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469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浙江新昌县梅溪胡氏和胡卜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一宾
 

发帖
1117
铜币
1182
威望
984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7-22
    在新昌县新林乡境内,有一个“胡卜村”,从字面上看,“胡卜”是一个表示疑问的词语——为什么选择?这一个永远的疑问,让胡卜人每时每刻都面对着,不停地思考着,只要是对自我生命稍稍有所关怀的人,都会用自己的一生慢慢地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那是因为,我们村最早的两位祖先,一位姓胡,一位姓卜。”这是对于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胡氏先祖璟,在五代时隐居七星峰下,在溪边植梅十里,自号“梅溪”。地以人名,这个居住地因名“梅溪村”。村前的一条溪流,也就直呼“梅溪”。卜氏先祖曾,世居七星峰下,仕宋兵马司,被乡民尊奉为“新昌乡主”。如果没有这两位先祖,胡氏、卜氏不会成为村里的望族,梅溪村就不会在后来改称为胡卜村,也许还会有另外一个名字。
        梅溪村慢慢地变成了胡卜村。那么,是为了表达对千年前开创村基的两位先祖的怀念,还是因为子孙秉承着先祖的血脉而选择固守着美丽的家园?或是为了得到七星峰和蟠龙岗默默的佑护,还是因为有一湾梅溪日日夜夜的滋养?我们不知道哪一个回答是唯一准确而又完美无缺。
        梅溪水从古流到今,从春流到夏,一般说来,溪水的枯涨只与季节的更替有关。可是,不久的将来,梅溪的水会渐渐升高,溢出堤岸,漫过耕地和良田,漫过村庄和桑园,一直漫到七星峰的山脚,胡卜村将会被浙东引水工程“钦寸水库”所淹没,这就意味着胡卜人将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没有再回来的时候。
        胡卜村的轮廓太大,井巷太幽深,历史太古老,文化太繁盛,无法完整无损地将她带走,于是我们一次次地用双脚踩踏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用文字和图片,录下家园所保存的历史和现实,让她在记忆中永远清晰地存在,带着我们去开辟明天更美好的新家园。
        七星峰下
        七星峰,以“七峰如北斗”而得名,有两峰耸峙特立,所以又名“双尖山”,最高峰海拔617米。七星峰高高地矗立在新昌县和嵊州市的交界地带,北与金庭洞天相望,南与沃洲、天姥两大福地为邻,七星峰下有一畴平原,还有一条如练的梅溪流过,梅溪之南有蟠龙岗,越过蟠龙岗有查溪,查溪为黄泽江主流,纳入梅溪水之后往西北去为曹娥江,最后融入大海。
        依七星峰、傍梅溪水的这一片地方,形似“蟠龙伏虎”,民间父老相传,此地是两龙相争龙脉所至留下的风水宝地。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骑猛虎的“阳龙”和一条骑白马的“来龙”。这两条龙自东方远道而来,到了七星峰下,起了争斗,持续了一段时间,阳龙所骑猛虎累了,伏在七星峰下休息,休息着休息着变成了一座山,露出其中一个“虎爪头”;来龙所骑白马在一惊之间遗失马鞍,马鞍落在七星峰下,慢慢变成一座“马鞍峧”。白马失去马鞍以后继续向西奔跑,到钦寸村边感觉跑不远了就停下来,变成了“石马横沿”。此时,一条“游龙”从远处高山而来,夹在阳龙与来龙之间,看到两龙争斗起来翻江倒海,问及此为何处,答曰“小溪”。游龙想自己翻山越岭历经曲折,应已到了大海,没料仍在小溪之间,但见七星峰下左右均可逢源,就停下来再看两龙争斗的好戏。游龙的停滞不前,挡住了远处同在看好戏的鹭鸶的视线,鹭鸶一气之下用尖嘴将游龙的头一啄,游龙当即缩头不动,随后化成了“蟠龙岗”。鹭鸶看好戏不忍离去,站立之处就成为“鹭鸶岗”。阳龙和来龙继续争斗,过了好长时间,仍分不出上下,觉得还是和平相处为好,就停下来握手言欢,慢慢化成了“阳龙山”和“来龙山”。
        蟠龙岗来脉之处,有座顾东山。“世传大禹治水时,登之以望东海诸山”,这件事见诸新昌旧县志的记载,比起蟠龙岗形成的时期来,不知要晚了多少个世纪。
        再后来的唐贞观年间,梁山宝见查溪边山环水绕,奇峰罗列,就从前梁村迁到这里开疆拓土,卒后墓葬来龙山上,他的子孙世居于此,渐成查林村;五代吴越国时期,胡璟游于“七星峰之麓,遂卜居焉”,卒后墓葬七星峰下武曲之原,武曲之原即在阳龙山中,他的幼子胡琛娶卜氏,子孙世居于此,渐成胡卜村。
        就这样,七星峰下梅溪水边,有了查林、胡卜、曹洲、秀溪等村庄的奠基和一代接一代的传承。山水之间,人文蕴积,就有了名声和灵气。胡卜村里人把这里的景致归纳成“胡卜村居八景”,美其名曰:“鞍山钟秀、星峰叠翠、曹洲樵采、蟠龙列嶂、小溪渔唱、思源课诵、盘山钟鼓、顾东牧笛。”其中的星峰叠翠、蟠龙列嶂、鞍山钟秀,显然是传说中龙脉所至留下的痕迹,而樵采渔唱和着钟鼓牧笛的盎然生机,则完全都是因为有了受天地山川之气而生的人类的劳作和生息。
        蟠龙岗成了胡卜村前一道天然的风景。胡卜人看久看熟了,觉得蟠龙岗更象一道展开的诰书,明时人有诗云:“逶迤崇冈信有神,俨如鸾诰展来新。乾坤恩泽相承久,钟得居民半缙绅。”
        地灵人杰,钟灵毓秀,伴随着神奇传说的流传至今,七星峰下因此而增添了真实灿烂的文明篇章!
