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共泾县皖南纪律检查委员会网 作者:胡夏生(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纪委书记)
登上泾县第一高峰黄兖山一直是我的愿望,但这么多年却一直没能实现,所以心里也就一直耿耿于怀,今年“五一”放假,我终于如愿以偿。 黄兖山,多家网站的介绍大致相同:“黄子山位于安徽省泾县东南30公里的黄田村,系黄山余脉,古称黄兖山(读zhǐ)山,又名黄儿公山,主峰海拔1174.8米,是泾县最高的山峰,在华东地区也是较高的山峰之一。”“由于山高林密,山势险峻,当地山民也很少有人到过山顶。主峰位于泾县黄田西阳两乡毗连处,山体自北向东延展,长8公里,宽2~4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山形有如伟人仰卧,山势雄峻,峰高林密,层峦叠嶂,映衬在青山绿水、松柏竹簧之中。层峦叠嶂,状如莲花。……” 其实,他们都把“兖”字写错了,也读错了,《泾县志》上正确的写法是“山”字头,下面是“八”加“允”(或“兄”),读作“zi”。但这个字在字典或《辞海》上都找不到,电脑更是无法拼出。我也是不得已,只好以讹传讹了,这实在不是做学问的态度。 还是言归正传,说我们登山的事。 不少驴友已经多次登过黄兖山,都说上下最少得6、7个小时。因为山上没有路,一般都是按照大致的方位,走前人走过的路。这正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因为有了思想准备,又担心“五一”期间登山人多,所以,约定带我登山的一位年纪比我小二十多岁但经验丰富的资深“老驴”小女子,商议好早晨5点半动身。我哪敢怠慢,4月30日清晨4点半就起了床,把头天晚上的行装又仔细拾掇了一遍,特意穿了一件大红的外套,然后吃饱了饭就在家静候。 5点半同事准时开车来接我,老远见我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出小区大门,连忙拿出手机拍照。这段小视频发到群里被车友踏哥看到后,立即点评道:“好酷,就是肚子沓下来了”,弄得我苦笑不得。因为一个冬季锻炼相对较少,肚子的确膨胀了不少。 县城到黄兖山下的西阳周村大约30多公里,我们到时,见到一辆中巴已掉头返回,30人的登山大部队已先我们一步上了路。我们一行8人赶紧下车,整理好行装也紧急跟了上去,看手机,时间是6点40分。 开始的路比较平缓,走过一片毛竹林,就进入了灌木丛。脚下的并没有明显的路,大部分路段因为比较陡峭,只能靠抓住旁边的树枝或竹枝攀登而上,所以登山杖根本用不上。好在这段路不长,应该不到一公里,走出灌木林,眼前是一大片乱石滩,从床头柜大的到电饭锅小的灰褐色的石块从上倾斜而下,约近百米宽,有人称之为“乱石瀑”倒是很形象,坡度不下45度。更要命的是这些不规则的石块都不稳,稍不注意就会踩翻一块,崴了脚是小事,就怕翻滚下去砸伤了下面的人,所以,大家都非常小心,几乎人人都是手脚并用地爬行。 我问朋友,不走这乱石滩是否还有其它路,回答说大家都是走这条路,意思是没有别的路可走。我看了看四周,乱石滩以外都是灌木丛,但树都比较矮小,估计这黄兖山是一座石山,土层不会太厚,因而长不了大树。而这些乱石,一定是山上的岩石风化后崩裂散落下来形成的,因为山岩的大小地点不同,形成的乱石滩也不同,所以也并不是整座山都是乱石滩。其实,乱石滩也别有风景,有些地段石缝里长了紫藤,在乱石上恣意攀延,一嘟噜一嘟噜的紫藤花在乱石上悬挂着,为灰褐的乱石滩平添了几分生气,也给气喘吁吁攀登的我们带来了无限情趣。大家纷纷在紫藤花旁拍照留影,爬山的劳累早已随欢声笑语飘散得无踪无影了。 爬过这段乱石滩,我们又钻进了灌木丛,不经意间,只觉得眼前红光闪耀,抬头一看,自己已置身于杜鹃花下。以前看到过的杜鹃花大多矮小,高不过人的半腰,但眼前的杜鹃花却都开在头顶上,每一株都高过二米以上,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盛开的花朵在初升的太阳光照耀下如一支支点燃的红烛,映红了我们的脸庞。