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676阅读
  • 3回复

[宗亲提供]李白访胡珲之钩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8-15
作者:胡丰炘(黄山区教育局退休干部)
    民国19年(1930)修成的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卷首旧序载有盛唐大诗人李白写的《乾元已亥谱序》。大诗人李白为唐朝当年的太平《胡氏家谱》写了序,这一件被尘封了1250年的史实和资料,不仅是太平地方史上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也该可以说为《李太白全集》发现了一项新的文献。
目录
    一,李白与《乾元已亥谱序》;
    二,李白是在乾元二年访胡珲的;
    三,李白访胡珲的机缘;
    四,胡珲何许人也;
    五,朱熹《乾道辛卯谱序》及其他;
    六, 何处碧山胡家村;
    七,李白访胡珲之诗作。
(一):李白与《乾元已亥谱序》
    李白写的《乾元已亥谱序》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按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木刻版原款式,加以句读,一般使用简化字,唯有“峕”(即“时”)保留原样。抄录于后。
    乾元已亥谱序
    余在翰林,为同列者所谤,诏命散迹江湖。适采石而过黄山,访翰林同事故友胡公珲,退休养白鹇以自娱。主其家稍久。一日,以谱图示余,曰:“钦奉我太宗皇帝诏,高士廉岑文本,取天下谱牒,参诸传,作《氏族志》修,是以应诏。得余本,窃附己意,增新而遗诸后。敢请一言,以弁其首。”余受而观之,为之叹息不已。胡盖舜之后也,周封其裔孙胡公满于陈,子孙以谥为姓。世居咸阳,代有显人,曰刚,为汉大司农;曰贡,为交趾都尉;曰广,为太子太傅;曰福,为姑孰刺史;避乱歙之黄墩;曰裕,为尚书,福之弟也,因隋亡于唐,隐遁宣之黄山。传至邦公,迁宏潭。惟公家碧山。今作是谱,深得一本合族之道,此予所以观其图而叹息也。呜呼,世之氏族,孰非古帝王盛德之后哉!然历世浸远,支脉日分,盛衰隐显之迹,有不齐矣;死生患难、庆吊救恤之礼,不能以相及矣;同气相视如途人矣。是故无谱非贤子孙莫能修也,有谱非贤子孙莫能传也。珲,亦胡氏之贤子孙哉!自有虞至于今,上下数千百年,蝉联奕叶,而文献足征矣。《传》曰:“公侯之世,必复其始。”未有先世功德深厚而其子孙不能繁衍盛大者也,胡氏之族其可量也哉!故援笔序此,以复其请云。
    峕
    乾元二年已亥秋七月初浣陇西李白太白书序
    以上就是李白为胡珲编修太平胡姓的第一部家谱《胡氏宗谱》写的《乾元已亥谱序》。乾元是唐肃宗李亨的年号,乾元二年是公元759年。当年甲子纪年为“已亥”。文中“主其家稍久”一句,“主”有主持、掌管、决断之意,李白在胡珲家为胡珲掌管家事,说明二人交谊甚厚。
(二)李白是在乾元二年访胡珲的
    现在,社会上一般公认为李白是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游陵阳山和黄山的,《求白鹇》诗也作于这一年。至于访胡珲事,就含糊其词了。现在,《乾元已亥谱序》的发现,就要改写这一段历史了。李白在天宝十三年游黄山,是因为游陵阳山仙坛宫,访汉代陵阳县(即后之石埭 、石台县)令竇子明在陵阳山学道升天的遗迹,遇见黄山隐士温伯雪而送温回黄山白鹅岭的。因而,至今黄山有许多景点都和李白那次上黄山有关。但李白访胡珲却不在天宝十三年。而是在五年后的乾元二年。
    下面这些史料,可以帮助逐步证明。
    其一,《詹瑛系年》(即詹瑛之《李白诗文系年》,关于李白在乾元二年的行踪是这样说的:“白之得释,当在二月。还江夏、岳阳,旋赴零陵,去时在本年秋季。据《巴陵赠贾舍人》诗考证,贾至抵巴陵在乾元二年九月,李白诗当亦在是时。”巴陵即湖南岳阳,而零陵在湖南南部。“去时在本年秋季”,阴历九月了。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关于李白的年谱也持此说。就是说李白遇赦是在二月,但直到八月,他只在江夏,即只在今武汉一带。可是,李白《乾元已亥谱序》却是在“秋七月初浣”写的,即阴历七月上旬写的,并且,“主其家稍久”,说明李白应在夏六月就已到了胡珲家了。尽管詹瑛、郭沫若都没有提及李白访胡珲此事,但时间却是十分的切合,正好说明了李白从二月到八月不可能只在江夏不动的缘由,劫后余生,他有许多事要做。
    其二,再看《王琦谱》关于李白在乾元二年的行踪:“未至夜郎,遇赦,还江夏、岳阳,入寻阳。”寻阳即今江西九江一带。王琦指出了李白有“入寻阳”即入九江、上庐山的一节行踪。笔者认为“入寻阳”一节完全是情理中事。
    李白在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应永王璘邀请时,和宗氏夫人是隐居在庐山屏风叠的,抱着“为君谈笑静胡沙”的热望。下山后,不想永王败亡,自己亦被判罪长流夜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和宗氏夫人于寻阳分别后,启程溯江去夜郎,直至乾元二年(759年)二月遇赦,和宗氏夫人分别已十五个月,故入寻阳、上庐山是自然而必然的事,这就为他访胡珲造就了契机。他“适采石而过黄山”就顺理成章,而去零陵倒反悖情悖理了。
    其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其380页下,辑李白诗前,对李白的简介中有这样一段话,恰可以为李白《乾元已亥谱序》中“适采石而过黄山”一说,作了注脚。十分吻合“------(永王)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李白遇赦是乾元二年二月,写《乾元已亥谱序》是当年七月上旬,而去岳阳已是九月。如果按王琦的谱系追踪李白,他先在江夏盘桓,再逆江到岳阳,约200多公里水程,再顺江入寻阳,全程长江水路,然后往依当涂令族叔李阳冰的途中,而经过黄山访胡珲,无论是时间还是行程路线,都是合情合理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年表认为,李白在乾元二年遇赦后,由江夏而岳阳,再游零陵,直到唐肃宗改“乾元”为“上元”的上元元年(760年)春才折回岳阳,旋赴江夏,再往寻阳。但相较之下,王琦对李白乾元二年的行踪考证更近人情,更合常理些。推究其缘由如次:其一,和夫人分别一年多,夫人当还在庐山;其二,其族叔既在当涂为地方长官,李白劫后余生,必往投靠,以解决生活着落问题;其三,李白对宣城、南陵、贵池、泾县、太平一带已比较熟悉,亦当得知胡珲情况,他既想了解朝廷政局,以关心自己的前景,也想向故友一倾别后衷情,这些都是可以想见的李白当时的思想情感,所以入寻阳,访胡珲,去当涂,合情合理。
