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181阅读
  • 2回复

[宗亲提供]安徽省涡河北胡氏家谱重修概述(共和国•胡志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一宾
 

发帖
1117
铜币
1182
威望
984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6-08
    此次重修蚌埠涡河北胡氏家谱,缘于蚌埠司马庄马头城、虹乡老营湖、明光胡府等周边胡氏宗亲,先后颁发了本支脉家谱,独我涡河北一带族人无谱,也无史料可寻;况且,一九九三年两省九市宗亲代表,在泗县老营湖穿平的派字和后续的统一派字,也随各片家谱的续修,打乱了原来的世系,今已不可用。我涡河北胡氏,人口之众,范围之广,历史悠久,至今成了断线的风筝、没家的孩子。国盛修志、家旺修谱,如不趁健在的知情人在世,抓紧修谱,真到了知情宗亲离世而去,再想弄清来笼去脉,恐怕比现在修谱还要难上十倍,更何况有的片区派字用完,正等着新续的派字给子孙起名子呢。于是乎,我涡河北胡氏家谱重修工作,于二0一二年春成立了胡氏宗亲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
    蚌埠涡河北,包含居住在怀远县、固镇县涡河以北地区的胡氏宗亲。胡氏宗亲委员会成立以来,经修谱工作人员采访80岁以上知情老人,多次走村入户,采访登记;多遍分亲疏,上下排序;多遍翻阅安徽省志、凤阳府志和怀远县志;去浙江、到绩溪、经定远、过临淮、访胡府、问虹乡、走龙口。二上山东三下浙江四进绩溪,多次往返西新集、胡涯、胡海片区召开族众会议;前后历时四个春秋,终于厘清了我涡河北胡氏的来历与迁徙情况。下面就涡河北胡氏家谱历代编修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时期:大约在明正德年间。先祖设立有六至十五世的辈份用字,即:和明盛世昌,礼仪建业长。因老谱灭失,编修情况已不可考。
    第二时期:清雍正年间。由魏庄派大房牵头,倡修家谱。各房派代表,云集在魏庄老圩。时老圩经济比较繁荣,水路交通便利,老圩家东的大沟当时名称叫官沟,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就从老圩官沟经过,并参观了怀远“花鼓灯“。
    第三时期: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由魏庄派大房的元亨公、元江公牵头,聚族合议,重修家谱,鉴于人口众多,时局动荡不安,各房各自续设派字;此次修谱,统一了西新官庄、胡涯、胡口、胡海分迁祖坟前树碑,未能做到统一字派,只能以世统之。
    第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癸酉(公元1993)年初夏,由泗县虹乡老营湖宗亲牵头,魏庄大房派二十四世夕朋公为代表,参加了泗县、灵璧、五河、固镇、睢宁、凤阳、定远、泗洪、铜山、宿县、怀远、淝东、淮南、盱眙等十多县市胡姓代表修谱会议,经商定将各支世系合并为统一辈字,续设二十派字供后世使用。
    第五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庚寅(公元2011)年秋-公元2014年冬,由魏庄夕庭、志荣倡议、宇锋牵头,于二0一二年成立了宗亲委员会和编修委员会。西新集、胡涯、胡口、胡海各房,纷纷派代表响应,划分了四大区域,建立了分会组织。
    此次修谱共编辑十四章六十一节,从胡氏起源到至今,世系分明,脉络清晰,首次将近现代先贤在生产生活中,被科学进步所淘汰的工具、器具单编一章,也好让后来者了解历史,激励奋进,光前裕后,耀宗扬族。

蚌埠涡河北胡氏大河公二十五世孙 志荣敬撰
岁在公元二0一五年二月于怀远县魏庄

资料来源:安徽怀远胡志荣



——— 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06月16日推送
欢迎关注: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
离线胡一宾

发帖
1117
铜币
1182
威望
984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7-21
安徽省涡河北胡氏家谱重修前言(共和国•胡志荣)
    记得小时候,常听族伯叔广举公、夕同公叙述我涡河北胡氏繁衍迁徙,名人故事,先祖坟茔等趣闻轶事,在脑海里深深打下居住在涡河北东、西、南、北胡氏是一家的深刻烙印。
