公18-3福公 19世:18-2貴公之子19-1壽公 18-3福公之子長公遷姑蘇 20世:19-1壽公之子20-1複公20-2傳公20-3俊公 21世:20-1複公之子21-1宜公居北直 20-2傳公之子21-2宣公 20-3俊公之子 21-3安公 22世:21-2宣公之子22-1瑞公 22-2 璿公遷居河南 23世: 22-1瑞公之子23-1詡公 24世:23-1詡公之子24-1得正 24-2得泰 25世:24-1得正之子25-1忠公 24-2得泰公之子25-2顯公 26世:25-1忠公之子26-1增公26-2培公增公遷居楊州25-2顯公之子26-3正公 27世:26-2培公之子27-1騎公 28世:27-1騎公之子 28-1候公28-2仁公28-3伯公 29世:28-1候公之子 29-1郡公 28-2仁公之子29-2瞻公字翹,秦時任(遷中大夫) 28-3伯公之子29-3擴公遷居宛陵。(謂胡姓在秦時的第一位高官。 30世:29-1郡公之子30-1翰公遷居樂平(今江西樂平) 29-2瞻公之子30-2翔公30-3韓公遷池陽 31世:30---2翔公之子31-1賢公字賓實,遷居安定。 32世:31-1賢公之子 32-1寧公32-2安公32-3定公 33世:32-1寧公之子33-1能公遷居浙江處州(今麗水地區)32-2安公字平叔,漢時授經於邛州(今四川邛縣東南)白鶴山,從遊弟子立白鶴臺,臺上撰有胡先生記。生二子33-2喬公字宏林,33-3定公字君叔遷居陝西藍田。 34世:33-2喬公之子34-1友公 34-2受公 35世:34-1友公之子35-1鎮公字君承 34-2受公之子 35-2鑒公鑒公遷居漢陽。 36世:35-1鎮公之子36-1郇公字寧夫 35-2 鄯公遷浙江。 37世:36-1郇公之子37-1鳴公(漢時官至義勇將軍,封戶勇候)(謂漢時第一位將軍,第一位候公爵。 38世:37-1鳴公之子38-1林公字永享 38-2森公 39世:38-1林公39-1良公字光楚 38-2森公之子 39-2源公遷汀州。 40世:39-1良公之子 40-1颙公字翹元,(漢時為昌邑令,轉臨淮別駕)。 (漢時又一位胡姓高官。 41世:40-1颙公之子 41-1道公字德明 41-2通公41-3達公字宗明 42世:41-1道公之子42-1立興 41-2通公之子42-2元佑 41-3達公之子42-3元同 43世:42-1立興之子43-1春公字立初 42-3元同之子43-2俸公 44世:43-1春公之子44-1章公字文元 44-2立公字文成 45世:44-1章公之子45-1珍公官至大都尉44-2立公之子45-1寶公, 45-2玉公 46世:45-1珍公之子46-1元隆遷福建46-2元興(東晉時任寧波令)45-2玉公之子46-1元享遷吉安 47世:46-1元興之子47-1鞠字端容 48世:47-1鞠公之子48-1征公字希聘(授饒州通判) 49世:48-1征公之子49-1鋼公徒居湖廣 49-2鋮公 50世:49-2鋮公之子50-1度公字有道任滎陽令50-2廣公 51世:50-1度公之子51-1若蘭字景桂 50-2廣公之子51-2若美 52世:51-1若蘭之子52-1質公字文德,魏正元中(254——256年)官曆四朝,質上祖六世已是東晉時人,時代上出現了差錯,鞏鮮卑族與滿胡拼接而成,抑或魏正元系誤。入贊庶政,以清操著稱,賜秩二千石,52-2彬公 53世:52-1質公之子53-1威公字伯虎,先任徐州刺史,因清廉,以奉皇帝敕諭暫任青州刺史,經志操高潔清廉著稱於世,偶次帝問他?你的清操與你父比較,那為高潔?他直言不違的答:我父鞏被人知,而我鞏人不知?