    这里面还有个问题。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中李白年谱,认为李白投靠族叔李阳冰是上元二年(761年)的冬天,即遇赦后的第三年,这是他不知道李白在乾元二年(759年)为胡珲写谱序一事,也忽略了李白《白鹇》诗末句“笼寄野人还”这一事实。再说上元二年李白已61岁,并且已明确患了脓胸症,行动已困难,他的活动范围只在当涂、南京一带,不再远行了,到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十一月,62岁的李白即因脓胸症胸壁穿孔流脓而去世,是没有可能再访胡珲的,他只有在乾元二年(759年),59岁流罪获赦,“适采石而过黄山”才有可能。
    其四,今黄山区前身太平县的清代嘉庆《太平县志》卷八之《流寓》目,记的第一个人物就是李白:“天宝末,由翰林供奉流放夜郎释归,往来宣、南、泾、太间,杖履遍于川原。犹雅爱黄山,访胡公晖(珲),笼双白鹇以去。”这段话也说得很清楚明白。当年具体主持修这部志的是太平县教谕孔传薪,他在《序》中对记载人物有这样一句话:“登载一代人物较之山川风土尤为紧要,必详细确查。那么关于李白访胡珲的史事,他在修志时当是有一定依据的。
    其五,太平建县在唐天宝四年(745),天宝六年唐玄宗敕封天下名山,现在黄山区境内的陵阳山和黄山,一并受封,同时,唐玄宗还改“黟山”名为“黄山”,敕建陵阳山的仙坛宫;敕建黄山轩辕峰下的颓圮很久的福固寺(按:福固寺始建于晋代),该寺与轩辕峰脰的神仙洞,同时供奉观世音。现在看福固寺石基遗迹,主庙共有五进,可见规模宏大。史传的福固寺香火旺盛,信士弟子遍及池、徽、宁三府。按时间,李白乾元二年访胡珲,仙坛宫和福固寺已受封敕建头尾十三年。盛唐时期,太平刚刚建制,即有皇命宏构,福固寺离县城仙源不足20华里,相应配套的步道、传舍等基础设施,当亦有建。陵阳山离福固寺不足70华里,其仙坛宫离石埭县城广阳不足5华里,石埭县城广阳与太平县城仙源之间50华里左右,定有驿道通连。杨贵妃喜食广东荔枝,可以快马送抵长安,可想见盛唐时期,驿道相当发达。那么陵阳山、黄山同时有皇命建筑,香火鼎盛,其来往方便,自然不成问题。即使今天,到福固寺的沿山青石板路仍然存在,有的路段仍相当完好,可以溯想当年。根据李白《乾元已亥谱序》所说是“适采石而过黄山”,那么可以设想李白是由寻阳沿江东下,经今贵池(他已很熟悉)南下,再经陵阳山到仙源而到福固寺,而从福固寺偏东北顺山间通道折向东,就到了今黄山区谭家桥镇罗村,再南行里许,就到了碧山胡家村口绿柳桥。从福固寺到碧山间的步道约15华里左右。
    其六,《白鹇》诗结尾“笼寄野人还”,也告诉了我们李白是乾元二年访胡珲无疑。李白自称“野人”,“野人”是在野的人,就是老百姓,正和他流罪释归的事实相吻合。后人公认他天宝十三年访胡珲,当时他仍有翰林身份,恰违背了“野人”这个史实。乾元二年释归后,他才是“野人”一个,故完全可以肯定李白访胡珲就在乾元二年,而绝非天宝十三年。
    现在再研读一下李白的《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一诗,你就确信李白这次就是从贵池而来,先上陵阳山,再去访胡珲的。这是一首应答韩侍御的古风诗,共30句,其中第13、14、15、16四句含蓄地表达了他此前的一段险恶经历:“时泰解绣衣,脱身若飞蓬,鸾凤翻羽翼,啄栗坐樊笼。”天宝十五年十二月应永王李璘之邀,下了庐山,本来为了报效国家,脱绣衣而从戎,身心很轻松,他自比像鸾鸟一样要大展羽翼,岂知却很快就“坐”进了樊笼。此诗可证,他遇赦释归,正是先到江陵和岳阳游后,就如王琦所说的“入寻阳”了,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适采石而过黄山”了。由此甚至可以推断,李白这次访胡珲心中已有安排,那就是自寻阳东下,由秋浦南来,顺道登陵阳山以完心愿(答韩侍御的诗主要是表达渴望脱离残酷的现实世界而登临神仙世界),然后再到目的地胡珲家的。可见这次行程正是他劫后余生的心愿之一。
    现在再看李白是到了采石再访胡珲的,还是访了胡珲再去采石的。根据情况推断,他当是先访胡珲,再去采石的。其一,“适采石而过黄山”,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到采石去而经过黄山”,“适”是“到------去”、“往------去”的意思。其二,《白鹇》诗的结尾句就是“笼寄野人还”嘉庆《太平县志》也载他是“笼双白鹇以去”,带着双白鹇,他只能去采石。其三,李白有诗叫《沿高溪下陵阳三门六刺滩》,高溪是黄山区麻川河在唐时的名子,高溪流入舒溪河,舒溪河在唐时又名陵阳溪。六刺滩在黄山区新明乡三合村的麻川河段。麻川河在历史上一直是正常通行的水道。这首诗所写的就是三门六刺滩的水景,可见李白带着白鹇当从仙源乘船,沿麻川河,顺青弋江入长江,顺流而到采石去的。李白这首诗是三联小律,录于后:“三门横峻滩,六刺走波澜。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何惭七里濑,使我欲垂竿。”经访问三门当地老年人,认为李白此诗写得很实际。
(三)李白访胡珲的机缘
    李白是在天宝元年(742年)秋天因唐玄宗召入长安而供奉翰林的,天宝三年三月,即因为行为“疏散”被讥谤为“褊促”,而被唐玄宗“诏许还山”,即李白自己说的“诏命散迹江湖”了。被永王邀请下庐山,正想抒展宏图大志,满兴而来,却获罪流放。
    据郭沫若考证,在唐明皇面前进谗的有张垍、高力士和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唐明皇曾三次授李白官职,就被杨玉环阻挠了三次。而他只有在翰林院的文人圈子里才感到舒心些,所以称胡珲为“翰林同事故友”是情理中事。可是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后,和胡珲便一下十多年没见面。
