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5654
-
- 注册时间2016-07-17
- 最后登录2020-06-30
- 在线时间2561小时
-
- 发帖3986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铜币4000
- 威望3035
- 贡献值0
- 银元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3986
- 铜币
- 4000
- 威望
- 3035
- 贡献值
- 0
- 银元
- 0
|
—
本帖被 胡宁生 从 游记 移动到本区(2018-09-06)
—
图文:黄山怪石 2009年12月25日上午黄山市中职生导游技能大赛在屯溪结束,下午在专业评委、长城旅行社资深导游建议下,我们绕道西递经黟县返回黄山区。 西递风景区与长城旅行社有业务来往,不仅门票全免,而且还派有导游全程陪同。1970年12月份我还是知青,被当时的徽州地区抽调组成的大批判战斗团曾在西递演出,那时候就对胡姓集聚的西递古街、古门、老房印象很深。匆匆一别,已有半个多世纪了。 西递村号称“明清民居博物馆”,始建于秦,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由于深处大山,交通闭塞,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有一百二十多座。 导游介绍说西递村历史上曾有十三座牌楼,大多是旌表孝悌贞节的,文革中都被毁掉。而现唯一保存的称胡文光石雕牌坊是由皇帝恩准敕建的。当时造反派要把这座牌坊同其它牌坊当作封建一起砸掉,一位军属老大妈挺身而出,竭力保护,因为她有在部队当团长儿子的背景,没有人敢动手,才得以保存。 石雕牌坊是纪念胡文光大夫而建。胡文光是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的举人,在担任过万载县的县令期间,筑城墙,修学校,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深受人民爱戴和上级器重。经巡抚推荐,担任胶州刺史兼理海运。后官升至荆州王府长史。明荆州王又授胡文光以奉直大夫、超列大夫的头衔。明万历六年(1578年),皇帝批准胡文光的乡亲在此建了这座功德牌坊,以表彰胡文光在任上对民众做的善事。 胡文光刺史坊有5个层次分明的楼阁,准确的应称为“楼阁式”牌楼。据说,它高12.3米,宽9.95米,石雕古朴精湛,造型富丽堂皇。正楼匾的上方雕的是“恩荣”二字,花板上雕有鹿、鹤、虎、豹等,两旁盘有浮雕的双龙,正楼东西两面刻有“登嘉靖已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和“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字样。双龙图下是文官和武将,喻为安邦定国。下面有人物像8个,便是通常所说的八仙。最下边的正楼所刻图案叫“五狮戏球”,东西边是“麒麟吐书”。石柱两侧是栩栩如生的狮子,这两头狮子前爪朝下倒伏着,爪下有只小狮子,既精致又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牌坊雄伟挺秀,几经沧桑,仍屹立于村口,见证着个古村落的历史。 胡文光牌坊矗立在村口月湖湖畔的广场上,湖旁边的天马山上树木葱郁茂盛,湖面波光鳞鳞,夕阳将这里一切尽染成金色,赋予神秘。 西递村已开放的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十二三个,导游引导我们依次参观,已开放民居中的村民照常过着自己的生活,只是在有人参观时辅助做些讲解并推销其旅游商品。 民居屋内收拾得非常干净,屋内家具、用具摆设和字画的布置,都保留着明清特色,古朴典雅,许多家具都是明清时保留下来的,很多民居中还摆设着红木家具。古民居的管理西递村的旅游资源管理形式非常独特,大多数明清民居仍为村民个人所有,从房屋管理、维修、屋内的陈设到日常清扫,都由民居的主人负责,采用这种管理方式,既可以解决当地政府维护和管理古民居财力问题,也解决了古民居的产权和居民搬迁问题。 每参观完一处,导游就给房屋主人一张做结算用的参观票,据了解每参观一批客人房主可得到几角钱收入,全年可收入三千多元。 过了胡文光刺史坊,就进入西递村了。西递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平面呈船形,占地16公顷,现有居民320户,1100人。它发展于明朝景泰年间,明嘉靖至清乾隆时期鼎盛。 西递始建于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间,由于河水向西流经这个村庄,原来称为“西川”。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 西递之所以兴旺,原因主要是村中屡出高官和富商,聚集了大量财富,有了较雄厚的经济基础。 但是在封建社会,建筑府第宅院是有严格等级规范的。徽商只能尽可能地选用上好的石头、木材,在精雕细刻上下功夫,并以此为炫耀财富与地位的手段。所以在西递,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随处可见,如门罩、窗棂、门扇上都能看到这些雕刻。 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西递村的兴衰都与胡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胡家从1465年起开始经商,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在17世纪中叶,胡家中有人从经商转向官场所产生的影响使村庄得到发展。18世纪到19世纪,西递的繁荣达到最顶峰,当时村里有大约600家华丽的住宅。