帝贊,賞賜了若幹絹緞。53——2鹹公 53—3烈公 52-2彬公之子53-4武公字伯能,唐初時人官益州刺史(質是魏正元中人,而孫武而是唐朝初人,三代相差三百五十余年,有誤) 54世:53-1威公之子 54—1相公,53-4武公之子54-2棟公 54-3財公 55世:54-1相公之子 55-1忠一公唐時為翕州縣令子孫遂居新安,55-2忠二 55-3忠三54-3財公之子55-4忠四 名德任湖口老子諭(江西湖口縣)55-5忠五 56世:55-4忠四公之子56-1朝一居鄱陽瓦屑壩。 56-2朝二 55-5忠五公之了56-3明一 56-4明二 57世:56-1朝一公之子57-1禦公,56-3明一公之子57-2複公 58世:57-1禦公字君朝,官至中書(?)生二子58-1元一 58-2元二 ,57-2複公生一子58-3元三, 59世:58-1元一公生二子59-1信一公,59-2信二公,58-2元二公生一子59—3信三公58-3元三公生一子59-4相一公 60世:59-1信一公字存實生一子60-1昌公,擅長騎射,並有兵法陣圖之著作,唐時詔授總兵官,累官至太傅。 61世:60-1昌公之子61-1廉公字元用,登進士第,任國子博士, 62世:61-1廉公之子62-1鼎公 行二十一,62-2景公,行二十二,62-3章公行二十三, 63世:62-2景公之子63-1文成,字希孔,行太六,62-3章公之子63-2容公行封六 64世:63-1文成公生二子64-1榮一,64-2榮二, 65世:64-1榮一公之子 65-1禹,64-2一公之子65-2受, 66世:65-1禹公之子66-1福一,66-2福二,66-3福三,65-2受公之子66-4福四, 67世:66-1福一公之子67-1俊卿,字三公, 66-3福三公生二子67-2壽一,67-3壽二, 68世:67-1俊卿公之子68-1康,字君參 69世:68-1康公生二子 ,69-1系公字正卿宋時任潛江令,69-2肇公,授豫章刺史。 70世: 69-1系公之子70-1 子惠,69-2肇公之子70-2子志 71世:70-1子惠公生二子71-1蘭一,71-2蘭二,70-2子志公生二子71-3慶六,71-4慶七,遷居涇川。 72世:71-1蘭一公生二子 72-1遷,72-2仲,71-3慶六公之子72-3光祖,遷居春穀格裏。 73世:72-1遷公之子73-1京一,72-2仲公之子73-3京二, 74世:73-1京一公生二子,74-1志明,74-2志高, 75世:74-1志明公之子75-1秀一, 74-2志高公生三子,75-2秀三,75-3秀四,75-4秀五, 76世:75-1秀一公之子76-1因, 77世:76-1因公生二子,77-1建字力夫,77-2勇,宋末時為校尉,在元兵追擊下,他與張世傑逃到涯山,與宋末代王趙鼂一起跳海身亡。 78世:77-1建公生二子,78-1衡,78-2量, 79世:78-1衡公之子79-1模,模公在元大德年間從軍征討贛州劉六十的反元起義,平定後授衛千總, 80世:79-1模公生二子:80-1槐一名柏佑,80-2槐二 81世:80=1槐一公生三子,82-1華一,82-2華二,82-3華四,80-2槐二公之子華三,到了這一代,大約是元末明初了,天下已大亂,他們的兒子輩只能各自逃命,能保存下來就是大幸了! 82世:82-1華一公字西三,生三子,83-1鼎一公,遷居懷寧,83-2鼎二公,遷居潛山,83-3鼎三公遷居桐城,82-2華二公生二子,83-4貴一公,83-5貴二公,82-3華四公生一子,83-6貴三公,兄弟三人離開居住約六百年的故土(江西鄱陽)向北逃奔到懷寧受泉鄉虞山時,已身無分文了,走投無路了!