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52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李白与龙门的那些缘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8-03
来源:太平人(2019年8月3日) 作者:戴新彪

    黄山区龙门炅山秀水,历史文化的滋润,造就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灿烂的人文景致,构筑了“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的景观,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龙门留下的诗句精华。这诗李白不在泾县城区写,而在泾县酉南龙门古镇写呢?一本《太平龙门胡氏家谱》解开了这个迷。


    2006年,我在编写《龙门乡志》其中写“姓氏概况”一节时,从民国时期太平县龙门乡人胡锡龄(时任国民政府安徽省高等书记官)主编的《太平龙门胡氏家谱》中看到有这样的记载:“李白《泾川送族弟錞》原作地是唐时泾县龙门古镇,后为太平县,”(现为黄山区龙门乡)。于是我打开《泾县志》找到这首诗,将其编入《龙门乡志》中。

    据〈龙门乡志〉记载:龙门乡建置源于汉代,唐时龙门是泾县大乡,公元745年建太平县,后又撤,直到公元766年割泾县龙门等三乡复置太平县,龙门古镇才属太平县管辖。这说明李白在龙门写这诗时龙门还在泾县版图内。 那么李白是由谁推荐到龙门来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过对历史研究有点兴趣的原村人李春明老人。他向我讲了几个故事,其中有李白应汪伦之荐到龙门的故事。他听上代人所说,曾任过泾县县令的汪伦在桃花潭接待李白后,向李白推荐了自已家乡龙门。
    汪伦心想,李白是位大诗人,他到我的家乡会被家乡的景色所感染的。于是李白听了汪伦介绍龙门的“六水到壁、北册泉水、红桥观鱼、石桥观雾、山高水长、秀挹东南、天池毓秀、灵芝独秀、黄龙喷气、凤凰来仪。”十大景观后,高兴的手舞足蹈起来,在桃花潭过了几天就迫不及待要来龙门走一走,看一看。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春,李白游过桃花潭与汪伦和村民告别后,向西南方向去龙门。李白沿着汪伦指引的一条古道经舒村(唐时是董家村),翻越桐树岭到汪家岸(现属舒家组)。这是泾县桃花潭(万村)至徽州的“万仙(即仙源)古道”的必经之地。当年南陵、泾县、客家人到徽州经商,都是途经这里,所以说这是条交通要道。
    李白风尘勃勃来到汪家岸村庄,汪伦家乡的人听说汪伦介绍大诗人李白到汪家岸村来,乡亲们都显得来十分高兴,村民们用上等的茶叶招待李白。李白品尝后,连声说了“好茶、好味、好香”,他感谢乡亲们的盛情宽待。心想,难怪汪伦这么热情,他家乡的人都这么热情接待我呀,想必这是山区的纯朴好客的民风。临别时,男女老少一直把李白送出了村庄,期望李白有机会再来,这时李白激动的流下了热泪,不时回望送程他的乡民。