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递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天井的设置,一般三间屋在厅前,四合屋在厅中,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因过去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设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 西递村呈船形,建的房子多用黑色大理石。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间间船舱,组成大船的船体;昔日村头高大的乔木和13座牌楼,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风帆;村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村前的月湖和上百亩良田簇拥着村子,恰似一艘远航的巨轮停泊在宁静的港湾里。 古民居鳞次栉比,建筑群内房屋布局十分稠密,之间的巷道众多,有的特别狭窄,构成另一道风景线。从“一线天弄”仰望天空,只有狭狭的一线光亮。 门楼装饰十分考究,这所装饰成牌坊状,“祠公楼”牌匾上面表示皇帝恩赐的“恩荣”。条石与砖有机组合,配以精美砖雕,显示这是大贵人家。 残留文革时期的红太阳,既不协调,与古色古香的门楼配搭显得不伦不类。 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西递村被世人称为明、清古建博物馆。 西递村中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东园包括凉厅、正厅、前厅三进,正厅为厚光堂,用于接见贵客之用;前厅为接待亲眷内宾,凉厅为书厅。 东园既是主人修身养性的书屋又是主人办私塾的场所。 凉厅左边厢房房门为六边形,右边却是圆形,突破了原传统式的对称建筑结构,而取得了不对称中之对称美的效果。这里“取吉”图案随处可见:六边形门上雕刻“五蝠捧寿”的图案,五只蝙蝠翩翩的展翅意喻多福长寿。 这个门头砖雕特别精致,三幢明居均大门紧闭,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梅、竹图案巧妙的构图,下部有狮子和花草。松柏长青,梅寒丽秀,竹瘦而寿,凸显凌寒留香的情操。 雕有“屡道合和”的匾造型是展开的宗卷,画轴雕刻有象征和谐的荷花图案。古人把“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作为座右铭,以求得社会和谐,家庭和美的愿望。 西园庭院建筑以漏窗借景传情。进入园内,右侧是三幢楼房一字摆开,它们由一个长方的庭院连为一个整体,中间用大的砖雕漏窗以及形态各异的门洞隔开,分为前园、中园、后园,园中栽种花卉,设有假山、鱼池。透过前院的漏窗,隐约可见中院、后院的景物。整个庭院处于“界与未界,隔与未隔”之间,庭院深深,层层相联这种不让人一览无遗的设计,使得整个狭长的庭院显得幽深雅静。在乡间村居这种“移步换景,借景园外”的建筑格局并不多见。 西园有很多精美的石雕。前院的石条上陈放着“西递”两字石刻,它是古代的村碑,原来放在村口,“文革”中被丢置一旁,是现在房屋主人抬放家中保存至今。 院内的石几、石桌、石凳、石井、石鱼缸给整个庭院增色,石雕的漏窗图案各异但都十分精巧。 中院住宅大门两侧墙上各嵌有一个石雕漏窗,是“徽州三雕”中的代表作品。左边是“松石图”,两株奇松斜伸于嶙峋怪石之上,傲然挺拔。右边是“竹梅图”,婆娑幻影与傲立劲梅相错,显得高雅别致。 石雕漏窗。 清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里“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两副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 敬爱堂,原为西递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清乾隆年间重建时,因胡氏子孙繁衍,渐趋旺盛,遂扩建为宗祠,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溪水绕此堂流过。敬爱堂门楼飞檐翘角,气宇轩昂。一进大门,是长方形的天井合院,供采光之用。上庭梁上悬挂彩灯。中门樱花枋上高悬“敬爱堂”楷书匾额,赫然醒目。“敬爱堂”名寓意深远,既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又示意族人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故作为宗祠,一直是议商族事之室,兼作族人举办婚嫁喜事,教斥不肖子孙的场所。敬爱堂现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 在敬爱堂的后厅悬挂着有一个斗大的“孝”字,这个“孝”字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书。细看此字,集字画一体,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上部像一个仰面拱手作揖跪地、敬孝长辈的俊俏后生,而后面则是一个猴子的嘴脸。能敬孝长辈则为争气儿孙,反之就是返祖,退化为猴子。其教育意义极为深刻,悬挂着敬爱堂里,又极为贴切,符合环境。 追慕堂是西递胡氏祭拜先人的祠堂,建于清朝乾隆甲寅年间(公元1794年)为明经胡氏廿四世祖胡贯三,追思慕念祖父丙培公,父亲应海公一生、崇文尚义,乐善好施而建。堂内供奉着胡氏先祖唐太宗李世民塑像。祠堂的梁柱上镌刻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楹联。追慕堂屋顶为飞檐翘角,八字型大门楼,檐下三元门外设有木栏,八字墙用整块打磨光滑的黟县大理石制成,风格独特,极为精美壮观。 临街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大夫第”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情趣。中彩球的游客得“喜兆”,将会幸运长驻,万事如意。 天色不早,来去匆匆。离开西递夜色渐浓。到黟县县城黟县职高的领导招待一顿丰盛的晚宴,回到黄山区已经晚上10点多了。
|