        新昌乡主卜曾
        “新昌县”尚未建立的时候,“新昌乡”在“剡县”的版图上早已有了自己的位置,新昌县建立以后,新昌乡在新昌县境内仍长期地存在,即今新林乡、大市聚镇一带。
        新昌乡七星峰下梅溪边,最早有卜氏数家居住。有一位卜曾,北宋初年在京都兵马司任职,他为官非常清廉,惩恶扬善,告老还乡后,又为乡民的生计出谋划策,引导人们垦荒生产,走勤劳致富之路,做奉公守法庶民。他寿终后,葬于新昌乡七星峰下。
        “凡造福于民者,民必立庙以祀之”,乡民感念他的德泽,尊崇他为新昌乡主,还建了乡主庙供奉他的神像。农历正月十三是卜曾公的寿诞,人们缅怀先祖,逐渐形成乡主庙会,届时,庙内张灯结彩,香火缭绕,新昌乡所属十二庄的村民纷至沓来,莲子行、吹鼓亭、高跷、十番、盘龙、舞狮等乡间戏班也赶来表演,旗帜林立,锣鼓喧天。
        抬着卜曾公神像游行、让卜曾公巡视村庄是庙会的重要内容。游行队伍高举回避、肃静、廉明、公正等牌子,人们扮成校尉、犯人,犯人背插黄色犯牌,在校尉的押解下游街示众,旨在表示卜曾公对人们的谆谆告诫,要遵纪守法,不可作奸犯科,违者必将受到严厉查办。游行队伍绕村一周后,来到七星峰下卜曾公墓地,举行祭祀仪式,告慰先灵,祈求乡主保佑新昌乡的一方水土平平安安。接着又演戏酬神庆贺,到正月十八才落灯。
        解放后,庙会停止,乡主庙堂移作他用,年久失修,颓废不堪。“百世不忘永祝七星峰下墓,大官归隐广栽十里溪边梅”,人们忘不了卜曾公带给乡民的德泽,乡主的精神依然引导和感染着人们。小时候曾好几次在乡主出巡的队伍里扮成“犯人”的胡伯钧和几位有识之士不忍历史古迹湮没无传,自发成立修复小组,筹募资金,重塑卜曾公像,将庙宇修葺一新。1995年秋,新昌乡主庙举行了开光仪式,卜曾公墓也得到了重修,墓碑曰“宋兵马司新昌乡主卜曾公之墓”。此后每年正月十三举行庙会,连续不断,成为乡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大荟萃,乡主教诲乡民的社会大课堂。
        新昌乡主庙承载着卜曾公的言行和善德,人们崇拜信仰,奉若神明,寄托着精神上的一种依赖,她还见证着新昌乡、新昌县名字的由来,蕴藏着悠久的历史。
        现存庙宇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庙内有光绪年间立的《新昌乡捐碑》和《胡卜庄捐碑》。2002年7月,新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新昌乡主庙为文物保护点,“赐福黎民”、“德庇桑梓”“惩恶扬善”等匾额题联陆续镌刻张挂起来。胡卜村人悉心地保护着乡主庙的大殿、厢房、前厅,前厅柱上有联,曰:“梓里千年霑惠泽,梅溪一带忆钓游。”大殿柱上有联,曰:“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世知即为大恶。”这些对联高高地挂着,被人们无数遍诵读过。卜曾公永垂不朽,年年岁岁接受着乡民虔诚的朝拜,关于真善和大恶的谆谆教诲依然久久回响。
        梅溪始祖胡璟
        在吴越王钱鏐麾下,有位大将胡进思,历任将相五十年,屡立战功。他的长子胡璟亦习武,任明州指挥使,开运年间为偏将,破李景,克福州,论功加赏,升行军司马兼尚书事。他自叹道:“人生以昂然七尺躯,不能为国建功,为民除害,亦虚负此生耳!今既破贼,拓封疆,于志亦已伸矣!”他很明白古人所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眼看自己荣宠既盛,年已高迈,就离开了朝廷,“游于新昌乡七星峰之麓,遂卜居焉。”
        胡璟性爱清旷,喜欢吟咏,在溪浒植梅十里,自号“梅溪”。七星峰俨然如屏,梅溪江绿水流香,梅溪先生在溪边踏着雪,咏着诗,悠然自足地走到生命的尽头,如愿安葬在七星峰下武曲之原他在七星峰下开辟的一个家园,因名“梅溪”。
        胡璟生了三个儿子:长子珩,赐爵乡宦郎,随祖胡进思隐居奉化簰溪,卒葬梅溪,后裔居黄岩南塘、簰溪。次子璇,任会稽太守,徙居花钿,子孙繁衍于会稽、上虞、嵊县。三子琛,宋乾德中授吴越礼部尚书,开宝九年,陪钱俶等进朝辞仕,宋帝挽留,赏宴,致仕后归隐梅溪老家。琛娶同村卜氏,卒葬七星峰武曲之原。胡琛之子原明,出使南唐,南唐主李煜爱其才,封吉州刺史南唐归宋后,升礼部尚书,封庐陵郡开国侯,后裔迁江西。
        梅溪胡氏尊奉胡璟为第一世祖,在村中建了胡大宗祠,堂名“垂裕”,意谓“祖之积德累仁垂裕无涯,世世子孙当守祖宗之垂裕于勿替”。
        墓地祭扫,宗祠崇祀,千百年来,胡璟享用着子孙后裔的香火,绵绵不绝。
        从梅溪到胡卜
        胡璟乐为之卜,构楼架堂以蔽风雨;卜曾乐为之筑,掘井垦荒以谋生计。两位先祖在七星峰下奠定了一个村的根基,留下两块墓地、两座祠庙,他们的血脉在后世子孙中代代传续。子子孙孙降生在这可钓可游、可耕可读的梅溪江畔,后屏星峰之苍翠,前朝蟠龙之郁葱,怎能不默默地感谢先祖的安排?
        “祖宗创业于前,子孙继统于后”,一代又一代胡氏和卜氏后裔在此间生发,梅溪村随之慢慢变化着。这个嬗变在旧志中有记载,成化《新昌县志》记载:“梅溪村,俗名胡卜,居人胡伯兆有园趣轩,子端祯结草亭,甚幽雅。”万历《新昌县志》记载:“梅溪,一名胡卜,在三十三都。”此外还记载县内有6个乡村市镇,“胡卜市”居其一。商贾集散,乡民赶市,“胡卜市”的名声随着人来人往而传得很远。光绪《新昌县志稿》记载新昌乡中有“胡卜村,一名梅溪”。终于,一个村正式以“胡卜”为名。
  集市有兴也有衰,与当年地域的社会经济密切相关,人丁也有增有减,胡卜村中的卜氏传说因瘟疫而渐渐消失,胡氏仍不断繁衍,成为村中大族。这条梅溪,却不改自己的本色,时而静静流淌,时而急急奔走。