    1961年7月因建陈村水库,汪家岸村整体移民搬迁后靠,汪家岸原址沉入了太平湖底,但李白游汪伦故里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这段历史与《汪氏家谱》经中国文物学会佐证后,2011年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亲笔为龙门乡题写了“唐代泾县县令汪伦故里”十个大字。
    在戴家村一直流传着李白探访左家村的故事,原来戴家村前身是左家村。《泾县志》载:“左难当,(即左匡政)本县龙门里人”。《黄山区志》记载:“武德六年,左难当(左匡政),随唐大将李大亮率兵增援击败辅公祏,难当任宣州第一任大都督,被赐封上柱国(二品),并封戴国公,其出生地左家宕改名戴家”。清初,隆阜一支戴姓迁往龙门,这就是现在的戴家。
    据《龙门志》记载:“唐时左家村庄是以粉墙黛瓦的建筑,民居、店铺、作坊、学校紧紧相连,依石板路而立,顺小河而下,像一条鲜明的文化的街市。后来村中还保存的宗祠、老学校、杂货店、豆腐店等商铺的老屋,后因建陈村水库时这些老建筑部分被拆迁移民重建了。”
    左家村向南距汪家村只有3里路程,向北连接着两个村庄的柏枥古树婆娑,环境清幽,让人流连忘返。这里几个村庄座北朝南,传说是风水宝地,因而著名诗人、风水先生罗隐见此村庄的方位时说:“北水南流的村庄是个好地方,是出人才的”。是风水好,还是民风好,这村庄先后孕育了几代名人就是最好的见证。尤为时任宣州第一任都督左匡政,他随唐代元帅薛仁贵同征高丽国时获得唐王李世明的夸赞,被授于一品大将军。清代时戴家村庄出了几位进士,其中有常州府台教授加三级的戴文林、宁国府台进士,官至都察院御史的戴兆复。”
    唐时左匡政的故居原在半山中间,始叫“左家宕”。后来山间缺水,整个村庄下迁。后来民居是上依山而居的五间大屋,进门中间是客厅,两旁各有两间厢房,厨房建在后边山旁,楼上装有五间,古称“走马楼。”古时左匡政房屋早已倒毁,后建了茶厂。2003年初夏,村民在左家宕耕挖茶园时发现了地下的砖瓦,经国家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监定后,确认是唐时生产的。为此,新华社当年7月17日报道:“安徽太平湖畔发现地下倒塌房屋查证为唐代遗址”为题报道的新闻。随后,香港凤凰卫视、上海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新闻媒体都作了报道。

    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陈晓光、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分别为龙门乡用宣纸书写了“唐代宣州都督左匡政故里”、“唐代宣州都督左匡政故里遗址”的题字。2008年10月,左匡政和他的故居被编入《黄山区志》中,2017年8月,中共黄山区律检查委员会把左匡政故里作黄山区廉政教育基地。