    公元一九九五年十月某日,我到堂伯叔夕鹏公家办事,获他赠送“虹乡老营湖家谱”一册,研读后没有看到我涡河北胡氏先祖迁徙与人文秩事的记载。“老营湖家谱”最大的功绩,就是穿平了安徽和江苏两省九市胡氏宗亲世系,废止和新续了新的统一派字;缺陷就是没有厘清各房各支派迁徙的时间、人物和历史背景。“我的祖先从哪里来?”、“为什么说涡河北东西南北的胡氏是一家?”,从那时起我就立志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弄明白。
    涡河北胡氏老家谱,毁灭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历史文物仅存墓碑和庙碑。要厘清先祖迁徙的历史,没有老谱可循,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为寻根溯源,涡河北胡氏在魏庄成立了重修编委会,在淝河西新集、新马桥胡洼、杨庙胡海成立了重修分会。调查采访组,先是采访80岁以上老人,知清末民国期间修谱情况;后是通过国际互联网,查询胡氏起源与迁徙情况;再是多次走村入户,采访登记;多遍分亲疏,上下排序;多遍翻阅安徽省志、凤阳府志和怀远县志;去浙江、到绩溪、经定远、过临淮、访胡府、问虹乡、走龙口。二上山东三下浙江四进绩溪,多次往返西新集、胡涯、胡海片区召开族众会议;前后历时四个春秋,终于厘清了我涡河北胡氏的来历与迁徙情况。
    我涡河北胡氏,远溯自虞舜,授姓于胡公满;根植安定,世出华林,奉胡瑗为开基鼻祖,胡大河为始祖,胡凯为一世祖。传至大河公六世孙和富公,时逢朝政不纲,倭寇日逼,淮水泛滥,连年灾害,迫于生计,遂命五子分居。大房留居魏庄村老圩,二房迁居淝河官庄,三房迁居新马桥镇胡家洼,四房迁居胡口集,五房迁居安集村胡海。从此,始称官庄为西家,胡家洼为东家,胡海为北家,胡口为南家,几百年来,这个习惯性称呼一直沿袭至今。当今我涡河北胡氏,已播迁二省六市五县65个村庄,虽落户他乡,其本一也。
    盛世修志,望族修谱。重修家谱,正本清源,尊老爱幼,倡导孝行,弘扬文化,意义深远。不仅是我涡河北胡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胡氏族人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祖,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构建和谐社会之功效。
    在续谱过程中,族人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各家各户不遗余力、纷纷集资,开明人士慷慨解囊,编写人员精心整理,使得家谱初稿于二〇一五年春节前完成,几经审核、定稿,编成一卷,于二〇一五年三月付梓。扶案回首,历经数载,最终完成先辈夙愿,欣慰之至!
    遗憾的是四房胡口、五房胡海二支,修谱过程中参加修谱工作人员因病因事,未能将本片区人口信息收集起来,收入族谱,实乃百年憾事。从西胡迁正阳关的一支,无音讯没办法联系,也未能入谱,有待后来贤达采补。
    特别鸣谢族叔夕朋公、族曾祖元初公为重修家谱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感谢族叔夕贵副司令员,在繁忙工作中抽出宝贵时间为家谱作序!
    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史料掌握不全,编纂的材料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恳请有识之士提出批评和建议。
    蚌埠涡河北胡氏大河公二十五世孙  志荣敬撰
     岁在公元二0一五年二月于怀远县魏庄

——— 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07月21日推送
欢迎关注: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
离线胡一宾

发帖
1117
铜币
1182
威望
984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07-22
安徽省涡河北胡氏源流史略
    姓氏是人类个体与生俱来的第一个符号,也是具有血缘继承关系的家族或宗族的群体标志。现代社会的人们,就像一只只满天飞舞的风筝,而姓则是维系血缘的风筝线,无论你飞到哪里,它永远连着你的根。我从哪里来,我的先祖是谁?现在关心这个问题的胡姓宗亲越来越多。因此,人们都想知道自已的姓是怎样产生的,自己的老祖宗是谁,自已的这一族大概是从哪儿迁徙过来的,祖上有哪些风流人物,家族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远古时,人无定姓,或以物为姓;或以山川河流为姓;或以部落为姓。如炎帝居于姜水之滨,即以姜为姓;黄帝居于姬水之旁.即取姬为姓;舜生于姚墟,即以姚为姓,后居于妫水,又以妫为姓。至周朝始有定姓焉。
    追源溯流,我中华胡氏,姓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帝舜之后裔,得姓始祖为胡公满。
