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449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福建省三明胡氏考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一宾
 

发帖
1117
铜币
1182
威望
984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6-03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胡姓出源有五:
   (一)胡氏出自妫姓,为虞舜的后裔。
    据《元和姓篡》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封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妫满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妫姓建立陈国,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商汤封虞遂于陈,如《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是也。”一种说是虞思之后遏父之子妫满,因擅长于制陶,担任陶正之官。周文王因遏父给周国立下了大功,将长女大姬嫁给遏父之子妫满。周武王便封妫满于陈,以奉舜帝之祀。所以,《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之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备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诸侯。”《史记》、《左传》均主此说。按春秋通例,陈为侯爵,妫满谥为胡公,称胡公满。
    西周晚期,陈国与周王室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姬、妫两姓的世代姻亲始终未断。齐桓公之后,楚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北上争霸。楚成五三十五年(公元前637年)楚国伐陈,陈被迫附属楚国。城濮之战后,楚国受挫,晋国兴盛,陈国又又依附于晋。相当一段时间里,陈国夹在晋、楚之间艰难的生存。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国趁陈国发生内乱之际,出兵灭了陈国,将陈国置为县,不久又复封为国。楚灵王七年(公元前534年),陈国又因争立而发生内乱,楚灵王命公子弃疾率年代灭陈为县。楚灵王灭陈国5年后(即公元前529年),弃疾杀灵王而自立为平王。楚平王为笼络人心,立陈惠公为侯,再次让陈复国。后来,吴国强大起来,打败了楚了,陈国便依附于吴国。周敬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92年),吴国破楚国后,要在郢召见陈侯。陈侯以以生病为理由拒绝了邀会。4年后,吴国再次召见陈侯,陈侯不敢得罪吴国,只好赴邀。吴王夫差将陈怀公囚禁在吴国。陈国立陈怀公的儿子越为王,即陈湣公。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楚出兵灭陈国。陈国王室的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故胡氏后人尊胡公满为得姓始祖。
   (二)胡氏出自姬,以国名为氏。
春秋时,胡国为周朝的姬姓国,在今河南郾城县、舞阳县一带,春秋初期被郑武公所灭。春秋周平王宜臼元年(公元前770年),郑桓公死于国难,掘突嗣位,史称郑武公。郑武公有雄才大略,极力推行他的“武公之略”。他与秦襄公、卫武公等一起拥立太子宜臼继承王位,并护驾东迁洛阳之机,先后灭掉虢、郐两国,并相继把鄢、蔽、补、丹、依、蹂、历、华纳入郑国版图。灭胡也是他的“大略”之一。《韩非子·说难》、《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等书都记载了他“其子妻之”,灭胡的“大略”。据《说难》载:“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伐。’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胡亡国后,其子民以原国名为姓。
   (三)胡氏出自归姓,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载:“胡子国,归姓,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以姓为氏者世居吴郡(今江苏苏州)。”又据《路史·国名记己》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归姓也称归夷,为东夷集团的一支,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商王武丁时,归夷被讨伐,被迫四处播迁,除一部分留居原地建立归国外,大部分归人向南迁移。其中,一支归人迁居于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在此建立胡子国。春秋时,    归姓胡子国为楚国所封,为楚国的附庸国。因为,胡子国处于吴、楚两国之间,经常为两国所胁迫。据《左传·定公十五年》载:“吴之入楚也,胡子尽俘楚邑之近胡者。楚既定,胡子豹又不事楚,曰:‘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胡子豹乘吴国军队攻进楚国都城之机,占领楚国邻近胡国的地方。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楚国大举出兵进攻胡子国。很快,楚国攻克胡子国,俘虏了胡子豹。归胡亡国后,其子民分成二姓:一是以国为氏,即胡姓;另一是以姓为氏,即归姓。