我突发奇想:要是在这里举办婚礼,这盛开的杜鹃花就是天然的红灯笼,该多喜庆啊! 趁大家在杜鹃花丛中争相拍照,我钻出花丛,站在高处一望,只见一丛丛杜鹃花开满了山野,像一面面红旗在绿树丛中飘扬,这杜鹃花海的壮观场景,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里,我相信,这景色永远都不会褪色的。 走出杜鹃花丛,攀上一处高坡,眼前豁然开朗。回望身后的山下,平畴沃野一览无余:近处的村庄散落在梯田之间的绿树丛中,若隐若现,刚犁过的水田还没有栽上稻秧,在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远处的丘陵坡地高低起伏,像一块块翡翠镶嵌在绿地毯上,一条高铁横穿在一座座山峦间,犹如一把象牙梳子插在美人的青丝发髻上,看得人心旌摇荡。 再抬头看前方,黄兖山的最高峰还在莫约一公里外,我们必需从山脊上走一段下坡路,攀过一座稍低的山岗,再往前登上最高的主峰。山脊上的路况证实了我关于乱石滩的猜想,脚下基本上都是高高低低的石坎,虽然石缝里长了灌木,但仍然可以看出风化的痕迹。这样说来,早先的黄兖山海拔应该远远不止1174.8米,那最高的部分都已化作了山路上的乱石滩了啊。 经过最后的冲刺,我们终于到达了主峰。但这里已经聚集了数十位攀登者,这些人比我们来的更早,交谈中才知道,原来还有一批登山者来自浙江,他们是从另一个方向登上山顶的,要从我们来的地方下山。山顶上插了几面红旗,除了一些户外组织的队旗,还有一面五星红旗,在高地上迎风飘扬。站在五项红旗下,我高举手臂,请朋友拍下了我挺拔的身姿,拍下了我的欢乐,我的兴奋,我的自豪。因为我看看四周的人群,多是青壮年,确信没有一个人年纪会比我大! 山顶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色,只有一座几块条石搭起来的石龛,但却没有供奉什么神像。听人说叫海神庙,是从前当地人在干旱时求雨祭天的地方,这些条石明显也是就地取材开凿的。 站在最高峰上,虽然四下的景色与刚才看到的没有什么两样,但心里的感受却有所不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实,我并没有什么征服感,而是觉得站得更高,不但看的更远,心胸也更开阔,心情更舒畅,心志更豪爽,心灵更清纯。 在一块平坦的灌木丛下,同行的驴友们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食物与大家分享,我也连忙从背包里拿出2听啤酒和牛肉,一人分了一小杯,虽然喝的很不过瘾,但却比在宴席上惬意。休息了一会,大家合影留念,把所有的垃圾装回背包,我们开始下山。 我们没有原路返回,而是走的另外一条道,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走出一段灌木林后,眼前是一条长长的乱石滩,而且非常陡峭,根本无法直立行走。因为担心踩滑了石块会翻滚起来砸伤下面的同伴,我只好半躺着身子,双手在背后撑着地,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下移动。头顶上是炎炎烈日,身下是滚烫的石块,没爬多远,浑身上下就汗湿透了,屁股也被石块蹭得生疼,幸亏带了手套,不然双手一定会磨破。原来以为2个小时就可以下到山底,结果,仅仅这段大约不到2公里的乱石滩就花了2个小时。爬完了乱石滩,我们才发现就在不远的灌木丛里有一条小路,一些登山者正从小路上下来。 爬出乱石滩,山路相对平缓一些,可以直立行走了,但这时却感到双脚已经不听使唤,膝盖僵硬,好像成了《镜花缘》里那些膝盖不能打弯的人。好在平时经常骑行健步锻炼有些功底,体力也还不觉多劳累,终于较快地走完最后一段山路。到了山下一看时间,已经下午2点半,这样算来,我们这次登山整整用了8个小时。 回到家感觉还好,第二天便发现大腿酸胀的不行,上下楼梯和不自在。幸好是“五一”,在家休息了一整天,上班后这几天才慢慢恢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