    胡公满又叫妫满,是舜帝的后裔,父亲虞阏父曾做过周朝的陶正。他是周文王的女婿,武王时把他封在陈国(今河南宛丘),谥号胡公。据《史记·三代世表第一》载,舜是黄帝轩辕氏的裔孙,其世系依次为: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乔牛——瞽叟——重华(即舜)。但汉代刘耽《吕梁碑》则认为舜的祖先是虞幕,幕之后依次是穷蝉——敬康——乔牛——瞽叟——舜。《左传》昭公八年杜预、郑众注皆言有虞氏系出虞幕。
    舜是中国古代圣明君主,《孟子·离娄章句下》的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舜字重华,也叫仲华、重明,都是因他两个眼睛有三个瞳子而得名。舜的母亲叫握登,看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握登疑为古登人,即邓人之女。上古社会在群婚制尚未根除的情况下,还残存着先怀孕后结婚的现象。意感一说可能是假托。也许就是舜出身来历不明的原因,舜的父亲瞽叟、继母和弟弟象曾想方设法害死他,但舜的性情生来就十分宽厚和谐,每遭毒打虐待,则逆来顺受,以德报怨,孝顺父母,慈爱弟妹。
    舜的努力没有消除后母和象的嫉恨。有一次,他们命令舜到粮食仓库里去修补墙壁,然后放火烧仓库,想烧死舜。还有一次,他们命令舜去挖井,然后朝井里填土想活埋舜。幸亏舜有个妹妹名唤巢(又作昼巢),妹妹十分同情哥哥的遭遇,她屡次为舜通风报信,巧妙营救,使得舜多次化险为夷。舜曾经在历山耕耘田地,而历山的农夫常常为争夺田地反目为仇。舜来到历山之后起早贪黑,辛勤耕种,在他的感染之下,农夫们互相谦让,历山一带纠纷逐渐平息,获得前所未有的大丰收。舜曾经捕鱼于雷泽之畔,而雷泽的渔民互争渔场,舜便亲自去捕鱼一年,让年长者占有好场地。东夷人制陶质量不过关,舜便带头制陶,使制陶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舜治理本部落卓有成效,他曾籴于平阳市,牧牛于潢阳。他领导百姓发展生产,遇到干旱便替百姓凿井,遇到有虎豹出没的山村,便不顾个人安危,竖立标志警告人们免遭伤害。他不仅获得老百姓的爱戴,还结交了大批当时的俊杰贤能。他的好友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等,都是国中贤人。舜耕于历山时,与伯益交友,制陶器于河滨。又与夏禹交友。其中,雄陶疑为有洛氏酋长,方回疑为方人酋长,秦不空疑为秦国始祖,伯益则为少皋氏酋长,禹为夏酋长。说明舜逐渐获得各氏族首领的支持,很快,他被许多部落联盟推选为都君,即大酋长了。舜在职期间任用贤能,唯才是举。高阳氏部落才子重、益、禹、皋陶等8人,被称之为“八恺”,高辛氏部落贤能稷、契、朱虎、熊罴等8人,称“八元”,都听命于舜,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不久,关于舜的美德和才能的故事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尧闻听此讯,以二女娥皇、女英嫁与舜为妃,还派9个儿子帮助舜治理国事。也许身为东夷人的舜与尧处于两个不同的部族,也许尧还没有亲眼目睹舜杰出的才干,他对舜进行了各种考验,然而舜每次都能不负众望,克服重重困难,凯旋而归。舜曾深入到狼虎出没的大森林里去,在茫茫大森林里,恶虎毒蛇对他畏而远之,不能伤及他的肌肤。在狂风暴雨中,他如有神助,从不迷失方向。尧对此非常地惊奇。当尧年老体弱之时,舜代行天子之政。
    尧去世之后,舜为尧守孝3年。此后,舜避位让尧的儿子丹朱当政,但天下诸侯都不向丹朱朝拜,而向舜朝拜。鸣冤叫屈者不向丹朱申诉,而请舜审理案件。丹朱遭到天下人的唾弃,而舜的功德为天下人所交口盛赞。舜通过他的实干,在百姓与诸侯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人们理所当然地愿意拥戴德才兼备、政绩斐然的舜,而不太愿意拥戴依靠父辈声望的丹朱。除了丹朱之外,还有当时横行天下,为害百姓的四凶:(马+灌-氵)兜、共工、鲧、三苗。舜首先将罐兜、共工、鲧、三苗这4个部落的首领除去,然后将这4个部落流放于四方边远地区。舜登上帝位3年后,封丹朱于房陵,使丹朱所率部落成为虞国的宾属国。
    舜的智慧,还体现在他的组织才能。他任用的内阁成员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益、蚤、彭祖等,其中皋陶、契、夔龙、益属东夷族,其余全属黄帝族。淡化了东夷与炎黄部落族系之争,融洽了各个部落间的关系。舜对22位大臣进行了具体分工,让他们各司其职,有的掌管农业,有的掌管司法,有的掌管天文,有的掌管文化艺术等等,舜的手下人才济济,最有建树的大臣是以治水而名标天下的禹。舜治理天下的时代,是一个从政治到生产、到工艺都十分辉煌的时代。舜的治国之道,主要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他贵为天子,仍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