  (四)为他姓改胡姓。
   1.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胡(纥)骨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姓,称胡氏。
   2.汉代,太御胡广,本姓黃,后改为胡姓,其子孙以胡为氏。
   3.原复姓胡母改姓胡。历史上的胡咄葛、胡非、胡口引、胡禄屋、胡母、胡沙、胡掖、祝氏等氏族,改为胡氏或简化为单姓胡氏。如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姓代替。
  (五)少数民族中有胡姓。
   1.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胡骨氏”(为魏献帝之兄的姓氏)。后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以汉姓“胡”为氏。所以,《魏书·官氏志》载:“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摄领之,乃分其氏,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2.据《周书·李远传》所载,敕勒有胡姓,如后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    
   3.瑶、突厥、回纥、鲜卑、契丹、溪、高车、苗、满、普米、彝、回等族都有胡姓。其中,瑶族胡姓,是槃瓠的后裔,瑶族《过山榜》载:瑶族祖源于南京七宝大洞,会稽山,浮游过海以后,子孙分流天下。后来,瑶族胡氏一支进入越南,著名越南共产党总书记胡志明就是瑶族胡氏后裔。
   大多数胡姓族人以胡公满为得姓始祖。胡公满受封于陈,当时陈国的境域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安徽省北部的阜阳、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陈国的都城在今淮阳县东三里的宛丘。今宛丘遗址还有城为方形,周九里十三丈,高二丈四尺,四门,门皆三重,四门,门皆三重,绕城有土筑外郭一道,即护城堤,高丈许以防水患。《路史·国名纪丁》和《元丰九域州》都记载为胡公满所筑。所以,《水经·曾水注》载:“?沙水?又东南陈城北,故陈国也。”今淮阳城北有新蔡河,河水绕城东流向东南,入沙水。新蔡河是沙水(今统称沙颍河)支流之一;郦道元作《水经注》将沙水支流统称沙水。王应鹿作《诗地理考》也说:“今陈州城在古陈城内西北隅,陈都在宛丘之侧。”可见,周朝时,胡氏子孙最早的生息地以河南淮阳为中心,向周边延伸,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陈国亡国后,陈湣公的19个儿子都不知所终,唯有第六子胡澄流亡安定。
    秦统一全国后,将十万六国贵族西迁关中,加以管制。大批胡姓族人也被赶出他们的生息地河南,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从西汉至西晋,胡姓族人有过多次大的迁徙,践迹遍及四川、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省。据湖南石溪《胡氏族谱》载,他们的迁徙路线大致为: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胡澄的第七世孙胡安为著名儒学家,奉诏到四川讲学,遂自安定迁居临邛(今四川邛崃市)。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胡安的第四世孙胡景出任河南尹,遂自临邛迁居于侯氏(今河南省偃师市)。东汉光武帝时期(2557年),胡景的第九世孙胡元成奉诏到右扶风(今陕西扶风县)任职,因御寇有功,遂自侯氏迁居于华容(今湖北省潜江市)。东汉献帝时期(189220年),胡元成的第十一世孙胡辛因避世仇,又自华容迁徙至武陵石公桥(今湖南省常德市)。三国时期(220265年),胡辛的裔孙胡质从武陵石公桥迁居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西晋武帝时期(265290年),胡质的第五世孙胡奋寿春迁居于宿迁(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西晋永熙至永宁太年间(290302年),胡奋的裔孙胡哲从宿迁复迁至武陵石公桥。这时期,安定(今甘肃固原县)成了胡姓的另一个重要郡望地。安定的胡建以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扬名于世。胡建(?-公元前86年),字子孟,西汉河东(今晋南地区)人。天汉年间(公元前100-公元前97年),胡建在禁卫军中担任代理守军正丞。当时的监军卸史违反军纪军规,为谋取私利,私自派人将北军军营的垣墙打通,与社会上做买卖。胡建先斩后奏,将监御吏斩首示众,得到汉武帝的赞赏。