但貴一生“狀貌岐嶷,且富知略”虞山地處偏僻。且兄弟三人囊中空空,只得借宿到富戶朱隆亨家,一交談,非常投機,二人竟談了一天,朱隆亨收中大喜,以客禮相待,留三兄弟住了下來,朱家有一女,已到婚齡,史因兵荒馬亂,死的死,逃的逃,要挑選一個英俊的人才為婿實不容易。朱老有意招貴一為兒子,貴一以為自己是個落難之人,一無所有,門不當戶不配,有辱朱家的門楣。朱隆亨說:我年已老,沒有子嗣可繼承家業,你若同意,不是把你當為女婿,而是當我的兒子,我的家就是你的家,貴一這才允許了下來,改為朱姓,侍養老人極盡兒子之孝,朱隆亨死後朱貴一守孝三年,朱貴一仍娶朱隆亨之女為妻,妻卒葬蜈蚣山下虎形山之地。所留下的田地財產盡歸朱貴一所有。 洪武辛酉年(1372)年重新丈量土地時,朱貴一編入受泉鄉,生一子妙容娶黃氏,卒葬父瑩左首,生八子:慶海、應祥、慶銘、應通、應春、應江、辛壽、蠻子,朱妙容繼承父業,勤儉持家。明朝天下初定,人口死亡極其嚴重,數十裏之內不聞雞鳴之聲,大片土地荒蕪,明初的農業稅收繳很低,一畝田地納稅只要五六貫銅鈿。朱妙容用家中積攢的銀兩,購進大量的土地,所購的田地東至嶺,西至弟子嶺的東面,共有田地十餘傾。 當時信國公奉昭巡視各處要地,加回城牆,增加防守博士兵,以防元兵反撲各少數民族的反抗,規定民間四丁抽一,照例朱妙容八子應抽二丁,皇命難違,以七子辛壽,八子蠻子應徵入伍,他二人戰死在喜峰口衛所。不久慶祥、應通、應春、應江相繼病死,只留應海、應銘有後。朱應海,行一,娶陳氏,生二子:志敏、志貴。又娶林氏,生三子:志澄、志清、志春。朱妙容雖購賣了許多田地,但若幹被毀的廢墟未曾開墾,他召募了許多人,進行大規模的開闢平整,所收的糧食堆積如山,幼子志春夭折,他對四個兒子的教育非常嚴格,老實稍笨的要求他們勤勞耕種,資質較聰慧的要求他們用功讀書,農閑時集中子女進行道德教育。虞山舊宅是朱隆享的居住地,他無後,父親生八子:只留二人,他認為不是子孫繁衍之地,於是決定重選居住地。虞山趙畈有一半田地是姓清的,相互交錯。雙方商定互相調換,他命長子志敏、二子志貴遷居至東度嶺的陰面居住,三子志澄、四子志清遷移到弟子嶺的陽面居住,以示陰陽調和之意。卒後與陳氏合葬大栗樹木林,林氏葬小伏林。 朱應銘,字湯盤,行三,娶趙氏,卒後合葬西灣,生一子:志曆。 朱志敏,行一,娶胡氏生子:良、正、奇。 朱志貴,行二娶何氏,生三子:榮、耀、源。 朱志澄,行三,娶汪氏,生一子,義。 朱志清,行四,娶劉氏,生三子:先、文、勝。 朱志功,字守業,娶王氏,生一子:茂。 這一支朱氏此後子孫綿綿,成為懷寧虞山一帶的名門望族。因追思朱公恩惠,故取名惠迪堂。 0015,河北蔚縣暖泉鄉西廠莊胡建義收藏。貴一,明代人,吻合 82世:82-1華一公字西三,生三子,83-1鼎一公,遷居懷寧,83-2鼎二公,遷居潛山,83-3鼎三公遷居桐城,82-2華二公生二子,83-4貴一公,83-5貴二公,82-3華四公生一子,83-6貴三公,兄弟三人離開居住約六百年的故土(江西鄱陽)向北逃奔到懷寧受泉鄉虞山時, 由此說明:82世:82-1華一公字西三,生三子,83-1鼎一公,遷居懷寧,83-2鼎二公,遷居潛山,83-3鼎三公遷居桐城,其三地全是相公一支,是從江西豫章,鄱陽遷來。 關於:貴一公改胡姓朱,其貴二公、貴三公還是繼續姓胡,既然貴一公找到富實人家,二兄弟也不會走的很遠。也在懷寧、桐城、潛山一帶定居。
资料来源:中华胡氏宗亲总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