    后来,在与治水有功的禹的权力斗争中,大禹击败了舜所代表的有虞氏,并迫使有虞氏四处迁徙。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河南虞城,后转封于商,成为了商人的先祖。而有虞氏大部分族人则大量向南、北、东方迁移,形成了舜族的大迁徙。有虞氏进入衰落时期。
    舜的一支后裔虞遂一直留居在虞舜国都蒲板,即今山西永济县虞乡。虞遂的后人曾被封于遂国(今山东宁阳),春秋时为齐所灭。商汤时也曾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但总的说来,舜的后裔在夏、商时期,多湮没无闻,元气大伤,所谓“夏后之时,或失或续”,就是有虞氏部落在离析后所受遭遇的写照。
    但到了周朝初年,长期留居虞城的商均后人虞思,在数十代后传至阏父,又称遏父,担任了周朝的陶正之职,主管陶器生产。因制陶有功,得到周文王的赏识,周文王把长女大姬嫁给阏父之子妫满,至此有虞氏的命运有了一个新的转机。周武王打败殷商后,为备“三恪”(即正朔),分封黄帝、唐尧、虞舜之后,妫满作为虞舜的后裔被封于陈(今河南宛丘),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以奉舜帝之祀,国号仍沿袭“陈”。
    这个陈,即上古陈丰氏部落曾居留的地方,宛丘附近的陈国故地。到周朝初年,虞思的后裔遏父,又称瘀父,投附周国,担任陶正之官。舜帝是上古时著名的制陶专家,他的子孙继承这一技艺,都擅长制陶,正因为瘀父制陶有功,深得周文王(一说为周武王)的欢心,便将长女太姬(一作元妃)嫁给了瘀父之子妫满,即胡公满。周武王灭商后,便把妫满另封于陈,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他们都是同祖同宗,易于接受统治。这种“以夷治夷”的治国之术,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妫满统辖陈国故地,以奉舜帝之妃,国号仍叫陈。《左传·昭公八年》记载:“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周武王命他继承虞舜帝的正统,成为妫姓与姚姓的正宗。于是,妫满,又称胡公满,成为胡姓得姓的开山祖。
    陈国传到陈幽公时即呈衰败之势。幽公荒淫昏乱,游荡无度,不理政事,至宣公、厉公、灵公之时,更是愈演愈烈,以致国内连续发生内乱,国势积弱不振,只得在楚、齐、晋、吴等强国的夹缝中求得生存。陈哀公时,大夫庆虎、庆寅据陈都作乱,使得陈国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哀公死后,闵公继位,但在楚、吴两大强国的夹缝中已是无力回天,公元前478年,灭国之灾终于降临,陈国变成了楚国管辖下的一个县。
    二、是出自周时的两个胡国。
    1、姬姓胡国: 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妫姓胡氏融合;姬胡的地望在今河南郾城县一带,周围分布着姬姓亲族诸国。
   《韩非子·说难》记载:“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早在周朝末的公元前745年,郑国便恃强攻人胡国。
    《左传·昭公四年》的记载:“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秋七月,楚子、蔡、陈、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
    在楚与晋、齐、吴的争霸战争中,正位于军事要冲,迫使它不得不依附楚国。胡子国曾经跟随楚国去攻徐和吴。《左传·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楚“迁许、胡、沈、道、易、申于荆焉。”当时胡受到吴的威胁,而内迁于楚。
    为加强对依附国的控制,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把胡、许、沈、道、房、申诸小国迁到荆山(今河南灵宝县,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曾铸鼎于荆山)。但不久,楚国发生政变,灵王自杀,平王即位。平王为笼络人心,对各附属国采取了较为宽大的政策,胡国人民被转迁到安徽阜阳立国。