    李白拜访左家村后,登上海拔678米高的将军山左匡政的墓地,祭奠了将军墓,向碑墓深深鞠躬。然后诗人转过身来,向下俯视,只见四周群山巍立,村中一条河溪沿着将军山脚下像一条绿色绸带飘向下游的青弋江。
    看见这壮观景色,李白不由想起泾县郑少尉在泾县也向他介绍过龙门左家村庄,看来汪伦和郑少尉说的都一样。如果郑少尉一同来龙门左家村庄多有兴致呵!但村人告诉李白郑少尉来过左家村一次,前天郑少尉已去陵阳了。”经过几个朝代风雨冲刷,左匡政墓已严重损坏了,2003年11月,龙门乡人民政府拨款修建了“唐代宣州都督戴国公左匡政将军之墓。”
    左家村的乡民象汪家乡民一样热情好客,一再挽留李白多住几天再走。乡民们送来上等茶叶和小河里捕捉的小干鱼给李白,李白一一谢绝,感动地说:“乡亲们的心意我领了。为了将这里所见所闻告诉郑少尉,李白就留下了《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的诗书。”
    郑少尉,又称府谔,郑谔何人?我们查了《泾县志》和有关史料,他为泾县县尉,故李白称他为少府。”在信中写道 ;“我游东亭不见君,沙上行将白鹭群”。东亭在哪里?是汪家岸村的村口下游处的一座八角亭,因为座东朝西,故称“东亭”。“白鹭闲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欲行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杜鹃花开春巳澜,归向陵阳钓鱼晚。” 本来李白这次还想去陵阳,可巳到天色已晚了,于是改变了主意,在龙门住上一夜,次日再翻龙门岭上黄山。
    傍晚李白在龙门街上转了几圈,看看古镇的风貌。龙门古镇怎么样?《龙门乡志》有记载:“龙门是隋唐时期的古镇,街商阜形成二里之长,清一色的石板路面,徽派建筑与长江流派建筑融入一体,其徽派木雕、砖雕、石雕更是工艺精湛,文化内涵十分丰厚,这些辉映于舒溪河畔(当时李白称泾溪)。明末建成的周氏宗祠,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还有横跨龙门河的石桥,长120米,桥头西端建有五猖庙,(又称五昌庙)、六角楼等。”到了晚上李白住进一家周氏客栈,这位店主用好菜好酒为李白接风洗尘。
    第二天,当诗人就要离开时,看到龙门河口两山夹一河,就想打听龙门的来历。这时在龙门出口处的桥上遇见一位老者,这位老者正是当地的一位私熟先生。他指着两座山向李白介绍道:“左边是竖山,右边叫前山,又称碧山。两山对峙,形状似‘龙门’后村庄人口繁衍,逐作地名之用。”诗人闻之非常高兴,弯腰拱手 感谢这位先生的精彩的讲解。
    诗人站在龙门桥上看到周围青山叠翠,山花烂熳,好一派秀丽的风光的景色,于是诗情勃发,想把这里所见到的美景和与乡亲们的情缘都写下来告诉堂弟李錞。于是他的笔神奇地挥动起来,触景生情写下了“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锦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鸳。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这是豪情奔放和与龙门古镇情缘的诗篇。
    碧山就是前山。《大清一统志》记载:“龙门碧山位于太平县西北四十里”,诗中的“锦石”不是山上的石头,而是龙门峡中各种色彩的鱼斑石,村人叫它“锦石”。夕阳西下,“锦石”在水中泛出光泽,碧山倒映在河水中,诗人捕捉这一瞬间写下了“锦石照碧山”的诗句。这首诗站在龙门以最佳景色代替“泾川三百里”,不仅为龙门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也为整个泾县作了宣传。
    本来李白约堂弟一同前往黄山,而堂弟早就去池州,李白只好用这首长诗作为书信告诉堂弟他所见的一切,这就回答了在龙门写“泾川三百里”的原因。李白遇到好奇的新鲜事儿总要去打探,问过究竟。听村人说龙门河以北山上有个燕子洞,第二天,李白在友人的引领下爬上燕子岭。村人举着火把引路进了燕儿洞。于是便留下了燕洞晴岚一首:
    天开一窦翠微佳,石壁虚明岁月赊。
    扃外缀多新绣藓,洞中空琐旧烟霞。
    泥融乳燕犹寻垒,春老啼莺月落花。
    千裁尚遗棋迹在,谈笑尘老有仙家。
    到了清代后又有多名诗人沿着李白当年到燕洞探险的路,去打探燕儿洞,其中进士翟生探洞后写下了一首诗《题燕儿洞》:
    “仙人飞鸟出尘寰,此洞空遗何不关?……”
    清代诗人钱绪山也跟着翟生走过的路爬上了燕子岭,留下一首诗作《燕儿洞》:
    乘兴西部作胜游,行行马上纵凝眸。
    几层石磊崖高处,一窟泉流山尽头。
    燕去巢寒泥迹老,仙洞棋黑石墙幽。
    呼童问买山村酒,洞外频斟醉数鸥。
    今天开发的旅游景点龙门轮渡云潭洞正是当年李白、翟生、钱绪山等人诗里早巳赞美的燕儿洞。第二次李白进龙门境内是从黄山脚下谭家桥罗村返当涂,他没有走原路而返,而是沿三门高溪河流乘竹筏而下,这省力又省时又何尝不为呢!这条河两岸危石高耸,突兀险峻,河中水流湍急,乱石峥嵘,曲曲折折,似虎伏起。当船行到三门滩时,李白脱口而出《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刺滩》一诗。
    诗中“何惭七里濑”一句,是说六刺滩的风光与汉代严子陵隐居垂钓的七里懒相比毫不逊色。李白在三门滩下游看到一处如似泾县桃花潭的地方,那里两岸青山碧翠,河水清澈透明,李白让船工靠河岸停下,起身跑上岸观坐,久久不愿离去。他很想隐居在这里 ,所以在诗尾表露了“使我欲垂竿”的心情。当时此潭无名,村人拿来纸和毛笔请李白为此潭赋名,李白提毫写下 了“观绿潭”三个大字。为纪念李白到此,村人在青石壁上雕刻了“观绿潭”三个大字,并在潭旁建起太白亭。陈村水库建成后,这些珍贵遗迹沉入太平湖底,留给后人的只有美丽的传说。