汉武帝末年,胡建出任渭城县县令。渭城县处于京师长安附近,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常常出入于此,难于治理。胡建不畏惧权贵们的威胁,严惩恶势力,保护百姓利益。当时,辅政大臣上官桀的孙女为昭帝的皇后,其父上官安与昭帝之姊的情夫互相勾结,作恶多端。京兆尹樊福对他们的不法行为常有箝制,被视为眼中钉,惨遭杀害。而刺客就隐藏在昭帝之姊的食邑地渭域的住宅中。胡建派兵包围其住宅,搜捕刺客。昭帝之姊依仗权势,不但不交出刺客,还唆使仆射弹劾胡建派巡城之人伤杀了她的家奴,用箭射她的甲第。上官桀下令逮捕胡建。胡建愤懑不已以自杀表示抗议。当时,京城附近官吏百姓都为胡建鸣不平,特为他立祠奉祀。安定胡姓将胡建奉为始祖。其实,东汉也有一个胡建(字伊伯河南汝阳人,“出门名户,占系陈国”。他在桓帝时任尚书,议诛大将军梁冀后封都亭侯,后任司空的虞放手下当掾吏。胡建被任命为安定郡主簿,直至安定太守。后来,三国曹魏的关内侯胡质、西晋徐州刺史胡威父子都落籍安定,后裔都为安定人。安定胡氏成了名噪一时的名门望族。最著名的有胡遵父子。胡遵为安定临泾人,官至车骑将军。他有6个儿子,其中以胡奋最为有名。胡奋,字玄武,曾从晋宣帝伐辽东,因战功被封为夏阳子,累迁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他的女儿胡芳于泰始九年(273年)被选入官,做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嫔妃,胡家由此成为地位显赫的外戚之家。三国时,原籍淮海寿春县的胡质以“清廉”著名。曹操命他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他“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他的儿子胡威也官至徐州刺史。父子以清慎,著闻当世。曹操问胡威:“卿孰与父清?”胡威回答说:“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曹操大为赞赏。胡威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子孙留居安定,故其后裔以“安定”为堂号。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胡姓族人也大举南迁。[/pre][pre]西晋建兴四年(316年),武陵胡氏胡哲的第四子胡德基(字履),为江州(今江西南昌)刺史,遇兵变殒命,葬于衡山之麓(今长沙岳麓山)。胡德基有23个儿子,其中第三子胡怀宁迁居奉新华林(今江西省奉新县华林镇)。胡怀宁之子胡藩(372-433年),字道序,豫章(今江西南昌)人。胡藩 为人重义气,性刚直,通武善射,足智多谋。初参郗恢、殷仲堪军事,转投桓玄。后玄亡,归故里。南朝宋武帝时召为员外散骑侍郎,参镇军军事。从征鲜卑,攻讨卢循,有战功,升为正员郎。复伐羌、征魏,皆率先力战。以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官至太子左卫率。卒谥壮侯。胡藩为豫章胡姓尊胡藩为其开基始祖。也有不同的说法,认为胡藩不是胡怀宁的儿子,而是曾孙;如《宋书》载:“胡藩,字道序。祖随,官散骑常侍。父仲任,治书侍御使,叔父为尚书少广。”湖北黄梅蔡山镇《胡氏族谱》等认同《宋书》说法,认为:胡遵为三国安定临泾人;世系为胡遵-胡广-胡喜-胡哲-胡彬-胡履-胡怀宁-胡隋-胡仲任-胡藩。胡藩有十多个儿子。《南书·胡藩传》载:“藩诸子多不遵法度,第十四子遵世同孔熙先逆谋,文帝以藩功臣,不欲显其事,使江州以他事杀之。十六子诞世,十七子茂世,后欲奉庶人义康,交州刺史檀和之至豫章讨平之。”豫章胡氏繁衍茂盛,被称为“豫章四姓”之一,其后裔以江西为中心向各省迁徙,江西华林、泰和、庐陵(吉安)、吉水,江苏晋陵(常州),浙江余姚、永康,安徽婺源,河南新蔡,福建永定的胡氏,多称为胡藩后裔。南北朝时,胡德基的第十二子胡相宁(字辅)也迁徙至江西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南朝宋武帝大明二年(458年),胡相宁出任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刺史,不久升任江西左仆射(领尚书衔出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他视察属地新喻(今江西新余)时,见秀山绿水,感慨万分,认为这地方“是有德者所宜处也”,于是从湖南长沙迁徙卜居新喻玉界。胡相宁一支胡氏后来分衍为七十六派,其后裔遍及江南各省。
    东晋初,胡公满的第三十四世孙胡焱南迁后定居安徽绩溪龙川,为绩溪胡氏最早的开基始祖。据《中华姓氏谱·胡姓卷》载:东晋大兴元年(318年),散骑常侍胡焱镇守新安,于咸康三年(337年)从山东濮阳迁家龙川(大坑口),世称“龙川胡”。《绩溪县志》也有记载:东晋大将军胡奋的侄子胡焱,以散骑常侍领兵镇守歙州,后娶华阳镇汪氏为妻,始迁华阳镇,再迁登源之龙川。唐代时,胡藩的一支后裔迁徙至今江 的常州,繁衍为晋陵胡氏一族。据《毗陵胡氏宗谱》载:唐代胡琼为常州刺史,其子胡持遂定居于常州。胡琼是胡藩的第二十五世孙,为晋陵胡氏的开基始祖。晋陵胡氏传至胡琼的第四世孙胡宿,名声雀起。胡宿995-1067年),字武平,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治平三年(1066年),胡宿以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四年,加封为太子少师。胡琼平生著述颇丰,有文集四十卷。
