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816阅读
  • 0回复

闲不住的胡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0-01
文/徐祥龙

    2019年8月19日,在合肥隆重召开的“安徽省胡氏宗亲会奖学、助学活动暨《安徽胡氏通志》推进会特邀嘉宾胡金萱主席台就坐

    全国“胡氏文化发展委员会”执行会长、“安徽胡氏宗亲联谊会”会长胡支明(左)为特邀嘉宾胡金萱(右)颁发荣誉证书。

    胡先生明年米寿,身体健康,行动便利,还是闲不住,总想做点事。
    胡先生退休不赋闲,帮市关工委编印《枫林》杂志。在杂志编印过程中,无论是资金筹措,还是内容采写;不管是文字校对,还是杂志印发,他都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倾尽心血。为了杂志能够顺利出版,他不惜动用各种同事和学生资源;为了稳定和发展杂志采写队伍,他经常自掏腰包组织大家采风交流,前后坚持了20年,印发70期,每期字数两万字左右,在我市和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人们见了他,除了称呼他为胡老师、胡校长、胡主任和胡先生之外,还称呼他为胡主编。胡主编经常组织部分作者到全市四乡八镇采风,我很荣幸也在被邀请之列。次数多了,我也过意不去。因为我既没有能力帮他安排一顿饭,也没有能力帮他安排一台车,深感对不住这位恩师。“你不要放在心上,我理解你,能来就好,其他事不要你烦神,你能帮我写写文章就行了!”他总是这样宽容大度,和蔼可亲,让我感受到他高大身材之外的另一种高大。他认识的人很多,人缘极好,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热情的接待。为此,他解释说是因为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认识的老师和学生多,好歹要给他点面子。而我却认为,这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使然。他对人总是那么热情友善,人们从内心里尊重他,即使在他退休多年以后。
    胡先生不光编印《枫林》杂志,还编写地情文化书籍。为此,他联系了许多人,有些是省外的,有些是港澳台的,还有旅居国外的,其中有不少名人,且以老同志为多。为了深入采访,他还不远千里万里,登门采访。如今,他当年联系采访过的老同志,有好些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些老同志们当年的讲述内容,当时提供的图片、书籍和文稿,连同他给他们拍摄的照片,都成了弥足珍贵的史料。从而使他这种联系和采访,具有了某种抢救地方历史文化的价值意义。听他介绍,档案部门和民政局在编写相关书籍时,还会请他提供一些材料。每次,他都慷慨答应,全力配合,从不吝惜推诿。他精心编写的《谕兴古今》、《走进汉涧》、《张铺春秋》、《铜城今昔》、《仁爱和谐》、《大通魅力》等地情文化书籍,饱含着他的心血,记录着一个老人对故土的热爱和眷恋,至今还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我的中篇小说《大觉寺的枪声》的素材就来源于他编写的《走进汊涧》一书。前几天参加市政协组织的“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对口协商暨十届三次会议提案工作“回头看”活动,来到金集镇谕兴社区的杨捷将军墓地,我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多年以前胡主编带领我们实地查看杨捷将军墓地的情形。那时候,墓地四周还没有这么多树,也没有墓,只有一个很大很深的墓穴位于一道干涸的水沟一侧。他指着那个墓穴告诉我们,这里原先是有棺椁的,可惜被人挖了。我还想起了他带着我们上草庙山的时候,指着山下一户人家对我们说,那一户就是娄丽红家。娄丽红是金集镇草西村人,从小爱唱歌,被认为是世界民歌《茉莉花》的首唱者。当时因为时间关系,没有下山去拜访她,如今老人已经去世了。