  随着梅溪的流淌,梅溪胡氏不断有人向外迁徙。第十世祖铠,迁居十里潜溪之西的溪西,后裔称“溪西派”,建宗祠名“垂裕堂”。第十九世祖得祥,“爱竹岸之山明水秀,始卜筑其地”,后裔建宗祠名“光裕堂”。第廿一世祖端贵,见燕窠堪称佳境,顾而乐之,遂庐而居之。后裔建绍裕堂于枫树下村。第廿一世祖日春,迁居儒岙案山(今安山),至第三十世祖初明,从案山迁居藤坑杨梅山。第廿二世祖錥,赘王家庄唐氏,继娶王氏,遂王家庄居焉。第廿三世祖琬,迁居大坪头,至廿九世锦麟生五子,其弟锦文生七子,派下分七房。清乾隆丙子年间,后裔建承裕堂迎奉历代祖先灵位,以二十世文一公为先祖。第廿三世祖朝清,居柘树湾,村后有顾东山,号“顾东派”,宗祠名“树德堂”。第廿三世祖尚洋,从溪西迁居后山岙。尚洋生一子秀龙,秀龙生三子,元金、元银、元宝,分为金、银、宝三派,金派世居后岙,建胡氏宗祠名“崇本堂”。第廿五世祖学仁,爱蔡岙山水秀丽,遂迁居,至三十世祖绍儒生四子,绵延为四房。后裔建宗祠名“光裕祠”,后改名为“光中祠”。第廿五世祖学海迁居丁家园。第廿四世祖楫,迁居县城中,裔孙寿星迁居磕下。第廿八世祖尚锡,迁居缸窑。后裔建有顺福堂(五间面走马楼)、顺寿堂。第廿八世祖日信,从案山迁居五峰坑(今上堂山)。第廿九世祖心贵,从大坪头村迁居后梁。第廿九世祖福寿,从蔡岙村迁居雪后坑。梅溪胡氏还有向新昌县外迁徙,分别居住到宁海黄墩(今名桥头胡)、上虞会胡,嵊州横路和官元等地。
        胡卜村永远是梅溪胡氏的发祥地和聚居地,一家家一户户居住在七星峰下的梅溪江边,怡山乐水,和睦共处,一代接一代地把集市办得红红火火,把自己的家园打扮得像模像样,圆满着人与自然山水的融合。

        忠孝理学望族

        古人云:“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忠臣和孝子向来为人们所称道。胡氏家族中,有一位忠臣胡铨,一位孝子胡刚,闻名朝野,共为世人敬仰。

        忠臣胡铨是胡璟的第十世孙,金兵南下诏谕江南,他请求将秦桧及其党羽斩首并“竿之藁街”。胡铨自己有诗云“久将忠义私心许,要使奸雄胆怯寒”。遗憾的是,忠君爱国之心没有使秦桧等奸臣胆怯寒,而让自己由此遭贬,谪居海南。直到孝宗即位,胡铨才回到朝廷,任为国史馆编修、兵部侍郎等职,谥号“忠简”。在海南,胡铨和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等并称“五公”,神像崇祀在五公祠内。忠臣之心终于被君主赏识,被百姓崇拜和敬仰。
        胡铨在胡氏康字辈中排行第一,后世称其为“康一公”。他的孙子胡栋,任义乌教谕,自庐陵来祭祖扫墓后,就居于先祖旧址。
        孝子胡刚是胡璟第二十世孙,《明史》列传载:“刚,浙江新昌人。洪武初,父谪役泗上,以逃亡当死,敕驸马都尉梅殷监刑。刚时方走省,立河上俟渡。闻之,即解衣泅水而往,哀号泣代。殷悯之,奏闻,诏宥其父,并宥同罪者八十二人。”孝子有幸,他的孝心感动了监刑官,不仅救了父亲一命,还救了同罪者八十二人,所以,“淮人德之,相与撰其始末为故事,至今传颂云。”《诗经》云:“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胡刚之子因取名“永言”,字“孝思”;又云“孝子不匮,永赐尔类”,胡刚去世后,新昌县城乡贤祠崇祀他的灵位,成化《新昌县志》绘孝子图像并诗文赞颂。清道光年间,后裔在村中建了座孝子祠以表怀念。孝子的事迹继续感动着更多的人。
        “忠孝家声远,贤明祖有芳。茂嗣良挺秀,奕久益其昌。”梅溪胡氏自三十世起定下这样的排行,“忠孝”列于首二字,一则不忘忠臣胡铨和孝子胡刚的功德,二则给子孙关于为人臣、为人子基本原则的教诲。
        胡善缘是胡璟第十四世孙,隐居于盘山之侧,创别业一区,号“半天书院”,储经史万卷,以养性怡情。此后还有许多人在耕读家风的影响下,成为一代理学名家:胡宗珏,宋咸淳三年授实录院检阅;胡端祯,甘贫力学,终于吟诵,结草亭于宅外,著有《草亭愚辨》等集,以儒士推祀乡贤;胡釴,明弘治己酉举人,人们建“飞黄”坊纪念;胡隼,六经书史,无不淹贯,惟务修德就闲,筑佚老亭于草亭之南;胡汭,明正德十二年二甲五名进士,仕工科给事中左给谏,与刘瑾党羽不和,迁池州太守,后人建造“左司谏”坊旌表;胡士朝,涉猎书史,博通今古,著有《樵余诗文集》;胡拱奇,宦游京省,足迹几遍名山胜景,各有吟咏;胡如宏,博学多能,精于地理,设教越城西郭,被其训泽者多宿儒奋翮;胡忠谔,贡元,候选儒学正堂,熟读经史,熏陶诸生,成器者数十人。
        “忠孝江南望族,理学天下名家”,这副对联镌刻在胡大宗祠的门楣之上,这不是族人的自诩,而是民国时期浙江省省长张载阳对胡氏大家族的钦慕和赞赏。
        半天书院
        溯着梅溪,七星峰逶迤向东盘旋而上,岚光叠翠,烟景迷山。其中有一座山,名“半天书”。村中的小孩到这里玩耍,听到山名,大都以为山势高峻直插半天,因名“半天势”、“半天赐”,或者是像村边的蟠龙岗、马鞍峧那样,名为“半天狮”。稍长,便会听到村中老人说,“半天书”山中曾有祖先创办的半天书院,接着,不难在遗址上寻找到墙基和土砾断瓦,会在心中搭建一座书院,如空中楼阁,飘忽不定。长大后,读了书,识了字,有机会翻阅《梅溪胡氏宗谱》,书院的大致轮廓会重新浮现于半天之中。
        半天书院创办于宋嘉熙年间,创办者胡善缘,字矜之,号继善,梅溪胡氏第十四世祖,义乌教谕胡栋之孙。他“隐居于盘山之右侧,创别业一区,号‘半天书院’,前堂后寝,静阁闲亭,储经史万卷,以养性怡情”。他的三个儿子宗讙、宗璨、宗琏在这里受到他的教诲,学有所成,次子宗璨任天台县教谕,侄子宗珏在宋咸淳三年授实录院检阅。
        嘉熙庚子年(1240),胡善缘抄录前人事迹文存,收录当世族人简历,纂成《梅溪胡氏宗谱》。“承礼乐家风,长诗书门第”,胡氏迁居新昌梅溪,在此繁衍生息的历史从此就有了文字的记载。
        胡善缘裔孙中有一位胡祺,陪同好友南京工部主事员外郎徐志文,在成化六年(1470)的一个夏日拜谒了半天书院。他们“不见当年衿佩之集、弦诵之音,惟有青山矗矗,秋水泠泠。”徐志文听胡祺说起善缘先生的故事,写下了《善缘公传》。有了这篇《善缘公传》,山中就有一位凝睇远瞩的垂垂长者,穿越时空,遥遥地关注着脚下梅溪的枯涨和梅溪胡氏的生存发展。善缘公没有走远,留下一个地名,让后人指指望望,还留下一部《梅溪胡氏宗谱》,让一代代胡氏珍藏阅读、修续承传。
        物换星移,一晃又过了几百年,脚下的梅溪水带走了许多岁月,半天书依然矗立着。因此,“胡卜村居八景”中有一景名为“思源课诵”,源自“半天书”的课诵之声,伴和着林涛阵阵,随着梅溪水,在七星峰下的村庄久久回荡。
        草  亭
        成化《新昌县志·村墟》中记载,梅溪村中“居人胡伯兆有园趣轩,子端祯结草亭,甚幽雅”。一个村的记载,竟以园趣轩、草亭为注解,园趣轩和草亭该是梅溪村那个时代的声望所在吧。