    在
唐代,原居山东青州濮阳县板桥村的胡琰的后人胡宓任散骑常侍,迁居歙城乌聊山下;其后人胡沼供职南唐,迁居绩溪。这支胡氏至北宋时,出了一个金紫光禄大夫胡舜陟。胡舜陟(1083-1143年),字汝明,号三山老人,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为徽猷阁学士,受封“金紫光禄大夫”。 胡舜陟的后裔以“金紫”名氏,称之为绩溪金紫胡氏。

    唐末,唐昭宗太子李昌翼避祸于徽州婺源(今属江西)考水,被胡三收为养子,改姓胡。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李昌翼中明经进士,因此这一支胡氏被称为“明经胡氏”。
    唐末,陈留一支胡氏经崇仁辗转进入福建,繁衍为著名的崇安胡氏。据樊明芳先生的《华林山的胡氏渊源》载:“五代 胡瑜,字可佩,号雪宝,后唐明宗天成(926-929年)年间,官陈留令,徙崇安,为陈留、崇安之共祖,卒葬华林宅后。”许多研究胡姓迁徙史的学者则认为胡瑜南下,并不是直接进入闽地的,而是先迁徙至江西的崇仁。《江西通志稿》载:胡瑜后裔从陈留先迁江西崇仁,然后辗转进入福建崇安的。新编《崇安县志·氏族志》也认为是胡瑜的后裔胡夔(约六至七世孙)从江南迁到崇安绩溪的。这一支胡氏就是著名南宋理学家胡安国的先祖。胡安国之父的《宣义胡公墓志铭》载:“公讳渊,字泽之,姓胡氏,其先江南人。唐末避地于建州崇安之籍溪,曽祖敏,祖容皆率徳不耀。父罕负气节,重然诺,乡邻有竞者,不决于有司,而听其一言。环左右数百家,终岁无讼。”胡安国(1070-1138年),字康侯,号青山,福建崇安人,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南宋著名经济学家、理学家。他早年拜程颢、程颐弟子杨时为师,研究性命之学。入太学时,又从程颐之友朱长文、靳裁,得程学真传。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廷试第三,受任太学博士,提举湖北路学事,旋改使湖南路学事。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他开始撰写《春秋传》;绍兴元年(1131年),他为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献《时政论》二十一篇。绍兴八年《春秋传》书成,共30卷,进呈朝廷,高宗赞他“深得圣人之旨”,诏加宝文阁直学士。胡安国撰写《春秋传》,往往借《春秋》寓意,不拘章句训诂,成为宋代理学家以义理治《春秋》的代表作;《春秋传》成为后世科举士人必读的教科书。胡安国一生著作颇丰,除《春秋传》之外,还著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崇安胡氏一门皆为理学大师,胡安国的第长子胡寅为礼部侍郎,著有《读史管见》数十万言,人称致堂先生;次子胡宁官至祠部郎中,后辞佐父修纂《春秋传》,著《春秋通旨》,人称茆堂先生;季子胡宏传父学,讲学碧泉20余年,传学于张木式 等,著有《胡子知言》等书,人称五峰先生;侄胡宪从胡安国学而不仕,门下朱熹从游最久,人称籍溪先生。
    南唐时,胡藩的第十六世孙胡霸(字长善)出任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功封庐陵郡侯,举家从金陵(今南京)迁居吉州芦芗城,为吉州芦芗城胡姓的开基始祖。胡霸的第十世孙胡铨,字邦衡,号澹庵,赐谥忠简,翰林院编修,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兵部侍郎。他与秦桧斗争,极力反对和议,力主抗金,并且上疏请杀秦桧,名震朝野。秦桧一党以“狂妄凶悖”罪,将他除名,贬昭州,后又贬至新州。至孝宗即位后,他才官任复出,卒后谥曰“忠简”。胡铨不畏权势,忠贞爱国,被誉为“忠贯金石”。胡铨后裔为了纪念先祖胡铨,以“澹安”为堂号。
    北宋时,江苏的海陵胡氏大发异彩。胡瑗(993-1059年),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人,祖籍安定,是北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为宋代理学先驱。史传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归。”海陵胡氏的后裔为了纪念胡瑗毕生从教,玄歌不辍的业绩,在宗祠的正大门上方题匾:“苏湖世第”、“苏湖流芳”。
    宋代时,胡盛为殿中侍御史,由江西宜春迁徙至庐陵芗城(今江西吉安),繁衍庐陵胡氏一族。据庐陵《胡氏族谱·序》载:“历秦、汉至呉,有讳质者,累秩䕶国将军、荆州刺史,蜀建兴中,居江夏、徙丹阳,寻徙袁之宜春,又七世曰盛,宋干徳中,自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拜殿中侍御史,由宜春徙庐陵之芗城,芗城之有胡氏,始此。”
    宋末,又有一支胡氏入闽,繁衍为庞大的永定胡氏。宋末,进入福建的这一支胡氏来自于江西省宁都州上三乡苦竹凹,为胡藩的华林胡氏派下、宋资政殿大学士、兵部侍郎胡铨的后裔。胡铨立基于江西吉州芦芗城,其第四世孙胡万九(名梓)携家眷始迁于江西省宁都州上三乡苦竹凹,后于宋末由江西宁都入闽,卜居于福建的汀州府(今长汀县)第三街大塘背村。胡万九有3个儿子:胡五、胡六、胡七。元朝初年,因避战乱,胡万九的第三子胡七又举家从长汀迁徙永定(原属上杭)金丰里下洋的塘下墩开基。如今永定胡氏已繁衍至永定县的4个乡(镇)28个村,总人口993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