    近年来,胡先生不再编印《枫林》杂志了,也不编写地情文化书籍了,他的关注点集中在了胡氏宗亲联谊活动上,特别热心资助胡氏优秀学子和困难学子读书。这也使他在胡氏家族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和较高的威信。我有时候联系他,他会告诉我正在某地参加某个宗亲联谊活动,之后就具体地告诉我具体的活动情况,总是滔滔不绝。我们都为他健康的身体、开朗的心情和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而高兴,甚至怀疑自己到他这么大的年纪,还能不能有他这么好的身体和活力。这也让我们更加佩服他了。
    我感觉胡先生最近做的事情有向内收的趋势。从教育教学、后勤服务,到关心下一代,到挖掘弘扬地方历史文化,再到如今的热心胡氏孝亲文化和宗族文化,可以看出,他关注的面和点越来越小,越来越自我。我猜想,他大概也注意到自己年已耄耋,时间紧迫,可以完成的事情不多了,所以他必须聚焦再聚焦,尽量不使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大概也正是这个缘故,他才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胡氏安定文化寻根和胡桥故里树碑建亭活动中去。质疑和反对是肯定有的。但胡先生到底是胡先生,他认准了的事情是一定要做下去的。为此,他克服万难,不惜成本,终于使其初具模样。他再三邀请我去看看。秋收时节的一个周六下午,我中午主动约了他。电话里很嘈杂,胡先生告诉我,他们正在家庭聚会,他的一个外孙孙即将赴英国读博士。胡先生是有福之人,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对他们老两口很孝顺,老两口的晚年生活可谓称心如意。下午两点半,我们夫妻俩开车到天长二中门口去接他们夫妇。胡先生身体硬朗,他夫人张园长身体不太好,今年住了两次医院。
    在胡先生的指引下,我们驱车先后来到大通镇便西村田庄组、大通镇冯安村六柳组和张铺镇魏桥村胡桥组,看他树立的三块石碑,高度从三米五到五米五不等,每处一块。其中,两块立于路边,还有一块植于林中。石碑皆呈晚霞红色,高大扁长又厚实。碑前分别红字大书“安定文化,胡桥故里”和“安定天长胡氏始祖福公之墓遗址”,后有碑记。三处设置各有不同,除了石碑,还有方碑、长廊、圈栏和六角亭,并邀请了知名文人和著名书法家撰写对联,刻于其上。石碑和廊亭上的文字字体或端庄秀丽,或大气磅礴,或狂放不羁,各有特色。在便西村田庄组,胡先生指着一块块方碑上的文字,给我介绍六百年前始祖胡福公从毗陵(现在的常州市)迁徙过来的历程。在冯安村六柳组,他给我们介绍金黄色的稻田那边一户人家门口一对石狮子的来历。在魏桥村胡桥组,他指着一片金黄色的稻田和几丛杂树处告诉我们,那里就是他的老家,就在跃进水库边。他还告诉我石碑旁边的一户人家孩子是他发起带头捐赠的大学生,前后资助了11年,如今已经在重庆一家大医院上班,月收入过万,从而彻底改变了命运。在魏桥村胡庄组,我们见到了他资助的这名学生的父亲,朴实清瘦,对胡先生感激不已。胡桥人真是热情啊,两户人家主动热情地将刚摘下来的豇豆和剥好的毛豆硬塞给我们,让我们十分过意不去。胡先生乐善好施,又辈分高,家乡人见到他,都主动跟他打招呼,都对他很尊重。
    如今胡桥已经并入魏桥了,胡桥这个名字已经没有了。“我想在进入胡桥的地方立一块界石,上书两个字——胡桥。让子子孙孙不要忘了,自己是胡桥人。”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滚圆的夕阳照在乡村水泥路的前面,给美丽乡村和丰收田园涂抹上了一层瑰丽迷人色彩,让我不由自主地拿起相机,连按快门,让美景固定在我的镜头里。这到底让我想到了他要建设安定文化广场的初衷。那就是让胡氏后裔有一个瞻仰学习场所,能够讲好胡家故事,传播胡氏家风,弘扬胡门祖德,激励同宗同族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安徽天长耄耋老人胡金萱能够考虑到这一点,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2019年9月30日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