        自五代时胡璟迁居七星峰下,到明代成化年间,胡氏已繁衍到了二十余代。第十九世胡复寅,明初征任万泉令,大学士潘晟撰《复寅公赞》,曰:“幼而学腹笥便便,壮而行德音秩秩。居乡梅溪,十里生色。出署方隅,万泉感泽。名著旗常,功垂竹帛。斯诚家修廷献,有宰天下之才,奚况于一邑。”
        胡复寅之子胡子亿,邑庠生,字伯兆,号园趣,生了十一个儿子,端昌、端盛、端胜、端甫、端具、端祯、端祥、端祺、端祚、端礼、端福,个个知书达礼,头角峥嵘。越州倪元璐题《子亿公赞》,云:“十载鸡窗,学业诚优。三场夺锦,未占鳌头。苦守田园,终居黉门。种阴德,常宪章于司马;全孝友,时祖述于君陈。宜乎!振振兮桂子香飘十一,绵绵兮兰孙卓立万千。”
        胡伯兆之六子胡端祯,又名“胡祯,字用良,甘贫力学,尚志慕古,乡党间声称籍籍,足未尝入城市,士大夫闻其名,弗克见,结草亭于宅外,聚古今图籍,终日吟诵其中。不慕仕进,所著有《草亭愚辨》等书,古淡平实,有开世教,与江浦庄昶、嘉禾吕原诗文往来。监司王华礼幤奖重,府推周进隆、知县唐夔皆款门见焉。”胡端祯为首修辑宗谱,这是胡氏第三次修谱,请内阁大学士吕原撰写了《胡氏宗谱序》。庄昶撰《草亭端祯公传》,称赞草亭先生“修葺宗谱以继先业,积善课子以裕后昆”,最后以诗一首追赠之,云:
圣主狂奴自古容,溪山此意便无穷。
谁知宇宙千年病,我与先生一样风。
越水以东惟剡曲,子陵以下几渔翁。
闲忙莫问今谁是,时止时行道只同。

        庄昶是明代一位著名理学大师,学者称“定山先生”,官终南京吏部郎中。“我与先生一样风”,可以理解为学者定山先生与剡曲梅溪的草亭先生同气相求,有一样的风节逸致。《定山先生集》收入《中国善本书提要》,草亭先生胡端祯之名收进《江浙藏书家史略》,而《草亭愚辨》却散佚不存,实为梅溪胡氏一大憾事。
        草亭,大约是草草的构筑,不会有雕栏玉砌,更不会有金壁辉煌,四周倒是芳草丛生,幽雅宜人。“寄迹草亭,得两忘于一室;藏修书院,行四乐乎半天。”草亭继承着半天书院的琅琅书声,子孙们也乐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并且很好地把书声传续下去。
        胡端祯之子釴,得到父亲的谆谆教诲,弘治己酉年(1489)考中举人,后人建“飞黄坊”纪念这位金榜题名者。胡釴之子隼,号遗珍,依赖草亭先生的抚育教诲,六经书史,无不淹贯,筑“佚老亭”于草亭之南,鰲峰东崖老人眷侍教生徐云卿为其撰《佚老亭记》。
        园趣轩、草亭、佚老亭,依次传续着一种书香门第的家风,主人和村里村外文人雅士酬唱不绝,可谓谈笑有鸿儒,翰墨来添香,文风聚集,香飘四方。一村之望,真的非此莫属。
        
        飞黄坊和石元宝

        在胡卜村中心耢耙弄和长街的交叉口,高耸着“飞黄”牌坊,“卉”字形,挑檐斗拱,精雕细琢。据宗谱记载,牌坊额中原有“己酉科”三字,左“举人”二字,右“胡釴”二字,中层长方额书“飞黄”二大字,左有“钦命进士第中顺大夫国子祭酒前提督浙江全省学政郑纪书”,右有“新昌知县程傅、县丞汪琦同立”等款字。飞黄坊在清嘉庆时曾作维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和全县的牌坊一样遭到人为的破坏。1999年,新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在新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支持和胡釴直系后裔胡伯钧等的筹募下,整修牌坊顶脊,恢复匾额。这种旧时的旌表性建筑,在新昌县内硕果仅存,成了古村的一个标志。
        飞黄坊为纪念胡釴而建。胡釴,字朝仪,从小就接受父亲的教育,弱冠补博士弟子员,在弘治己酉年(1489)乡试中魁。但他没有继续在科举场上努力,而是“终老名山,不仕朝班,优游梅溪”。
        胡釴中举未仕而以隐逸终,显然与“飞黄腾达”无关,后人建了“飞黄”坊,为的是纪念这位为家族增光添彩的金榜题名者,也希望后代有更多的人能金榜题名,鹏程万里,为胡氏光大门楣。许是胡釴与飞黄腾达无关,一些人渐渐遗忘了他,把另几位胡氏的传奇与飞黄坊联系起来。
        相传,一年正月十三乡主庙会期演戏,戏班将《云长过五关》戏牌挂出后,发现关云长穿的绿袍不见了,赶紧派人去宁波天然舞台取袍,台上只好敲了头场敲二场,敲了又敲不能上演。
        此时,胡双奇正好安排完戏班的中餐,不见戏开演,听说是因去宁波取绿袍的人不见回来,立即动身去迎接,路上没遇到,就直奔宁波拿回了绿袍,戏文才得以开演。如此神速取得绿袍,众人都不信。双奇见自己的本事未有人见知,心中有些委屈。在晚上演戏的时候,他特意让大家看到他添过耀台灯芯,便直至杭州府库取银十两,并留下“新昌县胡卜村胡双奇所拿”字条。次日,官差发现了赶到胡卜追究,众人更不信。这时,双奇走了出来,拿出十两银子,如数奉还。县太爷正巧也在看戏,知情后并不加罪,还奏请皇上褒奖这位健步如飞的奇士。
        后来,双奇被县太爷请去当班头,缉捕盗贼立下大功,温州府太爷闻说新昌班头武功高强,又请他到温州缉捕盗贼。
  “飞黄”一指传说中名为“乘黄”的神马,一为古代勇士飞廉与中黄伯的合称,人们就把双奇比作神马,比作勇士,飞黄坊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梅溪胡氏宗谱》、民国《新昌县志》记载有“胡双麒”,一名双奇,字麟趾,“状貌雄伟,膂力绝人,手执短刀,日行三百里,一时无与敌者”,后钦授广东潮洲府游击,转升贵州安顺府绍武将军,迁任宁波府提督世袭一等马侯麾下,统领全浙军务事。胡双麒所处的年代,在清朝初年,比胡釴中举的时间要晚两三百年。
        胡釴、胡双奇、胡双麒,这三位胡氏都与“飞黄”有关,他们各有过人之“才”,为胡卜人所乐于称道。
        “飞黄”坊下,有四只石元宝,老老小小路过这里都喜欢坐坐,石元宝因此变得光滑温厚又非常可人。冬日,夏天,这里都是最好的坐堂,坐在这里有一些财富与才智的话题,也有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聊,在这些家常的茶余饭后的谈资里,或多或少,人们会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四只石元宝中,有一只粗糙浑朴,相形见绌。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只石元宝在这里“滥竽充数”呢?