    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在“珲公”名下有注:“唐学士,隐碧山。”按《辞海》1125页“学士”条解释,学士是官名;并特别说明“唐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这就和李白《乾元已亥谱序》所说相吻合了。那么结合当年大的政局推想,天宝十三年李白来黄山,正当盛唐后期,政局仍稳定,胡珲既为学士,还会仍在翰林院,李白既离开长安,和胡珲就不会有见面机会。“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明皇避难四川,凄惶不已,他只会带领亲近之人和护驾部队,像翰林学士这样的文学侍从官员是不可能随驾的,胡珲自然要回到出生地隐居。江南没遭安史之乱的破坏,仍很安全。计算时间,安禄山是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叛乱,立即向西进兵,十二月就攻占了洛阳,第二年六月攻破潼关,唐玄宗即仓皇西逃。设或胡珲就在唐玄宗开始逃难时回家的,那么李白乾元二年六月来访,和胡珲已经到家三整年,他修家谱,养白鹇都有足够的时间了。乾元二年来访,二人真是劫后重逢。
    现在再读李白流放夜郎和遇赦释归过程中的几首诗,来看李白的心理与情感变化,可以探究到李白访胡珲的情感机缘。
    李白有实现其政治抱负的心,这种心情一直维持到他去世前。当年玄宗的召见,他认为机会大好,结果好景不长。永王李璘征召为幕,兴高采烈地满怀希望却差一点连命都送掉。正因为李白他有政治抱负,他更是大诗人,富有天真幻想,所以遇赦释归后,尽管满腹冤屈,却仍希望唐肃宗“勿弃贾生才”,自比汉代贾谊而希望得到录用。不过,历经了一次生死劫,他对李唐王朝和自己的政治前途的看法,又清醒了许多,这个“清醒”,正是促使他包括访胡珲在内,希望见到老朋友以一吐压抑许久的扭曲的心理和情感的动因。而访问胡珲,因为胡珲是他的“翰林同事故友”,上述他那复杂的心态,可以推想,尤其想和胡珲见到面,以释忧怀。
    先看第一首《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这是逆江上行至湖北黄石西塞山时所作,现仅录最后六句:“我行望雷雨,安得霑枯散。鸟去天路长,人愁春光短。空将泽畔吟,寄尔江南管。”心情是很悲苦的。年已花甲,却要去千里之外荒野的夜郎了却残生,东归无日,春光尚有几许?迫切希望天降雷雨,解救他“枯散”的残生。但却又明白知道那是如同屈原泽畔行吟一般,空有愿望,而这种愿望只有向朋友、知己们说说而已了。
    释归回到江陵以后,那首《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就更加明白了:“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常枯槁。今年赦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圣王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满三湘。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子虚赋》是汉代司马相如假托子虚,乌有这些假人名写的赋。李白得释,心里自然高兴,“蛟龙笔翰生辉光”,可是君王,你想我再给你写好听的颂词,我却是不愿再那么做了。他想干什么,诗句说得很明白,那就是和朋友知己寄情诗酒,托迹山水,白日放歌,痛抒胸臆去。可是,“圣王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他的心中却仍存与君王论文章一念,能解此一念的,胡珲当是最合适的对象。
    再读他在江夏写的《江夏赠韦南陵冰》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情绪就更激烈了。韦冰曾为安徽南陵令,李白游南陵、宣城,是李白的东道主之一,好朋友,而这时也仕途遭贬。故人相见,惊喜非常,勾起满腹悲愤,诉说不已。全诗共34句,前面大段追忆往昔交游,爆出积压已久的不平,暗含着对肃宗朝廷的讽刺,其实是大梦初醒的痛心自白。现录最后4句:“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捶碎黄鹤楼者何?为韦冰极度不平也!倒却鹦鹉洲者何?要为自己翻此不白之冤的案!但是黄鹤楼捶碎不了,鹦鹉洲也倒却不了,极大的悲愤中包含着回天无力、无可奈何的悲伤。满腔的爱国壮志、济世雄图。只不过是自己一场天真的迷梦,一场真实的悲剧。
    但就是在这同一首诗中,却有这第7、8两句,“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流放途中想念故友已不可能见面,可他还是梦魂紧系着国都长安,希望“勿弃贾生才”的梦想之路,他还是不想堵死,找到胡珲,这种梦想或许就能找到部分答案。
    联读这几首诗,再读他的《乾元已亥谱序》,如果他从江夏直接去了岳阳、零陵,第二年春天再回来“入浔阳”而不是释归后尽快地去庐山见夫人,倒显得其情感有些奇怪了。无论从王琦的李白年谱看,还是读李白这些诗,他释归后入浔阳,接着“适采石而过黄山”,更为符合李白当时复杂的思想情感,而且詹瑛、郭沫若的李白年谱中,就恰有这一段时间空白。
    现在不妨再推想一下,李白访胡珲想说些什么话?根据以上资料和情况,其一,和胡珲是“翰林同事故友”两重友情,是不同一般的,离情別绪是满肚子话要说,包括那一段冤情;其二,李白一向有政治抱负,尽管遭了不白之冤,满腹怨愤,可是仍不忘长安,不忘关心政局,以关心自己前程,而胡珲颇为熟悉朝廷内部情况,从朝廷归隐林下才三年,当是朋友中最适宜询问的人,这是劫后余生的李白极想弄明白的地方。无论倾诉衷肠,还是打听政局,访问胡珲都是最合适的。
(四):胡珲何许人也
    胡珲何许人也?这需要从中华胡氏得姓缘起作简要说明。李白《乾元已亥谱序》已有简约交代:胡盖舜之后也,周封其裔孙胡公满于陈,子孙以谥为姓。”据江西九江市胡观文先生于世纪之交主编出版的《中华胡氏人物大典》载,周武王灭纣后,追崇舜帝之德,查到自己部下专管陶器生产的虞父是舜帝的第三十一代孙,即封其子妫满为陈国国君,并已己女太姬许配为妻。妫满长寿,死后谥号为“胡”,这便是今天中华胡姓公认的本姓氏的缘起。
    据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世系表看,妫满传至五十八代孙之一的胡乐陵时已是隋朝。乐陵公生有二子。长子名胡福,隋隋炀帝时,为姑孰(今当涂)太守,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天下大乱,胡福避乱迁居今黄山市屯溪黄墩,成为今徽州胡和江西婺源清华胡始祖之一。次子名胡裕,隋炀帝的兵部尚书,大业年间,避居在今黄山区三口镇尚书里, 成为太平胡姓始祖。其居住地尚书里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尚书里的古桥,据说是胡裕所建。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在胡裕名下注有“隋尚书,隋亡遁黄山”一语。