    此时,楚国强邻吴国日渐强盛,北上争雄。公元前519年,吴国攻打楚国,胡子又随楚国抵抗吴国的军队。据《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吴公子光在战前曾分析形势,说“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蔷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七国同役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吴国采用了骄兵之计,麻痹楚、陈、胡、蔡、顿、沈、许七国的联军。
    这实际上是吴国肃清楚国外围以攻楚的一次战争,其最终目的是报复楚国。七月,吴与胡、沈、陈、蔡、许、顿诸国军队战于鸡父(今河南固始县东)。吴先以战斗力低下的3000名罪人兵(吴把罪犯组成的军队)攻打胡、沈、陈三国。罪人兵不堪一击,三国竞相争获俘虏。一时三国军队阵脚大乱,行阵不整,吴国大军乘机实行大举攻击,分别由吴王僚、公子光、掩余(吴王之子)率领中、右、左三军三路夹攻。三国大败,胡子国君髡、沈子国君逞战死,陈国大夫被俘。接着,吴军又故意释放了胡、沈之囚,使之弃逃至许、蔡、顿告急,大呼:“吾君死矣。”而吴帅紧随释囚之后,趁其不备,在鸣鼓声中,一举击败许、蔡、顿三国。六国既败,楚军顿显孤立,指挥官只得下令撤退。但楚国在回师途中,顺便再次吞并了胡子国,胡子国被并人了楚国版图。公元前512年,吴国发生政变,吴王僚被公子光所杀,其子掩余、烛庸投奔楚国,楚昭王把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城父堡,春秋时许国国都)和胡田(即胡国之地)赐与他们。《左传·昭公三十年》:楚国“取于城父与胡田以与之。”
    姬胡亡国后,胡国子孙仍以国号为氏。
    2、归姓胡国。归姓起源与尧舜时代的后夔,被称为归夷,是东夷集团的一支,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除一部分留居中原建立归国外,大部分归人不愿臣属于商而向南迁移。其中一支归人迁居于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在此建立起胡子国。
   《路史·国名记己》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又《路史·国名记戊》记载:“盖楚之所立。”这个胡子国为楚国所立(豺-才+出)国的后代。楚国灭础后,将其后代迁于汝阴西北的胡城,即今安徽阜阳。楚国就将(豺-才+出)的后代转封于此为胡子国。胡氏国子孙就以故国国名归为姓。
    公元前495年被楚灭,战国时为楚邑。春秋时被楚灭掉后,其国君子孙中有称胡氏的。归姓胡子国的历史比姬姓胡子国还要早,屡见于卜辞和金文,周初甲骨及周穆王时的铜器铭文都多次提到胡麸、胡侯。1973年在陕西蓝田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麸叔鼎。铭文中所说的麸国,就是文献中归姓的胡国,其地在今安徽阜阳,是自成周通往淮水流域的必经要地。而归胡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期,是殷商时期就有的封国。
    归姓胡子国为楚国所封,成为楚国的附庸。它位于楚国的东北方向,处于楚国与吴国的缓冲地带。这时正当吴王阖闾的强盛时期,吴人经常从淮北进军,西上攻楚。《春秋·定公四年》“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侯、郑伯、许男、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同年11月,吴国联合蔡、唐两国,大败楚国于柏举,攻破了楚都郢城,楚昭王逃到随国。
    《左传·定公十五年》曰:“吴之人楚也,胡子尽俘楚邑之近胡者。楚既定,胡子豹又不事楚,曰:‘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胡子豹乘吴国军队攻进楚国都城之机,占领楚国邻近胡国的地方。
    公元前505年,楚在秦国的救援下,收复了国土,并把国都迁至都(今湖北钟祥县西北)。楚作为大国,几年后很快恢复元气。这时吴、越两国连年交战,无暇对付楚国,于是楚国有机会向那些跟着吴国攻楚的小国首先开刀,报召陵之怨。胡国首当其冲。
公元前495年,楚师大举进攻,很快就灭掉了胡国,俘虏了胡子豹。至此,归姓胡子国的历史就结束了。
    归胡亡后,其子孙为追念祖先,分成二姓,一是以国为氏,即胡姓;一是以姓为氏,即归姓。《通志·氏族略》记载得很清楚:“胡子国,归姓,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以姓为氏者世居吴郡(今江苏苏州)。”