        有人说,胡卜人在嵊县的一个石宕定制了放在牌坊之下供人小坐的两对石元宝,雇人抬运到村里,约定由胡卜人招待一路上的吃喝点心。挑夫们胃口特别大,点心不够吃,嫌胡卜人欠客气,一气之下就将一只石元宝丢落在念石村陈公岭路旁。
        又有人说,有一过路人在“飞黄”坊下歇息,眼睛盯着石元宝,看了很久还不忍离去。许是站久了有些碍事,许是让他过多地分享了这份财富有点心疼,有一胡卜人看他垂涎欲滴的样子,就说:“有本事你就拿只回去罢。”过路人问:“当真否?”答曰:“当真!”过路人立即挟了一只,稳稳当当地走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留下这个胡卜人目瞪口呆了好长一会儿。后来打听得,这位过路人是在县城筑城墙的健汉,为了争口气,费尽力气,把石元宝带到念石村口陈公岭路旁后,没有再多的力气带回家,就弃在路旁。
        去陈公岭抬回石元宝,也不是件很难的事。后来,不知为何,而是另外凿了一只以成双成对,只是另凿的一只没有原来三只那么好。
        故事流传到现在,胡伯钧不知听了多少遍,将信将疑间,特地赶到陈公岭。陈公岭人都说这只石元宝是你们胡卜人的,并且答应收点保管费就可以“完璧归胡”。后来,当胡卜人准备了保管费,去抬回元宝时,有一位陈公岭人说,“我们又不缺少这点保管费”,村里人都随声附和,觉得很有道理。保管费有价,而石元宝无价,钱拿到了会用掉,石元宝抬走了再也抬不回来,它在陈公岭呆了那么长时间,陈公岭人看着也是一种享受,怎么也不愿意在得到一点保管费后让石元宝抬离陈公岭。因为这一只石元宝,也是陈公岭人的一大财富啊!
        说实话,陈公岭的石元宝比起胡卜村里的石元宝来,也是相形见绌。会不会是胡卜人嫌那只石元宝凿得不好丢在半路呢?这里的原因只有石元宝自己知道了。
        元宝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与“飞黄”的过人之才辉映,所以,坐在石元宝上,就是美滋滋地坐拥着先祖馈赠的一种物质的或者精神的财富里。别人家的金元宝、银元宝,无论如何都比不上自家的石元宝!
        醉经堂
  
        七星峰,梅溪水,这些山川大地都是自然的造化,而坐落在此山水之间的胡卜村庄,则是一代代梅溪胡氏生生不息共同构筑的家园。在这个美好的家园里,有一座座第宅园林、亭台楼阁相继拔地而起,又随着岁月的更替而相继慢慢成长衰老,化作尘埃。祖先的安居修养之所,如草亭、园趣轩、佚老亭等等建筑,到如今,有的只留下一个有大致方位的遗址,有的则留下相关的诗文,后人读之,仍可以凭此追想曾经发生在这些建筑里面的趣闻轶事。

        在现今胡卜村民的记忆中,坐落在双井头之南的大台门是最古老的台门,已经翻建成新房子了,父老相传,旧时县里、乡里的官员来胡卜村都要到这个大台门。乌漆台门则是现存最古老的台门,乌漆早已褪去,其间养育过几代人,查阅宗谱仍能找到答案。此后,醉经堂、宝经堂、清风堂、友恭堂这四座第宅,在胡卜村中相继矗立起来,在此居住的都是梅溪胡氏第二十八世祖胡克顺的后代。他们血缘相近,团结友睦,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再加上勤劳节俭,过上了安居乐业、衣食饶裕的幸福生活。
        醉经堂的创建者胡克顺(1684~1746),字惟和,“旦晚不怠,铢积寸累,家业稍裕”,“食不甘,衣不美,自任劬劳,恒言节省,垂白不渝”,他既辛勤创业,又节俭持家,给子孙留下了一座宽敞的安居之所。醉经堂南面院墙上有一个大大的“福”字,他的两个儿子分家立户以后,长子胡金明住东厢,幼子胡金柱住西厢,长幼有序,一室雍容。他们时常会思考如何珍惜守护父亲留下的这份好福气,对于“福”字来源的理解,大约是相同的。
        胡金柱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倡议主持重修宗谱,此时醉经堂里来来往往的都是家族中的文化精英,醉经堂因此而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息。胡金柱还为重修的新宗谱撰写了序言,为梅溪胡氏家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百多年以后,胡克顺有了许多裔孙,醉经堂建筑本身也因此有了他的“子建筑”。在他的十多位六世孙(梅溪胡氏三十三世)中,有一位名声昌(1817~1875),他建造了走马楼式的清风堂。清风堂南面外墙东西两扇门的石门额上,分别刻着“星峰毓秀”和“梅水生香”,这八个篆体大字把村北村南的美景以文字形式引到了身边;清风堂内四周屋柱边的墙上,则分别刻着“福禄寿禧”四个大字。另一位名声原(1840~1915),他建造了宝经堂,天井中有一水井,取水不必出家门,生活方便。清风堂和宝经堂这两座第宅携手相连,继承了醉经堂的优良家风,又成倍地扩大了醉经堂的好“福”气,胡克顺后代的生活空间由此更加幸福开阔起来。
        胡声原生有四个儿子,他们各有所长。长子浩然业儒兼商,次子沛然掌农事,三子炳然开办南贷布庄店,四子蔼然开办义源昌染坊。除了经营实业,他们还会演戏文,在胡卜目连戏班里担任重要角色,胡沛然扮演可怖又可爱的活无常,胡蔼然扮演行孝救母的傅罗卜。宝经堂一家共三十余口,四世同堂,全家和和睦睦,说说唱唱,笙歌不绝。
        陈恭照在《声原先生传》中称赞他的家族“以农为经,以商为纬,勤以生财,俭以积之”,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为举办公益事业打下了物质基础,星峰小学、团练、祥裕祠、石坑振澜桥、胡氏宗谱编纂等事业从发起到竣工,都有他和他的后代奔波操劳的身影。
        胡浩然身为长子,总摄家政,他在1911年受父亲之命出家资借址胡大宗祠创办了星峰两等小学,自任校长兼教师长达七年,还聘请名师胡锡庚、陈恭照等来校执教,他的其中一个孙子胡兆祥(字耀藩)星峰小学毕业后又考入了上海沪江大学,大大的红纸报单就贴在了宝经堂的中堂,宝经堂因此走出了科举制度废除以后胡卜村第一位大学生。
        胡浩然看到绍兴锡箔业发达木炭需求量大的情况,就筹划经营炭业,还在绍兴探花桥旁设立浙东港炭商公所,盈利颇丰,家道日益昌隆,没过几年,崭新的友恭堂在清风堂和宝经堂之间的空地上建造起来。
        民国十三年(1924),胡浩然年逾六十,很慎重地写下《友恭堂分关序》,告诫子孙:“知创造之维艰与继述之匪易,庶几克勤克俭,弗替先型式好,无尤毋怠,一体共勉,为敦厚之行。”这一分关留给子孙永远珍藏,后代会时刻铭记这些深情的嘱咐。
        醉经堂、宝经堂、清风堂、友恭堂这四座第宅,互相毗连,至今矗立在胡卜村中,这些青砖灰瓦的木结构建筑,相对于现代的新建筑,显得很沧桑,很陈旧。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物化的灵魂,那么,这四座蕴藏着幸福、积聚着财富的第宅,展示着村庄成长的足迹,堪称一个时代胡卜村灵魂的中心所在,现今的人们只要静静伫立,细细品味,还会听到古老的关于幸福的华彩乐章在继续延响!