    明末清初,福建等地沿海胡姓族人开始迁徙至台湾。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胡靖在延平郡王郑成功麾下任游兵镇,随军入台,奉命札南路屯垦;其后裔和族人均在台湾南部地区安家落户。康熙五十年(1711年),又有泉州人胡姓族人入垦台北县泰山乡黎明村。此后,闽粤胡姓族人入台者络绎不绝,如雍正九年(1732年),胡一贯与庄民立碑纪念倪象恺修筑大圳;雍正十一年,永定人胡焯猷由海山堡入垦兴直堡。胡姓在台湾列为第34位的人口大姓,集中于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如今,胡姓遍及全国,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中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13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甘肃8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以四川胡姓人口最多,达1000余万人,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胡姓在长期的迁徙中形成的主要宗系有华林胡氏、晋陵胡氏、崇安胡氏、庐陵胡氏、海陵胡氏、绩溪三胡(明经胡氏、金紫胡氏、尚书胡氏)等;主要郡望地有:安定、新蔡、弋阳、定城、义阳、中州、洛阳、户县、河东等;主要堂号有:“澹安”、“安定”、“庐陵”、“绩溪”、“淮阳”、“敬爱”、“履福”、“笃敬”、“敦仁”、“本始”等。
二、入明与定居
    西晋永嘉之乱后,胡氏南迁。南宋时,胡万九后裔迁居宁化、长汀。传至二十一世胡莪圃由汀州迁居明溪雪峰镇(见《客家风情》)。《客家学概论》载:胡氏发祥于河南淮阳,分迁安定而成望族。唐末至北宋,分两批入闽。其中一支直接由苏、皖入赣,经武夷东麓入宁化。
约唐武德三年(620年),河南省光州固始县胡标入闽,定居沙县高砂樟墩玉溪;其后裔分支于沙县的郑湖高地、杜坑、大炉和高砂冲厚等地。
    唐代时,原籍河南光州固始胡金庐从南京入闽,定居福州。金庐后裔分迁福建省的闽清、延平(今南平市)等地。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胡金庐的第五世孙胡文渺从延平马坑迁居尤溪十九都东山境后团,为胡姓入尤溪开基之始祖之一。胡文渺有4个儿子:胡应湜、胡应泽、胡应期、胡应满。长子胡应湜迁居尤溪汤川溪坪;次子胡应泽迁居沙县;第三子胡应期留居尤溪东山(胡厝);第四子胡应满迁居尤溪汤川仓霞埕。尤溪东山(胡厝)第十世孙中有二支迁徙至尤溪梅仙。如今,尤溪东山(胡厝)的胡厝胡氏已下传33代,子孙达二万多人,分布于尤溪以及福建各地。仅汤川胡氏就有2200多人,主要分布在胡厝、溪坪两个村,其中:胡厝村1286人,溪坪村900多人。
    宋淳熙三年(1176年),胡常清父子由浙江湖州迁徙至闽,卜居于明溪驿南大塘坑(今胡坊镇)。(见明溪胡坊《胡氏族谱》)
    明初,沙县高砂镇龙坑(今龙江)的一支胡氏迁居沙县的郑湖南窠,复迁居沙县的南阳乡大基口村马打坪自然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胡千一从沙县小炉迁居大田洋地。(见大田洋地《胡氏族谱》)
    明洪武四年(1371年),胡开二从沙县郑湖乡大炉村小炉自然村迁居尤溪管前,定居于管前的后垅村,为尤溪管前胡氏开基始祖。现尤溪管前胡氏约有900余人,集中居住后垅村。洪武六年(1373年),胡文渺的后裔胡天禄从延平迁居九都梅仙。后有一支梅仙胡氏后裔从尤溪梅仙东门迁徙至尤溪城关的埔头村大埔。梅仙村胡氏后裔分衍于尤溪县内的联合岭头、埔头、乾美以及福建省的建阳、南平樟湖坂等地。明代,尤溪汤川十九都一支胡氏迁居梅仙的汶潭村。永乐三年(年),原居尤溪胡厝村、胡文渺的第十五世孙胡十二郎入赘于九都梅仙坂汉湖石圭前楼毛氏家为婿。胡十二郎公之子胡文起迁居尤溪九都东门(梅仙)。清康熙二十六年(1747年),胡文起的曾孙胡抚辰在尤溪联合的岭头村私塾教书,携家迁居岭头村,为联合胡姓开基始祖。联合乡胡姓现有1610人,主要分布在岭头、吉木、惠州等村。
    约在明正德八年(1513年)左右,胡文渺从山西永济县迁居延平;洪武六年(1373年),胡天禄从延平迁居尤溪梅仙村。梅仙村胡氏迁徙至尤溪的联合岭头、埔头、乾美以及南平建阳、樟湖坂等地。
    明代,沙县玉溪一支胡氏迁居尤溪四都(现西城镇三山村),明天启三年(1623年)建立祖祠。同期,尤溪汤川乡香湖迁居尤溪四都(西城镇三山村),明崇祯元年(1628年)建立祖祠。
    清光绪十七年(1891), 胡俊生从南平樟湖坂迁居尤溪梅仙石街道,后又转徙至尤溪梅仙的南洋村董山。
    清代,沙县高砂龙江胡氏迁居沙县郑湖的郑湖村、杜坑村、大炉村、高地村等地。
三、迁移
    南宋末,尤溪胡厝胡氏第三世孙胡尧卿从尤溪汤川迁居南平樟湖,第五世孙胡世新由尤溪溪坪迁居永泰大洋镇安平寨,第十五世孙胡畹宗从尤溪汤川迁居南平昆山,第十六世孙从尤溪汤川迁居永泰红星。尤溪东山(胡厝)的胡厝胡氏已繁衍为二万多人,分布于福建的南平、古田、沙县、永泰、闽清、顺昌各县市,其中南平樟湖坂胡姓人口就达五千多人。
民国初,明溪雪峰胡氏后裔迁居台湾。(见《客家风情》)
第二节 分布