    归胡的地望在颖州汝阴,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春秋·昭公四年》记载楚子、胡子伐吴,杜预注明胡国在汝阴胡城,战国时属楚。《太平寰宇记》则说胡城在汝阴县西北二里处,是春秋时胡子国的故地。在今安徽阜阳市,除胡城这一古迹外,西北有女郎台,     据说是胡国之女嫁给鲁昭侯为夫人,于是筑台表示对胡女的礼遇,俗称女郎台。

    三、为他姓改胡姓。
    黄姓改胡姓
    东汉的重臣胡广本姓黄或王,他的亲生父母因为贫困而不能养育他,于是将他置于瓮中,投入河里。坐在瓮中的婴儿沿河顺流而下,有一胡姓长者听到婴儿的啼哭声,捞起浮瓮,将孩子抚养成人,这位黄姓的子孙便改从了胡姓。
    李姓该胡姓
    李唐皇家的后裔为胡三公拯救于危急之中,其后发达,遂为明经胡氏。
当时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握有重兵,权倾朝野,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8月,朱全忠的部下韩建尽将诸王斩尽杀绝于十六宅。不久,已有身孕的淑妃何氏被立为皇后。朱全忠借故岐兵威逼京畿,第二年正月,唐昭宗在朱全忠的胁持之下,无奈起驾迁往洛阳。二月迁都人马来到陕州,因为东都洛阳宫殿的情况尚不清楚,于是滞留于陕州。三月朔日,何后临产,四月,宫阙建造完毕,朱全忠请求发车起驾。皇帝就将太子托付与三公。胡三公临危受命,不顾个人的安危,将太子带回婺源考川。昭宗来到洛阳之后,不久就被朱全忠杀害。唐哀宗天祜元年(公元904年),德王裕等九位皇子也惨遭杀害。李唐宗室仅存哀帝,而李昌翼隐存于外。
    李昌翼与义父胡三公来到考川之后,因为义父姓胡,也因为婺源有“十胡九汪”之说,改姓为胡,融于众胡之中,可以掩人耳目。取名为昌翼,也是为了感谢胡三公的覆翼、养育之恩。胡昌翼避乱于考川之后,闭门少出,不愿招人耳目。几年之后,年少的胡昌翼就以天资聪慧闻名遐迩,引起乡人的注目和惊奇。弱冠后的胡昌翼登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明经科进士,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明经公。胡昌翼长大后胡三公将他的真实身世坦言相告,并且出示当初从宫中带出的御衣和宝玩。胡昌翼无意仕途,隐居于乡中,开设书院,传道授业解惑。不久他的身份逐渐被乡人所知,乡人不忌国法,纷纷尊称他为太子。胡昌翼在乡里好善乐施,曾经为了便于乡人出外,而伐木架桥于二十四都朱源溪上,乡人称呼此桥为“太子桥”。南宋时由14世孙胡安国重修,13世孙胡次焱定名为“明经桥”,到了元时,胡昌翼的15世孙胡明善将太子桥由木桥改建为石桥,并邀请当朝尚书汪泽民出席桥的落成典礼,作《明经桥碑记》,立石于桥侧。

    四、少数民族胡姓
    在历史上,鲜卑、契丹、溪、高车、满、苗、瑶、普米、彝、回、赫哲、达斡尔、傈僳、白、锡伯等古今民族中,都有胡姓的存在。
    鲜卑族改为胡姓
    古代文献上较早记载少数民族改易姓氏。后魏献帝时七分国人,分其氏,北魏教文帝诏定代人姓族,为其典型标志,其中有纥骨氏改为胡氏。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创建的一个王朝。拓跋氏一直以黄帝轩辕氏的后裔自居,约公元4至6世纪,崛起于河西一带,建立起与中原封建王朝相抗衡的王朝。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举改革,禁胡语,学习和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就连姓氏也改用汉姓。
鲜卑族本无姓氏,而以部落为号,其后代因以为氏。魏初统国36,大姓99。《魏书·官氏志》记载有118姓,其中宗族 10姓,胡姓为宗族10姓之一。其中长兄纥骨氏,后改为胡姓。
    根据《魏书·序纪》鲜卑拓跋氏乃黄帝少子昌意之后裔,在尧舜时代则有始均。其后一直未同华夏有什么来往。崇尚纯朴,未使用文字,处在以契刻为助记忆的传说时代。至始祖拓跋力微时始有比较详细的纪年。始祖四十二年遣太子至曹魏,时为魏景元二年(公元261年)。《魏书·序纪》记录了北魏始祖以前的十四首领的名字和庙号。说成皇帝拓跋毛“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传了13代,至献皇帝拓跋邻,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改革,《魏书·官氏志》说:“初,安帝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献帝是始祖拓跋力微之祖父。其时的七姓为:献帝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次兄为拓跋氏,后改为长孙氏;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命疏族为车馄氏,后改为车氏。