        四份头台门
        梅溪胡氏第二十七世祖胡斗雄的后代,在家族中辈份大,人丁不是很发达,常有出继入继之事,从乾隆年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后裔大约维持着四户人家,他们居住的地方因名“四份头台门”。
        胡斗雄的一个孙子名亮勋(1757~1836),为梅溪胡氏一族之长,率领族人修宗祠、建庙宇、重修朝阳庵,“尊于族而长于家,其德行亦冠乎一乡”。胡亮勋有天凑、天玉、天定、天祥这四个儿子,他的兄弟胡亮佐乏嗣,就把长子胡天凑出继给他为嗣。胡天凑(1741~1863),号逸亭,为邑庠生,他建造的第宅被称为“四份头新台门”。
        四份头台门的一个老台门和一个新台门,都是三合院格局,正楼三间二层,底层前为廊,小瓦屋面,三面风火墙,南面砌院墙,青石阶沿,天井卵石铺地。延至民国时期,梅溪胡氏家族中辈份最大的人物仍然都在四份头台门,其中第三十二世祖胡毓松和胡成章,及子侄胡增熙、胡秋熙等四位人物,在这一时期家族中影响长久而深远。
        胡毓松,字燮壬,族人尊称其为“燮壬家长”。一族之长有其特殊的长者风范,“性刚气直,处事坚毅,百折不挠,所期必成”,他参与重修胡大宗祠、拨产创办盘山小学,为公益事业不遗余力。此外,他课教子孙的方法也异乎寻常,常嘱咐曰:“有志男儿当献身党国,立功疆场,以利民生,岂可株守家园,与草木同腐乎?”胡毓松有才熙、才绍、增熙、国熙、秋熙五个儿子,其中三子增熙和五子秋熙听从父亲的教诲投身军伍,没有了农耕者株守家园的寻常人生,而有了转战疆场后各自历经患难的非常人生。
        胡增熙十八岁那年,即民国十一年(1922),闻说浙江省防军第二师第六团开往新昌平定大市聚民众暴动后在管家岭村招兵,就加入了省防军。1936年,他被保送到中央军官学校洛阳军官训练团培训,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九一八、一二八、八一三及沪淞、台儿庄等战役,莫不身先士卒,历经百战,致身受三弹,出九死一生以建奇勋。”
        胡秋熙于1935年随四哥国熙去上海美亚绸厂做工。上海沦陷后工厂停业,回到老家胡卜,任四庄乡中心小学校长。不久,经三哥增熙介绍去贵州龙里考取黄埔陆军辎重兵学校,成绩名列前茅,留校任驮马连连长。抗日战争胜利后,秋熙返回胡卜,在村中开设了大昌南货店。1948年参与梅溪胡氏宗谱重修,并撰写了《重修胡氏宗谱序》。解放以后,秋熙几经周折到了台湾,凭借自己曾在绸厂做工的技能,以四台绸机开办一家小型纺织工厂起步,经过二三十年的艰苦操劳,创办天祥绸厂股份有限公司、新新昶染整厂股份有限公司、再新企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自任董事长。新昌同乡称赞其为新昌人在台湾白手起家的典范。
        民国版《梅溪胡氏宗谱》有两篇序言,一为胡秋熙撰写,另一为胡成章撰写,这两位人物均居住在四份头台门。由此可见,四份头台门除了在军政界和经济界的实力,在家族历史文化财富的积累传承上也有其重要的地位。
        胡成章毕业于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大学,任教于绍兴栖霞等地学校多年,回村后,参加梅溪胡氏宗谱重修,撰写了《胡氏源流采访记》《德昌祠记》《胡氏竹岸义渡碑记》《飞黄坊左司谏坊二古迹合考》等七篇,堪称梅溪胡氏重修宗谱的主笔。胡成章家是胡卜村藏书最多的地方,自号“扫雪山房主人”,四份头台门因此有了另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名字——扫雪山房。
        到了二十一世纪,四份头台门走出来的人早已不止四户,好几户还远远地走到了香港、台湾和美国,而梅溪胡氏家族里辈份最大的仍出自四份头台门。

        义教堂
        义教堂,三进,正楼面阔三间,大大方方地占据了村中的一席之地,朴实无华,却雍容大度,人们称之为“上坎头”,分前、后两个台门。
        义教堂的缔造者,是梅溪胡氏第三十三世祖胡声全(1773~1845),字述钊。胡声全有三个儿子,远闻、远见、远智,又有六个孙子。子孙们久久地分享着祖先开创的家业,不必为自己遮风避雨之所操劳,勤读书,务耕耘,各自成家立业。
        义教堂因“其先世多以义行著”而名,胡声全的后代则因在教育和医药方面的出色建树而闻名遐迩。
        胡声全的子孙辈在耢耙巷创办了一家药店,因有姻亲嵊县人张阿耀创办的瑞芝阳春绍戏班常在他家排演戏文,就取名“瑞芝堂”。胡声全的曾孙胡馥园“闻嵊县有丁益甫先生儒而精于医术者也,乃往师之”,学成之后,接收经营“瑞芝堂”,把店屋搬迁到飞黄坊边的街面,改名为“景春堂”。胡馥园儿子胡葆生又办过“翠芝堂”药店,最后归并到景春堂。“景春堂”有一块金字堂匾,诚信经营,和大市聚景生堂、儒岙益寿堂、黄泽怀德堂、大明市卫康斋等县内各大药店同行保持联系,胡卜村附近一带村民都赶来看病取药,名气一点点传播开来。后来,胡馥园孙子胡梅盛继承了景春堂的医业,直到1958年改造为新林卫生院,胡梅盛成了新林卫生院的一位名医,他的儿子胡柏喜则成了一位药剂。
        胡馥园从医之余,“创设养蒙初级小学,以启迪后进,而以身为之长者五年,所费悉取于自己”。胡梅盛从医之余,又任胡卜小学校董五年,在1944年动员胡氏、梁氏两大家族把所属的盘山寺寺产拨充入四庄乡盘山中心学校,组建基金保管委员会,为振兴乡村教育而东奔西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义教堂已传递到胡声全的七八代子孙,最多时居住着百来口人,济济一堂,天伦共享。
        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后裔分得一间祖屋,大都外出创业了,于是,义教堂里走出了两位全县乃至全国闻名的化工制药行业的企业家。一位是胡邦城,高级经济师,任新昌县计划经济委员会主任期间,在所属国有工业企业中率先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及推广,退休后创办了浙邦化工有限公司,现任浙邦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另一位是胡柏藩,他于1988年创办了新昌合成化工厂,合成化工厂发展成为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崇尚“老师文化”,他自己现任董事长,获得了首届“中国石油和化工风云人物”、“第三届创业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二十一世纪初,义教堂的大台门里只剩下三四位老人,他们舍不得老屋闲着,也不习惯和子女们一起住城里的新房,成了厅堂最后的守望者。
        经过了二百来年的风风雨雨,养育了那么多胡声全的后代,义教堂显得古老陈旧,好像是到了慈祥平和的晚年,晚霞映出她曾经儿孙满堂的世俗的柔柔的幸福。她不会再有什么筑漏修补,更不会被推翻重建。这种姿态将一直保持下去,直到梅溪水涨高,高过义教堂的屋顶;这种幸福会久久地绾系着从义教堂大家庭走出去的每一位胡氏。
        清风堂
        在清风堂创建者胡声昌(1817~1875)所处的那个年代,“走马楼”是一种流行的第宅建筑格局,两层四合院砖木结构,门楼三间,南面底层明间设门,开八字墙,砖雕门饰。北面正楼三间两层,底层明间为厅,次间设槛窗,前设双步廊。小瓦屋面,周圈风火墙。三合土地面,青石阶沿,天井卵石铺地。
        但是,清风堂并不流于俗,木雕特别精美,砖雕更是与众不同。这里凝聚了好几位工匠的精湛手艺,耗费了主人的许多财物和无数心思。他们共同托竖起了一座美宅的梁柱,支撑着像模像样的一个大户人家。石柱上有两副砖雕对联,顶天立地:
居家第一读书声,处世无双让路法。
敏于事而慎于言,持其志无暴其气。
        这几个字,清风堂中的小孩是最早认识的,早出晚归,抬头看天,眼光总会从柱上的这几个字移开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一个人坚守这样的信念和情操,为人处世,成家立业,不难矣!