   三明市有胡姓人口19679人,在姓氏人口中列第29位,占全市总人口的0.73%。三明市胡姓人口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尤溪县、沙县两县,共有10842人,占全市胡姓总人口的55.09%。其中,尤溪县胡姓人口有5957人,占全市胡姓总人口的30.27%;沙县胡姓人口有4885人,占全市胡姓总人数的24.82%。其他依次为:三明市区1960人、永安市1522人、大田县1279人、宁化县1023人、将乐县881人、建宁县689人、明溪县609人、泰宁县601人、清流县273人。
一、三明市区
    三明市区有胡姓人口1960人,占市区总人口的0.69%。其中,三元区有胡姓人口881人,分布于城关街道150人,白沙街道207人,富兴堡街道105人,荆西街道55人,岩前镇183人,莘口镇7人,中村乡17人,城东乡157人;梅列区有胡姓人口1079人,分布于列东街道465人,列西街道277人,徐碧街道142人,陈大镇22人,洋溪乡173人。
二、明溪县
    明溪县胡姓人口不多,仅60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53%。具体分布为:城关(含雪峰镇)178人,瀚仙镇59人,胡坊镇142人,沙溪乡22人,夏阳乡16人,盖洋镇149人,夏坊乡15人,枫溪乡9人。
三、永安市
    永安市有胡姓人口1522人,占市区总人口的0.48%其主要分布于城区燕东、燕南、燕北、燕西4个街道以及罗坊乡等地。
四、清流县
    清流县胡姓人口仅27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9%其主要分布在龙津有105人,占全县胡姓总人口的38.46%;嵩溪有54人,东华有41人,温郊有25人,嵩口有21人,林畲有15人;其余村镇均不足10人。
五、宁化县
    宁化县有胡姓人口102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30%其主要分布在城区、济村、湖村、泉上、石壁、安乐、曹坊、中沙、河龙、水茜等地。
六、大田县
    大田县有胡姓人口127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35%。分布在全县的2个乡镇的4个村庄,其中百人以上的村庄有2个。全县胡姓人口最多的村庄为奇韬镇的洋地村,有916人。全县胡姓人口具体分布为:城区154人,太华镇149  人,奇韬镇976人。
七、尤溪县
    胡姓在尤溪县不管是人口数或全县人口比例都占全市第一位,为595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2%具体分布为:城关镇763人,梅仙镇778人,台溪乡16人,管前镇784人,八字桥乡83人,联合乡985人,新阳镇130人,洋中镇91人,西城镇395人,中仙乡14人,溪尾乡22人,汤川乡1795人,坂面乡8人,西滨镇(含尤溪口)93人。
八、沙县
    沙县胡姓人口列全市各县(市、区)的第2位,有488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2%具体分布为:凤岗街道693人,虬江街道375人,青州镇301人,高砂镇1230人,富口镇117人,南阳乡356人,郑湖乡1597人,其余乡镇均不足百人。其中,凤岗街道的城区,虬江街道的柱源村、琅口村、墩头村、金泉村、城南社区,青州镇的坂山村大科、小南平、涌溪村,高砂镇的冲厚主村、龙江主村、樟墩玉溪、上坪大元、岭兜盖竹、高砂后街,富口镇的富口村、白溪口村,南阳乡的坡科、大基、南阳村,郑湖乡的郑湖村、杜坑村、大炉村、高地村都是胡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将乐县
    将乐县有胡姓人口88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52%具体分布为:光明乡17人,漠源乡8人,南口乡20人,万全乡29人,安仁乡96人,大源乡49人,古墉镇227人,万安镇44人,高唐镇56人,白莲镇160人,黄潭镇57人,水南镇61人。
十、泰宁县
    泰宁县有胡姓人口60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47%具体分布为:杉城镇421人,朱口镇41人,上青乡3人,新桥乡2人,大田乡42人,下渠乡41人,开善乡10人,梅口乡20人,大龙乡21人。
十一、建宁县
    建宁县有胡姓人口68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47%其具体分布在金溪62人,溪口106人,里心135人,黄埠1人,客坊5人,黄坊45人,溪源74人,均口17人,伊家3人,濉城241人。
第三节谱牒
一、宋及宋以前
无。
二、明清及民国
    尤溪联宗统谱《胡氏家乘》
    尤溪联宗统谱《胡氏家乘》始修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白岩二陶林芝草纂修。联宗统谱由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户部司郎严自泰,进士陕西典试正主考吏部验封司员外考功司行人司行人郑重,进士广东学政布政司右参议陈轼,广东潮州府、镇平、栾城知县陈俨等撰写序文。联宗统谱计十卷六本,其内容有:修谱执事、旧谱序、风例、家范、世系、世纪、列传、节妇传、艺文、祝文、对联、额匾、赠答、著作及跋等,并载有东山、溪坪、仓霞、漳湖各支宗图谱,收录有宋淳佑纂修,由国学生宗武撰写胡氏家乘序和明洪武元年纂修由虞楷撰写的谱序。
    尤溪联宗统谱《胡氏家乘(支谱)》