    据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记,胡裕单传一子,名胡仁;单传一孙,名胡松。松生二子,即胡裕的曾孙,长名邦,迁今黟县宏潭,为宏潭胡始祖;次即胡珲,为唐学士。清乾隆、嘉庆《宁国府志》之“冢墓”中“太平县”目,记有“学士胡辉(珲)墓”:“在县南碧山。辉与李白友善,尝赠联云:‘溪水流声十里,笙歌从地出;山峰拱秀千年,图画自天香’。”该志由清代当时著名学者洪亮吉总纂,2006年10月出版点校本,胡珲墓内容载其第1089页。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与《宁国府志》所记胡珲及其故里事,事实相同,只是人名用字有异。
    胡珲为什么成了学士而与李白结了缘呢?这得从李白《乾元已亥谱序》所记的“世居咸阳”说起。胡姓是西周陈国的开国国君妫满的后代,原住河南东部,但后来大多迁向了西北的甘肃东部、宁夏、陕西一带。中华胡姓公认的郡望“安定郡”,汉武帝元鼎三年(113年)设,范围在甘肃东和宁夏一片。从西汉至隋,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胡姓十分发达,出了很多达官闻人,“安定胡”因此出名。
    长安即西安,除西周建都名镐京、秦建都名咸阳外,从西汉到唐代,先后共11个王朝,以为国都,名长安,它成为士宦商旅的聚居地就是自然状态。太平胡姓始祖胡裕的祖辈“世居咸阳”,胡裕本身就是高官,隋就建都长安(隋炀帝时迁往洛阳),家住咸阳更是正常。这就是胡裕的祖辈“世居咸阳的来由。
    现在再看胡裕隐居太平尚书里后,他的儿孙辈情况,也即胡珲的父亲、祖父的情况。明嘉靖时,赐状元及第的江西吉安人罗洪先,为当时的太平《胡氏宗谱》写的《嘉靖甲申谱序》(嘉靖三年,1524年)的一条信息:“裕之后,常侍公松,太邑之胡所由始也。”常侍公松,即胡裕的孙子、胡珲的父亲胡松。“常侍”是官名。《辞海》1663页有注:“魏晋以来有散骑常侍,为经常在君王左右之官,简称常侍。”明万历年间,赐状元及第、司马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秣陵(即今南京)人焦竑,为当时太平《胡氏宗谱》写的《万历丙午谱序》(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恰好为罗洪先的谱序作了注脚;其中说到胡松:“曰松、曰学。为常侍,剿反寇功不让单骑。”松。即胡松。学,是迁居屯溪黄墩的胡福的曾孙,迁往江西婺源清华,为清华胡姓始祖。他俩都因功当了常侍官,能在皇帝面前走动。可以推想,胡珲搏取功名,会比一般人有条件,且得以进翰林院,既有机会接触皇家图书资料,又有时间走访祖居地族人。
    上文罗洪先写的谱序开篇明义:“胡氏统宗谱者,统胡氏之宗乐陵公者也。”胡乐陵,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明载,即胡福、胡裕的父亲,胡珲的高祖,还没出五服。他“世居咸阳”,两个儿子都是隋朝高官,他整理他的祖辈谱系会有条件。那么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全国献谱牒而修《氏族志》,他整理的《胡氏统谱》定已收藏皇家,胡珲当的翰林定有机会读到,这就为他退隐碧山重修家谱提供了条件,李白作《乾元已亥谱序》,也就有了着落。
    从《乾元已亥谱序》可以读见李白和胡珲的关系,即后人称说的“友善”,李白“主其家稍久”可证。主,有掌管、主持意,即李白在胡珲家已住了一段时间,而且可以管理家事。该谱序落款是“秋七月初浣”,即阴历七月上旬,那么可信李白在六月就已到达。
(五):朱熹《乾道辛卯谱序》及其他
    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保留了自唐至清多次修谱由他姓闻人和本姓名人写的谱序共8篇,外姓闻人朱熹等五人的序都论及李白、胡珲之事。
    现在需要说明一个问题。社会一般认为,过去的族谱宗谱有攀扯同姓著名人物的嫌疑,李白为太平胡姓宗谱写了《乾元已亥谱序》,也有人因此存疑为“作伪”。故本节内容,特别举出宋代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为当年太平《胡氏家谱》写的《乾道辛卯谱序》为证,还有明嘉靖年间南京吏部尚书湛若水,明万历年间翰林院编修汤宾尹和上文已引的明嘉靖状元、江西人罗洪先和明万历状元、南京人焦竑为当年太平《胡氏家谱》写的谱序。
    南宋孝宗乾道辛卯年,理学大家朱熹为当时太平《胡氏宗谱》写了《乾道辛卯谱序》(乾道七年,1171年)。该谱序对胡姓缘起,胡福、胡裕南迁繁衍,胡姓对社会的贡献都作了论述,其中尤其是对胡珲与李白的关系作了肯定。兹将该序有关胡姓缘起和胡珲与李白的关系一节,加以句读,抄录于下:
    “阅及宗谱,备查胡氏根本,方知出自舜之后也。武王克商,寻舜后而封胡公满于陈。以后生齿渐繁,星居分野,在先多住咸阳。及裕公、福公南渡,迁于徽、宣之间,碧山、清华乃其始迁也。复迁浙之龙泉、韶湖等处,闽之崇安等处,江、广之西北庐陵等处,并池、太、秣陵一带诸宗,皆一脉流传者。向仕于汉者固多,刚公、广公其杰出者,实有名于当代。仕于唐者甚众,学公、珲公其最高者,一与李克用并功,一与李白友善,后访至于其家,赠诗而作谱序,故胡氏修谱自此始矣。”
    朱熹对胡珲的评价相当高,认为他是“仕于唐者”中的“其最高者”。至于胡珲于李白的交往,说得更是明白不过。太平胡姓修谱即从胡珲开始。
    上文所列秣陵焦竑《万历丙午谱序》,在讲到“曰松、曰学,为常侍,剿反寇功不让于单骑”后,接着说“珲居翰林,督四夷,馆学不下于谪仙”跟朱熹一样,认为胡珲很有教化之功,学问不比李白差,评价也是相当的高。
    关于李白访胡珲、作谱序、求白鹇等情节,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所保留的旧有谱序中,还有资政大夫、南京吏部尚书、前翰林学士、知制诰国史湛若水写的《嘉靖戊戌谱序》(嘉靖十七年,1538年)和赐进士第、翰林院编修、文林郎、年轻侍生汤宾尹写的《万历丙午谱序》都有论及。湛序说:“珲修谱,李白为之序。”汤序说:“珲公家碧山,有白鹇之异,谪仙以双璧易之。”这些都为李白《乾元已亥谱序》作了注解。
(六)何处碧山胡家村