与帝室之族,形成十姓。有宣武灵皇后胡氏(为司徒胡国珍之女)、孝明皇后胡氏(为灵皇后从兄、冀州刺史胡盛之之女)、《魏书》所见列传有胡方回、胡叟、胡国珍(皆为安定临泾人),《节义列传》中有胡小虎(为河南河阴人)。现在应该回答这一问题:既然纥骨氏改为胡氏,为什么后来又出现了纥骨氏?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云:“拓跋氏出自鲜卑西部,其种本杂有丁令(即高车);疑献帝‘七分国人’时,以其长兄摄高车纥骨部,因以为氏。后魏孝文时有永城侯胡泥,传称代人;孝明时有酋长胡琛,据高平。疑皆此族人。”是一种情况。纥骨氏改为骨氏,也是一种情况。而姚氏和《姓解》、《辩证》的作者都忽视了《魏书·官氏志》的另一条重要资料,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年)发布了一份诏书,规定:“原出朔土,旧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压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职官尚书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间不降官绪,亦为姓。诸部落大人之后,而皇始已来官不及前列,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有令已上、外为副将、子都、太守、品登仡已上者,亦为族。凡此姓族,之支亲与其身有缌麻服已内,微有一二世官者,虽不全充美,亦人姓族。五世已外则各自计之,不蒙宗人之荫也。虽缌麻,而成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则人族官,无族官则不入姓族之列也。”看来由于纥骨胡氏不甚进取,不符合孝文帝时的姓氏政策,遂逐渐地回复为纥骨氏,或改为骨氏。当然,纥骨胡氏也有可能归宗于安定、中原之胡氏。
    契丹族胡姓
    宋人叶隆礼《契丹国志》就说:“故北番惟耶律、萧氏二姓也。”至于契丹族其他姓氏,则是与汉、奚等族通婚、融合而逐步产生。胡姓在契丹族中产生较早,五代后唐时,即辽初已出现了著名的胡姓人物胡环。
    瑶族胡姓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在姓氏上逐渐形成十几个大姓,而胡姓在瑶族中堪称大姓。其中有胡姓的主要是盘瑶、花兰瑶。
    综上叙述,中华胡氏的族源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是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结果。但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哪些是以谥号为姓,哪些人是以国为姓,都难以定论,甚至连姬姓胡子国和归姓胡子国的始封君都梳理不清了。所以,天下胡氏子孙只能笼统地说自己是胡公满之后。
    据史籍记载,我中华胡氏先秦时期,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境内发展。两汉、三国时期,己播迁于今甘肃、四川、山西、湖北、广东、江西等省,并在今河南、安徽境内继续发展。两晋、南北朝时期,又播迁到今宁夏、甘肃、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隋、唐五代,又播迁到湖南、山东、陕西、江苏、浙江、台湾等省。宋、元、明、清,又播迁到全国各地。清朝以后,继而又远徙欧、美、非诸洲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中华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同时,在瑶、鲜卑、契丹、溪、高车、满、苗、普米、回等少数民族中,也占有一定的数量。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巧合的是,历史上在宋朝、明朝、胡氏都列第13位。
    我中华胡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不断地播迁、融合,形成诸多较大的派系,诸如安定胡氏、清华胡氏、华林胡氏、南郡胡氏等流派。其中最大的派系当数安定胡氏,约占全国胡氏的80%,现代著名的龙川胡、西岭胡、明经胡等都是其分支。史籍反映,安定胡氏,是出现最早的胡姓大族。安定是泾河的发源地,今为甘肃固原县,也是胡氏的发源地。西汉汉武帝元鼎三年 (公元前114年)设郡,辖境相当于今天的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的中宁、中卫、固原等地。