         月明华屋,日耀园中,清风堂里时有清风送爽,“居家第一”的读书声会传得很远。胡声昌的两个儿子都学有所成,长子胡远鉴,字奉璋,号宜卿,求学鼓山书院,为邑庠生,次子胡远信,字奉良,为国学生。孙子胡贤高在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乡试为房备生。此后,读书声带来的报单一张张贴满了中堂。人们都说,村中留下报单痕迹最多的地方在清风堂。
        清风堂里有一位十七岁时嫁到这里的老奶奶,名叫潘金花,九十多岁了,亲眼看着堂内一代代孩子的成长,她说,清风堂里的人个个都好,最好的要数胡天斗,是个物理学家,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里当博士生导师呢!
         清风堂以其建筑的精美著称,在新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的《新昌钦寸水库规划区文物保护评估报告》中,属于整体搬迁的保护对象。清风堂不知会搬迁到哪里去,堂里人们日常所用的橱、柜、桌,还有千工床、太师椅,这些精雕细琢之物,有时光磨洗的痕迹,有亲人抚摸的温存,早已被各自的主人珍藏于新房之中了。
        梅溪胡氏宗谱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邑之有志。”《梅溪胡氏宗谱》首修于宋嘉熙庚子年(1240),胡善缘撰写的《胡氏宗谱引》,以“胡氏族谱,谱胡氏之族也”开始,接着简要追述胡氏迁居梅溪的历史,写明修谱在于“叙昭穆,明世系,使百世下寻流溯源,循枝求本”,最后一句是“为子孙者世宝而敬修之”。
        这一句结束语,语重心长,期望殷殷。为了这一句话,胡善缘的子孙们仔肩是任,不负所望,开始了一场藏谱读谱、修谱续谱的接力赛。
        元大德丙午年(1306),胡景昭继承了纂修事业,再一代接着一代,到民国戊子年(1948),梅溪胡氏共完成了十二次修续宗谱。有了宗谱,浓浓的文化气息和血脉亲情就弥漫在梅溪山水之间。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文革”时期,宗谱作为一种封建宗族势力的象征,遭到毁坏,能躲过一个个劫难幸存至今的仅几个孤本而已。
        一年一年过去了,胡卜村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这些流存于父老传闻,记录于文件档案,零零碎碎,未成系统。在面临又一次大的变革前,胡文锋、胡伯钧、俞锦平等热心于乡村历史文化资料的搜集,制作成《千年古村胡卜》,一个是文字版,一个是光盘声像版。
        胡邦城先后在胡奇中、胡伯兴、胡林才的家里找到各种版本的宗谱,又在县文物馆找到现存最早的嘉庆版的宗谱。旧谱找齐了,新一轮宗谱的修续也就可以开始了。胡邦城将他创办的浙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交给儿子管理,自己则专心致力于宗谱文化的研究。他认为,重任当前,勉力接棒,是我们这一代子孙应尽的职责,无能传薪,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失职和耻辱。2007年12月,胡邦城作为重修宗谱的发起人和出资者,向梅溪胡氏宗亲发出了《重修梅溪胡氏宗谱倡议书》,得到了众多族人的响应,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看到崭新的宗谱修续成功。
        胡卜目连戏
        民国时期,新昌县前梁(今属嵊州市,名前良)、胡卜、后溪等3个村各有目连戏班。胡卜目连戏班约在清朝末年组织起来,目连戏本传说是从前梁村抄录过来。
        相传,前梁目连戏班的演出轰动一时,戏文将阳世间、阴世间有关真假善恶、因果报应的故事串连起来,寓教于乐,深受百姓欢迎。胡卜村有识之士看了以后也想办个戏班,苦于没有戏本,无从着手。胡卜村有人与前梁人有姻亲关系,就叫他到前梁去走亲戚,说胡卜人很喜欢目连戏,这还不够,还想看看戏本,特地邀请前梁人带着目连戏本来胡卜村做客。过了一些时日,前梁人带着戏本来到胡卜,在几个胡卜人的陪同下去盘山寺拜佛,当晚被挽留在寺中住宿;趁此机会,胡卜人立刻将前梁人留下的戏本拆开,连夜分头抄录,待第二天前梁人从盘山寺回到胡卜,戏本已抄好并装订完整,还给了前梁人。胡卜人从此开始排演目连戏。
        胡卜目连戏班均为男性,一般父子叔侄相传,在农闲时排练,自得其乐,不去考虑什么报酬,自己用纸糊出帽子等道具,又向戏班租来一些行头。至解放初期,胡卜目连戏艺人已传了三四代。
        胡卜目连戏班最后一次完整地演出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时候,戏班先在村里演了两场,计六日六夜,又应邀到曹家村连演三日三夜。后来,目连戏被视为宣扬封建迷信的鬼戏,戏班就随之解散了。
        在繁荣传统民间艺术的大背景下,中共新昌县委宣传部在组织策划新昌县首届农民文化节时,发现胡卜村有目连戏抄本留存,还有几位老艺人幸存,就动员村民组织排演。年轻时演过目连戏的胡伯钧承担了负责排演的重任,他特邀82岁高龄的老艺人胡祥银为艺术指导,购置了乐器和服装等道具。2007年9月,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排练,在“古村新风·新昌县首届农民文化节”文艺晚会上,《无常骂狗》《张蛮打爹》两出目连戏重现在村民面前。胡雨来扮演的活无常和张善、胡柏巨扮演的傅六卜、胡跃银扮演的张蛮,继承了胡卜目连戏老艺人的技艺,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中断消失五十多年的目连戏重又回到了胡卜村,给村民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启示。
        首批新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6年公布,目连戏名列其中。绍兴市越城区、新昌县、嵊州市三地联合申报的“绍兴目连戏”于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胡卜目连戏显然在“绍兴目连戏”的大概念之中了。
        现实的胡卜村,就是历史的梅溪村的延续和发展!