    胡珲故地在何处?黄山区谭家桥镇罗村村(现名长罗村)碧山胡家村。从103省道黄山区段迄溪桥,沿土公路傍龙溪河蜿蜒西南行,过罗村里许,就看到那座当年李白打听胡珲住处的绿柳桥。桥在胡家村口,南北向横跨在源于黄山、纵贯村内的风溪河上,村南骆驼山头前。胡珲为纪念李白来访而造的“问余亭”,就在桥南头与来龙山头间,惜乎拆于“文化大革命”。
    我们仔细辨认了桥面中腰外侧的桥名刻石,虽年深日久,字迹仍可清晰辨认为“绿柳桥”三字。经测量:桥长8米多,宽5米,高至水面约6.4米,“问余亭”中原供有护法神韦陀菩萨,联云:“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中人。”亭柱有两副对联。一幅即请嘉庆《宁国府志》所记李白赠联,另一幅是胡珲答联:“绿柳桥边山径,青莲马上诗机。”李白所赠之联,该联上句“溪水流声十里,笙歌从地出”恰是写源于黄山夫子峰的风溪河,源远流长,汨汨有声。下一句“山峰拱秀千年,图画目天香”,恰是写村西远处高耸云表的黄山夫子峰,真正拱秀如画。
    胡珲建问余亭,根据清嘉庆《宁国府志》所记,李白即赠胡珲联,可以推断,此亭即建于李白来访期间。既然该亭建于李白来访期间,同时可以确信,李白在胡珲家确实住了一段较长的时间。胡珲为什么给此亭起名为“问余”呢?本文行文至此,可以推想一下:李白来到胡家村口绿柳边打听胡珲住处,是一问;二人畅谈别后情怀,是二问;李白关心政治以关心自己未来,当问及李唐王朝他所关心的问题,是三问。不然,仅是打听胡珲住处,何须用“问余”二字?可以想知,李白此次住的时间长,问的东西一定很多,“问”,其内容肯定丰富,胡珲伴君王之驾十多年,比一般地方官了解朝廷内部种种情况当然丰富,甚至还会知道秘中之秘,这些对念念不忘君国启用自己的李白来说,都是想知道的。当然,亭名是当时就起的、还是李白走后再起的,可当别说,但可肯定,此亭是建于李白来访期间,不然李白喜欢写诗,为什么访胡珲却又赠一副对联呢?而且对联内容所写,正是胡珲故乡胡家村山水环境的特色。
    站在桥上西望胡家村,十分有趣。村正西是高耸云表的黄山夫子峰,就像半空挂了一幅山色有无的巨大水墨画。村南的来龙山,村北的踏马岗,就像夫子峰的两条胳膊在怀抱着村庄,绿柳桥恰好在两掌间。凤溪河自夫子峰方向流来,从绿柳桥下穿过,入龙河,经迄溪桥,入注麻川。其情趣,恰如李白赠联所描绘。
    随着村干部,从桥边动身,沿着龙山下路进村,离桥大约200来米,就到了胡珲原居的宅基前。宅基座南向北,面向踏马岗,后抵来龙山脚。保存基本完好。上面注了好几户人家。正房基地上住弟兄二人,“昇”字辈,算来已是胡珲的第四十二代孙。其实,胡珲的后裔已无法统计,太平本土的胡姓都是,还遍及青阳、泾县,沿江上起荆沙,下至苏沪,远及闽浙湖广都有,朱熹谱序已论及。
    其宅基地前沿,中段呈传统云纹图案的弧形向前微微拱出,两端略略向后曲进全长约60米,直线长约54米。两侧垂直后沿。全进深约54米。其中部前进为院落,进深约15米。这样,胡珲当年的房屋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左右。看来,1200多年来,胡珲的后代居住原地的子孙,对于他们的祖基保护得很不错。据村干部介绍,安徽电视台曾为胡珲原宅基地拍过纪录片。
    宅基正向前三米外,有一口半圆形塘,近门塘塝呈直线,长约17米,就是“玉潭”。池塘对岸,据老年人讲,原有一颗漂亮的树,枝叶纷披,十分好看,可惜被人用钢筋箍死。黄山区《谭家桥镇志》记为“琪树”。那么李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诗中“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就是指的这里了。
    查《辞源》1120页注引《全唐诗》481页李绅的《琪树序》云:“琪树垂条如弱柳,结子如碧珠,三年子可一熟。每年生者相续,一年绿,二年碧,三年者红。”碧山老人所言该树形和《辞源》所载形貌概同。真正可惜了这棵宝树,令人唏嘘不已。呜呼,逝者已矣!
    清嘉庆《宁国府志》所记的“胡珲墓”,就在其故宅基东北向对面踏马岗,目测直线距离不到200米。
    胡珲故宅基西北向踏马岗南坡,原有太白庵一座,相传是胡珲给李白建的常来常住的旅居处。门朝西向黄山夫子峰。三间两进,中有天井,其木雕石刻十分精美。因年久失修,已于1951年倒塌,现仅存遗址。
(七):李白访胡珲之诗作
    提起李白访胡珲的诗作,人们就会想到那首《赠黄山胡公求白鹇并序》和《山中问答》;而两轮修志中,谭家桥镇还有新发现,那就是李白写的已被尘封了1200多年的《访胡公珲》诗。
    但《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社会上流传的和《全唐诗》所录的相同,跟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所载,却有多处出入,而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所记则更为符合情理。
    下面先全文抄录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所记者,再抄社会流传的,以存比较。
    赠碧山胡公白鹇诗 并序
    闻安定世家有双白鹇鸡,盖是家鸡所伏。自小驯狎,长无惊猜。
    以其名而呼之,皆能就掌取食。然此鸟其性耿介,尤难畜之,因余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与余,惟求一诗,余闻之,欣然适意,援笔答之。
    解余双白碧,易君双白鹇。白鹇白于雪,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并序
    闻黄山胡公有双白鹇,盖是家鸡所伏,自小驯狎,了无惊猜。以其名呼之,皆就掌取食。然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余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会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两下相较,社会流传的诗,似颇多失真。
    从题目看,前者称“碧山胡公”,较后者称“黄山胡公”为亲切。碧山是当地沿用已久的土名,而“黄山”是新改才十多年的名字,故当时从使用习惯上还是以“碧山”名自然顺口些,又前者因是胡公赠而颂白鹇,而后者却是“求”,两者相去颇远。