    安定出现最早的胡氏名人是汉代的胡建。胡建,胡公满后裔,河东(今山西夏县)人,汉武帝时任守军正丞,继任渭城令,后官至安定太守,为政清廉,名声大振。三国胡质,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官至荆州刺史,封关内侯,卒谥贞,其子胡威,官至徐州刺史,司马炎特欣赏他,封平春侯,卒谥烈。父子因仕宦原因,均居葬安定,后人发展为世家。到了西晋胡遵,安定临泾人,官至车骑将军。他有六子,都很有才能,而最杰出的是胡奋,随晋宣帝司马懿征辽东,以功升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后官至镇南大将军。胡遵长子胡广官至少府,其子喜,凉州刺史。三子胡烈官至秦州刺史,其子士元也为部将。祖孙三代,相继在朝中为大将,是世家将门,遂为望族。胡奋之女胡芳,为晋武帝司马炎贵妃,受宠爱,地位、待遇稍逊皇后。史留“胡嫔争樗”的典故。到了南北朝,胡遵的后裔胡国珍,官至雍州刺史,骠骑大将车等,其女胡太后,宣武帝元恪的妃子,孝明帝元羽的生母。她临朝听政,权倾朝野,成为历史上颇负盛名的胡太后。胡氏家族,也从此成为南北朝时期最显赫的家族。胡遵以后安定胡氏有着长达几百年的显赫历史,安定被当作天下胡姓的郡望和堂号,被胡氏子孙引为骄傲,也是很自然的。
    据史书记载,隋时,安定胡氏有一支迁住河南新蔡,并发展为大族。宋时,安定胡氏又有一支迁至泰州如皋,出现教育家、理学家胡瑗,世称安定先生。其后人散居江淮一带,主要有如皋、乌程、海陵、兰溪、吴兴、新安、淮阳、金华、凤阳等分支。
    我蚌埠·涡河北胡氏,以地名冠氏。涡河北岸原属凤阳府辖地。今分属蚌埠市怀远县、固镇县管辖。追本溯源,出自虞舜,姓出胡公满,为安定胡氏集团中的一员。3000多年,一路走来,历朝历代,贤良辈出,叱咤风云,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秦汉以来,建公始肇安定,使之走上历史舞台。三国、两晋,质公、威公父子、遵公、广公、奋公、烈公父子,光大安定,使之走进辉煌。南北朝以来,国珍公数代显贵,名震朝野,再创辉煌,使安定雄立中华民族之林300多年。进入唐宋,宋真宗时我中兴一世祖瑗公横空出世,独领教坛,言行身化,桃李天下,士人多“远宗孔子,近师安定”。被后人尊为“先儒胡子”,“万世师表”,使我派走进世家大族,呈现辉煌。宋高宗时我六世祖龙公,由江西而迁淮上。至明景泰年间,我十世祖大河公追随帝王,被任为锦衣卫千户,陪伴皇帝左右。十一世祖德动公,明宣德年间以功升锦衣卫指挥使。和从堂兄弟德静、斌、玉、理、显、德琮等,兄弟十数人立功甚多,使凤阳胡氏名扬天下。
    明景泰末年,我涡河北始迁祖凯公,是瑗公的十二世裔孙,大河公三世裔孙。受封世袭锦衣卫指挥使,以奉先祀。凯公开基凤阳府怀远县魏家庄老圩子,为我涡河北胡氏一世祖。传至大河公六世和富公,生子五:伯明康、仲明泰、叔明祖、季明春、五明健。明万历年间,朝政不纲,倭寇日逼,和富公知时局不稳,天下大乱,为遗种计,遂命诸子分居。明泰公携子迁居今淝河乡中黄村官庄,明祖公携子迁居今固镇县新马桥镇胡家洼,明春公携子迁居今梅桥乡胡口集,明健公携子迁居今固镇县杨庙乡安集村胡海,明康公随父留居魏庄村老圩子守茔。从此,五兄弟分居当时的老圩、官庄、胡家洼、胡口、胡海五地;始称官庄为西家,胡家洼为东家,胡海为北家,胡口为南家,几百年来,这个习惯性称呼一直沿袭至今。
    当今,我涡河北胡氏,长房明康公后裔分居在今魏庄镇的老圩、后郢、街后、老街、小杨家、前胡、西胡、胡巷园里、马厂年家、李庙崔家、古城鉏家圩、包集小胡庄、新马桥胡井子、定远七里圩、明光潘村、长丰县、淮南和蚌埠市区等地,见世22世,人口达8800众。
    二房明泰公后裔,分居在今淝河乡官庄、西新集、葛庄、染坊、油坊、酒东、酒西、沟东、新汉、马庄、钱河胡庄、季圩胡庄、新集胡圩,陈集乡永佛村的胡桥、胡巷,魏庄镇胡巷、胡郢和新城区普渡村等地,见世23世,人口达8600众。
    三房明祖公后裔,分居在今固镇县新马桥乡的胡涯、李圩、桥头、洪庄、连城胡园、魏庄镇张厨和濉溪县薛胡胡庄等村镇,见世21世,人口达5500众。
    四房明春公后裔,分居在今梅桥乡的胡口、马圩等村镇,见世20世,人口达5000众。
    五房明健公后裔,分居在今固镇县杨庙乡的安集村胡海、洪庄、胡塘,孙浅村胡庄、陆圩,胡圩村大胡、小胡,任胡村小胡、团 结村胡庄、湖沟镇吴庄、杨庙姚王和马城镇后拐等村镇,见世20世,人口达8000众。
    我涡河北胡氏在当今安定胡氏集团中,人口达36000众,显然算得上是人丁众多的一支。

    蚌埠涡河北胡氏大河公二十五世孙  志荣敬撰
    岁在公元二0一四年大寒后四日于江苏淮安


  ——— 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07月22日推送
欢迎关注: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