    尤溪联宗统谱《胡氏家乘(支谱)》始修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由胡云章纂修。
    尤溪管前《胡氏族谱》
    尤溪管前《胡氏族谱》始修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由胡长茂编修。该谱主要是为弥补因失火被焚的无谱之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胡应桂重修该谱,主要是添加世糸。1998年,由胡进田主持欤次重修谱。这次修谱增加了本族传说、后垅村地界(管前胡姓集中居住后垅村,且后垅村无一其它杂姓)等内容。
    尤溪梅仙乾美村《胡氏族谱》
    尤溪梅仙乾美村《胡氏族谱》始修于清代。该谱内容有本族历世迁徙图、支派安定郡门族声望、世系、入闽太祖建基情况等。
    尤溪联合《胡氏族谱》
    尤溪联合《胡氏族谱》始纂民国14年(1925年),由联合乡陈阳春先生编修。1986年,由胡云程、胡明如主持,聘请联合乡联合村陈明风先生重修。
    尤溪东山《胡氏家乘》
    尤溪东山《胡氏家乘》始修于民国17年(1928年),由蔡龙轩撰序,东山胡氏第二十九世裔孙胡定邦纂修。该谱计六卷七本,共210页,约3600字。
    明溪胡坊《胡氏族谱》
    明溪胡坊《胡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宋淳熙三年(1176年),胡常清父子由浙江湖州迁徙至闽,卜居于明溪驿南大塘坑(今胡坊镇)。
    大田洋地《胡氏族谱》
    大田洋地《胡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郡望安定的胡千一从沙县小炉迁居大田洋地。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无。
第四节文物
一、祠庙
    尤溪东山胡氏宗祠
    尤溪东山胡氏宗祠,又称“安定堂”,始建于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年)。该祠三进十榻,占地面积5537平方米。该祠宇屡毁屡建,最后一次重建于 1997年。
    尤溪东山胡氏麟经堂
    尤溪东山胡氏麟经堂位于尤溪十九都东山后团,始建于南宋,由胡文渺肇基东山后团时兴建。该祠用于祀胡氏一至五世先祖英灵。
    尤溪西城三山胡氏(沙县玉溪胡)祖祠
    尤溪西城三山胡氏(沙县玉溪胡)祖祠位于尤溪西城镇三山村,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
    尤溪西城三山胡氏(汤川香湖胡)祖祠
    尤溪西城三山胡氏(汤川香湖胡)祖祠位于尤溪西城镇三山村,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
    尤溪联合胡氏第一祠堂
    尤溪联合胡氏第一祠堂坐落于尤溪联合岭头村永和寨,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747年)。
    尤溪联合胡氏第二祠堂
    尤溪联合胡氏第二祠堂坐落于尤溪联合岭头村乌硕洋,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69年),由胡世第二代祖嗣芳公主持,2002年曾重修。
    尤溪汤川胡氏狮峰堂
    尤溪汤川胡氏狮峰堂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曾重建。
    尤溪梅仙汶潭村胡氏祖祠
    尤溪梅仙汶潭村胡氏祖祠坐落于尤溪梅仙汉军村渡船头,始修于清代。该祠木质结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2005年,由香港胡玉芳,三明胡裕春等族人筹措资金进行翻修,使之更加宏伟壮观。
    尤溪梅仙村胡氏祖祠
    尤溪梅仙村胡氏祖祠位于尤溪梅仙村东门,始建年代不详。
二、墓葬
    尤溪胡氏开基始祖胡文渺墓
    尤溪胡氏开基始祖胡文渺墓葬于延平(今南平市)城下。
    尤溪东山(胡厝)胡氏开基始祖胡应期墓
    尤溪东山(胡厝)胡氏开基始祖胡应期墓葬闽清十四都墘面芦山,蛇形。
    尤溪梅仙乾美村胡氏国公墓
    尤溪梅仙乾美村胡氏国公墓葬尤溪梅仙乾美村破柴岭牛汶地弯,坐戌向辰。
三、其他
    尤溪汤川胡氏节孝坊
    尤溪汤川节胡氏孝坊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尤溪汤川胡绍治之妻张氏雅使,年21岁时丈夫去世。她清操自矢,教子有成,享年81岁。乾隆四十八年,乾隆皇帝下旨旌表节孝,钦赐建坊。1966年8月18日,该节孝坊被毁。
    尤溪金沙兴福寺:
    尤溪金沙兴福寺始建年代不详,由尤溪汤川胡氏第十九世胡元震兴建。
    尤溪汤川胡氏书斋
    尤溪汤川胡氏书斋位于尤溪汤川胡氏祖祠安定堂下砂,始建年代不详。
第五节人物
一、古代
    胡清献,沙县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
    胡驿,沙县人,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进士。
    胡宗商,南宋尤溪汤川溪坪村人,官拜南京光禄大夫。
    胡益五,沙县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任楚雄卫左所干户