    序文中有三者颇为突出。一处是前者序文称胡珲为“安定世家’,恰和李白读胡珲家谱资料,为胡珲写谱序密切呼应。一处是前者“因余酷好”,是看见白鹇后而才爱好,而后者却是“余平生酷好”于理不通。因李白诗,唯此诗专唱“白鹇”,其他诗中均未见“白鹇”字样,所以说“平生酷好”不通。一处是序文之尾,后者有“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李白作风虽狂放不羁,但在胡珲“翰林同事故友”处,当不致如此卖弄。而且,“援笔三叫,文不加点”这些词句,历来都是评论那种“倚马可待”“一挥而就”的文思敏捷者作文的用语,李白怎么会在写给“翰林同事好友”胡珲的诗中这样自己夸耀自己呢?以评价别人写文章的用语来写自己,情理欠通,根本不符合李白与胡珲的“友善”关系。
    以上是两相比较而存疑,没有肯定与否定的意思。
    《山中问答》一诗,首句即确定“碧山”,且诗的意境非常符合黄山之麓的碧山情景,也符合李白《乾元已亥谱序》中所说的“主其家稍久”一句之意,为李白、胡珲“友善”之说,作了见证。
    下面介绍二轮修志中谭家桥镇修志过程中发现的李白《访胡公珲》一诗:
    千重云水万重山,谁识胡公隐此间。
    饲得珍禽足娱老,白云如海任飞盘。
    此诗是谭家桥镇罗村村在广泛收集村史资料过程中发现的,是李诗还是伪作,详情待考。但其首句所描写的景象,确是进入罗村而到碧山之所见,在碧山胡家村展眼西望,夫子峰正是山色有无、白云入海。极符当地特色。诗为七绝。押韵合辙,通俗流畅,夸张合理,可以说和李白所写的绝句类短诗,风格是一致的。若与《山中问答》合并品读,便觉得韵味一致,表现了李白十分喜爱胡珲居处的心情。
    李白访胡珲所写的谱序、三首诗和赠胡珲的对联,不仅鉴证了李白与胡珲“友善”的历史佳话,也是黄山区地方史上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附记: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李白在安徽》一书中,《赠黄山胡公求白鹇并序》一诗,即是本文所指社会流行的一首,其注说李白“天宝十二年(753年)由旌德游黄山,在黟县作”,恐须考证。
    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认为,天宝十二年,李白“春归魏郡。再游太原。旋经洛阳反梁宋,继由南下,秋至宣城。冬复至金陵”。《詹瑛系年》类同。故该书该文所指“李白从旌德游黄山到黟县访胡珲”一说,恐误。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8-15
【有关阅读】黄山民间传说《李白访胡珲》
    原来胡珲住碧山胡家,就在轩辕峰东麓,真个山泼黛、水挼蓝,囫囵一个翡翠世界,李白真有些乐不思归了。胡珲除了好酒好菜盛情款待外,就是陪着李白谒大战岭、探黄帝源、登轩辕峰,游跑马岗,上玄女峰,饱了眼福,尽了游兴。
    一日饭后,李白独自信步来到后院外,见院外有个偌大的园子,养了许多鸡。一道竹篱外,又有两只白羽映红冠、红喙对赤足、长尾赛孔雀而高视闲步的大白鸡。尤其是羽毛,白中透亮,光泽如锦,显得特别雅洁,这可是平生第一次见到的宝物。不知是特别美,还是那气势暗合了自己的性格,心中陡起一念:无论如何,要找胡珲要。

    胡珲不见李白,便到处寻找,谁知在后院鸡舍篱笆边看鸡发呆。见胡珲来到面前,李白忙不迭提出了要求。胡珲哈哈一笑:“这可是我们这里的珍禽啊,名叫白鹇,本在山中为闲云野鹤,是我寻得两枚鹇卵,由家养母鸡孵出来的,十分温驯,不信你看。”回身抓了一把稻谷,伸开手掌,不知怎么“咕咕”几声,那白鹇不约而同来向胡珲手中啄食。胡珲略现诡秘,说:“别人看,千金不卖;你要么,容易。但需拿你的东西交换。”李白高兴极了,但有什么东西可以交换呢?身无长物,唯有银子若干,胡珲是不会要的;再就是御赐金牌一面,可那是皇封的呀。胡珲见李白急切而又狐疑,笑道:“不难。”于是说出了两件事,一件是要李白写一首诗留作纪念,再一件为《胡氏家谱》写篇序。李白大喜望外:“好,好,一言为定,一言为定。”于是回到堂屋,让胡珲先搬出家谱,一本本翻阅起来。
    原来胡姓是上古五帝的舜帝的后裔。因武王伐纣立周后,十分追慕舜帝,访到舜的后代阏父为主管生产陶器的官,把自己的长女太姬配给阏父之子妫满,并把妫满封为陈国国君。妫满死后,追谥为“胡公”,于是其子孙一部分以国为姓“陈”,一部分以谥号为姓“胡”,子孙就尊妫满为始祖,传到胡珲已是第六十二世。唐太宗曾下令要统一修订氏族志,胡姓氏族繁衍世系得以系统整理成谱。今李白诗仙到了,哪能不让他写一篇序言呢?
    李白看出头绪以后,立即铺纸研墨,构思片刻,一篇400来字的《乾元己亥谱序》一挥而就。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干支纪年己亥,时当该年阴历七月初。紧接着在序后附白鹇诗,文不加点,片刻而成,就是那著名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诗并序》。胡珲把李白的这一文一诗视为稀世珍宝,十分高兴,当即请人按李白要求,编制一个很精致的竹笼,装了一对白鹇,派人先送到当涂李白的族叔李阳冰那儿去了。
    李白盘桓数日后,就去黄山白鹅岭拜访隐士温伯雷处士,取道感梓里,经石门谷口,往黄山去了。石门谷那条北起谭家桥中墩,南至黄狮鎲那条山岭名长岭,李白行至此处,纵目四望,见这里呈扇形向南、东、北三方下斜,眼前十分开阔,山风四面,南水北流。李白向道之心炽热,感到这里不凡,与碧山相比,有心旷神怡之慨,着实喜爱,驻足良久,不忍辄离。后人为纪念李白倾情此地,就在李白驻足处,筑起一座“太白亭”。年深日久,人们只顺口叫“白亭”,成了长岭顶处的地名了。
    却说胡珲送走李白后,深感李白大才,倜傥不羁,着实怀念,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为了纪念这难得之遇,就在绿柳桥边、李白驻足处,筑起一座“问余亭”,把二人相酬合的对联都刻在亭柱上,又在路边盖起了太白书院,相招文人聚会,课读村中子弟。这两件建筑虽历经数朝,但代代缮修,惜乎“文革”中拆了去建造纸厂了。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08-15
【有关阅读】《城南胡氏家谱》关于胡福和胡裕的记载和《清华谱》与《安徽宣城谱》有出入:
    《清华谱》中说是父子关系,胡福为胡公满42代孙;
    《城南胡氏家谱》说是兄弟关系,胡晖则为胡公满62代孙,一算胡裕则为59代孙,差17代;
    《安徽宣城谱》记载66世为乐陵,68世为胡裕,但64世却为胡福(名福寿字缘善隋大业间为姑孰太守有功敕封太常卿殁以王礼葬之立庙祀焉朱晦翁过其祠诗曰山下无余姓田户成一村四时瞻庙貌尽是太常孙公曾开古黟县河道乡民感德立庙横冈岁时技术祭祀子孙因避乱遂家新安)
    另外有谱序记载:
    质生威,威十八世孙曰伯宽(胡裕),隐德不仕,遨游新安,有功于其人,其子孙遂家于婺(今江西婺源县,古属歙州)之清华胡裕为胡威18世孙,而清华谱记载却为10世孙。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6-08-15
诗仙李白在黄山区的游踪及诗作
来源:黄山区档案局

    诗仙李白开咏黄山诗文之先河,但是他游黄山的时间和次数世人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走的路线更是扑朔迷离、难以确定。本文将结合黄山区(主要为原太平县)及相邻县、市的山川地理、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注家的李白诗作系年谱(指王琦、安旗、郭沫若、詹英四注家系年谱)等资料作综合讨论,希望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所补益。
    一、李白游黄山的时间和次数
    唐天宝十二年(753)秋诗仙李白自河南商丘的梁苑南下至宣城,代表诗作是《自梁苑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诗中有“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竭”,“何当移白足,早晚凌苍山”之句,说明李白此时尚末游历皖南山水。
    天宝十三年(754)按各注家系年谱(特别是詹英谱)认为李白春游金陵、夏游扬州,秋游秋浦,(主要是秋浦的清溪),冬游青阳。春、夏与黄山较远,当无游黄山之嫌,冬游黄山可能性也不大,但秋季李白却是在游秋浦的清溪,一直到下雪了。代表诗作有《宿清溪主人》、《独酌清溪江祖石》、《清溪夜雪对酒》、《清溪夜半闻笛》、《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等。从这些诗作可以看出李白秋入秋浦,游历清溪(在池州府西南七十里),距黄山较远,交游中无熟悉黄山的人,游黄山是不方便的,此时说李白游黄山使人难以置信。
    天宝十四年(755)按各注家系年谱;李白春在宣城郡(泾县、太平县当时属宣城郡),夏去当涂,秋回宣城,冬因安禄山造反,北上至梁苑接夫人南奔。代表诗作有《赠崔十五见招》、《报宣城长史李昭赠鹤》、《赠宣城赵太守悦》、《奔亡道中》等,《泾县志》认为李白在天宝十四年到泾县,但查阅李白的诗作所涉,应是春游琴溪。琴溪有琴高山,山上有“控鲤升天”的传说,故李白作此一游,且琴溪在泾县的东北境,乘舟游览很方便。游琴溪在李白的诗中有多处提到,如《赠崔十五见招》诗中有“尔有鸟迹书,相招琴溪饮”之句,说明游琴溪本不是虚妄。这次泾川游(琴溪为泾川下游支流)有一首值得注意的诗,即《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人将诗中的东亭误解在龙门(时属泾县地),实则不是。从诗意看此时李白并未到龙门,而是以“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的诗句婉言说明不能去泾西游的原因。郑谔此时为泾县县尉(唐时尊称县尉即县令的副职为少府)。总起来分析,这一年李白并没有游泾县的西乡,当然不能涉及上黄山的事了。
    天宝十五年(756)春,按各注家说法应是在宣城郡,按志书记载当是应汪伦(天宝年间曾为泾县令,隐居于桃花潭)、万巨之请出游泾西,具体地点有水西寺,落星潭,桃花潭,丹山、板壁山(又称碧山)、龙门、黄山,后去秋浦。这年秋后与夫人去庐山屏风叠隐居,十二月入永王军。代表诗作《游水西简郑明府》、《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泾川送族弟淳》、《扶风豪士歌》、《赠汪伦》、《古风·西上莲花山》、《宿虾湖》等。这些诗作中有不少诗句清楚地表明李白游泾西(包括黄山)的时间。
    《扶风豪士歌》诗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及“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之句,表明李白去梁苑接夫人南奔到宣城再去泾县西乡的时间当是天宝十五年三月(注:据《泾县志》,万巨是泾县名士,先留居京城长安,安禄山反乱后, 约在天宝十五年春才回泾县万村老家的。万村在桃花潭侧)。《游水西简郑明府》(注:此时郑谔已是泾县令,唐时尊称县令为明府)诗中有“石萝引古蔓,岸笋开新箨”之句,表明游泾西当是时在四月(水西寺在泾县城西泾溪边)。按各注家系年谱认为是年夏秋之际李白曾去余杭,证明诗作主要是《经乱后将避地剡中赠崔宣城》,但李白去了还是没有去?不妨仔细查阅李白在泾县的诗作:在《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中有“乘君素舸泛泾西,宛以云门对若溪;且以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之句,在《泾川送族弟淳》诗中有“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之句,从这些句意可以体会到李白在泾西游历期间打消了去浙江剡中的念头,说明李白在写《经乱后将避地剡中赠崔宣城》诗以后,并没有去浙江剡中,而是浩荡三百里的泾川游(应当说包括刚建置不久的太平县境,该县原为泾县地),上黄山则是自然的事了。
    再说《古风·西上蓬花山》,因诗中有“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之句,各注家均将此诗定于安禄山陷洛阳之后,陷长安之前,即在天宝十五载的五、六月中,这一时间是与李白的泾西之游吻合的。由于黄山在天宝六年才被命名,许多山峰还没有取名,李白以形象名之是可能的。
    诗中有写登黄山绝顶的句子“西上莲花山(又作莲花峰),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诗中虽末点明黄山,但其意境却是夏季登黄山绝顶的风光。从此时李白活动的时间和范围来看可以确证该诗应是登黄山之作。诗句“西上莲花山”,为不熟悉黄山古地理的人所难理解,其实翻一下古人游黄山的记载,特别是从原太平县的西乡(今黄山区焦村镇,下同)上黄山的记述就明白了。
    元人汪泽民《游黄山记》中记有:“山西之麓,田土广衍,曰焦村。莲峰丹碧,峭拔攒蹙,若植圭,若侧卉,若列矛,若芙蓉菡萏之初开。”这是从太平县西乡所看到黄山形象,其中有二处提到黄山象莲花芙蓉之状。试想当年的李白所见又何曾不是呢?