    李白在观绿潭边的村庄小憩后起船而下,划到了麻川的涩滩。这里两岸山高,水急险滩,渔夫和船工掌篙十分不易。李白写下《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一诗。把山高水险的情景,渔夫、船工的艰苦劳作和不畏艰险的精神都描写了出来。龙门麻川有多长,有人说有九里长,故李白写下《九里麻川》。此诗如下:
    浩淼麻川九里长,涛声逗壑漱淙潢。
    扃外缀多新绣藓,洞中空琐旧烟霞。
    泥融乳燕犹寻垒。春老啼莺月落花。
    千载尚遗棋迹在,谈煲尘老有仙家。
    接着李白又写了《九里烟波》一首。这两首诗把龙门麻川一带河道水流与交错从潢的涛声,两岸农户的炊烟,一双双飞燕含泥土筑巢 ,各种鸟类飞翔的情景捕捉下来,最后还是与当地的文人们交流似仙家说书一般。李白到过龙门二次,留下诗作四首,这是留给龙门的精神财富。李白把龙门佳境描绘得这么美好,使得后来的诗人们踏着当年李白的足迹前来龙门欣赏。唐代诗人杜荀鹤来到龙门写下:
    麻溪清彻底,似人武陵溪。
    两岸山相向,三春鸟乱啼。
    洒旗和柳动,僧塔与云齐。
    此是归期路,归期路不迷。
    晚唐诗人罗隐来到龙门入翠村口青龙桥上作诗一首:“根盘蛟蜃路滕箩,四面无尘辍棹过,得以吾师始惆怅,眼前终日有风波。”
    宋代诗人汪寿丞留下:“万叠青山绕四周,澜澄辐辏两川流。”
    宋代诗人程炎子写下“千岩春色一声歌”。明代诗人杨世忠写了《龙门》一诗:“路人龙门景自嘉,一溪流玉抱烟霞。 桃花讯水疑秦洞,宝树连阶似谢家。”
    浙江嘉定知县朱仪在龙门游历时写下了《龙门峡》一诗:诗中有“何以凿龙门”,写的就是龙门衔下首一带的景观。清代释慧日、翟生、钱绪山、陈廷干、万麟、胡乘珙等多名诗人都在龙门留下赞美诗篇。
    太平湖建成后,尤其是322省道建成后龙门的山水更美了,全国多位著名作家、诗人把眼光投入了太平湖龙门境内,如苏步青、赵朴初、郑南、阎肃、邵永强、佟文西、李红林、峻松、范江、刘钦明、石祥、宁平等,他们笔下描绘的龙门成了百花齐放的世界公园。你看他们留下赞美的诗句:“好山好水此区珍”、“第一峰前第一景”、“中外旅游佳丽地”、“湖畔杜鹃花开红玛瑙”、“两岸景色千幅画”、“黄金岛,白鹭洲,渔歌引得再回首。”、“依山傍水新渔村,人影绰绰话丰年。”、撩开湖上缕缕烟云,宛如晶莹的翡翠世界。“是李白留下的玉壶”。安徽日报高级编辑、女作家宁平称龙门“这真是个美丽的地方啊,是世外桃源。是洗涤灵魂和身心的天体浴埸,是人们久久寻觅的精神家园。”
    2006年月8月29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高级顾问杜比在龙门考察时,赞扬龙门乡自然风光优美,资源丰富,是投资的好地方。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