    胡安,沙县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任太平县知县
    胡迈,建宁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任宜阳知县。
    胡琼,沙县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 进士,任慈□县县令、监察御史
    胡源兴,尤溪管前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任徐州肖县正堂,官至六品督抚。
    胡尧桭(17231790年),字孝中、学名文焯,尤溪东山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进士。
    胡尧发(17531815年),字孝文,尤溪东山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进士。
    胡绍俊,尤溪管前人,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举人,官任六品营守,赐匾“武魁”
    胡国信,尤溪管前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任道南书院掌教。
    胡元慥,尤溪管前人,清同治三年(1864年)任福建布政使。
    胡步高,尤溪管前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太学生,曾任尤溪县正堂
    胡百明,讳虞锡、字敦朋,清代尤溪东山人,官至江南巡按。
    胡大器,清代尤溪汤川溪坪村人,官至浙江丽水知县。
    胡应化,清代尤溪汤川溪坪村人,浙江温州梅头司巡检司。
    胡应端,清代尤溪汤川溪坪村人,候补知县。
二、现代
   胡锡荣(19021961年),字祖贵、学名舜臣,尤溪东山人,民国十六年(1927年)毕业于福建大学,曾任福建省高等法院法官。
   胡茂顺(1903~1933年),沙县高砂龙江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任江西瑞金34团机枪连排长,翌年7月在瑞金被国民党飞机炸伤,抢救无效牺牲。
   胡吓亥(1906~1949年),沙县郑湖乡大炉村人,民国37年(1948年)6月参加革命,为郑湖乡武装班战士,翌年1月在执行任务时被土匪杀害于杜坑桥。
   胡左□(1906~?年),建宁县溪口杨林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分田委员,同年8月被国民党关押上饶后失踪。
   胡俊山(1907~1933年),出生于建宁溪口人。民国18年(1929),父母给胡俊山包办婚姻,并逼其完婚。次年,胡俊山离家出走,到邵武水北大乾村一造船老板家当雇工。民国22年初,邵武、光泽建立苏维埃政权。同年5月,胡俊山在大乾村参加革命(当时大乾划归光泽县苏维埃管辖),任光泽县苏维埃政府第二任主席。当时,正是光泽土地革命运动初期,群众尚未充分发动起来,大部分地主的田地还原封不动。胡俊山与其他干部深入区乡,充分发动群众。至7月,全县6个区45个乡的苏区全部完成分田工作,使光泽成为闽北苏区土地革命进行得比较彻底的地方。苏区肃反扩大化波及光泽。闽赣省委派出干部,在光泽县维埃政府机关干部会上以莫须有的罪名突然宣布胡俊山为“改组派”,并当场逮捕。不久,胡俊山在光泽华桥被错杀,时年仅26岁。
    胡云春仔(1911~1933年),建宁县黄坊毛坊村人,民国21年(1932年)7月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肃反委员,翌年7月被保安团杀害。
    胡维保(1914~1934年),建宁县溪源胡家地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民国23年5月被大刀会杀害。
    胡满仔,泰宁梅口人,民国21年(1932年)参加游击队,被保卫团杀害。

    胡细俺姑,泰宁南会窑排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游击队,为侦察兵,因侦探周老龙,后被保卫团抓去杀害。
    胡会铭,明溪人,红军战士,民国21年(1932年)在罗地牺牲。
    胡东狗,明溪夏坊人,鳌坑乡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民国23年(1934年)在夏坊牺牲。
    胡发生,明溪夏坊人,红军交通员,民国23年(1934年)在宁化牺牲。
    胡嘉会,字兆亨,沙县人,民国37年(1948年)任尤溪县县长。
    胡祖矩(1926~1951年),尤溪县汤川乡胡厝人,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志愿军26军227团9连战士,1951年5月15日在朝鲜涟川战斗中牺牲。
    胡凤灶(1938~1963年),尤溪县联合乡岭头人,1959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解放军6715部队37分队班长,1963年8月9日在永安岭头为抢救人民生命时光荣牺牲。


资料来源:三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欢迎关注: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