    那未从太平县西乡(唐时尚无焦村,焦村之名是在宋代以后才有的)有没有直上黄山的路呢?《嘉庆太平县志》在上黄山的路径中记有:“从西乡渡伏牛岭沿溪至钓桥,直行则过汤岭,左折上白云庵,逾海棠坝,循指象处至炼丹峰、平天矼。”这一登山古道实质上是登黄山最平直的路线,这条路线还可以从黄山古志书上查到。
    但至清末以后,随着汤口,辅村等处的山道的开辟,这条古道便逐渐湮灭,以至不被世人所传。近年黄山新辟的天海至吊桥庵登山道,所沿的大概就是这条古道的路线。这条古道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直达炼丹峰。唐时炼丹峰称黄山第一峰,李白登黄山是不会不到炼丹峰的。说了这些以后就该确信李白“西上莲花山”实际上就是西上黄山了。
    总上所述,李白第一次游黄山的时间应在唐天宝十五年的夏季(此年七月改元“至德”,又称至德元年)。
    至德二年(757)到上元一年(760)的四年中按各注家认为李白因永王兵败而获罪流放夜郎,中途(行至巫山)遇赦还江陵,游岳阳、巴陵,后寓豫章(今江西南昌),无涉足皖南事。代表诗作有《永王东巡歌》、《早发白帝》、《巴陵赠贾舍人》、《江上赠窦长史》等。太平县《胡氏宗谱》(民国版)认为李白于乾元二年秋七月到黄山脚下的碧山求白鹇,但据贾至《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同泛》诗中的“枫叶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之句,各注家考证李白与贾至泛游洞庭湖的时间为乾元二年的九月。由此看来,按当时的交通条件,七月游黄山是不大可能的(此年二月遇赦还江陵)。李白有没有再上黄山呢?我们不妨把时间往后推移一下。
    明万历《太平县志·侨寓列传》记有:“唐李白,字太白,天宝未由翰林供奉流放夜郎,释归往来宁(注:指宣城)、南、泾、太之间,杖履所历遍于川原,尤雅爱黄山,访胡公笼双白鹇以去。”
    关于李白流放释归再到皖南不仅仅是太平县有此记载,其它县的志书,如《东流县志》就有释归再游的同类记载。但按各注家系年谱,李白是在上元二年复至宣城、当涂的。上元二年春宣州因有刘展反乱,李白是不能来的,故应是在夏季。
    李白游五松山的诗中有“五松名山当夏寒”之句,说明上元二年的夏季李白在五松山(今铜陵县境,距陵阳山不远,唐时属宣州)。可以认为诗仙李白在唐上元二年(761)秋的诗作有《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过汪氏别业》、《早过漆林渡寄万巨》、《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等。《至陵阳山登天柱石》诗中有“天子昔避狄,与君亦乘骢;拥兵五陵下,长策遏胡戎”及“鸾凤翻羽翼,啄粟坐樊笼”之句,故注家将此诗定在上元二年,再具体一点说应是入秋了,诗题有“隐黄山”之字,可以看出李白这次出游不是仅至陵阳山而已。需要特别指出各注家忽视了对诗题中“见招隐黄山”这五个字的理解,误以为李白当时仅至陵阳山而已。
    考其疏忽的原因有二、一是本人对陵阳山去黄山地地理交通情况不了解。二是历代地理书(如《读史方舆纪要》)及相关志书(如《嘉靖宁国府志》)的误导所致。最明显的例证是对李白的《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一诗的曲解。诗题中的“三门六剌滩”历代许多志书都误以为在陵阳山下,只是到后来(如清代的《嘉庆宁国府志》)才作了纠正,定为麻川河上。
    其实李白当时在诗中就写的很明白,“三门”二字指的是在太平县城北的三门山,高溪(即今麻川河)沿山而流,六剌滩当在三门山下,而非在陵阳山下。据此,李白应是由黄山出发,取水路沿高溪(即麻川河)而去泾县的。
    《万历太平县志》中记述李白此次“笼双白鹇以去”说明李白这次的行踪还去了碧山,(碧山在麻川河上游的黄山脚下,由陵阳山东去六十里)。证明这次行踪季节的李白诗句有“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我行值木落,月苦寒猿哀”(《过汪氏别业》)、“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寄何判官昌浩》)、“水色倒空青,林烟横积素”(《早过漆林渡寄万巨》)等。因此诗仙李白第二次来黄山应当是在上元二年的秋季,此时李白已六十一岁。
    二、李白两次游黄山的路线
    天宝十五年夏,李白在汪伦、万巨、郑谔(这三人应当是非常熟悉黄山的)的大力资助下,第一次游历黄山。从地理上来讲,桃花潭至黄山脚下最近的路程当是取道龙门,越龙门岭可以直奔黄山,其路程仅七十余里,途径也较为平坦,汪伦、万巨是不会不知道的。有人以为李白这次上黄山是水路,其依据出自对“李白乘舟将欲行”诗句的误解。《泾县志》记有:“桃花潭在翟村、万村之间”,汪伦宅在翟村(又名陈村),去黄山则需渡桃花潭至万村,或舒村,乘舟不一定就是全部水路,过渡也是要乘舟的。《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明明是下水行旅,又何如来说明这次的行程路线呢?龙门古时为一方山水胜景,历代《宁国府志》、《泾县志》均有提及,自万村取道舒村,越桐树岭至舒家,到龙门不过二十余里,是有名的龙万古道,李白游龙门当取此道,只可惜末留下诗篇。再说李白到黄山留下什么。《嘉靖宁国府志》(明)卷五中记有“芙蓉峰,太白尝游此,有白马源、溪”。唐时黄山只三十二峰名,后来才增至三十六峰名,芙蓉峰名可能出自李白的“素手把芙蓉”之句,以纪念李白的云游黄山。李白游黄山当不仅此一处,李白还可能西行上汤岭,沿山而游。今汤岭至温泉的路旁汤泉溪畔便有李白所书“鸣弦泉”、“洗杯泉”遗迹,世传为李白在此饮酒听泉。李白这次游黄山,应还包括从现今的西海大峡谷古道上黄山绝顶,《古风·西上莲花山》为最好的诗证。离开时应是夏尽秋来之际,其《宿虾湖》诗中有“鸡鸣发黄山,暝投虾湖宿;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之句,可以说明去的路线和季节(注:虾湖在贵池县城南六十里,今已涸)。此诗表明李白当时可能自焦村(唐时无此名)越穰岭古道至广阳(计路程为50里)然后去虾湖。
    李白第二次游黄山路线较为明确,《至陵阳山登天柱石》诗题表明李白自秋浦(也很可能是五松山)来到陵阳山,《康熙石埭县志》(清)就曾记载广阳城郊有杏林村(东去太平界处),昔李白酤酒于此,说明李白将再次到太平上黄山。《太平县志》记有碧山为李白求鹇处,故这次路践当是自广阳经穰溪(已淹没)过甘棠(唐时无名)、太平县城(古名桂城)而至碧山。去时路线有《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两首诗为证,说明是沿麻川河(唐时称高溪)下至舒溪(唐时亦称陵阳溪,今淹没,当时属泾县地),出小河口至涩滩(原为泾县地)。这里附带说明的是:麻川河,历代《太平县志》都曾有可行船的记载,帆影绝迹是在清末战乱后,由于河道淤塞造成的。往下的去向有《过汪氏别业》、《早过漆林渡寄万巨》、《寄何判官昌浩》等诗可以说明。李白这次来太平上黄山主要带有卜地隐居的目的,去碧山后很可能取道苦竹溪上白鹅岭,探访过温处士,故后来有《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的诗作。
    在说完李白两次到太平县登黄山的游踪后需要说明二点:一是古人上黄山非常不容易,当时交通条件差,登山更不必说,加上地广人稀,食宿困难非常大,故在理解李白上黄山的问题时,应清楚地考虑到这一点,就是说李白当年来太平县上黄山当不会是孤身一人,故本文有“资助”之说。二是李白游黄山当时,太平县刚建置不久,按照古代诗人的习惯,诗句中是极少出现的,往往以古地名代之,更何况太平县本来就是泾县的。(注:本文讨论中所用的“泾西”、“泾县西乡”当含太平县地)。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