        2003年以来,浙东引水工程重要项目之一的钦寸水库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钦寸水库会把一些村庄没入水底,胡璟公和卜曾公一千年之后,胡卜村因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附近的曹洲、秀溪、查林等村一起,将要选择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去另一个地方安居乐业。纵然有太多的眷恋,胡卜人也必须从容地面对,直至拆迁、移民安置。一些文物建筑将被整体搬迁,可以带走的一些“财富”则应悉心收藏。
        胡卜?这个问题只要我们耐心地思考,现在不一定要有完全准确的答案,因为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我们即将要选择离开,这才是现在必须正确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梅溪水会涨高,可是高不过七星峰,高不过“半天书”,半天书院的遗韵,草亭的声望,先辈的教泽,淡淡的轻风,如此等等,她们依然矗立在梅溪之上,共同在将来的钦寸水库上空搭建一座精神家园,引领着胡卜人的心灵的归帆,永不漫漶。
       附:
胡卜村居八景诗
鞍山钟秀
联峰特峙镇东偏,秀削天然号玉鞯。
春到芝兰香更远,时鸣万籁响金鞭。
星峰叠翠
峰势参天似七星,林光草色尽含青。
四围碧嶂如辰拱,造物原来早毓灵。
曹洲樵采
地接曹洲径路廻,纷纷遥望采樵来。
寄言利锁名韁客,何似肩薪踏月回。
蟠龙列障
四围叠嶂抱层峦,恍若蛟龙屈曲蟠。
一旦风云如际会,定当飞舞上云端。
小溪渔唱
小溪相隔一村明,遥听渔人唱晚声。
羡煞得鱼沽酒乐,胜他名利日牵萦。
思源课诵
空林说法日初升,宝鼎焚香祝圣明。
未向竹林吟素月,经翻贝叶梵音清。
盘山钟鼓
山势盘旋一寺藏,禅房花木发幽香,
遥闻暮鼓晨钟警,适为书斋励课章。
顾东牧笛
四顾东皋景色幽,牧童弄笛乐优游。
骑牛胜似乘黄鹤,何必追寻黄鹤楼。

        右八景,旧有名人题咏,惜湮没无传。兹值胡氏修谱,嘱余为写宅图,因漫咏八首以附之。明知断鹤续凫,贻笑画虎类犬,后有作者,教而正之。是余所厚望也夫。
                                              竹溪学者吴尚綗其章氏    百拜具草
        垂裕堂记
        昔先王之制礼也,吉凶咸备,奉先裕后,祀典居其一。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得立庙,所以安祖考之神灵,展后嗣之孝饗,分虽有别而礼则相符。我族自皇始祖胥宇于兹,世世相承,皆室阜户盈,含今茹古,翰墨流香,簪缨弈叶,虽本山川之钟秀,亦由宗功之垂裕。所以,祖庙落成,先人颜其堂曰“垂裕”,取义周详,良足志也。
        是堂之建,起自何年,始自何祖,世远年湮,无从稽考。其立祠之初,尝闻父老相传在大庙之左侧,有明时因蚁蠹而倾颓,先人援礼定制,卜吉开基,迁垂裕堂于宅左,规模朴素,历世相承,数百余年,文明丕焕,可谓美矣。无何康熙丙申岁,遭祝融之变,上栋下宇,尽成煨炉,灵爽莫凭,神魂无栖,举族谁不痛心。延至戊戌,旋复捐竖正寝三楹,东西两厢,匝岁告成,更复可观。至乾隆辛未,祝融肆虐,又及宗祊,斯时之子孙,又莫不彷徨踧蹰,泪洒肠回。仰赖祖宗之灵,又有砥柱中兴者七八余贤多方措办,仔肩其任,岁在癸酉,鸠工庀作,几更寒暑,乃复告成,轮奂齐美,榱桷并新,可以安祖位,可以妥先灵,春露秋霜,各展孝思。
        是堂也,自宋迄今,千有余载,虽沧桑屡易,及今规址灿然,庙貌巍峨,虽云后嗣报本之深情,然非我祖之垂裕后昆,咸正罔阙以佑启我后人,而后人将欲缵承先绪无由矣!嗣是光前烈,振家声,礼乐聿兴,瓜瓞连绵,不能不冀在天之呵护也。
        今幸宗谱重镌,余不能记,惟记我祖之积德累仁,垂裕无涯,世世子孙,当守我祖宗之垂裕于勿替云。
               时  乾隆三十七年菊月之吉
                      二十九世孙  金柱 谨识
        飞黄坊左司谏坊二古迹合考
       古迹能保存,由于人工之修葺,古迹得流传,赖乎文字之记载,所以湮没不彰、传闻失实者,指不胜屈。
       我胡卜,旧名梅溪。大街之北,有树牌坊焉,颜曰“飞黄”,形如卉字,平面两脚,上层正方额中“己酉科”三字,左“举人”二字,右“胡釴”二字,中层长方额书“飞黄”二大字,左有“钦命进士第中顺大夫国子祭酒前提督浙江全省学政郑纪书”,右有“新昌知县程傅、县丞汪琦同立”等款字,无建立年月。
  稽诸家乘,中宅派二十二世祖釴公,嘉靖丁亥仲秋同科孝廉梁宠所撰《本传》“公字朝仪,端祯公次子,天资英敏,克承父训,博学多能,弱冠补博士弟子员,即名闻郡邑,式燕莺扬,弘治己酉乡试中魁,为士林翘楚,厥后终老名山,不仕朝班,优游梅溪”等语,乃代一隐士耳。参诸邑志职宦表,新昌知县程傅,直隶绩溪举人,成化间任,县丞汪琦,弘治间任。则是坊建于弘治时无疑义矣。
       第名以“飞黄”,不知何意。考“飞黄”二字,《淮南子》:黄帝治天下,凤凰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飞黄服皂(注:飞黄如狐,背亦有角,乘之者寿三千岁)。《符瑞图》:腾黄者,神马也,一名乘黄,亦曰飞黄。《博物志》:周穆王乘八骏马,日行千里,一曰赤骥,二曰飞黄,三曰白蚁,四曰华骝,五曰騼耳,六曰驺騟,七曰梁黄,八曰盗骊。《韩愈诗》:飞黄腾达。去证诸典籍,或奖其文学,旌其道德,命地方官建坊以纪念之,亦未可知。向由大宗祠负责修缮,保全古迹,胡氏之荣誉,永垂不朽,义举也。
        “左司谏”坊者,石质也,在下街之南,孝子祠前,形如赤字,昔有四脚,仅存其三矣。中有“左司谏”三大字,左有“赐进士及第”数字,其余款字经风雨剥蚀,不可得而见之。阅宗谱,釴公子名遗珍,《诗序》有“从兄汭,正德丁丑进士,任左给谏,劝之仕,数奇不售”之句。则是坊为汭公之绰楔明矣。读隆庆六年刑部员外郎吕若愚(新昌人)所撰《本传》:公字舜居,镛公长子,聪明颖悟,襟怀潇洒,正德甲戌选入泮,丙子乡试中式五魁(舒芬榜),越丁丑,联提二甲五名进士,授乐清县令,又通判庆元,居官精勤,两淮运判刘公芳(新昌人)荐擢内用,升工科给事中,与同寅刘瑾党羽刘朗、徐甫不协,旋迁池州太守,卒于官,哀声满道。此“左司谏”坊之所由建也。
        余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揣谫劣,聊述管见以备参考。若夫详确,以待后之博雅云。
        时在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岁次戊子孟冬上浣榖旦
                      三十二世孙 成章  谨撰


资料来源:新昌新闻网

  ——— 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07月22日与25日推送
欢迎关注: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